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1 January 2016

【一根拐杖與七個兒子】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曾經以一根拐杖,讓七個兒子、七個媳婦了解什麼是孝道,一天佛陀出去托缽時,在路上碰到一位年邁的婆羅門教徒,他的背已經駝了,拄著一根拐杖,還捧著一個碗,走起路來很吃力。他彎著腰、拱著背,拐杖向前挪一步,他才能走一步。

佛陀看在眼裡,憐憫在心,加緊腳步上前去扶著這位老人:「老人家呀!你走路那麼不方便,為什麼要出來討飯呢?難道沒有孩子照顧你嗎?」老人回答:「有啊!我有七個兒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們有妻子要照顧,有孩子要養育,所以無法容納我,把我趕出來。」說著他抬頭一看,認出是佛陀,趕緊跪下說:「佛陀呀!您救救我,我到底要用什麼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兒子呢?」

佛陀很慈祥地說:「道理要『用心聽』,才能啟發他的良心呀!」老人說:「那要啟發我的兒子、教育他們就難了,因為他們現在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兒,沒有多餘的時間聽道理。」

佛陀說:「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問:「我要如何用心呢?」佛陀說:「你什麼都不要想,只要記得對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時用心走穩;你要用最虔誠的心去感恩這根拐杖,因為它幫助你走路。若有惡狗跑來,你可以用拐杖趕走一根拐杖與七個兒子牠,保護自己;涉水時可以用拐杖去探深淺,以策安全。它會助你走出一條平坦的路,不會踢到石頭而跌倒,這一切,你都用心感恩它。如果你的意念言語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兒子。」

老人心想,這的確是真的:「這個時候我還能靠誰呢?我只能倚靠這根拐杖而已,這根拐杖給我的幫助最大,我應該感恩!」從此,老人拳拳服庸佛陀所說的話,每天都感念著拐杖的恩情。有時他脫口而出,邊走邊唸道:「感恩!感恩拐杖幫助我走路,感恩拐杖讓我探測水的深淺,感恩拐杖保護我的身體。」他不斷不斷地感恩,心想口唸均是「感恩」。

老人的七個兒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唯有妻子、兒女是他們的最愛。有一天他們聽人說,城裡有一位佛陀,能夠賜福給世人,若求佛賜福,人人都可得到最大的福報。這七個兄弟就相邀一起去求佛賜福,甚至連妻兒都帶去了。到達王舍城耆閻崛山時,佛陀正在為大眾開示。

那一天,老婆羅門也拿著拐杖,捧著碗出來乞討。現在的他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心裡只有感恩,所以邊走邊唸著感恩,感恩他的拐杖一路相伴。有人路過,看到老人那麼慈祥又滿口的感恩,於是問他:「老人家呀!您的心那麼知足、感恩,您一定是位有福之人,您可知道佛陀在王舍城耆閻崛山說法,您想不想去看看佛陀,讓佛陀為您祝福?」老人聽了滿心歡喜,他說:「啊!非常感恩佛陀,佛陀曾在路途中對我開示,所以我現在過得很歡喜,心靈很自在。不知如何才能再見到佛陀,再聞佛陀的開示。」這位過路的好心人就說:「我正要去禮佛聞法,我們可以一起去!」老人就隨著好心的過路人去了耆閻崛山。

那時,佛陀已經開始說法,老人從遠處慢慢地走來了,邊走還是邊唸著:「感恩!感恩拐杖幫助我!」一直走到佛陀前,佛陀看到他就說:「你來了!老婆羅門呀!看你這麼歡喜,你到底如何感恩呢?你來這裡再多唸幾次吧!」

當時有很多人聽聞佛法,老人不知他的兒子們也在場,他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都沒有煩惱地說:「我很感恩這根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幫助我度過危險的路,讓我渡水時知道深淺;若有惡狗,還可以用它保護我,把狗趕走,所以我感恩手中的這根拐杖。

