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June 2021

【佛陀妙計令美女不執身相】


【佛陀妙計令美女不執身相】

  佛陀的姨母有一個女兒,叫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這位公主長得美麗非凡,舉世無人可比,別人都稱她美人兒,她與佛陀的堂弟難陀曾訂有婚約。不過,難陀後來跟隨佛陀出家,與此同時,佛陀的家人中,也有多人出家修行。

  一天,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在暗自思量:“我的兄長雖然可以成為轉輪聖王,卻放棄世間的榮耀出家修行,最終成為聖者,他就是釋迦牟尼佛。

他的兒子羅睺羅和我的未婚夫難陀也先後出家,我的母親也已是一位比丘尼,現在只剩我孤單一個人!”這番思量之後,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就自行出家為比丘尼,但她卻是因為執著於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於對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出家後,聽說佛陀經常告訴弟子“色身無常”,她就想當然地認為,佛陀如果看見她一定會輕視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見佛陀。

但從精舍回來的其他比丘尼,每次都不停地讚譽佛陀,終於有一天她決定,與這些比丘尼一齊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見她來,心中思量:“刺可以用刺去拔掉,嘉娜帕達卡婭妮非常執著於她的身子,對自己的美貌非常執著,我必須經由美貌這一點,去破除她的驕傲和執著。”

  佛陀於是運用神通,示現一位年僅十六歲卻極其美麗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達卡婭妮才看得見這女子。當嘉娜帕達卡婭妮看見這女子時,發現自己與她相比,就像是一隻又老又醜的烏鴉坐在美麗的白天鵝旁邊。

她非常喜歡這女子,但再次注視時卻訝異地發現,女子已經變成二十歲的女子,然後每次當她注視之時,女子都會一點一點變老,先變為成熟的女子,接著變成中年婦女、高齡女性,然後變成老邁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產生之後,舊的形像馬上消失。

這時她才真正領悟,人身一直在不停地變化、衰老。有了這一層領悟後,她對自身的執著也煙消雲散。這時該女子進一步老化,已經無法支撐身體,整個人癱瘓在地上,最後死掉,全身浮腫流膿,蛆蟲更從身子裡跑出來,最後變成一堆白骨。

  看完整個過程,嘉娜帕達卡婭妮心中已明白:“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會衰老、變化、生病,而後死亡。”經過這番省思之後,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後來進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誨,從而證得阿羅漢果。

文:網路

~轉載

Tuesday, 29 June 2021

【聖嚴法師開示】煩惱如霧起雲生


【聖嚴法師開示】煩惱如霧起雲生
從一般人的常識來看,好像所有煩惱、不順利,都是別人造成的。就好像有一個人走在路上,好端端的就被人家開車撞傷了,真倒楣!是不是?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被撞倒了,身體已經受傷了,倘若還怨天尤人,惹了一堆煩惱來折磨自己,這下連心理都受傷了,那不是更倒楣了嗎?所以,佛法教我們斷除煩惱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不要受環境變化所影響。無緣無故被撞傷了,趕快去看醫生,還要趕快去報警。報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復,是基於慈悲心;那個人犯了錯,應當受法律制裁,不能讓他逃走,免得他知錯不改,下次還去撞別人,而且他自己早晚也一定會受到傷害。如此處置,雖然身體受傷了,但是心中沒有仇恨怨懟,心理沒有受傷,煩惱不起,這個無妄之災就微不足道了。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大地山川,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很多人跟我抱怨,說自己吃素念佛、熱心助人,家裡還是照樣發生不幸的事故,於是就認為吃素、念佛、做善事都沒有用。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佛法很容易,說來說去都是這些道理,只要老老實實去做就行了。

摘自《人行道》——煩惱如霧起雲生

圖文:法鼓山

Monday, 28 June 2021

發音不正確,會影響持咒的功德嗎? (法鼓山聖嚴法師)


發音不正確,會影響持咒的功德嗎?
法鼓山聖嚴法師

持咒發音不正確,並不會影響功德;一切取決於持咒者的心念,以至誠心與信心持誦,比發音正確與否更重要。咒語最初是梵語發音,隨著佛教傳布到不同地區,而有了藏音、漢語等不同的發音,但這並不影響咒語本身的涵義與功德。

