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5 August 2021

為什麼叫「地」呢?


為什麼叫「地」呢?

這地能生長萬物,飛潛動植,四生:胎、卵、濕、化,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沒有那一道不是因地而生,沒有那一類眾生不是因地而有。地藏菩薩,亦復如是。他能成就一切眾生的善根,願一切眾生都能聞法而修道成佛。

又有一個意思,是「能載」義,地能負載萬物。萬物都在地的上面,由地來承載著它,沒有說過這萬物太重了,我荷負不動了,地上無論有什麼,它都能負載。菩薩的願力也是這樣地負載一切眾生。在他的大願船上,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宣化禪師 講》

Saturday, 21 August 2021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的精采,留也留不住!
今天的風光,一晃眼即過!
明天的命運,尚是未知數!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的夢魘,不必要再去想它!
今天的困難,過了就不是關卡!
明天的麻煩,面對它就不用怕!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的善惡,會有禍福的結果!
今天的好壞,就是苦樂的因素!
明天的功過,想一想該不該做!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的種種,已經往事如煙!
今天的種種,正在快馬加鞭!
明天的種種,也將瞬息萬變!

摘自-聖嚴法師 《 法鼓山故事 》

Thursday, 19 August 2021

如何幫助病人及生病的老人家


如何幫助病人及生病的老人家

海濤法師
慈悲法語

第一:多念《藥師經》及藥師佛。第二:念《地藏經》幫他消業障。第三:為他念《阿彌陀經》、《往生咒》。第四:在佛前點五盞蓮花燈,可回向重病者往生無障礙。
第五:供養寺廟冷氣或是電扇,回向重病者內心放下平靜往生。第六:在佛前供養深色的花,回向身體健康。

佛教裏面有很多照顧病人的方法,這些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學習更多那最好。

第一個,當然照顧病人要多念《藥師經》、藥師佛。平常你自己念給自己聽,不太用力,但是如果現在有個病人在你面前,叫你念《藥師經》你會念得很認真,《藥師咒》你會把它背下來。

第二個要幫他消業障,特別這些比較痛苦的已經沒有意識的老人,要幫他消業障要念《地藏經》,《地藏經》可以消除他三惡道的因。地藏王菩薩說:臨命終者聽聞我地藏王菩薩名號,永不墮落惡道。如果他聽不到沒關係,讓他看到地藏王菩薩的形相也可以。

再來要多為他念《阿彌陀經》、《往生咒》,甚至各位你會背《阿彌陀經》最好。為什麼?你只要在他面前呼一口氣,他聽到你的聲音或是這個氣碰到他身上,他就得到你念《阿彌陀經》、念《往生咒》的功德。

所以我們平常要多累積,把《往生咒》、「阿彌陀佛」名號一天念個幾千遍,你念得越久越好。你念《阿彌陀經》、念咒,念了十萬遍,你只要在他面前跟他講話,吹一口氣或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得到你之前念的十萬遍的功德。

這個很重要,「淨業不失」,清淨的業不會散失掉,你念完佛,誦完《阿彌陀經》、《藥師咒》,你的功德只要回向眾生,這個功德永遠在你的身上。

所以各位要培養慈悲的眼神,你用眼睛看對方,對方也得到你的功德;你用聲音跟對方講話,對方得到你的功德;你用手跟對方握手,對方得到你的功德。所以我們要一直累積這些善業功德來幫助對方。

Monday, 16 August 2021

中元節/盂蘭盆節,佛弟子必須知道的8件事!慧律法師


中元節/盂蘭盆節,佛弟子必須知道的8件事!
慧律法師

1 農歷七月是鬼月嗎?
在眾生心目中,農歷七月是鬼月,不能結婚、不能破土,小孩不能抱出門、不能動工,全都不行。
其實剛好相反,七月是佛教最吉祥的月份!
佛在世時,七月是證得阿羅漢果最多的月份,佛最歡喜的一天就是七月十五,叫做佛歡喜日。
注:從農歷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正值印度雨季,地面昆蟲很多,為避免踩死昆蟲,佛制定「結雨安居(夏安居)」制度,不准外出托鉢,只在山林間精進修行。
一直到七月十五,夏安居圓滿之日,弟子們會把修行成果告訴佛陀,佛見到有很多弟子都證得阿羅漢果,甚感歡喜,所以七月十五是個殊勝的日子。

