Monday, 30 September 2019

佛教故事丨過濾語言的三個篩子

佛教故事丨過濾語言的三個篩子
一天,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某位哲人那兒,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哲人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三個篩子?哪三個篩子?」
那人不解的問。
「第一個篩子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確實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在再用第二個篩子審查吧,」哲人接著說,「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實的,也應該是善意的吧。」
那人躊躇地回答:「不,剛好相反⋯⋯」
哲人再次打斷他的話:「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請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很重要嗎?」
「並不怎麼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說:「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麼就請你別說了吧!這樣的話,它就不會困擾你和我了。」
有時候我們著急告訴別人的事情,也像這個人要告訴哲人的消息一樣對人對已毫無益處,如果我們先用「真實、善意、重要」這三個篩子篩一下我們要說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很多話其實根本不必說,也不用說。
語言是一把雙刃刀,當我們興沖沖地去對別人說三道四時,我們自己本身也會受到傷害,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
學習掌管好我們的舌頭吧,不要讓它任意妄為。你會發現:當你管好了自己的嘴,你自己就能管好你的生活。

Sunday, 29 September 2019

记 得 吃 素 29 - 9 - 2019 ( 农 历 九 月 初 一 )

记 得 吃 素
29 - 9 - 2019 ( 农 历 九 月 初 一 )
值此殊胜日,请大德们广发善心,行持顶礼、吃素、布施、放生、供养等种种善行,回向、祈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阿弥陀佛, 意为无量光佛,另名无量寿佛, 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世间之人,只要精勤心称念阿弥陀佛,在世时不只能受到诸佛菩萨的昼夜守护,逢凶化吉,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是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不受轮回之苦。
极乐国土,有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国土内,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极乐世界里的一切众生没有种种的痛苦,只享受一切世界所没有的种种快乐。在这里,众生的寿命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
在这娑婆世界,不论我们是富贵,是贫贱,是聪明,是愚笨,只要人人欣慕极乐世界,愿生极乐净土,称念弥陀圣号,人人都可生到极乐世界,就算罪业深重的人,只要他具备信愿行持,他也能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Friday, 27 September 2019

佛教故事:心若是道場 無處不寧靜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的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來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們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於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裡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環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Thursday, 26 September 2019

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有一天,佛陀經過一個村莊,一些人對他口出穢言。佛陀靜靜地聽了一小會兒,然後說:「謝謝你們,我今天還要趕去下一個村莊。」
其中一人聽後覺得不可思議,問:「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罵你嗎?」
佛陀微笑:「我不會被別人的嘴巴所控制,也不會對別人的情緒做反應。我是情緒的主人,不是情緒的奴隸。」

佛教故事 - 溫暖是雙向的

在一座破舊的廟宇里,一個小和尚沮喪地對老和尚說:「我們這一座小廟,只有我們兩個和尚,我下山去化緣的時候別人都是對我惡語相加,經常說我是野和尚,給我們的香火錢更是少得可憐。今天去化緣,這麼冷的天都沒有人給我開門,化到的齋飯也少得可憐。師父,我們菩提寺要想成為你所說的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老和尚披著袈裟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閉著眼睛靜靜地聽著。

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說著,最後老和尚睜開眼睛問道:「這北風吹得緊,外邊又冰天雪地的,你冷不冷呀?」小和尚渾身哆嗦著說道:「我冷呀,雙腳都凍麻了。」老和尚說道:「那不如我們早些睡覺吧!」

老和尚和小和尚熄滅了燈鑽進了被窩,過了一個多小時,老和尚問道:「現在你暖和了嗎?」

小和尚回道:「當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陽光下一樣。」

老和尚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涼的,可是人一躺進去就變得暖和了,你說是棉被把人暖熱了,還是人把棉被暖熱了?」小和尚一聽笑了:「師傅你真糊塗呀,棉被怎麼可能把人暖熱了,是人把棉被暖熱了。」

老和尚問:「既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反而要靠我們去暖它,那麼我們還蓋著棉被做什麼?」

小和尚想了想說:「雖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卻可以保存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被窩裡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僧會心一笑:「我們撞鐘誦經的僧人何嘗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我們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們一心向善,那麼,冰冷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而芸芸眾生這床棉被也會把我們的溫暖保存下來,我們睡在這樣的被窩裡不是很溫暖嗎?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還會是夢想嗎?」

小和尚聽了,恍然大悟。從第二天開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去化緣了,依然碰到了很多的人惡語相加,可是小和尚卻始終彬彬有禮地對待每一個人。

10年以後菩提寺成了方圓十幾公里的大寺,有了許多僧人,而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小和尚也成了住持。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生活在棉被裡,別人就是我们的棉被,当我们用心去暖棉被的时候,棉被也会给我们温暖。

广钦老和尚语录


Wednesday, 25 September 2019

【聖嚴法師開示】念佛有什麼用?


有人問我,拿念珠有什麼用?是不是掛著好看?是拿在手上數的。數念珠有什麼用?是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字,有時候自己打妄想忘了念佛的時候,還在數,但是只要手還在動,就會提醒自己,剛才是在念佛,趕快再念。那麼念佛又有什麼用?有人認為念佛是為求生西方、求消災、求平安。其實念佛是安心、除煩惱。心中念佛或口頭念佛?有二句話「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就是念佛的時候是用心念,所以「念」字拆開來看,是「現在的心」、「今心」的意思,現在的心在佛號上面,叫作念佛。參禪是用心參而不是僅靠兩腿盤坐的工夫。

摘自:聖嚴法師《禪與悟》...