專一虔誠得感應

有一則關於持咒的故事。古時候有位老婦人長年累月持誦〈六字大明咒〉,一位修行有道的法師路過,從遠處看到滿屋放光,認為此處定有高人;進屋一看,原來是一位不識字的老婦人長年持誦〈六字大明咒〉,還一直把「吽」念成了「牛」。法師好心糾正了婦人的錯誤,但等他離開後,回頭再看老婦人的屋子,卻看不到放光了。

原來老婦人聽了法師的話以後十分懊悔,認為自己念錯咒語,多年的修行全都白費,結果持咒分神,無法專一,也失去感應。法師知道其中緣由以後,就再進屋告訴老婦人,是自己記錯了,老婦人念的才是正確的,只要按照以往所念的音繼續持念就好。法師出門再看,老婦人的房子又大放光明。

由此可見,持咒貴在內心的虔誠,一心專注,自然能感受到定靜安和。

補念〈補闕真言〉

如果持咒時,怕發音不正確或有所缺漏,難以安心,持完咒後,可以再補念三遍〈補闕真言〉,讓持咒更加圓滿,免除心中罣礙。

Saturday, 26 June 2021

【佛教故事】渡河!


【佛教故事】渡河!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在河的對岸講法。有許多比丘想渡河去聆聽,但是,河邊只有一條船。船主告訴比丘們:「我的船已經很舊了,你們這麼多人要坐,會很危險!」由於比丘們急著要到對岸聽法,根本無視船主的忠告,還是全部都上了船,船主只好勉為其難地開船。

當船行駛到河中心時,比丘們發覺船底滲水進來,大家開始感到恐慌!這時船主說:「我說過這條船已經很老舊了,你們卻不聽我的話。現在大家如果不能保持沉靜,船沉的速度將會更快。」

大家聽了,都冷靜下來,不敢亂動。還好船主的經驗豐富,請大家盡量減輕船身承載的重量,最後終於將人船平安地送達對岸。

比丘們見到佛陀,便述說剛才所發生的事。佛陀說:「當你們坐在船上時,非常擔憂會發生危險,平常卻沒有警覺人生時時刻刻都有危機。一般人常煩惱未知的來世,其實,我們應該好好注意今生此世,注意現在的心念,要滅掉心中的貪、瞋、痴、慢、疑五種毒念。」

我們的身體,好比那艘已破漏的船一樣。我們要盡量減輕船身的負擔,而它最重的負擔就是「貪、瞋、痴、慢、疑」,這是粗重的煩惱。我們若坐在一艘會漏的破船上,隨時都有沉下去的可能,唯有修補漏洞、減輕破船的負擔,才能安全地抵達彼岸。

不要只想著:來世是否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要注意當下此刻,是否有煩惱?是否能以開闊的心胸待人處事?在別人的心目中,能否縮小自己?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素食者如何補充蛋白質?】


【素食者如何補充蛋白質?】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刊文推薦以下幾種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可以來替代「肉」的素食,以免人們擔心素食蛋白質不夠而攝入太多的肉食,增加患癌症、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可以代替「肉」來補充「蛋白質」的7種食物:

1、豌豆:
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K、礦物質和維生素C,蛋白質含量為5%。
  
營養分析:
👉它富含賴氨酸,這是其他糧食所沒有的。賴氨酸是人體需要的一種氨基酸,一種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是人體必需氨基酸之一,能促進人體發育、增強免疫功能,並有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的作用。
  
👉賴氨酸為鹼性必需氨基酸。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故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賴氨酸可以調節人體代謝平衡。賴氨酸為合成肉鹼提供結構組分,而肉鹼會促使細胞中脂肪酸的合成。往食物中添加少量的賴氨酸,可以刺激胃蛋白酶與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分泌功效,起到增進食慾、促進幼兒生長與發育的作用。賴氨酸還能提高鈣的吸收及其在體內的積累,加速骨胳生長。如缺乏賴氨酸,會造成胃液分泌不足而出現厭食、營養性貧血,致使中樞神經受阻、發育不良。
  
👉在豌豆莢和豆苗的嫩葉中富含維生素C和能分解體內亞硝胺的酶,可以分解亞硝胺,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
  
