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May 2020

【佛教故事】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過去

圓心寺有個得道高僧,十六歲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鐘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凈,六塵不染,了卻了一切塵緣。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里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裡尋一份清凈,找一方凈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問道:「你真的能了卻塵緣?」
青年肯定地點點頭。
高僧的心裡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真的了卻塵緣,一心向佛。於是,高僧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凈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這面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凈,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凈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面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麼也擦不掉。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高僧看了看,搖搖頭。
青年很是不解,問高僧:「難道銅鏡還沒擦凈嗎?」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銅鏡,看了又看,終於看見了一道印痕。這道印痕若隱若現,如絲線般在光亮的鏡子上。
青年的臉紅了一下,接過鏡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裡,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個鏡子,無論春夏秋冬,從來沒有停息過。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難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個銅鏡被磨得薄如蟬翼,那個印痕還是沒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後面。
青年絕望了,他知道,鏡子上的印痕無論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為自己沒有誠心,難絕塵緣,才弄了這麼一個鏡子來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裡的那盞燈也熄滅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長嘆:「佛啊,看來我今生是與你無緣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參禪,忽然感到眼前出現了兩朵蓮花,一朵含苞待放,還沒有盛開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凈的蓮上,卻出現了一點污泥。高僧大吃一驚,想起了那個來拜師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個青年已經懸樑自盡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燈燃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高僧圓寂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先出現在他腦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裡長嘆道:看來自己也是難了塵緣,近百年的修行仍難成正果,何況那個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鏡,除了沒有瑕疵,為什麼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誰又能把前塵過往擦得不留一絲痕迹?看來,人是多麼需要有一顆寬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圓寂了。佛祖卻寬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菩提心語:
沒有誰能把前世過往擦拭得不留一絲痕迹。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會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嫉妒心的危害以及轉變嫉妒心的方法】海涛法师

嫉妒會令人痛苦、不自在、情緒不穩、記恨對方。這種不正常的心態,往往是人類每個人都具備而有的,只是深淺廣狹之別而已!!有些人心生嫉妒很明顯容易看出來,有些人生嫉妒心放在心坎上不表露出來,有些人心生嫉妒,卻能將嫉妒心轉為藝術化,但有些人心生嫉妒,馬上爆發造口業,無理批判對方。
可見嫉妒心是很難控制的,何以故?因為嫉妒心不是物質界有形相的東西,沒有開關可,茲當嫉妒心現前之時,就任他宰割擺佈,甚為無奈!
嫉妒本身來自於我執,嫉妒心是一種很負面的情緒,不但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同時還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與愉悅。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各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它十分狡猾、隨時隨地都會產生,有時很細微,有時很深刻,令我們十分痛苦、不自在、情緒不穩定。
強烈的嫉妒心會演化成怨氣、嗔恨心,所有的戰爭與破壞和平團結的根本就是嫉妒心。我們修行人要十分謹慎,當它生起時要能夠立即轉變。嫉妒心的產生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有些人看到別人最新款的衣服、項鍊、名牌包等心中會產生嫉妒;對別人受到讚揚心中會產生嫉妒;有些修行人看到別人能夠雙盤,姿勢端正而產生嫉妒;在法會中有的連誰離師父近都會產生嫉妒。
有嫉妒心的人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不受人歡迎,自己親密的朋友也十分少,做事情時會經常碰上違緣障礙。它直接損害我們的菩提心,不轉變嫉妒心的話很難發起菩提心,同時會摧毀我們一切的善業功德。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嫉妒會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危害身體健康。
【轉變嫉妒心的方法】:
因此之故,我們應該化嫉妒心為隨喜心,為何如此而為呢?因為你不隨喜對方,別人也得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有美貌,一切的一切皆如往常故;但是如果你一旦為對方隨喜功德、祝賀、美言幾句、乃至隨喜讚歎的話,你可大膽嘗試一下,當你隨喜讚歎對方後,內心當下有無比的快活、清涼、法喜充滿,無有對立,心中這塊沉重的嫉妒心即刻化為烏有,當下臉部頻頻展現出會心的微笑!
一兩撥千斤,輕輕鬆鬆只用隨喜讚歎法門對治嫉妒心,就讓自己活得多自在、多快樂、多喜悅,更可貴的便是與對方廣結善緣,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非但沒有染自己的心,同時又淨化自己的嫉妒心,可謂雙贏,一舉兩得哩!
我們要嫉妒別人,不如自己先自救,如何是自救呢?就是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短缺處,若短缺處修得圓滿後,與對方平等無有高下,此時此刻,你想生嫉妒心都很難,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把自己短缺修滿了,該有的一切具足,內心嫉妒之病已痊癒了,這是根本之道,徹底解決嫉妒心的不二法門。
我們要認識嫉妒心的危害,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改變,幾年後它將把我們危害成為什麼樣子,我們還能作為佛教徒嗎?
我們不要什麼事都同別人比較,要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每個人的福報和緣分不同,你想一定要超越別人的話,自己要多積累福德,珍惜暇滿人身和愛護別人的生命。
我們要養成隨喜功德的習慣,也就是對於別人的善行、功德,真心實意的隨喜、讚歎。
所以我們修行人在任何場合都要保持一種清淨的發心來修法十分重要。

Thursday, 21 May 2020

【法師問答】生生世世的業債,可以一下還清嗎?