2 盂蘭盆節的來歷是什麼?
來自「犍連救母」,在《盂蘭盆經》里有記載:
目犍連他母親因為邪見,毀謗三寶而墮入餓鬼道,沒辦法吃東西,佛令目犍連作盂蘭盆會,以解救他母親的苦難,在七月十五時聚足百味五穀在盆子里,供養十方大德眾僧,而後他母親才有辦法吃。
所以目犍連對佛這麼說:若未來世一切佛的弟子行孝順者,也應該作這個盂蘭盆會。佛言:大善!
後來盂蘭盆會變成超拔鬼道眾生的日子。

3 中元節、盂蘭盆節,兩者一樣嗎?
中元節是我們中國的節日,但是與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們現在都搞錯了,到七月十五那一天都大開殺戒,本來是佛歡喜日,結果傳到中國變成鬼月,七月沒有人嫁娶、搬家,全都不可以,你看我們多悲哀!到今天卻變成最不吉祥的一個傳統,沒辦法啊世間人。
所以大家七月十五要普度,要過這個節日,但是對眾生來講是「過劫」。
我們要過這個節是一直殺生,對鴨、鵝、雞來講是過劫數,好比過年,這些雞、鴨就淒慘了。殺,開始一直殺。
佛教不同,盂蘭盆節,是佛叫目犍連齋僧、拔度在餓鬼道的母親,是鬼離開痛苦之道最吉祥的一天。

4 佛弟子可以燒冥紙,祭拜祖先嗎?
佛教是不提倡燒冥紙、往生錢的。釋迦牟尼佛是叫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什麼時候說燒冥紙能往生極樂世界了?
如果燒冥紙就能往生,那這個人沒有錢買冥紙怎麼辦?那往生的人,都是有錢的人在往生的啦?那就等於說,極樂世界是可以用錢買的啦?對不對?
但是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觀念:
如果你能做得了主,誦經、念佛,回向給祖先這樣比較好;你做不了主,那麼人情世故不可免。
譬如我以前受五戒,我媽媽叫我燒冥紙、金庫拜拜啊,我一邊燒一邊對鬼神講:「欸,錢拿去要記得念佛啊!」沒辦法,媽媽叫我燒,我又不得不燒。
沒辦法,世間有很多的無奈,你心裡有智慧就好。所以要盡量隨順眾生,不要搞得家庭內亂。

5 如何看待寫牌位超度祖先的現象?
中國人講求孝,站在慎終追遠、孝敬的角度,這也不算是壞事。
但是,佛教的根本精神,重點是在超度活人,超度——超越煩惱,度盡無明。
佛教的威德力是無限的,包括亡者我們也讓他受用,所以人家對佛教就越來越有信心。但是,如果搞錯方向了,百分之九十九都放在度亡靈,這叫捨本逐末。
佛法的設立是為了活人的解脫、自在;為了轉煩惱成菩提;為了轉凡成聖。佛法不是每天為死人而忙碌,是為活人現在的解脫打算;為未來的法身慧命打算。
對於亡者,我們盡心盡力的給他回向,但是,不能忘了你現在這顆心是煩惱、是無明;是分別、是執著,重要的是度這顆心。

6 超度,真的有用嗎?
要看情形。
如果說這個人殺人放火,你給他念一本《地藏經》就能解決,那還得了?那佛教不是鼓勵人家殺人放火嗎?
每個人的業有輕有重,超度也跟那個法師的功力深和淺息息相關的,就像你在爬山氣喘吁吁,你碰到一個大力士,一手就拖你上來了,因為力量夠嘛。超度也是一樣,碰到個有力量的法師,一下子就拖上來了。
但是如果你碰到個假和尚、假尼姑,念了老半天也沒什麼用,他超什麼度呢,他連自己都沒辦法超度呢。
所以超度有用嗎?當然有用,不然中國佛教幾千年來都有念經超度,不都成了擺設嗎?
所以這就看你的根器、有沒有誠心的念。