👉豌豆與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質,具有抗菌消炎,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
  
👉在荷蘭豆和豆苗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防止便秘,有清腸作用

2、花生醬:
含白藜蘆醇,以及單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其蛋白質含量約為28%。
  
營養分析:
👉花生醬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大量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等,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對再生性貧血,糖尿病都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花生醬中含有色氨酸,可以有助於入睡。

3、糙米:
不易升高血糖,含礦物質和纖維,蛋白質含量為2.5%。

營養分析:
👉含有胚芽:糙米的最大特點是含有胚芽。胚芽是一種有生命的組織,含有豐富的營養。它在適當的環境中會發育成一顆植株。由此可見胚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胚芽不僅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E、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纖維素和不飽和脂肪酸。

👉含大量鋅:鋅在過去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現在發現人體內的80多種酶含有鋅,因而鋅被公認為人類飲食的必需成分。糙米中鋅的含量為16.4mg/公斤,而精米僅有6mg/公斤。

👉含大量纖維素:膳食纖維被稱為「第七營養素」。哈佛大學營養中心驗證了膳食纖維有降糖、隊脂、減肥、通便、解毒、防痛、增強抗病能力,它能使人們的身心機能保持在最良好的狀態。可促進腸道有益菌增殖,加速腸道蠕動,軟化糞便,預防便秘和腸癌;膳食纖維還能與膽汁中的膽固醇結合,促進膽固醇的排出,從而幫助高血脂症患者降低血脂。

此外,糙米中鉀、鎂、鋅、鐵、錳等微量元素含量較高,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貧血症。

4、燕麥片:
蛋白質含量略低於3%。它還同時富含錳、硒等微量元素,有降血脂作用。

營養分析
👉燕麥可以有效地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經常食用,即可對中老年人的主要威脅――心腦血管病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經常食用燕麥對糖尿病患者也有非常好的降糖、減肥的功效;
👉燕麥粥有通大便的作用,很多老年人大便乾,容易導致腦血管意外,燕麥能解便秘這憂;
👉它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生活工作帶來的壓力;含有的鈣、磷、鐵、鋅等礦物質有預防骨質酥鬆、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貧血的功效,是補鈣佳品;
👉燕麥中含有極其豐富的亞油酸,對脂肪肝、糖尿病、浮腫、便秘等也有輔助療效,對老年人增強體力,延年益壽也是大有裨益的。

5、椰子:
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不過,椰子肉的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不要經常食用。
  
營養分析:
👉中醫認為,椰肉味甘,性平,具有補益脾胃、殺蟲消疳的功效;椰汁味甘,性溫,有生津、利水等功能。

6、黃豆:
黃豆中的蛋白質,可以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還有助於緩解沮喪、抑鬱的情緒。
  
營養分析:
👉含高蛋白,可以替代肉,也被稱為「地裡長出來的肉」。按蛋白質含量來算,50克黃豆相當於100克豬里脊肉。1碗豆漿(300毫升)約相當於25克牛腱子肉。205克水豆腐約相當於100克後臀尖。豆腐乾和瘦肉可以一比一地替換。對於素食主義者來說,不吃魚、肉就必須多吃大豆和豆製品。

7、麵筋:
麵筋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有麥膠蛋白質和麥谷蛋白質組成。

營養分析:
👉麵筋的營養成分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高於瘦豬肉、雞肉、雞蛋和大部分豆製品,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熱量食物。

圖與文:網絡

#小朱素食旅遊
#和大家一起素食齋戒環保救地球 🙏🤗

【歡迎轉分享,讓更多人知道素食也不會缺乏蛋白質】

Friday, 25 June 2021

佛教飲食有講究,聖嚴法師告訴你這些情況下不算犯戒 !


佛教飲食有講究,聖嚴法師告訴你這些情況下不算犯戒 !