問:生生世世的業債,可以一下還清嗎?
問:眾生的業力大於須彌山,如果今生努力消業,能否有可能把累生累世欠下的業債還清呢?如果可以的話,要如何去做呢?
傳喜法師:經典記載,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公里,日月也只在須彌山山腰,須彌山如此之大,與虛空作比也如整個星空的繁星之一而已。我們的業如果跟虛空比較,《華嚴經》裡這樣告訴我們,眾生的業如果有形狀的話,連虛空都容納不了。
業由心起,心迷惑會造業,這個業不是千年、萬年、千劫,而是無量劫所累積的,縱使從時間概念上無量劫累積的業,從空間概念上連虛空都不能納受,只要我們的心靈覺醒,心靈的光明就能破除千萬年的黑暗,百千萬億劫的業力就可以被連根拔除。所以我們懺悔時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就是教導我們擒賊先擒王,一燈能滅千年暗。​​​​
傳喜法師

【佛教故事】真正的富貴

佛陀入涅槃五百餘年之後,在古印度地區有一位國王,修學佛法非常精進,並且還以最好的飲食供養出家眾。在他所供養的出家眾當中,就有一位已經不受生死輪迴、解脫自在、得知宿命的阿羅漢聖者。
距離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國家,該國的國王,也以各種美食供養當時印度的婆羅門修行人。這位國王用金玉珠寶和綵綢流蘇,製作了五百支傘形的精緻寶幢,極其珍貴華麗,但是卻沒有人會舞弄這種寶幢。於是,國王慎重地宣布:凡是有人具有耍舞這種大寶幢的技藝,就要送一支這種珍貴無比的寶幢給他。

當時,遠方許多國家中的貧苦百姓們,都聽到了這個消息,競相走告。其中有五百位窮人從各地彙集至一處,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這種寶幢的各種技巧,然後邀約一起出發,要到該國去獻藝,以領取價值不菲的寶幢,希望從此大富大貴。
當他們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盤纏、糧食即將用盡,恐怕無法到達目的地了。其中一位同伴建議說:『聽說這附近有一個國王,供養許多的出家人,我們不如先到那裡去,假裝跟著出家,等吃、住都不成問題了,再想辦法到另外那個國家去賺取寶幢。』大家一致贊同,於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處,要求出家。
這位證果的阿羅漢,一見這群貧人,馬上明白了這五百人的宿世因果。原來他們的過去生,在惟衛佛時代,曾經全都是一位長者的家奴。這位長者敬信三寶,經常供養出家法師,而每一次的供養,都是由這五百個家奴負責料理烹煮、恭敬侍奉,並且在長者家中,又常常聽聞法師們講經說法。這五百人往生之後,因為供養僧寶的功德,升到天界去享福。現在,雖然天福享盡了,但是,曾經聽聞過佛法,善根種子萌芽,因此,這一生才有前來出家的因緣。阿羅漢雖然知道這五百人求出家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發心要修行,只是為了要接受供養,然後籌措旅費去他國賺取寶幢。但是,阿羅漢觀察到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就為他們剃度,並傳授戒法。
受完戒法,阿羅漢便帶這五百位剛出家的法師到皇宮接受國王的供養。應供結束之後,阿羅漢告誡五百位法師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所以,如果你們沒有精進修行的決心,將來就得生生世世當牛馬、奴婢來償還國王的供養。』這五百位法師聽了都非常地害怕,於是日夜精進修行,禪坐、觀行,一點都不敢放逸懈怠。經過了九十天之後,全都證到阿羅漢,遠離了所有的痛苦與煩惱。
這五百位阿羅漢在通徹了一切的因果後,發心要向世人說明他們入道證果的始末,就一起到了要送寶幢的王宮,向國王及在座的婆羅門修行人說:『我們已經破除了貪、嗔、痴三毒,也熄滅了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的痛苦,更遠離了色、聲、香、味、觸、法六衰的執著。您們可以嗎?』
在座的人都很驚訝地看著他們,無言以對。
阿羅漢接著說:『我們原本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貧窮,要來貴國耍藝、賺取寶幢,求取大富貴,沒想到途中因盤纏用盡而出家。由於精進不懈,如今都證得了阿羅漢果,所有的煩惱火焰都被我們的智慧法水撲滅了,身心得到了大自在!這真是無上富足的快樂啊!』
原公案出自《雜譬喻經卷十》
省 思
公案中的五百位窮人,追求財寶、富貴,是芸芸眾生的縮影。譬喻著一般世間人的生命價值,大多是在無常中追求豐裕的物質生活。然而,執著於物質的富貴,只會帶來更多不安和心靈的貧窮,況且世間的財富即便得到,轉眼之間亦會消散,無法長久擁有。
聽聞佛法,讓我們明白人生的真理,體悟到這一念真心,心境保持安詳自在,這才是超越世間一切的真正富貴。

Wednesday, 20 May 2020

心靜如水忍辱如地

舍利弗是佛陀成千上萬的弟子當中,智慧為第一的大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在城里托缽的時候,與一位很有聲望的婆羅門相遇了。婆羅門說:「舍利弗,你看你現在,光頭赤足,只能討要一些殘渣剩飯,太對不起自己的身體了。」
舍利弗問他:「人的身體從何而來?」
「當然是無所不能的大梵天(婆羅門教的主神)創造的。」
「可是,大梵天又是誰創造的?」舍利弗一臉的微笑,輕輕的問。
婆羅門無言以對,匆匆走了。舍利弗吟誦道:「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一次,世尊對舍利弗說:「我觀察你的臉色,平靜如水,你平時入的一定是無願無求的無相三昧(一種禪定狀態)吧?」
舍利弗點點頭,向佛陀匯報了自己修行的體驗:無相三昧,也就是空三昧。我的心入此三昧,所以極為平靜。世尊,大地寬厚,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容納。甚至連屎尿,談液等一切污垢,它都一概接受。從不拒絕。我的心就像大地。正因為大地的宏忍,厚重,所以,它能盡現一切物質的所長。充分發揮其功用。從而生長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絢麗世界。
「世尊,恒河之水,能將任何的東西沖刷,清洗乾淨,它能將玉石磨礫的晶瑩圓潤而不貪。它融化濃血,淨化腐朽而不憎。我的心猶如此水,不起愛憎之心。」
佛陀讚歎:如是,如是,我便是以空三昧而開悟,從而得道成正覺的。」
舍利弗與佛陀心心相印。
有一天,舍利弗聽完佛陀的開示,身心一直被那深刻而又平凡的哲理陶醉著,臉上洋溢著兒童才有的純真的微笑。回來的路上,一位外道修行的人問他:「舍利弗,你得到了什麼寶貝,這麼高興?」
「我剛剛聽世尊說法。佛法美妙而又神奇,真是無價之寶啊!」
外道嘲弄說:「你諾大年紀了,還吸允師父的乳汁啊?難怪像個孩子。」
舍利弗一笑:「你所接受的教義是邪惡的,猶如變了質的壞牛奶。所以,你一喝,夠了,就知足了,不想再喝了。而我所聽聞的佛法,深邃無限,奧妙無限,回味無窮,越品越有滋味。所以,佛法就像營養豐富,口感醇厚的好牛奶,喝多少都是新鮮的,甜美的,有益的,越喝越想喝!」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著稱。在遇到佛陀之前,他已經是印度全國最著名的婆羅門學者了,並且擁有了上百的弟子。然而,當他聽聞到佛法的真理之後,馬上投到了佛的坐下。追隨一生。佛法,猶如好的牛奶,越喝越想喝。