7 過去造過的殺業,如何超度?
拜八十八佛,或持《大悲咒》十萬八千遍、《往生咒》三十萬遍,就可以把以前不小心造的殺業慢慢的超度,剩下的時間多念佛、懺悔。偶爾初一、十五誦一部《地藏經》,如果天天誦,時間會很長。
但是,也要撥出一點時間聽經聞法,如果不聽經聞法,一邊拜佛一邊愚痴,得不到大的利益。
以前造的殺業,這個業將來一報就百千劫,就很麻煩了,所以從現在起多做點善事。
有一個做酒店海產業的,也殺生,他也信佛但不是很虔誠,雖然有拜佛,可是這個業轉不過來。後來,上九華山發生了車禍,他愛人死了,他本身粉碎性骨折。做了殺生的業,個人的業報還得要個人受。
所以盡量不要造殺業,如果以前不小心造了,趕快懺悔還來得及。

8 師父對大家有什麼修行建議?
我告訴諸位,我們若經濟不錯,就要想辦法,有機會有因緣就要趕快作功德。
怎麼要等到死後才留財產給兒子,他要不要幫我們做超度還不一定呢。
在《地藏經》上講:若要幫我們做,七分才得到一分!
哪有人這麼傻,等到子孫幫我們做。
我們要看因緣,有機會就要趕快作功德,不要等到臨命終子孫才為此忙碌。

參考資料:
慧律法師講《正信的佛教》、《地藏經》、《臨終切要》等

Sunday, 15 August 2021

【持誦聖號的方法】


【持誦聖號的方法】

若默念,最好用數珠。可以隨身都帶著數珠,短的十顆、十二顆、十八顆,長的則是一百零八顆。念一圈,即是圓滿一個數字。當然,不一定要記數。觸著念珠,即是提醒自己要念,一念觀世音菩薩,心便安靜下來,變得比較平和、穩定、安全……焦慮與煩躁便漸漸淡化了。

因此,念觀音,當下便有用,當下便能寧靜、能安心。不一定需要有所求、有所感應-有所求念觀音,很好;無所求念觀音,那是平常修行、念自家珍寶,那更好!它是練心之道,練習「無著」、「無執」與「無求」。

日常工作時可念,睡覺前仍可念。吃飯、工作、如廁都可以-只是於廁所裡,默念即可,不要大聲念。不是怕菩薩生氣,而是怕他人起了煩惱,以為是對菩薩的不敬。行、住、坐、臥,將觀音聖號持得綿綿密密,一心不亂,自然能與菩薩悲願相通、智慧相通。

記不記數,並非絕對。初學時,為令自己發心堅定、發心長遠,設立一個數字、一個目標,是極好的;或萬遍、數萬遍,乃至數百萬遍的菩薩聖號……令自己每日警策著,長遠恆持的誦念。此時,不妨手邊一邊拿著一串一百零八顆的長數珠,一邊則拈著十顆的小數珠。每轉念完一遍長數珠,則撥一顆小數珠。小數珠十顆數完轉過一圈,便知已誦了一千零八十遍。小數珠數過十圈,即知到了一萬零八百遍了。

忘了記數?也沒關係。若已養成習慣,日常已不斷、不住的念著,就毋須刻意再數。重點只是在於,恆常安住於觀世音菩薩聖號中,讓菩薩聖號流灌一己的身、口、意,洗滌一己的身、口、意。

◇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Saturday, 14 August 2021

七夕节:你对佛教中的“七”有何认识


七夕节:你对佛教中的“七”有何认识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传统节日,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流氓织女搭鹊桥相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需要多少只喜鹊才能搭桥成功呢?一群喜鹊叽叽喳喳的,那得多热闹,牛郎与织女能互相听到说话声吗?

   佛教常以七为数,譬如过去七佛、药师七佛,放生超度有称唱七佛如来名号。佛出世时,走七步。修行也有佛七禅七经七等。七者,超六之数,故佛出生行七步,称扬七佛,表超越六道。又七者,期也,故修行常以七为期,期待修行有成,超越常行。

“七”在佛教中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代表圆满之意。传说释迦牟尼佛,刚出生时还是宝宝的模样,就在地上走了七步,前六步表示我们的六道,第七步表示悟道。故有“佛行七步”、“七步生莲”之说。所以七用于表法,寓意超脱六道,达到悟道的解脱,圆满之意!