佛陀聽了很歡喜,用眼睛掃視他的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佛陀語重心長地說:「對呀!對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一根拐杖就可以幫助你生活、可以讓你那麼歡喜地過日子,所以,你應該感恩……世間有很多人不如一根拐杖,不知孝敬父母,將來的因果,做兒子的也一樣會受到折磨,還要墮入地獄,像這樣的人生就是欠缺感恩心!若能孝養父母,才是有大福的人。」七位兒子跟媳婦看著自己的父親,又聽到佛陀的說法,實在慚愧得無地自容。

他們的良知即刻被啟發了,七個兒子同時站起來,媳婦也跟著一起來到佛陀的面前頂禮,感恩佛陀,然後轉過身到父親的身邊扶著他說:「我們很慚愧!很懺悔!從今天開始要請父親您一起回家,我們一定會好好的奉養您!」這時七個兒子都爭著要迎請父親回家孝敬呢!

【啓示】
一個人快不快樂,並不在於他有很多的財富,關鍵在於他有一顆感恩的心,打從心底感謝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辛苦的扶養我們長大,父母親的付出,卻從不求回報,若我們以感恩的心並能身體力行,及時好好把握孝順父母親,讓他們老人家開心,自然地生活就會幸福美滿。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縱使家財萬貫,他仍是個貧窮的人,因為錢財是帶不走的,【唯有孝順
才是傳家寶】懂得感恩並知恩報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樂的人。

文章来源:posted by Chiyun Yeh (FB)


Saturday, 30 January 2016

「慈心無害想,不害於眾生;心常無怨結,是則生天路。」

一個人修慈悲心,他就不會想要傷害對方。什麼叫「慈」?就像爸爸媽媽希望兒子吃得飽、睡得好、有錢用;慈就是希望對方快樂,不會想傷害對方。

各位,如果你這個人平常會想要害人、會設計人,那你為了度你自己,從現在開始要多去幫助別人,給別人快樂,你那個傷害別人之心就不見了。這個很重要,有一些人要來跟我出家,過去被監獄關的、殺過人的,過去害了很多人,然後他就開始在家裏打坐念佛,不出門的,我說你這樣戒不掉,以後你還是會生氣,還會害人的。你現在應該多去幫助別人,助念、照顧老人,把你那個害人之心斷除掉,你髒了沒有肥皂洗,這個髒不會去掉的。

修慈心自然就不會傷害眾生,內心裏面自然就沒有恨,不會想報仇。所以各位,一個不會恨人,不會報仇的人,多快樂,這才是修行的重點,這樣至少將來生梵天——「是則生天路」。

所以愛生氣的人不行,會害人的人、會批評別人的,會傷害你自己。


<海濤法師慈悲開示>

Friday, 29 January 2016

Six Perfections by Mindfulness of Buddha

In true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letting go of attachment to one's body, mind and the world is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Giving.

In true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not giving rise to any thought of greed, hatred or ignorance is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Morality.

In true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not being attached to conflicts of hearsay of others and oneself is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Patience.

In true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having neither a slight break of continuity of mindfulness nor any confused thoughts in between is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Effort.

In true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neither giving rise to, driven by nor chasing after stray thoughts is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Concentration.

In true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not being tempted by any delusion is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

Venerable Ou Yi (The Ninth Chinese Patriarch of Pureland Buddhism)
*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 Mindful verbal or silent recitation of the Buddha's name or remembrance of the Buddha and His virtues.

Thursday, 28 January 2016

佛教中的“嗔”是什麼意思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衆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衆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网络分享 

Wednesday, 27 January 2016

2016最新大片《釋迦牟尼佛傳》





導演:李国辉主演:吕良伟 罗家英 谢婷婷
简介:《释迦牟尼佛传》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释尊从王子诞生、出家、苦行、求道、直至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历程。

Tuesday, 26 January 2016

佛教的“卍”字符究竟是左旋還是右旋? (聖嚴法師)

編者按: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如果留心觀察佛像,就會發現佛胸前有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該怎麼念?又有什麼含義?只有在佛胸前出現?了解近代世界史的朋友,可能還會發現納粹黨和希特勒在使用另外一個符號——“。這兩個符號有什麼不同?