【修行是修在那裡?在結人緣】

【修行是修在那裡?在結人緣】
廣欽老和尚開示:
修行是修在那裡?在結人緣。東西給人吃,結緣不計較,凡事忍讓不計較,再壞的人,甚至連一隻小鳥、小動物,也要與牠結緣。沒有人緣,或是相見人不歡喜,都是因為前世沒有和人結好緣所致。今世廣結善緣,來世便能得到福報。像師父的福報,也是過去和人廣結善緣來的,所以這一世,人人見到師父,都會起歡喜心、供養心。

Tuesday, 19 May 2020

宽恕得自在 (佛典故事)

過去,富迦羅越長者有兩個兒子,在他重病即將辭世前囑咐大兒子說:「弟弟年紀尚小,你要好好照顧他,不要讓他受苦。」富迦羅越長者往生後,兄弟倆遵從父親的遺言,一起和睦地生活。後來,哥哥的妻子不斷地慫恿丈夫:「等你弟弟長大後,一定會和我們分家產,為了防患未然,何不現在就將他趕出家門?」剛開始,哥哥還不願意,後來禁不起妻子的煽動,就忘了父親臨終前的叮嚀,決定將弟弟殺害。
有一天,兄弟倆一路散步來到城外的墓地邊。哥哥趁著弟弟不注意時,將其綑綁於柏樹上,原本充滿殺意的哥哥想到兩人兄弟一場,又狠不下心來,於是決定將他丟至荒野,任由虎狼、惡鬼吃掉!於是,哥哥騙弟弟說:「你最近做了許多錯事,今天就罰你在這裡過夜,讓你好好反省。明天一早,我再來接你回家。」於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黑夜中,飛禽走獸的嘶喊聲嚇壞了無依無靠的弟弟,他放聲大哭並對著天空感嘆地說:「現在的我陷入極為困厄恐怖的境地,三界之中有誰具足大慈悲心,能夠為我解除心中的恐懼呢?」此時,佛陀以禪定力大放光明,不但除去黑暗,弟弟身上的繩子也自然脫落。慈悲的佛陀來到弟弟面前問他:「你有什麼願望嗎?」弟弟知道是佛陀的慈悲力使他脫離困境,於是當下發願:「願我發無上菩提心,將來成就佛道,也能度脫一切眾生,令其離苦得樂!」佛陀隨即為他宣說正法,弟弟蒙受法益後告訴佛陀:「雖然我哥哥心起惡念,違背父親的囑付而加害於我,但也因為如此,才使我得以見佛聞法,欲斷生死之苦,現在我應該回去報答他的恩德!」
弟弟回到家後,兄嫂兩人非常慚愧自己的惡行而無顏相見。弟弟告訴哥哥:「雖然您聽信妻子的惡言,將我囚禁於塚間,但也因為如此,讓我得以聽聞佛法、解脫煩惱而成就道業,實在太感恩您了!」接著,弟弟為夫妻倆宣說佛法,使其心開意解,當下即證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二》
圖/傳旆
省思
寬恕能化解一切仇恨,而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則能夠長養我們寬容的心量。古德云:「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以慈悲柔軟的心常行寬恕,是我們立身處世、社會安定及世界和平的活水源頭,也是成就一切功德、自利利他的善行!

Monday, 18 May 2020

【有人故意讓你發脾氣,你要曉得那是魔來考驗】 — 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有人故意讓你發脾氣,你要曉得那是魔來考驗】
——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又若一切眾生以種種惡而加於我,心不瞋恚」,這個要學,這是很難忍的,但是一定要忍。一切眾生對我不善,以惡意、惡行加於我,一定要知道,這是我的業障。我接受了,這個業障才能消除,他們是我的善知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們替我消業障,我一定要接受,不能有瞋恚心,有瞋恚心是我拒絕了他們的善意。這個善意,我知道是善意,他對我是善意,他不知道,我知道。我因此而提升了境界、提升了德行,也提升了智慧,不生煩惱,不生怨恨。而且還感恩他,以我們修學的功德天天給他迴向。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這不是壞事。
下面說,「以種種恭敬供養於我,心亦不喜,是名眾生忍」。對於一切眾生要能夠忍,他對我很好、對我恭敬、對我供養,前面我們說了,我們很感謝,不生貪戀。心亦不喜是不生貪戀,如果貪著這個境界,就墮落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這叫功夫得力,這叫真修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認真學習的。
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就這一條,我不能忍受,不能忍受就到三途去了。你願不願意到三途?聽說到三途又不願意,現在又不能忍受怎麼辦?一定要忍受。
要知道,忍受這個事情從哪來的?是自己過去或者是今世之前所造不善業所引發的,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決定不可以。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我們一生不怨天不尤人,自己每天歡歡喜喜、快樂無比,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人生最高的享受,第一個條件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於一切法清楚、明瞭,一點都不迷惑。於理上忍,那是很高度的智慧,看破了;於事上忍,確實要承認自己有業障,真正修懺悔,慚愧,積植自己的德行,好事,積功累德無過於此。現在雖然是很苦,後福無窮,為什麼?你做了太大的好事了,後福無窮。
一發脾氣就完了,功德全完了,決定不能發脾氣。有人來引導你,故意讓你發脾氣,你要曉得那是魔來考驗,看我功夫夠不夠?魔不能破壞我的功德,只有自己可以破壞,他一引誘,我的脾氣就發了,你看我多聽他的話。你好不容易修積那些功德,魔在那裡搧風:趕快發脾氣、趕快發脾氣,把它燒得乾乾淨淨。你就那麼聽話,一下就燒光了,火燒功德林,上當了!
所以什麼樣的逆境、惡緣,不發脾氣,如何應對?笑容應對。發脾氣怎麼罵,罵一個笑面的人,他罵不下去;我們面孔很難看、很不高興,他罵得就很嚴重了。我們是個笑面,若無其事,罵累了他自然就停止。不能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所以都是好事,沒有壞事,都是好人,沒有惡人,這是佛菩薩心目當中所看到的境界。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看你是用的什麼心,你用的是佛心,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五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隨喜功德分享此文-----------------------
祈願師父上淨下空老和尚。法體安康。光壽無量。永住世間。教化眾生。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皆悉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歡迎流通。分享正法。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Sunday, 17 May 2020