那么,佛教与七究竟有哪些缘呢?
一、佛教七彩。
白:平息灾难祛除病害;绿:净化恶运反败为胜;黄:增长福德开发智慧;青:唤起精神安魂定魄;红:祈福许愿广结善缘;蓝:调伏转化,化敌为友;紫:佛力加持护佑平安。
二、七众
七众者,谓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为七众。
三、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
四、七种不净
  种子不净,受生不净,住处不净,食噉不净,初生不净,举体不净,究竟不净。
五、法华七喻
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良医喻。
六、七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摩尼佛。
七、佛家七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八、七级浮屠。
  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
九、七戒
贪嗔痴恨爱恶欲
十、阿难七梦
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当然,情人之间要有共识;要有了解;要会体贴;要能尊重;要会助缘;要能包容,这样才能美满幸福。
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Friday, 13 August 2021

点灯的动机是什么?


鬼道眾生有幾千萬年的壽命,而鬼道一天相當於人間的12年,看不到親人,又沒有食物可以吃,非常痛苦,你如果在佛前點燈,剎時就可以讓這些孤魂野鬼看到親人,祂會非常高興。

在佛前點燈,讓鬼道眾生找到親人,你生生世世就會遠離愛別離苦,更何況我們點燈更大的動機是要讓鬼道眾生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以這樣的慈悲心去點燈。

----海濤法師

图文来源:《許廷州》(感恩分享)

【一句佛號的功德】


【一句佛號的功德】

海濤法師:

過去有個賢慧的婦人,因為常常聽聞佛法,了悟到人生的短暫和痛苦。 她知道假如不修學佛道、防範過失,將永無盡期地沉淪在六道里。 

雖然持家忙碌,她仍不忘在行住坐臥中精勤念佛,連左鄰右舍的人都受她勸化,跟著她殷勤修學,大家沐浴在佛號中,日子過得很和樂。 也許是機緣未熟吧! 這位賢慧的婦人,就是勸化不來自己的丈夫。 

婦人經常為此感到憂心。 有一天,婦人看到鄰居的孩子手拿一個銅鈴在玩耍,她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法子。 傍晚,丈夫回到家時,她對丈夫說:「最近常聽說有小偷,你出門去,我一個人在家裡,門戶沒人照顧,真是危險!

 我想買一個銅鈴掛在門上,你回家來時搖它幾聲,每當一次,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做為暗號,我就將緊閉的門打開,這樣子既可以防止小偷,我也能安心在廚房工作。」

 丈夫微笑著說:「好! 這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從此以後,丈夫回來必定在門口搖搖銅鈴,念幾聲佛號,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念佛的習慣。 後來,她的丈夫因為造惡業,一病不起,離開了世間,被送到大地獄去。

 那裡有各種最慘最厲的刑法,兇惡的獄卒會舉起手中鐵叉,用叉子把罪人送進油鍋裡。 當獄卒手持鐵叉向丈夫走來時,鐵叉上的鐵環叮叮噹噹響,就像婦人掛在門上的銅鈴聲,他聽了不由脫口念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奇怪,漆黑陰森的地獄,頓時光明起來。 獄卒們放下手中的刑器,地獄熊熊的火焰也熄滅了,整個地獄變得清凈涼快,許多正在受刑的鬼魂都得到休息。

 這時獄吏對獄卒下令說:「把這個人送上人道去,他具有持念佛號的功德。」 於是地獄又恢復原來的慘象,但婦人的丈夫已往生到人道去。 一句佛號的功德,如此之大,希望不念佛的人能夠及早念佛!

Friday, 6 August 2021

《金剛經》人生最寶貴的,是修得一顆平常心!


《金剛經》人生最寶貴的,是修得一顆平常心!

人生最難得的是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權勢所誘惑,不為金錢美色所動心,不為塵世繁華沈迷心智。每一個人初入塵世,都是一張白紙。每一次的經歷,都會在紙上留下痕跡。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坦然面對生活,才能在紅塵俗世中,更好的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修正自己的短處。做一個快樂和進取的人,用坦蕩的胸懷,真誠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總有一些人來人往。不用刻意輓留,要走的留不住。而願意陪你一起走的,不管塵世風雨多麼猛烈,他依舊願意陪你度過。有些人,你苦口婆心輓留,結果並不如你所願。

真心在乎你的朋友,沒有金錢、利益和地位,純粹簡單。相互交往隨心隨意,快樂自由,沒有束縛感。不是真心相交,而是當利慾熏心蒙蔽了靈魂時,相互利用,計較得與失罷了!