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莊嚴金剛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莊嚴經》卷三說佛的頭發也有五個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字相。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字的符號,有向右旋——“,有向左旋——“。根據《慧琳音義》《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扇子中所畫的字相乃是左旋,還有日本奈良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腳下的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奴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字相。古印度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佛是法中之聖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此在《金剛般若經》中就有記載。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而大多數都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歐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字相來作為他納粹主義的標幟。此後即有更多的爭論,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實在唐朝的則天武後時代,曾經創造了一個字——“,念做字,象徵太陽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佛教則是正方形的。至于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

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于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奴的胸毛,是稱為vatsa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紀始被用于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為svastiko,本為牛犢頭部的毛發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奴的胸毛相,後成為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總之,在佛教不論右旋、左旋,字均系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旋回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衆生,故亦無須執著、揣摩字形相的表現是右旋或左旋了


Monday, 25 January 2016

什麼是六道?

在佛教的輪回理論中,六道只是一個概念而已。所謂六道,就是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天道、修羅道、人間道因為作業(也就是善惡二業,即因果)比較善,也稱為三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因為作業比較惡,也稱為三惡道。世間的所有衆生,會由于不作善業而投生于三惡道,或者因為作善業而投生于三善道,一切衆生都在這六道之中進行生死輪回,只有佛、菩薩、羅漢能夠跳出三界,不進入輪回。

  一、天道在天界中是福報最好的。但是,由于來自享樂的巨大誘惑,很難靜下心來修行,而且由于福報已經用盡了,所以下一生通常都投生在三惡道中。

  二、修羅道,距離天道的福報很近,但是由于心中懷有妒恨之心,好勇鬥狠,不思修行,經常和天界作戰,因此在死後通常也墮落于三惡道中。

  三、人間道就是世間人類,雖然沒有天道的好福報,但是有苦也有樂,是最適合修持佛法的,可以借助這一機緣進行修行,從而達到覺悟,超脫于輪回。

  四、畜生道,往往是由于殺生而投入了這一道中,並飽受自然和人類的奴役之苦。由于天生愚癡,大多數都缺乏修行的機緣。

  五、餓鬼道,大多是因為不肯施舍,或者偷盜,或者見難不救的業,所以投入了這一道中。餓鬼們通常都要承受黑暗中饑渴不堪的痛苦,他們日夜受苦,無心于修行。

  六、地獄道,惡業最重的通常都會投生在這一道中,要曆經幾十萬億年以後,才有可能脫離地獄道的痛苦,因為太苦而不能夠修持佛法。

网络分享 

Sunday, 24 January 2016

想想你每天所做的事

晚上睡覺前,坐下來稍微想一想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有五分鐘左右也行。

想想你每天所做的事,問你自己是否做了任何違背佛法的事。

若做了,應感慚愧,並下決心明天不再重犯,這就是你要如何強化自己決心的方法。

如果不能每天檢視自己,便對任何自己所為,或對或錯的,失去了明察的心。

堪布卡塔仁波切


Saturday, 23 January 2016

學佛最容易出現的這幾個問題 你也有嗎?

能夠學佛,是人生的最大幸事。佛菩薩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修行的法門和成佛的過程,我們人人都是佛,只是佛性被蒙蔽住了。好在還有這麼多精進修行的人,大家相互鼓勵、相互促進、相互提醒,以便在末法時代讓正法前行。本文是自己在學佛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僅供同修參考,不到之處,敬請見諒!