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快樂的?

  佛陀在舍衛城時,有四個新近皈依的弟子聚在一起討論修行的心得。
  那時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到處開滿美麗鮮艷的花朵,散發濃郁的香味,還有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這四個弟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感到十分愜意。突然其中一人問道:「在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事是最快樂的?」
  一個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春天郊遊是世間最大的樂事。就像在這樣的天氣里踏青,一面感受春天的溫暖,一面觀賞那些爭奇鬥豔、競相開放的花朵,真是世上最大的快樂啊!」
  另一個弟子聽了,連忙說:「不對!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快樂是親戚們的聚會。你想想,在一個好日子裡,親戚們都健健康康的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舉杯暢飲,唱歌跳舞,這是何等的快樂!」
  這時候另一個弟子發言了:「你們兩個人的看法都不對!我說有錢才是最快樂的事,有了足夠的錢,什麼事都好辦,你們說是不是呢?」
  聽到他們的話,那個最先發問的弟子說:「我不贊同你們三個人的意見,我認為老婆和侍妾長得美麗可愛,才是最快樂不過的事!」
  於是他們四個人開始爭論起來,爭得面紅耳赤、口沫橫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說的才是對的,互不相讓。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便對他們說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國王名叫普安,統轄著一塊不大不小的國上。他的國上四方有四個國家,普安和四個國王的感情很好,經常邀請他們來王宮住上一個月,又吃又喝,十分快樂。
  有一次,普安國王又準備各色美味佳肴,邀請這四個國王來聚會,足足聚了一個月。臨別的那天,普安問四個國王:「人活在世上,怎樣過才算得上快樂?」
  第一個國王回答:「春天到來的時候,到郊外去踏青,欣賞美麗芬芳的鮮花,是最快樂的事。」
  第二個國王回答:「親朋好友問的聚會是最快樂的,大家盡情吃喝,盡情娛樂,是何等愜意!」
  第三個國王回答:「擁有無數錢財,可以讓我隨隨意花用,才是真正快樂的事。」
  第四個國王回答:「擁有美貌的王后以及嬪妃,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四個國王回答完後,普安對他們說:「你們認為最快樂的事,在我看來恰恰是讓人感到痛苦的事,因為這些東西總有消失的一天,生命是無常的,我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其實是自身的化滅。」
  這四個國王聽了普安的一席話,都認為有理,頻頻點頭。
  佛陀對那四個新出家的弟子說:「那位普安國王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個國王就是你們四人的前身。你們前世已經討論過相同的問題,怎麼現在還不懂呢?」
  四個新弟子聽了佛陀的話,感到很慚愧,同時心中的疑惑也被解開了。後來他們認真修習佛法,終於都修成了羅漢。

五浊恶世 (净空法师)


Saturday, 16 May 2020

問:卍字,有右旋,有左旋,請問哪一個是正確的?有何意義?淨空老和尚答問.

答:卍字是如來三十二相之一,這個相是在胸口,胸口有「卍」字的相。我們看到有右旋的,也有看到有左旋的,由此可知,到底是右旋還是左旋,我們都有依據,都不是我們自己隨便說的。但是根據佛教的傳統說法,佛教尚右,我們繞佛,一定是右繞不會是左繞,既然尚右,右旋應當是合理的。可是我們曾經看到,古人塑造佛像也有左旋的,這個我們就不必去執著。三十二相中,這個相是代表「吉祥」的意思。

Friday, 15 May 2020

《什麼是咒?為何念咒可以得到加持?》

問:堪布,您好!我剛剛開始接觸佛教,發現很多師兄都在念咒,他們說這是他們的功課,我非常好奇。請問什麼是咒?為什麼念咒可以得到加持?

答:舉例來講,當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咒語「嗡嘛呢巴美吽」時,會認為咒語是自己的聲音,屬於自己,不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只是用自己的聲音來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咒語而已。而當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塑像、雕像或唐卡時,我們不會認為這些屬於自己,而認為這個是觀世音菩薩的像。其實,這兩者完全一樣,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化身。念咒是通過聲音來表達觀世音菩薩,唐卡是通過繪畫來表達觀世音菩薩。

在密法裡,對咒語的理解有11個不同的層次,其中最基本、最下等的理解就是前面說的這種,將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咒語理解為用自己的聲音去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多數咒語都包含佛菩薩的名字,比如「南無阿彌陀佛」中,後四個字是阿彌陀佛的名稱,「南無」即頂禮,整體就是向阿彌陀佛頂禮的意思。如果這樣直接去理解,就是11個層次中最下等的理解。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咒語」呢?實際上,我們念的咒語和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像是一個層次、一個級別,甚至本質上是一體的: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唐卡也是觀世音菩薩,只不過是觀世音菩薩兩種不同的形式而已。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這樣理解:兩者都不是觀世音菩薩,但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這就叫作咒,咒語就是這樣的意思。

實際上,我們念「嗡班雜兒薩埵吽」,咒語本身就是金剛薩埵;念「南無阿彌陀佛」,咒語本身就是阿彌陀佛。但是,在我們的概念中不會這樣認為,而是覺得這些是佛菩薩的名字,不是佛菩薩本身。尤其,我們會認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聲音,但實際上這些咒語跟佛的化現沒有什麼區別,是佛的一部分,是佛的化身。簡單來講,當我們念「嗡嘛呢巴美吽」時,正確的理解是:它本身就是觀世音菩薩,並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名字。