提到佛教徒的飲食習慣,人們有時會產生困惑。比如佛教徒能否吃辣椒?吃雞蛋是不是殺生?抽煙算不算犯戒?嚼檳榔呢?今天選取了聖嚴法師的開示,為大家一次性清理疑惑,一起來看:

■ 一、供養什麼,就接受什麼
佛教出現於印度的時候,佛教徒並沒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和規定,因為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普遍的國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異的飲食觀念。所以,原始時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過的是沿門托缽,所謂「一缽千家飯」的飲食生活;他們不選擇托缽的對象,也沒有所謂潔凈或不潔凈,神聖或不神聖的飲食禁忌,為的是一律平等、廣結善緣。

相沿迄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上座部的佛教區域,還保留著當時的古風,也就是供養者供養什麼就接受什麼,沒有選擇、挑剔的餘地,只要不是特為某一些托缽者而殺,縱然魚肉等食物,也不拒絕,這就是為什麼小乘佛教不規定必須素食的原因。

■ 二、辛辣香料是葷菜嗎?
素食是佛教所強調和鼓勵的,如果能夠辦到的話,這是基於慈悲的立場,不是現代人為了健康和經濟的原因。事實上,肉食既傷慈悲,也的確有損健康,所以,大乘經典如《梵網經》、《楞嚴經》等都強調素食,嚴禁肉食。

至於葷腥,應有分別,所謂「葷菜」,是指具有惡臭味的蔬類,例如:大蒜、蔥、菲菜、小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瞋,熟食助淫。在比丘戒律裡面則規定:吃了葷菜要單獨住,或者距離他人數步以外,並位於他人下風而坐,或者必須漱口至沒有惡臭為止。這主要是為了不擾亂大眾,所以,不得食葷。並且在誦經之前,為了不使聽經的鬼神發瞋和起貪,最好不吃葷菜。所謂「腥」就是指肉食。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葷菜,不在戒律所限。

■ 三、正確看待「酒戒」
至於不得飲酒,在印度乃是佛教徒的特色,其他宗教不僅不戒酒,甚至認為酒能通神。本來釀酒不需殺生,並且可以成為藥物之一種,不應列為宗教的禁忌;但因為佛教重視智慧,若多飲酒容易亂性,而飲酒之後還能夠自製而不致昏亂的人不多,所以,為了保持經常清醒,利於精進的修行,特別是為了達成修定的目的,必須戒酒。至於一般大眾,若據孔子所說的「飲不及亂」,無傷大雅。所以若受五戒而不能戒酒,也可以舍掉酒戒或不受此一酒戒,還不失為三寶弟子。

若將酒當做菜的佐料,如已沒有酒味,失去醉人的力量,應該不在酒戒之限。當在必須用酒的場合,以醋代理,例如以醋代替烹飪的佐料,因為此時的醋已無酒性。

■ 四、「菜邊肉」能不能吃?
如果進入葷菜館或居家時家人之中有人吃素,也有人吃葷,能夠使用葷素兩種不同炊具和餐具,是最為理想。因為葷素的氣味不同,對於飲食者的感受也不一樣,為了習慣上的理由,保持清凈是必要的。可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傳法之後,隱於獵人隊伍之時,僅吃肉邊菜,而避菜邊肉。不吃肉是為了慈悲眾生,還吃菜是為必須生存,因此在生活條件不許可強求的情況下,用肉食的炊具來煮素食,那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 五、抽煙和嚼檳榔該不該戒除?
對於煙、麻醉品的觀念,在佛制的戒律,可因病而由醫生處方使用;不僅是煙,乃至於酒,在不得不用的情況下,不算犯戒。當然,不能假借治病而貪口腹之慾去吸飲煙酒和麻醉品。抽煙是為防止瘴氣,在瘴癘發生和瀰漫的地區,出家人可以適量的吸煙;否則,為了威儀,應該戒除。若是為了刺激、嗜好、無聊等原因而抽煙,那就不為佛戒所許。在南方熱帶地區,嚼檳榔也是為了防止呼吸器官感染疾病;但是在不為治病的情況下,那就成了有失威儀和損傷形象的一種惡習。

煙、檳榔都非飲食中的必需品,對人體少用是為了治病,多用則有害無益。例如:酒精過量者中毒;煙的尼古丁則傷肺損氣並為致癌的原因;檳榔的液汁,有損牙齒的健康,令琺琅質受到腐蝕,佛教徒能夠不用最好不用。