一:是不夠精進。主要表現在行為懶散,想起來修,想不起來不修,能偷懶則偷懶,直到苦難再次出現才想起臨時抱佛腳。

二:是不夠心誠。主要表現在半信半疑,時而信,時而不信。逢佛加被則贊歎佛的偉大,事情未成則怪佛不靈。

三:是容易退轉。主要表現在五濁惡世難以駕馭,隨他人業力牽引,自己定力不夠,隨波逐流,菩提心退轉。

四:是智慧不夠。主要表現在不懂因果,分不清好壞,不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加重業障。

基于以上幾點問題,建議如下:

一:是加强念佛。堅持每天念誦佛號(佛典),根據自己的時間,哪怕是一字、一句,養成良好的念佛習慣。

二:是至誠學佛。學佛不是迷信,是學佛的精神、學佛的智慧、佛是究竟的、圓滿的,能讓我們明白世間真理、明心見性。

三:是學會覺察。修行的人心境是非常清淨、妙樂的,稍起波瀾,立刻提醒自己加緊學佛,以便不至于被業力牽引、發心退轉。

四:是增長智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慧根,只是深淺不同罷了。有的人一點就通,有的人一輩子也通不了。增長智慧的最佳途徑就是學習佛典,讓我們明白世間真相,不再做一個愚癡、偏執的凡夫俗子。

這就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戒定慧,自從開始學佛後,生活變得從容多了,心態變得淡定多了,不再為生老病死恐懼、不再為愛恨別離牽掛、不再為苦難人生憂愁、不再被業力牽引退轉。一心一意学佛、念佛、悉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来源:网络分享

Thursday, 21 January 2016

【結善因,善緣真的很重要】

有一天佛陀世尊對著所有弟子在講經說法,忽然他對「阿難」 :「你拿一個桶子,到前方五里路遠的一個小村莊,向一個在井邊洗衣服的老婦人,要一桶水回來。記得態度要客氣和善一點。」。

阿難點點頭,他想說這麼容易的事,一定輕易就能辦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務。

阿難走到了那村莊,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恭敬的作揖,說:「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向這年輕人,不由怒從心生,很生氣的說:「不行 ! 這口井只能給這村子裡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許的! 」接著就把阿難給趕走了

世尊接著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樣走到了那村莊,一樣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人,說: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向這年輕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彿見了一個很投緣的親人很高興的說: ! ! 來來,我來幫你打水。又叫他等一下,老婦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齋食叫舍利弗帶著路上吃。

世尊開示說道: 久遠劫前的一世,這位老婦淪為畜牲道是隻老鼠,牠死在路邊被烈日艷陽暴曬著。阿難那時候是個趕貨經商的賈人見到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惡之心,掩鼻而過.舍利弗那時是個正要赴京趕考的讀書人見到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憐憫之心,順手捧把泥土將老鼠掩蓋。


經久遠劫以後現在他們見了面,產生這樣不同的差別待遇。

小小的起心動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惡果報,何況是直接加諸痛苦在人身上呢
!!

文章来源:阿弥陀佛的孩子网

Wednesday, 20 January 2016

【一輩子下來,您最後帶走什麼呢?】

這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您能帶走的!除了你這輩子造的「惡業跟善業」可以帶著走外,這世間就連一粒米您都帶不走的。

造的惡業重的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等著您,這輩子孝順父母,行善積德多的人,「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也等著您,當然也有一種人,上述的這些地方都沒去,去哪呢?去「西方極樂世界」。

怎麼去呢?除了基本是要個善人之外,就要好好念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帶您「了生死,出輪迴」

文章来源:阿弥陀佛的孩子网

Tuesday, 19 January 2016

Away With The Dirt!

Two brothers once lived in the city of Rajagaha in ancient India. Their names were Maha and Chula Panthaka. Their grandfather frequently took the older brother, Maha, to hear Shakyamuni Buddha speak. The time came when Maha decided to become the Buddha’s disciple… The older brother was extremely clever, and further, was very industrious. He was immediately recognised as an outstanding disciple.