絕大多數的咒語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不明其義,是因為沒有翻譯。翻譯經文時有五種「不翻」,其中一個就是咒語不翻,保留咒語原來梵文的音。藏傳佛教用藏文記錄它的音,漢傳佛教用漢文記錄它的音,但是不翻譯它的內容。如果要翻譯,咒語也有意義,比如前面提到「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種咒語,就是向阿彌陀佛頂禮的意思。咒語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這種直譯的方式;更高程度的理解,需要灌頂之後再進一步去學習密法的經典,這樣就能知道咒語的真正意義了。但其實前面講的也就是最終的意義: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就是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在你面前顯現的不同形式。

所以不要以為,唐卡是我自己畫出來的,聲音是我自己發出來的,都不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另外一個剎土中。實際上觀世音菩薩要出現在我們的感官當中,只能用這些形式,沒有辦法讓她以真正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因為我們的感官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想要看到真正的觀世音菩薩是不可能的。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時候,很多有因緣、業障輕的人都能看到佛陀。但是有一些人眼中的佛陀根本不像我們描述的那樣具足相好,而是一個非常醜陋的人,這是他們自己的業障所致。

什麼是咒語?簡單地說,任何佛菩薩、本尊的咒語,就是他自己。

開示:慈誠羅珠堪布

希望所有病苦者 脱离病魔,业障消除,身体健康。


相貌裡藏著的因果

同樣都是人,為何有人相貌端莊,有人相貌醜陋? 對此,有人會說,是基因造成的,但實際上,造成每個人相貌俊醜的關鍵因素,是因果二字。
正所謂因果無欺,指的是前世造惡後世定感苦果之無欺,前世積善後生必得安樂之無欺。 娑婆世界的人,大多認為物質是最重要的,而否認生命從前世而來,再流轉到後世的輪迴學說,這就是造成了很多人不信因果。
佛還在世時,波斯匿王王后末利夫人生了一個女兒,相貌醜陋,皮膚粗糙,頭髮像馬尾,因此被取名為“金剛”。 後來,波斯匿王為了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搭上了好多金銀財寶,又給了女婿官位。
一次,波斯匿王的女婿和其他人富貴的人相聚,只有他不能帶著自己的妻子,因為她相貌太醜陋了。 實在忍受不了自己的相貌,金剛想起了求佛陀幫忙。 在見到佛陀聖顏並生起了無限的恭敬心、歡喜心後,金剛的相貌突然變得和天女一樣好看,就連她丈夫都認不出她。
波斯匿王想要探尋金剛相貌醜陋的因,便向佛陀請教。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在過去,波羅奈國有一位有智慧、富貴、有德行的老人,經常供養一位辟支佛,辟支佛不太好看,老人家的小女兒就對辟支佛出言不遜 ,這樣醜陋,皮膚粗糙,這麼招人討厭!
當辟支佛要入涅槃的時候,辟支佛用神通做了十八變,老人的小女兒立刻自責,並請求辟支佛原諒。 由於過去辱罵辟支佛的緣故,所以出生後醜陋,又由於有悔改心,能夠供養佛,所以出生在帝王家,並有因緣由醜變美。
金剛的故事,正是一種因果的顯現,佛經中說,見到醜陋的人輕賤,辱罵,就會自己將來變得一樣的醜陋,可知其中的因果絲毫不爽。
人,就是為了酬業而來,雖都是生於人間,但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業不同,所以有了美醜、貧富、苦樂等等差別。
有十種令眾生得相貌醜陋的因,包括發脾氣;嗔恨、陷害他人;欺狂他人;說話、做事讓眾生不舒服;不孝父母;不尊重聖賢;侵占聖賢的產業和財富;熄滅他人供養 的燈火;見到醜陋的人譏笑、辱罵、詆毀;做其他惡行。
所以,想要相貌端莊就要遠離上述的十種行為,同時,如果能夠常常在佛前供花,也可以得相貌莊嚴的因。
此外,除了前世所做的事情,前世所在的“道”也影響著今生的相貌。 比如,從地獄道中生於人間的眾生,長相就相對醜陋。
從餓鬼到中投生人間的眾生,大多長相黑黑瘦瘦、面無光澤,怒目、鼻子彎彎曲曲、露出眼白較多。
從修羅道投生人間的眾生,男的長相又高又大,眼白較多,雙目圓睜,牙齒尖尖的,女的則長相美麗,但嗔恨心強,高傲自大,動不動就愛生氣 。
從天道投生人間的眾生,長相端嚴,相貌殊妙,喜歡穿著華鬘,熏香塗身。
所以,一個人今生的相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相貌一般的人,想要變得好看就要懂得多行善、不做惡的道理,這是一切的基礎,另外,最好還是要學習 佛法,從根源上改變相貌。 而相貌好看的人,也並不是會一直就這麼“美”下去,如果做惡太多,或不行正法,相貌也是會有俊變醜的。
總之,因果無處不在。

Thursday, 14 May 2020

不出聲念佛,但心有阿彌陀佛是念佛嗎? (淨空法師)

問:念佛時不出聲,心有阿彌陀佛,這是否叫心念佛?
凈土法門答:這樣念很好。你不要分別,不要說心念佛、口念佛,不要去分別這個,很好,心裏面有佛。因為念佛本來就有很多種,有出聲念的、有金剛持的,金剛持是口動沒有聲音;有默念的,你這個屬於默念,心裏面佛號不斷,但是外面完全看不出來,這就好。最重要是心裡頭有佛。心裏面念佛的時候,這個心很清凈了,如果心裏面是有妄想雜念,你就很難攝心,那怎麼樣?出聲,出聲容易攝心,這是出聲的好處。為什麼有人大聲念佛?雜念妄想雜不進去。不出聲的時候,有時候妄念還是有,你自己會體驗到。