■ 六、吃雞蛋算不算殺生?
至於蛋類,應該是屬於腥類,因為它可以孵成為雛,而且它的味道,就是腥味,如果持素清凈的人,最好不吃。雖然現在養雞場所產的雞蛋,是無性的,在消費市場所買到的都是屬於無生命的;但它很顯然地並非植物,若從殺生的立場,吃無性卵,不算犯戒,也無損於慈悲,若以素食的習慣而言,便應當避免了。

■ 七、乳製品屬於素食嗎?
關於乳製品,不屬於肉食,也不屬於腥食,因為牛羊吃草及五穀,所產的乳汁也不含腥味。飲乳既未殺生,也不妨礙牛犢、羔羊的飼育,而且是由人來飼養、控制乳量的生產,不會影響雛兒的生長與發育,所以,在佛的時代,普遍飲用牛乳,而且將乳製品分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級類,是日常的食品,也是必需的營養品,不在禁戒之列。而目前由於對乳量需求大,遂產生畜牧業密集式生產采乳,忽略動物本身的生理條件,有不少保護動物的團體抗議飲用乳製品,所以基於佛教護生的慈悲立場,在購買乳製品時,應當考慮乳品來源及其畜牧方式是否合乎自然方式畜養。

不淨羹 (佛典故事)


不淨羹 (佛典故事)

從前,有人種了很多的棉花,如果過時不採的話,就會成色不好。到了收穫的季節,那人就僱傭了很多人幫工,讓他們晨夜兼功,不得休息。

主人看到幫工很辛苦,就讓廚師做了很好的肉羹。廚師精心烹調著肉羹,到快熟的時候,香氣四溢。這時,有一隻老鷹,正在上面飛,爪子抓了一點糞便,剛好落到了羹裡。廚師見到,馬上去抓,糞卻立即消散掉了。

廚師心想:「再做肉羹吧,時間已晚。拿去給人吃吧,裡面又有糞便。考慮到就那麼一點不淨,不足以敗味,可以給別人吃,只是自己不要吃。」

等一會兒,幫工都來了,坐下來盛羹。幫工到了廚房很飢餓,吃了他的羹,覺得很美味。幫工叫廚師也吃,熱情地取一塊好肉給他。廚師知道肉羹裡有糞便,但又恐怕傷了人家的好意,就勉強吞嚥下去,卻不覺得是美味。

——《雜譬喻經》

佛借此故事做譬喻:三界中的眾生,假如喜歡色慾,就沒有看到那裡面的糞便;沉溺於色慾,就像飢餓的人吃美羹一樣。菩薩入生死輪迴,完全了知色慾的不乾淨、不甜美、不快樂,毛髮爪屎尿均為不淨,不純潔,就像廚師勉強吃肉羹,吞嚥下去,卻不覺得它有什麼美味一樣。

【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礙,什麼障礙?】


【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礙,什麼障礙?】

夢參老和尚:
我們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礙。你們跟師父們不一樣的,淨土部的師父天天念佛,天天念經。因此你們這次來這裡打佛七,要先把障礙除掉。

什麼障礙呢?你們到山上來,隨著師父們一起念佛,要把在家的事都放下。如果心裡還牽掛著那些在家的事,念佛是念不好的。你們來到這裡,就把家庭、瑣碎事放下,把心清淨下來。

另外,還要知道在念佛當中修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什麼也不用學,念句“阿彌陀佛”就生極樂世界了,有那麼容易嗎?不可能!你必須把這個世界全部看破、放下,你才能去得了。

如果娑婆世界的事——家事、社會人事關係,什麼都放不下,你要生極樂世界是絕對辦不到、不可能的!念佛的人要記住“信、願、行”。

信心,當中的分別很大,不是說念句“阿彌陀佛”,我信佛了,有那麼簡單嗎?因為信心不懇切的話,你念佛念得絕對不能進入、不能投入。

你先要把信心建立起來,當你確實是真誠的願,不是我們現在隨便的願——那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把這個世界的事全都看破了、把自己的生命全都看破了,才能生得了。

如果你平時不用功,等到臨命終的時候要想生極樂世界,那是辦不到的。

《阿彌陀經》上說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那個“一心不亂”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你平日沒有下苦功夫,對這個世界放不下的話,那你就是種種善根而已,生不到極樂世界。