One day, the older brother thought of his younger brother Chula, and was determined to bring him into the Buddhist monkhood too… The younger brother had a very gentle personality, and worked unstintingly with the other disciples to further the Sangha. But there was one thing that caused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memorise… After concentrating as hard as he could, he was able to memorise the first line of a verse, but when he concentrated on the second line, he could no longer bring the first line to mind…

The older brother felt sorry for his brother at first… As time passed… he gradually became disgusted. Other disciples did not look down on the younger brother… But the older brother could not settle down… [He thought]… “They may be laughing behind our backs”… [Once], the older brother’s duty was to inform the doctor how many disciples would attend [his meal offering to the Buddha]. He gave a number that did not include his brother.He then quietly informed him that he should return home.

The younger brother was very upset about this… [as] the reverence in which he held the Buddha was as strong as any… and did not want to leave. When the Buddha saw him walking alone crying, he said… “Don’t cry, Chula Panthaka.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do well. On the other hand,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hey can do well. What is your good point?”… “Well,” he said finally in a bright voice, “I’m good at cleaning!” The Buddha handed him a piece of cloth. “Then use this to clean the wall. And while you are doing so, repeat. ‘Away with the dirt!’ Just repeat that phrase over and over.”…

The next day, the Buddha and his disciples attended the banquet… “A disciple seems to be missing…” the Buddha said. “My younger brother is so poor at memorising that he returned home,” the older brother replied. “I wonder if any of my disciples do not have a weak point,” the Buddha said.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are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even necessary for a person who does not have a weak point? Please bring Chula Panthaka here.” The older brother realised the error… and left to bring his brother. When he opened the door to his room, he heard a resonate voice. “Away with the dirt! Away with the dirt!…” He saw a confident brother whose face was shining, earnestly cleaning… He could not refrain from placing his hands together [in reverence].


Source : The Daily Enlightenment
Posted by tdeditor on January 4, 2016
Hokkukyo Chushaku (Commentary on Dhammapada)
Adapted from Aiko Watanabe

Monday, 18 January 2016

釋迦牟尼佛考驗弟子

經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為了考驗弟子們,發生了下面一個故事。

那天,佛陀對弟子說:我現在要到天上去說法,你們有緣也跟著來吧!說完,立刻走了。

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祂要考學生,請天主配合;天主意會了,立即變成另一尊釋迦牟尼佛,和真正的那尊,排排坐,坐在一塊。當佛的弟子們做完佛陀交待的事情後,也來到天上,上去一看,全傻了眼,居然有兩位世尊並肩而坐,如果對兩位都同樣頂禮,足見無法確認真假,沒有智慧,若是不頂禮,又極為失禮,不知該如何是好。

說到頂禮,有些修行人見到佛菩薩都要五體投地,其實,這不是佛教的規矩。佛教是很民主的,若是看到佛菩薩不跪拜,佛菩薩也不會生氣;如果祂們居然會大大的不高興,即表示仍有我相,也就稱不上佛菩薩了;此外,我們剛出生時,頭頂中央都有一塊軟軟的呈現凹陷狀的部份,等到長大,頭蓋骨長硬了,該處就密合了;不過,實際上這個部份是兩塊頭骨接合的地方,即使接得再緊密,仍有空隙,如果意念具足,往生時,神識得以從此處離開,比較容易往生善道,西方極樂淨土。而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也較為方便接受佛菩薩的加持。當然,對方若不是高僧大德,發放的不是光明雲而是烏雲的話,也挺麻煩的。

接下去繼續說故事,話說佛陀的弟子見到兩尊釋迦牟尼佛,真假難分,不知該如何是好,只有請師兄弟中神通數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以天眼來辨認,目犍連尊者連續的看了三次,慚愧的表示,實在看不出來孰真,孰假。

大家討論了半天,仍然想不出對策,幸好這時有人想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因為有事留在地上;目犍連尊者立即以神足通回去找尋舍利弗尊者商量。舍利弗尊者在得知事情的經過後,不加思索的說:世尊已成佛,祂的戒、定、慧是無上的,沒有任何菩薩、衆生能夠超越,三十三天天主雖然地位崇高,但是定力方面一定不如世尊。看見佛弟子們的窘態,祂必然會為之動心,心動,眼睛也會跟著動,你回去只看眼睛就能辨真假。果然,就照如此這般的讓佛弟子們過了關。