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 智者不執著世間,不與聞諸愛欲,不論遭遇苦或樂, 智者不憂不樂。(法句83)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波旬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懇求佛陀允許他運用神通前往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去帶食物回來,但為佛陀所拒絕。儘管情況如此困難,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在哪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饑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痴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Wednesday, 13 May 2020

【佛教故事】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緣

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結束時,比丘們深得法益,身心自在清涼。為表達對佛陀的無比感恩,比丘們前往舍衛國中的祇樹給孤獨園,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佛陀見到比丘們,即以慈悲的口吻慰問大眾:『這三個月來的生活起居,是否有所匱乏?身心是否安樂?』
佛陀的侍者阿難,在一旁見到佛陀如此慈愍地關心大眾,深為佛陀的廣大悲心所感動。因此,恭敬地請問佛陀:『世尊,您的慈悲令弟子們個個如沐春風。您這般不忍眾生受苦的悲憫胸懷,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佛陀微笑著對阿難說:『無量劫前,在地獄中有兩個罪人。獄卒剝取他們身上的皮,用作拉車的皮帶;並且,命令他們共拉一輛十分沉重的鐵車。在拉車的過程中,獄卒還不斷以鐵棒毆打他們。兩個罪人就這樣來回奔波,毫無喘息的時候。』
『其中一人終於體力不支,暈倒在地;獄卒見狀,又是一陣毒打。見到同伴如此悲慘,另一人心生憐憫,告訴獄卒說:「可不可以讓我代替他?我一個人來拉這部車就好了。」獄卒聽了大發雷霆,以鐵棒重重地捶打這個人,這人當場身亡;然而,由於一念悲心,結束了地獄的業報,投生於忉利天。』
說完了這則故事,佛陀告訴阿難:『地獄中心懷慈悲,願代同伴受苦的罪人,就是我的過去生。自從在那一世當中,看到地獄罪苦眾生受苦無量,我就發起了大慈悲心。此後,生生世世對一切眾生都心懷慈愍,不曾退舍,直到現在。』阿難聆聽了佛陀初發慈悲心的因緣後,十分感佩佛陀的慈心悲願,歡喜地依佛陀的教誨,精進用功修行。
原典出處:《賢愚經》
省 思
《觀無量壽佛經》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涅槃經》云:『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對眾生髮起慈悲心,是修行學佛的初步,也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資糧。發心正確,知見正確,修行方向就正直不偏,佛道指日可期。

Tuesday, 12 May 2020

如何將暫時擁有的財富轉化為永恆的利樂?

問:有些人擁有很多財富,但最終卻成為危害自己的因。如何將暫時擁有的財富轉化為永恆的利樂?

索達吉堪布答:有些人因往昔些許善業成熟的果報,今生富如多聞天子,但因他不具足取舍善惡的智慧,舍不得上供下施積累資糧,只是貪得無厭地積累,一生處於積財、守財、失財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有些世間人本來擁有大批的錢財和眷屬,但由於沒有智慧,交一些狐朋狗友,行為放逸,最終財物耗盡時,反淪為他人的奴僕。就像印度的狂象,雖威猛無比,令人畏懼,若為人馴服之後誰都可隨意役使。
若具足智慧,即可將有漏的財富轉變成無漏的福報。如藏地猶如太陽般的伏藏大師蔣揚欽哲旺波,其財富圓滿具足是無與倫比的。但尊者都用於濟貧供僧等有益的善法方面,他雖然具有取之不竭的財富,而圓寂後,弟眾中沒有因財產引起微小的爭論。
大家一定要明白,講經說法在一切善法裡功德至上,大家一定要盡己所能為大家提供聞思修行的順緣,合理使用有漏的財產,以讓自他都能獲得無漏的聖財,可以說這就是智者的選擇。

Monday, 11 May 2020

【聖嚴法師開示】冤家宜解不宜結

人與人之間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話,不容易在一起成為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並不多。
凡夫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折磨自己、折磨對方和家人。有的人並没有想到要折磨人,只是因為自己心理上有矛盾、或身體上有困擾,就會對身邊的人發洩,或有意無意地傷害他們。在過去無量世以來就有這種情況,到這世才會又做夫妻。做了夫妻,一方面互相報恩、還債,另一方面又在互相傷害、欠債。所謂「欠」,就是彼此之間恩怨不清。
因此應該朝「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方向努力,不能夠用「不是冤家不聚頭」來搪塞,繼續互相折磨。那麼,來生還要做冤家,彼此好痛苦,總是還不清。
摘錄於 聖嚴法師著作 智慧掌中書《牽手一輩子》

【佛陀開示過去的因緣】

  善知識要引導你修學佛法是緣,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參與壞事也是緣。所以,我們要懂得分析、辨別,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
以哲學概念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為因,次要條件為緣。比如樹的生長,種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陽光、水分是次要的緣。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便前往王舍城宣說佛法,以度化憍陳如等人。
  當時,釋提桓因、頻婆娑羅王也各帶領了八萬四千大眾,一同來到王舍城聽佛陀說法,也都因此因緣而成道證果。比丘們看到這個情形,個個莫不感到疑惑,他們恭敬地請示佛陀:「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能夠拔離三惡道的輪迴之苦呢?」
  佛陀說:「事實上,這些人不是只有今天才被救拔,在過去生中,他們也曾經獲得救拔。」
  比丘們又問:「那麼,過去生他們又是怎麼樣被救拔的呢?」
  佛陀便向比丘們開示過去的因緣:
  久遠劫以前,有一群商人到海上採集寶藏,在回程途中,來到一個空曠的平原,遇到了一條約十二里長的大蟒蛇。大蟒蛇看到了這群商人,便團團地將他們圍住,使得這些商人完全無路可逃。
商人們無不感到驚惶失措、恐怖害怕,每個人都高聲、至誠地求著、念著:「天神、地神,還是哪位大慈大悲者?請快來救我們!」
  就在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有一頭白象和一隻獅子,一起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只見獅子往蟒蛇身上一跳,咬傷了蟒蛇的頭,才使得這群商人躲過了這場死亡災難。
  蟒蛇受到攻擊後,便以口中的毐氣,加害於白象和獅子。在牠們還有氣息、尚未斷命的時候,眾商人問牠們:「您們解救我們脫離險境,我們該如何報答?您們有什麼心願嗎?」白象和獅子回答:「只願能夠成佛,度盡所有的人。」
眾商人聽了大受感動,也發願:「如果您們能成佛,願我等人在初會的時候,就能夠聽聞您所證得的妙法,並且開悟得道。」聽完這席話,獅子和白象便命終了。商人們將白象和獅子火化,並為牠們建了一座塔。
  佛說:「當時的獅子,就是我的前身,白象就是捨利弗,當時的商主就是如今的憍陳如,而當時的帝釋就是現在的頻婆娑羅王,至於其他的商人也就是你們眼前所見這些得道的天人。」
  各種善緣的和合,能使大家的善根不斷增長,在學佛路上不斷進步。與此同時,大家也是法師的緣。因為有大家來聽法,法師才會坐在這裡講法。所以說,每個人都是互為因緣,彼此作用的。
文:網路
~轉載