在這個浮躁的塵世,修得一顆平常心,嫻靜待人待物。簡單是福,隨緣是安。寵辱不驚,方能從容灑脫,坦然快樂。一方田園,終身可供;一眼天地,怡情逸趣。

當別人擁有幸福的時候,給予真誠的祝福,自己擁有幸福的時候,不用炫耀,因為比你幸福的人很多。不要輕而易舉的去對別人的生活指手划腳,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對幸福的見地,都是不同的。

生活並不複雜,知足,才會常樂,才會幸福。萬事萬物,平常心待之。用一顆寧靜淡泊的心態,享受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Thursday, 5 August 2021

【佛典故事】智慧宜調心


【佛典故事】智慧宜調心

有一位國王,為了抵禦鄰國侵擾,而訓練一批精銳的良馬,鄰國自知不敵良馬而退散。國王便想:「當初飼養良馬,是為了退怯敵軍,現在目的達到了,這批良馬已無用武之地,應該物盡其用,挪給其他人做更有效的運用。」於是國王便下令,將這群良馬發配給需要的人。幾年來,這批良馬都只用於推磨穀物。後來,鄰國又來侵擾,當國王下令號召良馬來作戰時,這批良馬因多年來習於推磨,不管再如何鞭策,都只會原地旋轉打繞,怎樣也不肯再前進。
眾生也是如此,想得到解脫,就必須從根本的心念下手,能不貪著五欲,才有解脫的可能。心若耽溺於五欲之樂,遇生死無常大軍來襲時,就會被五欲牽絆,無法出離生死輪迴,進趣解脫樂果。
即說偈言:
「智慧宜調心,  勿令著五欲,
 本不調心故,  臨終生愛戀。
 心既不調順,  云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  迷荒不能覺,
 心既不調順,  云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  迷荒不能覺,
 如馬不習戰,  對敵而旋行。」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15(八六)》

「省思」
佛陀是調御丈夫,以良馬喻心,勸化世人,智慧從調心中求。從心念下手,平時就要覺察、返照,截斷五欲輪迴之因。心若耽著於五欲之樂,就像精銳的良馬,會被五欲推磨所囚繫,恆於生死輪迴當中盤旋,永無出離之期。但心若能時時提起覺性,堅住正念以降伏五欲之樂,就如訓練有素的良馬,隨時隨處都能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魔軍,成就菩提解脫之道。

文:中台禪寺
圖:網路

失眠應該怎麼辦


失眠應該怎麼辦

問:古代有位高僧曾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頗有深意。但現代人常常忙得吃不定時,更痛苦的是該睡時睡不著。由於許多人有失眠毛病,安眠藥因此很暢銷。法師有何安眠心法?

聖嚴法師答:「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是修行的態度,也是生活的態度。生活就是修行。提到「禪修」,很多人當它是神秘主義,或者像印度的瑜伽一樣,要盤坐、練氣,收攝身心。其實,禪是不拘形式的,禪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吃」與「睡」都是修行。

但在忙碌的現代,很多人該吃的時候不吃,忙著開會、聊天、看報告,就算邊看邊吃,也是食不知味。該睡覺的時候又是胡思亂想,還放不下白天的事,擔心明天的事,大腦無法停下來,就算睡著,也睡得不熟,醒來還是非常疲倦。

這樣,該吃的時候不好好吃,該睡的時候不好好睡,這就不是修行了。就算填飽了肚子,卻不知道吃進去的是什麼滋味;就算睡在床上,卻是多思多慮,完全得不到放松,這覺是白睡了。

無法好好睡,是現代用腦工作的白領階級的通病。要擔心、在意、憂慮的事情太多;有人失眠,還有人有憂郁症。所以,要能睡覺時好好睡覺,必須先找出原因,找出自己憂慮的症結,解決它,該去看醫師就要去,並且按時服藥。