圖文:法鼓山

欲購此書,請至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請購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689
禪與悟(三版)
Chan and Enlightenment

佛教故事丨警告別人

僧團里有個很喜歡警告別人的比丘尼,每天都到同修們去不到的地方托缽,獨享美食,貪心日盛,竟還警告同修們說:「那個地方有凶象、烈馬和惡狗,非常危險,千萬不要去那兒乞食!」

比丘尼們聽了她的話,沒人敢去那個地方。
...
一天,她正在那裡行乞,一條兇狠的狗襲擊了她,使她腳骨折斷。人們把她抬回居所。

大家都疑惑不解:她既然警告別人,自己為何又到那裡去?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大家都紛紛議論她的自私。

佛陀聽說這件事,告訴大眾:「她愛說警告語的習性並不是現在才有。過去世,她是鳥群當中的一隻雌鳥,生性自私。有一次,鳥群飛往雪山,中途停在一座森林裡,眾鳥都在林中覓食,只有這隻雌鳥獨自飛到大路上,那裡有從車上掉下來的米、豆和果子。它吃飽後心想:不要讓別的鳥到這裡來,免得好東西被它們分吃了。於是它就回去警告同伴們說:『大路上實在危險,有象有馬,還有可怕的牛拉的車子,稍有差錯就粉身碎骨!』聽了這話,所有的鳥都不敢飛到大路上,它果然可以安享美食了。有一天,一輛馬車疾駛而來,它回頭一看,距離還遠,繼續覓食。當馬車駛近時,它來不及起飛,被車輪碾死了。」

「所以,光知道警告別人,自己卻不實行,還自私自利,這樣的人必然招致苦報。」佛說。

今日法语 | 事实是什么?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事实始终是他最关心的。杀生的事实,抛开其他不论,对被杀者和杀者都是痛苦生命被剥夺的痛苦和杀业感召的痛苦。当我们说避免造恶业感苦果,并不只是在说自己将来不想受苦的问题,众生相依共存,我不杀生也意味着其他众生免受被杀之苦。

为自己所做的事赋予正义、公平乃至弘法利生等意义是容易的,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避免制造痛苦。

Tuesday, 24 September 2019

佛教故事丨修行不問過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說,人都有佛性,只要能棄惡從善,即可成佛。
其實,這句話中的「屠刀」,也並不只是指真正的屠刀,而是泛指惡意、惡言、惡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顛倒、分別、執著。「屠刀」的本質就是「人對自身」的迷惑。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還揭示了一個修行的真諦:修行不分早晚,不計過往,只要你覺悟了,開始修行就是。
下面的這則故事,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這個真諦:
圓心寺有個得道高僧,十六歲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鐘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凈,六塵不染,了卻了一切塵緣。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里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裡尋一份清凈,找一方凈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說:「師父,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問道:「你真的能了卻塵緣?」
青年肯定地點點頭。
高僧的心裡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真的了卻塵緣,一心向佛。於是,高僧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凈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這面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凈,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凈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面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麼也擦不掉。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高僧看了看,搖搖頭。
青年很是不解,問高僧:「難道銅鏡還沒擦凈嗎?」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銅鏡,看了又看,終於看見了一道印痕。這道印痕若隱若現,如絲線般在光亮的鏡子上。
青年的臉紅了一下,接過鏡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裡,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個鏡子,無論春夏秋冬,從來沒有停息過。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難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個銅鏡被磨得薄如蟬翼,那個印痕還是沒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後面。
青年絕望了,他知道,鏡子上的印痕無論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為自己沒有誠心,難絕塵緣,才弄了這麼一個鏡子來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裡的那盞燈也熄滅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長嘆:「佛啊,看來我今生是與你無緣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參禪,忽然感到眼前出現了兩朵蓮花,一朵含苞待放,還沒有盛開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凈的蓮上,卻出現了一點污泥。高僧大吃一驚,想起了那個來拜師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個青年已經懸樑自盡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燈燃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高僧圓寂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先出現在他腦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裡長嘆道:看來自己也是難了塵緣,近百年的修行仍難成正果,何況那個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鏡,除了沒有瑕疵,為什麼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誰又能把前塵過往擦得不留一絲痕迹?看來,人是多麼需要有一顆寬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圓寂了。佛祖卻寬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過去的已經過去,誰也無法把自己的前世過往擦拭得不留一絲痕迹。太在意過去,只能陷入執著的泥塘。就讓過去的事情過去吧,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一切都會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Monday, 23 September 2019

今日法语 | 放下对自己的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

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一把珍貴的泥土

1
一天,佛陀在一個貧窮的村莊里乞食時,遇到一些小童在污泥路上嬉戲。他們正在用泥沙堆砌著一個城鎮,城鎮里有城牆、倉庫、住宅、甚至河流。
...
他們看見佛陀和比丘走近時,一個小童對其他人說:「佛陀和比丘路過我們的城鎮,我們不是應該給他們供養嗎?」
其他的小童都覺得這個主意很好,有個小童說:「但我們只是小童,有什麼可以供養佛陀?」

提出供養的孩子答道:「聽著吧,朋友,我們的泥沙倉庫里不是存著很多米糧嗎?我們可以拿一些來供養佛陀。」
其他的孩子都高興得拍手叫好,他們從泥沙倉里掘起了一把泥土,充當他們的米糧,把它放在一塊樹葉上。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跪在佛陀面前,說:「我們城鎮里的人,現在敬上倉庫的米食,希望你會接納。」

佛陀微笑著在小童的頭上輕輕拍拍,說道:「小孩子,謝謝你們供養這珍貴的米,你們有心了。」
佛陀轉過來對阿難陀說:「阿難陀,請你收下這些供養。回到精舍後,用一點水將它拌勻,抹在我房子的泥磚上。」
阿難陀接過了那把泥土。小童請佛陀坐在一棵榕樹下的大石上,阿難陀與眾比丘也圍聚在一起。