Thursday, 24 June 2021

【無論幹什麼活不忘記念佛】


【無論幹什麼活不忘記念佛】

古時候修行人,這是佛教我們的,我們凡夫業障很重,禁不起外面的境界誘惑,我們會起惡念,所以建道場要建到山林裡面,人跡不到的地方,上山很不方便,沒有交通工具,羊腸小道,為什麼?就是避免幹擾,所以選擇這些地方。『不勞閉關宴坐』,閉關也是遠離幹擾,宴坐是禪坐,禪堂裡面坐香,所以不需要這些形式。

一切時一切處統統可以修行,就是一句佛號不斷,無論幹什麼活不忘記念佛,無論幹什麼活,幹完之後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叫佛法。所以佛法跟世法可以並行,不相妨礙。下面說得好,『但發廣大覺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這完全是真的,一念十念這是講臨命終時。

淨空老法師開示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集2014/03/11
------------------------------
歡迎善者在留言回復:阿彌陀佛

【怎樣才能改變貧窮的命運】


【怎樣才能改變貧窮的命運】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時,看見一對七世都是貧窮,名叫須達的夫婦。他們這一世更貧窮,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裡尋找果皮或其他腐爛的食物,以維持生命。

  須達夫婦有一天在垃圾堆裡,意外地撿到一塊牛頭旃檀。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木,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裡外仍然清香可聞,世間任何的香氣都無法跟它媲美。夫婦倆撿到這塊珍貴的寶貝,非常的高興,就用牛頭旃檀換來了三碗白米飯,因為他們這一生當中還不曾吃過米飯。

  時近中午,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嘗米飯的滋味。就在這個時候,佛對捨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現在因緣成熟了,要捨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於是捨利弗就到須達家化緣去了。

  須達夫婦見到捨利弗尊者來化緣,非常的興奮,夫婦倆也自知過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窮困不堪,今天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福德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錯失,就將第一碗米煮成的飯恭敬地供養捨利弗尊者。

  供養了捨利弗後,夫婦倆又將第二碗米下鍋,二人正准備要食用時,佛又叫迦葉尊者前去化緣。夫婦倆見是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又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了迦葉尊者。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後,心裡既歡喜又舒坦地將第三碗米下鍋,准備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肴。

  飯剛煮熟,佛陀已出現在須達家,夫婦倆見佛親自來化緣,這種曠劫難逢的機會,即使要挨餓一整天也值得,於是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了佛陀。佛見須達夫婦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剎時,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

  此時,須達夫婦也心開意解,得了淨法眼藏。夫婦倆看了看滿屋子的金銀財寶,心想:縱是華廈千間,夜眠還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話,恐怕連八尺都無法受用呢!惟有修行才是究竟。於是央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佛就為他們說四谛法門,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所以供養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

文:網路

~轉載

《煙供儀軌》


《煙供儀軌》

讓樣康 嗡阿吽 (三遍)

如海妙欲清淨此雲供,
供養三根本與輪涅尊,
集資除障祈求慈悲度。
供養具備功德諸護法,
歡喜滿足祈求除障礙。
慈悲迴向六道諸眾生,
祈願離苦獲得一切樂。
迴向鬼神冤親債主者,
祈願息滅惡意得利樂。
一切輪涅種神悟無緣,
祈願三輪清淨解法界。
(一遍)

嗡阿吽 (盡力念誦)

海濤法師:對煙供、施食的開示

佛陀開示我們說:『人和鬼同一個時空,草木屋捨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們又怎麼辦呢?

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趕鬼,認為他們都是不好的,邪惡的,骯髒的,把他們趕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實上這是不智,不究竟的做法;

佛教的做法是以悲心來看鬼道眾生,鬼道眾生其實非常痛苦,他們因為過去的一個業的召感,讓他們沒有東西吃,他們餓卻餓不死,所以我們一個修行人要懂得怎樣施食。

一個佛教徒要是不知道有餓鬼道的存在,那就是缺乏佛法的知識,假如你知道有餓鬼道的存在,又不施食,那就是不慈悲。

我們對於跟我們同一時空的餓鬼道一定要想辦法來施食,煙供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你不需要變,你只要把香點燃,煙就不斷的冒上來,鬼只要吸三口就會飽,