在修行者來說,睡覺前會把自己放空、放松。可以先洗個熱水澡,之後打坐,讓身體肌肉舒緩松弛,腦子的運作步調也跟著慢下來,盡量什麼都不要想。上床的時候,練習體驗自己的呼吸,感覺每一次呼氣、每一次吸氣;如果心裡還是七上八下,就可以數息,從一到十,一進一出算一次,一直數到十。大半還不到十,就會睡著了。有人失眠就數羊,一只羊、兩只羊……,我建議不如數自己的呼吸;羊跑掉了,就回到自己的呼吸,把身體放松。

改變睡覺姿勢,也會對改善失眠有幫助。如果是短暫的休息,例如中午午睡,就仰睡;若是夜晚睡眠,就右側睡,不會壓迫到心髒,這樣有助於睡眠品質。

「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是修行的態度,也是生活的態度。

Wednesday, 4 August 2021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開、花謝。花尚未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開得出花來?不一定。許多花尚未開放就已凋謝,許多的果實尚未成熟便已壞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皆然。

但是大多數人都以為精神層面是最高的,所以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拚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給人用;到了明天,當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觀念出現,就用來取代昨天的;如果別人的思想觀念更好,那就用來取代我的。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才是「無我」。但是,許多哲學家為了爭論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孫仍爭個不休,所爭的無非我所「見」,這都是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問題。爭,即有煩惱,如果懂得《金剛經》,就能無爭,也就能解脫。但是無爭,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呢?不是!而是不堅持己見,不認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摘自-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

【聖嚴法師開示】心苦才是真正的苦


【聖嚴法師開示】心苦才是真正的苦
   
一家專門收容特殊病患的醫院裡,住著一位善女人,有一次我跟她說:「妳在這裡住了三十年,實在很苦。」

她說:「我不苦。」

我說:「妳四肢殘缺、五官不全,怎麼不苦?」

她說:「我的身體雖然有病,但心理沒病,所以不苦。如同師父說的:『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我聽了佛法後很歡喜,我現在會念佛菩薩的聖號,經常在禪悅中,當然不覺得苦。」

我再問她:「是真的快樂嗎?不是自我陶醉吧?」

她說:「佛法教我慈悲,我雖然是個病人,也能協助照顧其他病人;當我幫其他病人時,就不會想到自己有病,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苦的,反而覺得那些病人好可憐。」

我相信她是真的很快樂。苦惱、煩惱是在「心」,心苦才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不一定是苦。

◇本文出處:《病得很健康》

圖文:法鼓山

Tuesday, 3 August 2021

聖嚴法師 -- 常聽人說:「知人知面不知心。」


聖嚴法師 --
常聽人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朋友在剛相處時,表現得非常忠誠、坦白且熱心,彼此很容易就熟絡了,於是,就把保護自己的防線,一道一道全部拆掉,對朋友推心置腹,沒想到對方卻進攻你的弱點,讓你完全沒有招架的餘地。當然,我們不是把每個人都當成小人,但要切記,人性隨時都會變,今天沒有變,說不定哪天遇到了大刺激、大誘惑就會改變。
什麼是大誘惑?像財產的誘惑、名利的誘惑、地位的誘惑,還有情感的誘惑。遇到這種大誘惑時,人通常都不容易把持得住,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防線。這種防線對佛教徒而言,就是「戒」,持戒的時候就不會超越應該遵守的防線,超過界線就表示有危險了。
所以,宗教會教我們哪些事不能做,如果你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那就是超過防線,一旦沒有了防線,就會有危險,更會發生意外。
意外的發生,往往都是沒有維護好自己的防線,失去了保護自己的措施,缺乏危機意識,因此,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

Monday, 2 August 2021

【佛說人身難得】佛陀教化故事


【佛說人身難得】佛陀教化故事

佛陀說法,一向善用譬喻,讓人明白深奧的義理。

一天,佛陀為讓弟子知道「人身難得」,舉譬說:大海裡有一隻盲龜,每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  海上有一塊浮木,上面有一個小洞,這塊浮木隨風浪四處漂流。

盲龜浮出水面,值遇浮木,龜頭又恰能鑽出浮木孔洞,其機緣小之又小;我們得為人身的機會,猶如盲龜的頭能鑽出浮木孔洞一樣難得。

此即有名的「盲龜浮木」喻。

聖嚴法師〈持誦聖號的法門〉


聖嚴法師〈持誦聖號的法門〉

觀音法門一共涵納七個法門,至深的是《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以及《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那麼,初入門時,行者是否應該由淺入深的漸次修行呢?