2
佛陀給小童說了一個故事:

多世以前,有一個太子名叫衛屍朋他羅。他是一個慈心慷慨的人,常把自己的財物分享給貧窮和有需要的人。他的妻子嘛達利也有同樣的心量,她知道丈夫很歡喜幫助別人,因此她對丈夫送那麼多的財物給別人,從來都沒有怨言。他們有一個名叫闍鄰的兒子和一個名叫訖利屍納吉納的女兒。
在一次饑荒中,衛屍朋他羅太子取得他父王的同意,從倉庫里分派布米糧餉給饑民。當時的情況非常惡劣,以至倉庫的儲存幾乎全派完了。這卻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微言,他們意圖阻止太子繼續這樣做。

首先,他們提醒大王,如果太子繼續這樣,國家將會受害。他們透露太子曾送出了一頭宮中的寶象,大王也為之愕然。最後,他們成功說服大王把他唯一的兒子送到闍夜吐羅的邊遠山區,讓他一嘗艱苦簡樸的生活。衛屍朋他羅、嘛達利和他們的兩個子女,便這樣被放逐了。

在去往山區的旅途上,他們遇到一個乞丐。太子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送了給他。再遇上別的窮苦人時,嘛達利又把自己的衣服施贈他們。不久之後,闍鄰和訖利屍納吉納也將身上的衣服布施了。

一路上,他們一家人把全部珠寶財物都給了有需要的人。未到達山區,他們已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太子更將他們乘坐的一車兩馬都施予他人。太子抱著闍鄰,嘛達利也把訖利屍納吉納抱起來。就這樣,他們毫無怨悔的步行,直至抵達闍夜吐羅。他們一邊走,一邊哼著歌謠,不覺得有一點的煩惱,心裡消遙自在。

這段路程很長,到達山上時,衛屍朋他羅和嘛達利的雙腳都紅腫流血。幸好他們在坡上找到一間棄置了的房子,這是從前一個修行者居住過的。他們打掃一番後,便搜集了大堆的枝葉作床,森林裡也有足夠的水果野蔬供他們食用。兩個孩子很快便學會搜集食物、用泉水洗衣、播種和園作。太子和妻子一起教孩子們認字寫字,他們把大塊的樹葉當作紙張,有刺的樹枝當作筆。

3
雖然他們生活艱苦,但卻很滿足地過了三年平靜的生活。一天,衛屍朋他羅和嘛達利在外採摘野果回來,發覺一對兒女被人擄走。他們在附近的村落四處尋找,也沒有他倆的下落。
幾天後,他們帶著疲備和失望回家,指望著孩子們已自行歸來。他們回到房子時沒有見到孩子,但卻被一個王宮裡派來的官差嚇了一跳。當官差告訴他們闍鄰和訖利屍納吉納都平安無恙,在王宮裡與大王一起時,他們都喜出望外。

官差告訴他們,數日前,一個宮中的夫人在市集見到有人在賣孩子,她認出其中兩個孩子就是太子的一對兒女。於是,她急忙回家告訴她當參謀的丈夫。她丈夫立刻到市集告訴那販商把孩子帶到宮中,更保證他會獲取厚酬。大王也認出破衣污臉的孫兒,他發覺自己實在非常挂念你們。

大王問道:「你是在那裡找到這兩個孩子的?你把他們賣多少錢?」
但販商未及回答,那參謀官便先說:「陛下,女孩賣一千兩黃金和一千頭牛,男孩賣一百兩黃金和一百隻牛。」
當時每人都覺得非常奇怪,大王便問道:「為什麼女孩會賣得比男孩貴那麼多?」

參謀官答道:「你肯定珍惜女孩比男孩為多,你從來都不責罵公主們的劣行,就是宮中的婢女,你都待她們很好。你只得一個獨子,而你卻把他放逐到虎豹出沒和只得野果作食的山區。你不是很明顯地重女輕男嗎?」

大王不禁流淚道:「請不要再說下去,我明白你的意思。」
大王得悉販商也是從山上的另一個男子處買孩子回來。於是,他給了一些銀兩那販商,讓他帶領軍警前去輯拿綁匪。擁抱著兩個孫兒,大王細問他們這幾年來在山上的生活狀況。他下令把兒媳接回城都。自此,大王十分珍惜兒子,更協助他致力於救援貧苦大眾的工作。

小童們都很喜歡這個故事。

佛陀對他們笑著說:「衛屍朋他羅太子很高興與眾人分享他所有的東西。今天,你們與我分享了你們倉庫里的米糧,你們使我非常高興。你們如果每天給別人一點點的禮物,也可以令他們很高興的。這些禮物未必要是買回來的,把在田裡摘的一朵花送給你們的父母親,就會令他們非常高興。一句感謝的話或一點愛心,也是很珍貴的禮物。一個慈祥的目光或表示關懷的舉動,也可以替別人帶來快樂。每天都給你們的家人和朋友一點禮物吧!我和比丘們要走了,但我永遠都會記著你們今天的供養的。」

小童答應他們會相邀多一些朋友一起前往祗園精舍探望佛陀和比丘,他們很想再聽佛陀說故事。

4
下一年的夏季,佛陀回到王舍城說教。之後,他又前往靈鷲山,戌博迦到那裡探訪他,並邀請佛陀到芒果園住幾天。佛陀接納邀請之後,便相約阿難陀在那兒會合。
這位醫師的芒果園林令人清新涼快,那裡的樹,已是第八年結果了。戌博迦一早便替佛陀打掃好房子,又每天都做些素菜給佛陀供食。他提議佛陀暫停乞食幾天來恢復體力,又用一些山果根葉泡了一服草藥給佛陀調養。