因為香本身有平等性,不管這個空間來了多少鬼,他們所聞到的香都是一樣的味道,不會因為來了很多的鬼,香味就變淡,吃不飽。

而且我們今天做了煙供,明天不做煙供,鬼也不會找我們麻煩,因為鬼有他心通、宿命通,他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不做,更何況布施跟欠債不一樣,布施是我們隨喜功德,我們不布施怎能找我們麻煩。

但假如說我們不供養他們,他們就會到廁所去吃,因為廁所還有食物余留下來的味道,這樣對他們並不好。

所以我們還是要用制作如法的香來供養他們,這樣才能夠跟他們有一個更和諧的相處。

而且在做煙供法施食給餓鬼的時候,這個功德是非常的大,在大藏經裡面皆有記載,所以在一個佛教徒來講,必須要懂得怎樣施食,尤其對鬼道眾生我們要用慈悲的心態去看他們,不要和外道一般見識,對鬼不了解,生錯誤的一個認知,對鬼是不公平的。

修學佛法總是要不斷的去重修,不斷的去了解,我們要明白,這個鬼道眾生,當我們在供養他以後,他可以立生天上,甚至往生到西方淨土,

因為鬼道眾生的聰明智慧是我們人的好幾倍,甚至有五種小神通,他們可以具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他們只有一個漏盡通沒有,但是因為過去業力的召感,讓他們沒有東西吃,所以非常的痛苦,

當他們一吃飽以後,依照他們的智慧及他們的神通,可以立生天上或往生淨土,所以施食給餓鬼道,對我們本身的福德資糧是非常的大,在大藏經裡面說,能夠施食給餓鬼道,等同供養十方諸佛。

在 《甘露經》裡又特別提到,我們能夠供養阿羅漢或者辟支佛,我們可以有五百劫的人天果報,但是這是有限有量的,假如今天我們能夠供養鬼道眾生一揣之食,就是一點點食物的話,他的福壽無限無量。

所以我們能夠利益鬼道眾生,這個福報是很大的。

在 《佛說施食得五福報經》佛陀說:我們今天能夠施食給餓鬼道,我們可以得到五種福報,因為施食等於給鬼命,所以我們的命也會長,也能得到平安,力氣,色即容顏色好,甚至得辯才即智慧,施食能得五種福報。

但是一般人要來參加法會才能夠超度鬼道眾生,要很大張旗鼓,才有辦法來利益到鬼道眾生,事實上如果我們每天可以修煙供法的話,對鬼道眾生也有立竿見影的利益,

這個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講,可以說是一個很值得大家來探討的一個法,只可惜這個法門經常被誤導或者在說法的過程當中沒有辦法把他說的很完備,而讓很多人誤解,而對這個法生起一個不當的想法,這個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當我們在做煙供時,當下的心態、動機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懷著慈悲心、菩提心以及利益眾生的心來做。

而不是抱著有所求的心,那才是正確的。

今天是藏曆五月十五 為世界煙供日


今天是藏曆五月十五 為世界煙供日
希望大加發心齊做煙供迴向給世界

【 煙供可以化解累世冤親債主的糾纏 】 海濤法師

希望各位經常做煙供法會可以很多人,也可以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窗戶打開點兩支煙供香,念煙供儀軌,就可以利益有情。

有人問:
師父,我只有兩根香,
儀軌念那麼長有用嗎?還是念短一點?

法師答:
就是因為只點兩根香,所以你要念長一點,感同身受地念,重點不在於食物多少,食物多是表法莊嚴,最重要的是發起菩提心,「唵阿吽」遍一切處。

煙供法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當然,利益眾生不是光對鬼道,只是因為,中陰身是以味道做食物,有很多鬼道眾生,祂喉嚨沒辦法吃東西,但是他可以享受這個妙欲雲甘露。

更重要的——化解累世冤親債主的糾纏
冤親債主你看不見他,他可能是一個鬼啊,附在你身上,祂就吸你身上的精氣,但是我們做煙供,可以讓祂吃得到,可以讓祂享受甘露,而且為祂念佛化解,所以可以化解累世冤親債主的糾纏。