一、根性決定法門

不一定。須看根性,依個人不同的善根因緣。

有人一開始即是「頓起」的,一入門,即直接參修耳根圓通法門;也有人則從《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入手。

一般從「信心」開始的,〈普門品〉則最為親切、容易,因為只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觀音菩薩」四個字。方法非常簡單:任何時間,不用頭腦、毋須思考的時候,都可以念觀世音菩薩;默念可以,出聲念也可以;七個字可以,四個字也可以。

二、持誦的方法

若默念,最好用數珠。可以隨身都帶著數珠,短的十顆、十二顆、十八顆,長的則是一百零八顆。念一圈,即是圓滿一個數字。當然,不一定要記數。觸著念珠,即是提醒自己要念,一念觀世音菩薩,心便安靜下來,變得比較平和、穩定、安全……焦慮與煩躁便漸漸淡化了。

因此,念觀音,當下便有用,當下便能寧靜、能安心。不一定需要有所求、有所感應-有所求念觀音,很好;無所求念觀音,那是平常修行、念自家珍寶,那更好!它是練心之道,練習「無著」、「無執」與「無求」。

日常工作時可念,睡覺前仍可念。吃飯、工作、如廁都可以-只是於廁所裡,默念即可,不要大聲念。不是怕菩薩生氣,而是怕他人起了煩惱,以為是對菩薩的不敬。行、住、坐、臥,將觀音聖號持得綿綿密密,一心不亂,自然能與菩薩悲願相通、智慧相通。

記不記數,並非絕對。初學時,為令自己發心堅定、發心長遠,設立一個數字、一個目標,是極好的;或萬遍、數萬遍,乃至數百萬遍的菩薩聖號……令自己每日警策著,長遠恆持的誦念。此時,不妨手邊一邊拿著一串一百零八顆的長數珠,一邊則拈著十顆的小數珠。每轉念完一遍長數珠,則撥一顆小數珠。小數珠十顆數完轉過一圈,便知已誦了一千零八十遍。小數珠數過十圈,即知到了一萬零八百遍了。

忘了記數?也沒關係。若已養成習慣,日常已不斷、不住的念著,就毋須刻意再數。重點只是在於,恆常安住於觀世音菩薩聖號中,讓菩薩聖號流灌一己的身、口、意,洗滌一己的身、口、意。

三、佛法無住相

「唵嘛呢叭彌吽」〈六字大明咒〉,與觀世音菩薩聖號完全相同,它是西藏系統,以藏文發音的「觀音咒」,大概是元朝時傳入中土,於漢地廣為流傳,也是藏傳系統至為風行的咒語。只是,有別於中土的是,西藏更常以法輪,取代數珠。高山蒼遠、草原遼闊,西藏的在家居士,手上便持著小小的法輪,不住轉著、轉著……「唵嘛呢叭彌吽,唵嘛呢叭彌吽,唵嘛呢叭彌吽!」……,從黎明到黃昏,轉於朝山朝聖的時刻,也轉於顛沛流亡的時候。

無情說法,之於西藏人而言,怕是極自然的罷-他們不僅以自身有情的身、口而念;也將神咒與聖號書寫於繽紛的風幡上。風來時,幡旗飄盪著……「沙沙沙」……每一絲顫動,都是一句聖號;每一次拂擺,也都是一句「唵嘛呢叭彌吽」。

那風與旗便永永遠遠、日日夜夜誦念著聖號。觀音的慈悲便福佑著大地,如慈母般,撫慰著每一個苦難的生靈。

文摘自《聖嚴法師敎觀音法門》

Sunday, 1 August 2021

“ Ownership is not a natural truth, it is a concept. It is defined by power over the “owned”.


“ Ownership is not a natural truth, it is a concept. It is defined by power over the “owned”.

          -  Ajahn Jayas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