一天,他們一起共坐時,戌博迦說:「世尊,有些人說你讓比丘吃肉。他們揚言喬答摩可以容忍殺牲口來供自己及弟子所食,一些人更指責你要別人給僧團供肉。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我仍希望聽聽你在這方面的意見。」

佛陀回答道:「戌博迦,那些說我准許殺牲口作食的人,不是在說真話。其實我已不只一次談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比丘看到別人為給他供養食而殺動物,那比丘當然要拒絕受供。就是他不是親自目睹而只是聞說,他也應該拒食。再者,就是他對所供之食有此懷疑,也要拒絕。」

「戌博迦,依照乞食的習慣,一個比丘是應該接受任何乞到的食物的,除非他知道供者是因為給比丘供食而殺牲口。知道比丘發願慈悲的人,都會只供養素食給僧人。但有時,他們真的只有肉食。另一些人則因為沒有接觸過佛、法、僧,因而並不知道僧人吃素。在這種情形之下,比丘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了接觸大道的機會,便應該接受他們的供食了。」

「戌博迦,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比丘是不會想殺動物的。那時,便再沒有人會給比丘供肉,而比丘便可以全部素食了。」
戌博迦說:「我是相信素食對身體更有益的,食素的人覺得比較輕快和沒那麼容易生病。我已持素有十年了,我發覺我的健康很好,而且更培養了我的慈悲心。世尊,我很高興獲得你給我的明確指示。」

戌博迦同時也讚許僧團改變了吃隔夜食物的習慣,那些食物是會變壞因而導致生病的。佛陀很感激戌博迦,並邀請他到精舍再為比丘們講說基本的衛生習慣。

Friday, 20 September 2019

《 南 无 燃 灯 古 佛 圣 诞 》 20 - 9 - 2019 ( 农 历 八 月 二 十 二 )

《 南 无 燃 灯 古 佛 圣 诞 》
20 - 9 - 2019 ( 农 历 八 月 二 十 二 )
值此殊胜日,请大德们广发善心,行持顶礼、吃素、布施、放生、供养等种种善行,回向、祈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
电子善书流通处网页 : http://www.gobuddhism.com/
********************************************
燃灯佛(梵Di^pam!kara):意为「锭光」,又名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
农历八月二十二为燃灯佛圣诞。

据《大智度论》卷九所述,“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祇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授记之因缘。
燃灯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佛陀。燃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燃灯佛授记时,菩萨得‘无生法忍’,然后‘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大菩萨的神通示现,普度众生。
********************************************
燃灯古佛的故事:瓦片供灯(庄严劫千佛之一 普光如来)
********************************************
佛教智慧故事:點燈供佛得證聖果
********************************************
佛说供灯的十种功德
(一)照世如灯。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将为人中之王,光明尊贵。
(二)肉眼不坏。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各种眼疾康复,视力恢复。
(三)得於天眼。供灯者修证佛法,易得五眼六通中的天眼神通。
(四)善恶智能。智慧卓越,能辨别善法与恶法。
(五)滅除大暗。具有超胜的智慧,能滅除自他相续中的一切愚癡 黑暗。
(六)得智能明。供灯者智慧超群,心中常有佛法光明指引,不会被邪恶迷惑。
(七)不在暗处。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在邪见或者黑暗的地方,住於 光明的殊胜之地。
(八)具大福报。自己和后代子孙将具有大福德,大福报,遇难呈祥。
(九)命终生天。命终后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天界。
(十)速证涅槃。修证佛法,可以迅速证得清净圆满的智慧功德,究竟成佛。
********************************************
佛菩萨的故事
中華德育故事
净宗动画
大安法师说故事
證嚴法師說故事
海涛法师说故事
聖嚴法師的故事

Thursday, 19 September 2019

觀音菩薩手裡為什麼拿著楊柳枝? ~ 傳喜法師

 觀音菩薩總是手持一枝楊柳,這裡面是有寓意的。楊柳在春天發芽,代表菩薩的心像春天一樣長養萬物;一陣微風吹來,柳條隨風搖曳,又代表菩薩的心柔軟悅意。

長養萬物又柔軟慈悲,觀音菩薩總是帶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而楊柳栽在河邊,這也是菩薩的願望:柳枝只要垂到河面,一碰到河水,這裡的水餓鬼就可以喝到。本來在餓鬼眼裡是大漠黃沙,楊柳枝一點,頓變綠洲,所以,“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火焰化紅蓮”。

佛菩薩的悲願是眾生解脫的途徑。像阿彌陀佛,當胸一朵金蓮,我們沒有,但我們只要心中有佛,佛手裡有就等於我們有!好比是媽媽領了工資,女兒只要嘴甜撒嬌,媽媽就會心甘情願撥給你零花錢。

像毛驢拉磨一般,我們在六道裡輪回了一圈又一圈。靠什麼出輪回? 僅靠這具肉身嗎? 肉身會老,會死,會消亡;只有皈依不生不滅的佛性,善自護念,淨念相繼,“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才在當下跟我們建立了關係。

我們皈依佛性,身雖在娑婆,心卻與十方佛國連成一體,想想這真是很幸福也很奇妙的。我們現在竟然腳踏兩隻船,一隻在娑婆世界,一隻在極樂世界。

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一種覺悟。成佛就是靠這個理論,修行就是靠這個知見。沒有這個知見是盲修瞎煉,有了這個知見,才能站定腳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目標定在了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一切就不要跟人爭搶了。心心念念都落在淨土,“我的蓮花長了沒有?長了多少?”要著眼在蓮花的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裡,對於娑婆世界,吃光用光剛剛好。不要貪求,不要再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