Sunday, 10 May 2020

報父母恩咒

【海濤法師】

報父母恩咒
南無密利多多婆曳娑訶

如果想要利益累世父母,就是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來做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事!多行善、放生、布施,再以此功德迴向累世父母及冤親債主,這就是真正的報恩!~

大寶法王:不要太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

如果你具足功德而被別人讚揚,這沒有什麼可歡喜的,因為這功德你本來就具足了,你還歡喜什麼?如果你不具足功德,就算別人再怎麼地讚揚你,又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呢?畢竟你不具任何的功德,那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謊言而已。
又或者,即使今天別人讚揚你,到了明後天該你講法時,你什麼都不會講,那樣豈不是下不了台?又如,我們被別人嘲諷時,會不歡喜,如果你沒有任何可以被嘲諷的過失的話,就算別人嘲諷了你,你也不會具足這些過失。
如果,別人讚揚你,你就歡喜,別人嘲諷你,你又傷心,這只能證明你的心胸太狹窄了。無論如何,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你,讚頌你具足功德或是譏嘲過失,也不要太過在意。
因為,即使是功德圓滿的釋迦牟尼佛,也有人覺得他具足過失。因此,不論做什麼事,不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也不要隨風擺動,這才是我們所要守持的心。

佛示生熟四果喻 (佛典故事)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日,佛陀告訴比丘們:「世間果實有四種類型,是哪四種呢?有的果實未成熟而外觀似已成熟;有的果實雖已成熟,外觀卻好似還沒有成熟;有的果實成熟了,外觀也已成熟;有的果實尚未熟成,而外觀也還沒成熟。比丘們!當知世間的果實有這四種類型。」
「同樣地,世間也存在四種類型的人,是哪四種人呢?有些人雖已成熟,卻沒有成熟的外表;有人還沒成熟,而有著成熟的外貌;有的人尚未成熟,外貌也不成熟;有些人成熟了,外貌也很成熟。」
「什麼樣的人是還沒成熟,而有成熟的外貌呢?有些比丘往來行走不急不躁,眼目瞻視隨佛所教,著衣持缽時也如法行步,兩目視地不左右顧盼,然而,這些比丘實際上卻是違犯戒律、不順法行,佯裝威儀具足,這並不是真正的沙門,梵行不清淨,卻自稱行清淨行,所有作為盡是敗壞根本、破壞正法,這就是尚未成熟,而有成熟外貌的人。」
「什麼樣的人是已經成熟,而沒有成熟的外表呢?有的比丘行為似無約束,實際上卻精進多聞,修行眾善,心持戒律,具足威儀,若有少許非法惡念,便心生畏懼,這樣的人就是已經成熟,而沒有成熟的外表。」
「什麼樣的人是不成熟,而外貌也未成熟呢?有的比丘不持戒律,不懂行走禮節,也不知出入往來的威儀,著衣持缽時,六根散亂,心常攀緣,貪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這類比丘違犯禁戒,不行正法,沒有沙門的威儀,又酷似沙門,梵行不清淨,卻似修清淨行,所作所為敗壞根本,無法掩飾,這就是未成熟,外貌也不成熟的人。」
「什麼樣的人是已成熟,而外表也很成熟呢?有的比丘持守戒律,出入行進安詳自在,知進知退,眼目瞻視間,安定作主威儀具足,勇猛精進,修行眾善,威儀禮節皆已成就,若有微細的非法惡念,便心生怖畏,何況是大惡、非法造作,這就是已經成熟,而外觀也很成熟的人。」
「比丘們!世間有這四種類型的修行人,大眾應當落實修行,學習成為內在已成熟,外在也成熟之修行人。」比丘們聞佛所說,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四諦品第二十五(七)》

省思
佛陀以印度的菴摩羅果生熟難知,來教喻修行人,了解何者是外熟內生、內熟外生、內外俱生、內外俱熟之行者。永嘉大師云:「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學人應當自我惕勵與期許,奉行佛陀教誨,透過不斷地反省檢討,慚愧懺悔,在菩提道上一步一腳印,踏實修行,作一名內外俱熟的行者。

Saturday, 9 May 2020

佛說吃素的功德比任何物質布施的功德要大百千萬倍!