一般人不太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如果有須要將注意力專注于某一件事情上時,總是不知不覺地被其他的念頭牽引走,而且速食品吃多了,貪求快速,缺乏耐心,是沒有耐心就無法達到目的,學習佛法更是如此;神通力固然神奇,但是智慧卻是涵蓋一切的,從地藏經這段經文和上面的那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智慧是超越神通力的。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法裏,是表法智慧第一、智慧第一的大菩薩,祂的謙虛和尊師重道,都是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地方。


Sunday, 17 January 2016

【 釋 迦 牟 尼 佛 成 道 日 】

恭迎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法寶節)

117 (農歷十二月初八)

念藥師琉璃光如來 持齋除罪三十劫

藥師如來殊勝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千倍

請大家吃素放生、持守齋戒、點燈供水、
供養繞塔、施食施藥、廣行眾善,累積資糧。

並迴向眾生無病離苦、人心安定、
社會祥樂、萬物和平共生。

請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Friday, 15 January 2016

學佛之人,必須心存慈悲

學佛之人,必須心存慈悲,致力於利益眾生的工作,在《菩薩地持經》中記述了十一種利益眾生的方法:

一、眾生所作諸饒益業,悉與為伴。

二、對眾生已起、未起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三、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四、知恩報恩。

五、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 

六、見有眾生貧窮睏乏,隨其所須悉能給施。

七、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八、對眾生軟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眾生安定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九、對有實德者,讚嘆歡喜。
 
十、對有犯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改悔。
 
十一、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是名攝眾生戒。

 文章来源:海濤法師日誌

Thursday, 14 January 2016

冤親債主 (淨空老和尚)

淨空老和尚:

◎哪些人冤親債主很多,他活得很累,活得很辛苦;哪些人冤親債主少一點,他就很­輕鬆、很活潑

你看你在佛門裡面,你受了三皈,這經上講得很清楚,真正受三皈的人,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非人是什麼?冤親債主、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你有護法神。五戒你受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戒神,五戒都受你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不會遇到災難,你是佛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心善行善,原本的過去今生的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他們都會遠離,為什麼?不再傷害你,讓你好好的修行成就,你成就他們­都沾光。為什麼?這些都是你的有緣眾生,你成佛了,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人統統跟­你是有緣眾生,都是你度眾生的對象。所以他希望你早一天成佛,早一天來度他,不障礙你­。如果你是假學佛,美其名為學佛,戒律完全破了,護法神都走了,護戒神也走了,你這些­冤親債主都附在你身上找你麻煩,他來報復你,他叫你身心不舒服,身心都在受苦。身體有­病苦,心裡面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身心不安,這都是冤親債主找的。沒有這些冤親債­主,哪有這些事情?這些小事,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天天都不離開的,我們找不到原因­,以為身體不好,去找醫生檢查,沒毛病,很正常,去找心理醫生也沒有問題。不學佛不知­道,學佛之後才曉得。我們要保持身心健康,修學一切都正常,怎麼辦?把自己真正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分享,他們歡喜就不障礙了。你用清淨心學佛,用清淨心修行,用清淨心生­活、處理日常事務、待人接物,他們離開了。我們在道場、在講堂、在念佛堂,看到多少在­念佛的人、在聽經的人,精神萎靡不能振作,看到他什麼?疲勞,表現的他很辛苦,他不快­樂,精神提不起來,都是冤親債主。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你­就曉得,哪些人冤親債主很多,他活得很累,活得很辛苦;哪些人冤親債主少一點,他就很­輕鬆、很活潑,不會看錯。「非人得便」,善神遠離,冤親債主他就方便,他就來找你。­是第二種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