對娑婆世界要看輕一些看淡一些,對眾生則要情義濃一些,慈悲重一些,這才像是要去極樂世界享福的人。我們的心要像菩薩一樣柔軟,在微風裡輕輕搖曳,帶給眾生春天的希望與喜悅。

佛教故事丨人生五難

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是最早追隨佛陀出家的弟子。佛陀成道後,一心想要度化他們,於是前往他們所住的波羅奈國。途中,遇到一位名叫憂呼的婆羅門,此人辭別父母,離家求師學道。他一看到佛陀莊嚴的容顏,內心生起無限的傾慕,便向前高聲讚歎,並問佛陀:「您以何人為師學道,如何能有如此巍巍的聖者相貌?」

佛陀告訴他:「我是自己悟入正道而出離愛欲羅網,獲得大自在,並沒有老師教我。」

憂呼又問:「您現在要往那裡去?」

佛陀說:「我要到舍衛國去擊法鼓,為眾生宣說解脫生死的大道。」

憂呼聽了之後,喜出望外地說:「太好了!正如佛陀所說,我也想聽聽什麼叫做佛法?如何才能解脫生死?不過我現在還有事,先走一步,來日再去聽您說法。」

憂呼向佛陀合掌告別,便逕自離去了。但是在他還未找到學道的老師時,有一天半夜,便發病猝逝了。

佛陀以佛眼看到此人已死,無限傷感地說:「世間的人實在愚痴,不懂無常,以為來日方長,可以慢慢學道,就像憂呼,見了佛陀卻仍然擦肩而過,錯失因緣,如今突然死了,再也不能聽聞佛法,因而輪迴五道,不知何時才能出離苦海而得度?」

佛陀於是為座中的弟子闡說為人有五難。所謂五難,就是:
得生人道難,
生而長壽難,
值逢佛世難,
能聞佛法難,
聞法生信難。

Wednesday, 18 September 2019

佛教故事丨福不是求來的

過去有一個人問佛陀說:『我身體一直很不好,我到處求神問卜,但是卻毫無幫助,請您指示我到底要不要信神呢?』
佛陀聽了就親切的問他:『請你看前面那一個村落的農民,假使在春天時,他們不去耕田播種,而只是天天在神的前面祈求賜給他們豐收,您想到了秋天,神會賜給他們豐收嗎?』
『我想不會的。』
『你答得好,現在再問你,如果一個農夫在春天很努力的去耕耘、播種、灌溉、施肥、除草,但他並沒求神賜給豐收,你想他在秋天會不會有收穫呢?』
『我想他仍然會有收穫的。』
『現在我再問你,一個人如果不務正業,不去運動,你想這個人的家境會好嗎?身體會健康嗎?』
『這是不大可能的。』
由佛陀的這些開示,我們可以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沒有偶然或僥倖的成功,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果』聚合所形成的,因此,人人嚮往的福報也是需要認真去耕種才能得到的,而不是只憑空口的祈求而能實現的。

Tuesday, 17 September 2019

佛教故事丨戰勝自己

有一位比丘,自出家以來,父母從未曾放棄說服他還俗,一再以親情及豐厚的財富試圖動搖他求道的信心。而他自己也一直徘徊在親情與佛道之間,為此苦惱不堪。

這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向佛陀稟明,請佛陀為他開示如何降伏內心的煩惱魔。
...
佛陀於是向他說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鋤頭賢人,他原本是個農夫,從早到晚辛勤在園裡鋤草種菜,後來他就發心出家。出家之後,覺得很不習慣,又還俗回去種田。但是種田實在辛苦,想想,還是出家沒煩惱,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後,他又無法適應每天早晚的精勤修行,為了不辱佛門清凈勤樸的形象,又再度還俗。如此出家、還俗,還俗、出家,總是不能持久,而慈悲的佛陀總是方便包容了他的進退。

這一次,他維持了一段長久的出家生活,不曾動過還俗的念頭,忽然看到一把從前用過的鋤頭,心念一動,又想起從前農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麼逍遙,忍不住就荷著鋤頭,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覺來到江邊,望著滔滔的江水,終於下定決心:「都是這把鋤頭,害得我在佛道里進進出出,來來去去。唉!人生究竟有多少的歲月可以蹉跎呢?今天決定不再退心還俗了!」 他毅然決然地把鋤頭往江中丟去,只見鋤頭迅速的沉沒,泛起陣陣漣漪,所有的掙扎疑悔也隨之消失,頓然有種解脫的感覺,心想自己以後再也不必掙扎了。

這個時候,正好有一位國王作戰勝利,率領一大批兵將班師回國,一行人浩浩蕩蕩乘船而下,鋤頭賢人忍不住大喊:「你們作戰勝利了嗎?你們能打倒敵人,卻不能勝過自己。我,鋤頭賢人,今天終於戰勝了天下最頑強的敵人——自己,我丟掉了鋤頭,放下了我的執著,戰勝了我心裡的煩惱,我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啊!」

說到這裡,佛陀無限慈愛地告訴他:「世間上最可怕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貪嗔痴煩惱。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煩惱作戰,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聽了佛陀的開示,比丘若有所悟,發願一定要戰勝自己,做個堪受佛法的大器。

Monday, 16 September 2019

佛教故事 | 平等對待眾生

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很多醫生來治病,但不能把他醫好。身為他的堂兄弟,佛陀親自來探望他。