佛說吃素的功德比任何物質布施的功德要大百千萬倍!
節選自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十惡品》
  迦葉菩薩問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不飲酒、不食肉者,得多少福?
  佛告迦葉:假使有人,以象馬牛羊、琉璃珍寶瓔珞、國家 城池 妻子 持布施,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以百千兩黃金,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持布施,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以金鑄如人般金身數百持布施,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造作幡華寶蓋,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造大浮圖寶塔,檐檐相接,如稻麻竹葦,上至梵天,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聖善根,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 七種布施】

有一人向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布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7 種布施。
1.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
2.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3.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
4.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5.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6.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
7.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 7 項布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人生有苦難,有重擔,人性有邪惡,有欺凌,但是到後來這些都對我有益處,
苦難竟是化了妝的祝福。人生在一連串不完美中,最後總是完美。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分享好的信息給朋友,也是一種同喜布施

【不用金錢的布施 】



【不用金錢的布施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有一個人向佛訴苦說:「我不管怎麼辛苦工作都賺不到錢,這是為什麼?」
佛陀回答:「因為你從不布施。」 那人答說:「可是我是個一無所有的窮人啊!如何去布施呢?」
佛說:「施捨金錢、物質,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即使不用錢,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和顏施:和顏悅色地對待眾生,這是布施。
二、言施:對有情說鼓勵、勸戒、安慰、有意義的話,這是布施。
三、心施:為對方設想、體貼眾生的心,出於慈悲的發心,這是布施。
四、眼施:用慈愛、溫暖的眼神看一切眾生,這是布施。
五、身施:身體力行幫助一切有情,這是布施。
六、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這是布施。
七、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所需,這是布施。」
佛陀善巧說了七種不需要金錢、物質就可以布施的方法,歸納這七法可以得知:我們應捨棄、杜絕任何出於自我愛惜、慳吝的心態和行為;相反的,我們所有的動機、發心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因此我們只要以善心、善語、善行對待一切有情,就是布施。
例如:我們可以給人好臉色,說人好話,體貼別人,和氣慈愛待人,幫助人,體察別人的需要,原諒別人,給人機會。我們可以照顧流浪的小貓、小狗,打掃街坊、清潔環境,做義工,以功德回向等等,而這些都是布施。
要記住:施捨金錢、物質,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即使已經有了財物,我們也不要忘記「佛的七施」──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我們去做的布施!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一個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絕對不能作利他之事業的,因此也就無法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則生生世世可以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用不盡,受諸快樂。

Friday, 8 May 2020

The Buddha's Advice


【聖嚴法師開示】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人之自高自大者,正因他是無知;人之能夠敬上而謙下者,正因他能知道自己之無知;人之無知而能自知為無知者,他已不是等閒的人物了。所以蘇格拉底自謂他之過於人者,只是自知其無知而已!
但要發覺自己的無知者,非要有寂寞的經驗不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是不能自知其無知的,一個不能領會寂寞的人(像無有思想可用的動物一樣),更是無法自知其無知的。故如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警覺心,在一般人來說,那是談不上的。
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找一個寂寞的機會,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傍晚的天井裡,或到空曠的原野,或到汪洋的海邊,或坐林間的樹下,或宿深山的梵剎,先讓自己寂寞下來,然後再向自己發問︰
我是什麼?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我認識自己嗎?認識些什麼?認識了多少?
我為何生在天地之間,如何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如何使我生存?
我對我的周遭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麼?
我是人?人應如何?我已如何?
我覺得人生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痛苦何處來,快樂何處去?自知有苦樂,也能知道他人有苦樂嗎?
我生於天地之間,對天地之間的一切萬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麼?
(摘錄自聖嚴法師《神通與人通》)
圖文:法鼓山

佛教故事丨破慳貪

佛在世時,有個慳貪長者,他一點東西都不肯施捨,佛為度這位長者,先讓舍利弗為說佈施造福種種功德,長者慳貪如故,看見日近中午,便對舍利弗說道:「你為什麼不走,我是沒有飯給你吃的啊。」
舍利弗知道這個長者不可教化,即回到佛前。佛又派目連,以神足前往為說種種佈施功德。

長者便對目連說道:「你想要得到我的東西,故作此幻術,但是我一點東西也沒有。」目連知道長者不可教化,也就回到佛前。
佛是最慈悲的,為了破長者的慳貪,佛親往長者家,長者見佛來了,即作禮請佛入座。佛以種種方便對長者說道:「你能五大施嗎?」
長者白佛:「我小施尚不可能,怎麼談到大施?但什麼叫做五大施呢?」
佛說道:「五大施者,不得殺生,你能做到嗎?」
長者暗想:不殺生,既不用我的財物,又沒什麼損失。即向佛說道:「能作!」佛乃次第為說五戒,乃至不飲酒,長者皆答應道:「能作。」
於是佛即為長者說五戒義,若能持之,便為作五大施竟。長者聽了也很歡喜,欲以一張不大好的氈佈施給佛,即到衣庫找一不甚好者。那知庫中其餘的好氈都相聯而來到佛前。佛知道長者施心不定,便對長者說:「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鬥,心不定故,三返不如,後以定心故,大破阿修羅軍。」長者聽了,了知佛已知道他的心意,信心清淨,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

Thursday, 7 May 2020

Vesak Day


佛教故事|眾生平等

舍衛城裡有一位首陀羅種性的人,名叫尼提,挑糞為業,生活艱苦。沒有人關心他,不僅如此,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指責、謾罵。
釋迦牟尼佛決定度化他。一天,釋迦牟尼佛帶著大迦葉向尼提迎面走去。尼提遠遠看見萬人景仰的佛陀向他走來,內心惶恐,向旁邊躲閃,想悄悄避開。但是,不管尼提走到哪裡,釋迦牟尼佛都向他正面走去。尼提一時驚慌失措,被地上的石頭絆了一下,糞桶翻倒在地。
這對尼提來講猶如末日來臨,他向佛陀哀求道:「佛陀!我有罪!饒恕我吧!」
「你有何罪啊?」釋迦牟尼佛慈祥地問道。
「佛陀!我把路弄髒了。」
「路髒了容易打掃,內心有了污染就不易打掃了。尼提,你願意跟我出家嗎?」
尼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佛陀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啊?他大惑不解。
釋迦牟尼佛笑道:「尼提!你覺得很奇怪嗎?佛陀是覺者,宇宙間的事無所不知。不僅你的名字佛陀知道,你的一切佛陀都知道。」
尼提頓時感到周身熱血沸騰,兩行淚水奪眶而出,結結巴巴地說:「尊敬的佛陀!我是首陀羅種性,是賤民,我也能出家嗎?」
「尼提,佛門中沒有種性差別。貧富貴賤都是虛妄的假名,就連我們的身體都是虛妄不實的。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
釋迦牟尼佛短短的幾句話掃除了尼提的顧慮,他感激涕零地說:「佛陀!我願意跟您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