佛陀的一個弟子問他:「您為什麼要幫助提婆達多?他屢次害你。甚至要把你殺死!」

佛陀回答說:「對某些人友善,卻把其他人當做敵人,這不合乎道理。眾生平等,每個人都想幸福快樂,沒有人喜歡生病和悲慘。因此我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慈悲。」

於是佛陀靠進提婆達多的病床,說:「我如果真正愛始終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就像愛我的獨生子羅侯羅的話,我堂兄弟的病,立刻會治好。」提婆達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復健康。
佛陀轉向他徒弟說:「記住,對待眾生平等。」

今日法语 | 所谓精进,并非外在做了什么

所谓精进,并非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

Sunday, 15 September 2019

今日法语 | 懈怠的因,结不出成就的果

信佛,归根结底是信因果。若想得到某种果,就要去种下它的因,并积累缘起。 同样的,自己种的是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懈怠的因,自然结不出成就的果。我们不能越学佛法,越不相信因果,反而觉得凡事都有个什么窍门捷径,自己不需努力,求求加持,一切就搞定了。真的没那么神奇,佛法不是魔术。

今日法语 | 如果在临终者面前哭闹,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障碍

如果在临终者面前哭闹,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障碍我们正常人平时看到别人哭闹也会心情不好,更不要说是快死的人了,所以大家以后不能在临终者和亡者面前哭。对于信佛的人,可以这样好生安慰:“你一定、必然、百分之百会去好的地方(往生极乐),你虽然以前造了些恶业,但是你通过忏悔已经清净了业障,所以来世的去处一定会很好的,不会去坏的地方,我也替你感到高兴!”诸如此类安慰和鼓励的话对临终者非常重要。

心里的垃圾记得要定期丢掉。 把不愉快的人事物从大脑中刪除, 才有空间储存快乐


Saturday, 14 September 2019

淨空法師:要養成一個習慣,沒有事情時,佛號就現前

要養成一個習慣,沒有事情停下來時,佛號就現前
糊塗一輩子,到臨命終的時候,『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後悔,是這一生沒有好好的修學,畏懼,是怕墮三惡道,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很難。如果過去生中有大功、大德、大善,會不會墮三途?也會。臨命終時到哪裡去,是最後一念,最後一念...不是善念,而是個惡念,或者是瞋恚,或者是怨恨,你最後一念是這個,或者是情執,這三途去了,決定在最後一念。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好,他到極樂世界去了。

  我們每天念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最後一念是佛號。像打仗一樣,天天操練就為了上戰場,我們天天念佛,就是為了最後一念不要把佛忘掉,不是為現前。養成一個習慣,沒有事情停下來,佛號就現前,這是好現象。沒有事情時候坐下來胡思亂想,這個麻煩就大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怕。真正坐下來,就像能大師對惠明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提起這一句佛號。養成這個習慣,往生就有把握;這個習慣沒有養成,要把它擺在第一位,不能擺在第二。這叫真功夫,功夫要有力,就是養成習慣。蒙昧無知,他起心動念一定是煩惱,一定是貪瞋痴慢,決定墮三途,實為人生之巨痛,沒有比這個更苦的事情。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六八集) 淨空法師主講

Friday, 13 September 2019

今日法语 | 平时就要回向净土,临终才靠得住



虽然佛经中明确说,临终十念,必定往生,但平时十念的因缘要具足都不容易,更莫说临终,所以平时就务必要精进修行,回向净土,临终才靠得住。

問:如何消滅嫉妒瞋恚? ~ 夢參老和尚答

夢參老和尚答: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是不瞋的,跟瞋恚相對的。你自己見這個小動物,一個螞蟻、一個畜生,你可憐它,它為什麼墮到畜生道去,你在那兒給它念經念佛,替它懺悔。這是一般的。
在任何的事物當中,看見別人有一點點好事,你讚歎隨喜,這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隨喜功德,前頭第四大願懺悔業障,當你拜懺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拜梁皇寶懺的時候,想到的不是自己,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六親姐姐妹妹,乃至我左右鄰居;再想著我的那個街道,再往大一點想著我那個縣,再一想台灣,再想到全世界人類。我是給他們拜的,不是為了我,那你的菩提心就大了!
這個樣子還有嫉妒嗎?還有瞋恚嗎?現在別人做一點點好事,你就讚歎隨喜,現在別人有一點錯誤的事情,幫助他改悔,勸他幫他消業,對待任何人都拿慈悲對待瞋恚,嫉妒障礙當然沒有了!
如果把名利思想放下的時候,沒有嫉妒!看人家好讚歎隨喜,十大願王隨喜功德,我們會修福的。十方諸佛菩薩,所有行菩薩道,十方度眾生成就的,我都讚歎隨喜,你那功德可大了。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你天天發願、天天如是行。

【中秋節怎樣過才快樂?】 海 濤 法 師

不殺生吃素,讓動物活下來,把快樂留給牠們,我們才快樂!
中秋佳節來臨,市場擠滿興高采烈人群,大包小包購物,準備大魚大肉擺上大宴席,滿足全家人的口腹之欲,幸福洋溢展現在每個人臉上。
但請我們且放慢腳步,想想您的縱情歡樂,使多少無辜的生命遭遇苦難,多少痛苦的生命祈求哀嚎:「“請讓我們活下去!我們和您一樣不想死!”」。
如果我們的物質享受,造成無辜生命的痛苦,我們怎能快樂?
請過一個乾淨、慈悲、道德、健康的素食中秋吧!請讓動物活下來,請給牠們帶來快樂,請給世界帶來更多和平的氣氛,如此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平安!
請讓善良無辜的動物與我們共度節日吧!

Thursday, 12 September 2019

拜佛為何要翻掌呢



首先禮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兩手反掌,心裡默念: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行起立。第二拜拜下去,兩手反掌,心裡默念: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行起立。第三拜拜下去,兩手反掌,心裡默念: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當我們頭著地,翻掌的時候,翻出來正好希望佛的腳就立在我手掌上,是表這個意思,叫接足禮,我們接著佛的腳掌,這是最敬禮。
拜佛在接佛之後,要輕輕「半握拳」,代表領納佛光,領受佛教,歡喜信受。
也如蕅益大師云:「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握拳表「全攝」,全部領受在握,入心。
握拳又平貼於地,代表領受佛教後,以「平等心」普遍佈施。
來源: 佛弟子文庫

淨空老法師:與人對立,這是一切病痛與煩惱的根源

在這個世間,有許多人因為沒有接觸過聖賢教育,心量狹窄,沒有智慧、沒有福報,處處喜歡與人對立。他不知道,與人對立,自己心裡就有怨、就有恨、就有惱、就有怒、就有煩,那個麻煩大了,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切病痛的根源。
說實在話,對立也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因為你有對立,才會有誤會、矛盾、沖突、斗爭。所以首先你要把對立放下,你的心才會得清淨安樂。
我們學佛,永遠不跟人對立、不跟人沖突,永遠保持心平氣和,這一生得健康長壽,生活幸福美滿、充滿喜樂。
健康的身體是自己修得的,為什麼有很多人身體不健康?原因是他喜歡跟人對立,把自己的健康破壞了。人人都有清淨法身,都有一個金剛不壞身,很可惜你不知道,天天在糟蹋自己、破壞自己,這有什麼法子!
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11 September 2019

如何花錢?聽佛陀怎麼說!

佛教不反對財富,只反對貪欲;不提倡極端的拜金主義,但也絕不會敵視物質福祉,這是佛法的中道觀念。

民諺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對於如理如法的錢財收益,更重要的是「用之有道」。因為錢財等世間的福報,可以轉化成不可思議的智慧法財。那麼什麼是「用之有道」?下面我們就從經典中跟佛陀學習一下如何花錢。
...
佛陀在《善生經》中列出了不善用財富的六種行為:一者耽湎於酒;二者賭博;三者行為放蕩;四者沈溺於歌舞娛樂;五者結交惡友;六者懈怠墮落。

佛陀在《虎住者經》里也告誡眾生:如果想保護好自己的財富,就必須戒除以下四件事:
一、縱情女色;
二、飲酒過度;
三、賭博遊戲;
四、結交惡友。


這些教誡的目的是讓我們通過正當手段辛苦積攢的財富能在正當的地方發揮正當的作用,避免財富用到歪門邪道上。
擁有駕馭財富的能力,比擁有財富本身更為重要。因為善用財富能產生無漏的功德;濫用錢財會造下很大的惡業。佛陀在《法句經 》中說:財富能毀滅愚人。但尋求彼岸的人能夠駕馭財富,令其轉化為無漏的功德。

如果說賺取錢財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錢財就反映了一個人的智慧。駕馭財富,需要有智慧;若缺乏智慧,財富只會增加我們的負擔,甚至成為我們墮落的因。因為只有具足智慧,財富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外在的物質財富,房產、存折等,只是我們暫時擁有的一份保管權和使用權。佛陀在經典里告訴我們,外在的財富是五家共有的:一、水火,不慎而招致水災、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二、天地災,天體碰撞地球或大地震;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五、敗家子,可將其揮霍一空。所以,錢財等身外之物是虛幻不實的,它隨時都可能更換主人,而內在的精神財富才是我們真正可以依賴的無價之寶。

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就會懂得,其實我們擁有的財富隨時會失去,但我們不會失去智慧;我們也可能會失去健康,但不會失去慈悲;我們可能會失去家庭,但不會失去愛心;我們可能會失去事業,但不會失去信仰。

而作為佛弟子來說,比世俗財富更重要的是功德法財。什麼是功德法財呢?那就是佛法。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困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解脫人生煩惱,開發生命中的無盡寶藏。

無形的功德法財不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不僅如此,成就智慧和無量功德的法財會令我們生生世世受用不盡。從這個角度講,無形的功德法財對於人生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有形的物質財富,其意義絕不是物質財富能夠取代的。

【人生導師】聖嚴法師:看清執著和固執

我們常說堅持己見的人太執著,到底什麼是執著?執著與固執又有什麼不同?執著又有什麼不好呢?

固執的意思就是堅持自己想法、做法是最對的,一旦決定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夠改變他,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建議,這就是固執己見。

執著的意思是放不下,非常在乎、介意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或自己的立場、態度以及身分;只要是與自己相關的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乃至於任何觀念,你都很在乎的話,那就是執著。

表面上看來,固執和執著好像一樣,但是執著不僅如此。執著是心中放不下的牽掛,有的是牽掛著愛情,有的是牽掛著名位,有的是放不下名利權勢;有時候雖然沒有特別的對象和原因,但就是對任何事都非常在乎,包括在乎自己帽子戴得怎麼樣?頭髮梳得怎麼樣?臉上長了什麼東西?只要跟自己有關係的事情都非常在乎。

過度的執著甚至是一種非常痛苦的病症,因為樣樣東西都很在乎的人,他的精神一定經常處在緊張狀態中,沒有辦法放鬆休息。

- 本文摘錄自《 人生雜誌 》第240期
圖文:法鼓山

佛陀說:有時候話不講出來,反能增加善法

有一次,摩揭陀國的大臣禹舍婆羅門,到舍衛城竹林園拜訪佛陀。禹舍婆羅門對佛陀說他是這樣的一個人:凡是我親眼所見的,我會準確地描述出來;凡是我親耳所聽說的,我會完全照我聽到的陳述出來;凡是我所覺了的,我會按照覺了的說出來,從不失真。」
佛陀對這樣的行徑並不完全同意,就開示大臣禹舍說:

「婆羅門!我不說『應當』或『不應當』將所聽到、所知道的一切全部說出來。

婆羅門!如果將所看到的說出來,會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減少,那麼,我就不說,反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減少,善法的增加,我就會說。聽到的、覺了的也一樣。」

今日法语 | 在亡者中阴期间,亲友们良善的发心和行为很重要

大部分人是会经历中阴的。我们在亡者中阴期间具足良善的发心和行为很重要,因为此时亡者和生前已经大大不同中阴身有一定的他心通、神足通等神通。如果用他个人财产去放生、做经旗、上供下施,能够真实利益到他,他就会很高兴,这样即便无法往生极乐世界,也会投生善趣人天道,至少不会下地狱。

假如亡者对家人和财产起贪执,更有甚者家人为争夺遗产而吵架、争斗,便很容易令亡者生起嗔心等恶念,从而直堕恶趣;而且如果家人自己或者以亡者的名义行持杀生、偷盗等其他恶行,也会令亡者陡生恶心并且加重恶业,也非常容易下堕恶趣。

往往在投生中阴的一到两周之内,亡者下一世是上升还是下堕就会有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亡人不会超过四十九日就会转世投生,个别情况下也有更长的,比如投生中阴持续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转世。

Tuesday, 10 September 2019

廣欽老和尚 法语

人是帶業來的,來這娑婆世界,受生死輪迴的煩惱苦、受五蘊之苦。

眼睛貪看好的,耳朵貪好音聲,舌貪美味,
每天只知道要如何經營,要穿得好、住得好、睡得舒適。


世俗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以為人生只是為了享福作樂而已;卻不知道這番作為乃是造業,造了一些貪業。

帶舊的業來,再造新的業去,這人身也就難再得了。

Monday, 9 September 2019

今日法语 | 生命结束时,念头最关键

于亡者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生命结束时的念头。即使一个人生前做了很多善法,一旦临终时生起贪心、嗔心、嫉妒等恶念,以此为缘起,下辈子就会投生三恶道。而即使生前没有行持过大量善法,临终时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往生意愿坚定,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和自己的愿心相结合,不用说上升到人天道,就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因缘和合顺理成章。

Sunday, 8 September 2019

今日法语 | 佛法里有什么方法可以永葆青春?

常常有人问:佛法里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衰老?在很多时候,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可以理解为:佛法里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绕过衰老,或至少让它看上去美妙一点?

我的回答是,像莲师那样证得虹光身,可以永葆青春,否则,似乎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绕过衰老。在我们成为像莲师那样之前,更好地面对衰老,明智的办法可能就是面对它,并让自己明白:别再想方设法绕过这份痛苦,绕不过去的;也别想粉饰衰老,它的面目就是狰狞残忍的。

Saturday, 7 September 2019

【传喜法師開示】這樣做才能增長福報和威德力 



在經典里說: 過去有罪業,現在還沒有清淨,所以他福德沒有,對別人好,別人都不接受。所以我們學佛的人, 要增加自己的福德,懺悔我們往昔誹謗善知識、誹謗善法、誹謗三寶、誹謗對自己有恩的人、忘恩負義、對自己的長輩忤逆等種種罪,那我們就開始有威德力了。否則的話,對你有恩的人不知恩..., 不圖報,這種人以後沒有威德力。對自己長輩,對父母,對天底下最愛你的人, 讓他傷心,這樣的人也沒福報。良師益友是人世間最大的財富,卻不知道珍惜, 這種人沒福報。而且無上的三寶福田, 曾經詆毀、破壞,這種人沒福報。諸佛菩薩化現在人間的善知識,不知道珍惜, 這種人沒福報,最悲慘! 常常我帶大家懺悔,懺悔到違背良師、狎近惡友,我自己都要痛哭流涕,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哀! 
According to the Buddha’s teachings, one who lacks good karma and has not purified their previous negative karma is prone to being rejected by others even if they treat other people well. Therefore, a Buddhist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good karma while confessing all the misdeeds of their past. These could include distaining the virtuous masters, Buddha-dharma, the Three Jewels and those we owe gratitude, or being ungrateful and upsetting one’s elders. One must purify negative karma accordingly. By doing so, we can become persuasive and influential. The following types of people will possess no good fortune: those who upset their parents, the people who love them most in the world; those who disdain and do harm to the Three Jewels, the supreme field of good fortune in the world; those who are ungrateful towards fine teachers and virtuous friends, especially spiritual friends who are reincarnations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I often lead my disciples to make confessions. I cannot help shedding tears when I hear of wrongdoings against fine teachers and intimacy with evil friends – this is the greatest sadness in the world!

Friday, 6 September 2019

今日法语 ~ 嗔恨贪执生起,内心无法平静怎么办?

问:嗔恨贪执生起的时,明知不对内心却无法平静,怎么办?
答: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贪执全部放下,否则你会被挫败感深深困扰,觉得自己修行没有成效,从而逐渐退失修行的热情。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
能够意识到嗔心、贪心生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尽管内心感受到嗔恨、贪执,但不要把恨和贪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不要把嗔恨转化为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不要把贪执之心转化为追求和占有等行为。这样做的同时尽量保持对内心情感变化的觉察,你会发现,当贪嗔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执、嗔恨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对我们的干扰会减小。
事实上,随着正知正念训练的纯熟,我们的心相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敏锐、调柔,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