Wednesday, 23 June 2021

聖嚴法師的三個安心法


聖嚴法師的三個安心法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呢?聖嚴法師表示,現在社會普遍有種不安定感,這種不安定感是由每一個人所形成的。所謂平安,有心理的、生活和生命的平安。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環境牽動,一旦環境裡產生變動,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媒體上的一個訊息,自己的心馬上就跟著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著影響生活不安,最後連生命也不安穩了。而這些不安,一樣一樣重迭起來,有點像漩渦一樣的,會一個帶著一個、一個牽動一個,導致結果愈來愈嚴重,愈來愈麻煩。

因此,聖嚴法師同時也開示三項學習安心的方法:
第一是「正視現實」,當覺得不安的時候,要反問:「不安是為了什麼?」遇到任何不安的狀況,如果能夠面對它、正視它,問題往往也就消失了。

其次,要「懷抱信心」。覺得無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態非常危險,會把自己和整個家庭帶入絕境,如果說心態調整一下,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相信今天能過,明天也一定能過,相信今天只吃一把麵,明天應該也可找到一把麵吃──永遠對未來懷抱信心與希望,這樣人生就會跟著改變。

最後,聖嚴法師也提醒遇到不順心時,要「心平氣和」的處事,試著理解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比方說有人對我不友善,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許真是我給他的打擊,也可能是其它原因所致,而如果是我帶給他麻煩,那我要向他道歉,是我對不起他,如果不是因為我,而是另有其它因素使他煩惱,那我更不需要反擊他、埋怨他,反而要看看可以怎樣地幫助他。

Tuesday, 22 June 2021

佛前各種供品的含義是什麼?


佛前各種供品的含義是什麼?

我們去寺廟里,都會看到在佛像面前擺一些供品,這些供品是乾嘛用的?有什麼意義呢?很多人認為供果是給「佛菩薩吃的喝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般的基礎貢品有這幾樣:香、燈、燭、花、果和水。

香——代表信香,是一種信號,是比喻用來跟諸佛菩薩傳遞消息、感應道交用的。

但其真正的含義,還是佛門常講的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人們看到這個煙、聞到這個香味,就應想到自己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

燈——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

所以我們看見一切光明的時候,就要想到應向智慧的路上走。

燭——代表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這是佛教給人們,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夠捨己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體力、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而不求報酬。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

供花是給人們自己看的,提醒人們平時一定要注意修德。花開了以後,才會結果,花開得好,果才能結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將來才能夠得到好的果報。

果——表示成果。

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從佛理上講,果代表性德,是圓滿智慧之果。

水——代表心境。

水很純淨,代表心要清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養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們的心也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所以,這些供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讓自己六根接觸複雜社會,念念都能夠達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呀。

所有的逆緣和病苦,都是在幫我們淨除罪業,重罪輕報


所有的逆緣和病苦,都是在幫我們淨除罪業,重罪輕報
.
玄奘大師,他一生翻譯了很多經典,這功德是非常殊勝,結果到臨命終的時候居然得了大病,很痛,他心裡就起懷疑了:是不是我翻的經典有錯?怎麼會有這個果報?
結果護法神就現身了,就安慰他說:這不是你經典翻的錯誤,你沒有錯誤的,而是你過去生中造的重罪,現在輕報了,你不要懷疑。
.
  當我們有苦的時候也不要懷疑,苦就是因為有罪,罪報,報了就沒有了,而且你能念佛,就是「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
  所以那個苦,縱然是要受一點,很快的,這個平常念佛,多下功夫,你臨終的時候就越幹脆利落,受的苦就越少。
.
  那蕅益大師臨終的時候,他沒受病苦嗎?他也受病苦,你看他最後寫的這個文,講的臨終的時候,一個月都不能夠睡,都很痛苦,只有日夜痛哭來念阿彌陀佛,到最後往生前的一天,忽然身體的這個痛苦,一下減輕掉了,正念分明,然後就坐在繩床上,一舉手,往生西方。就是你最後要把這個業消掉。
.
  我們也不必去排斥病苦,不能認為說有病苦,那是不是就是有障礙,不能往生了?你這是你自己的懷疑,這個懷疑是很麻煩的,你要把它去除掉。
.
  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什麼樣的罪苦,我們都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那命終往生就是解脫了。這就是光明加持你的,到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自己是沒辦法一心不亂的。

Monday, 21 June 2021

應該如何看佛典故事


應該如何看佛典故事

一般來說,我們一般看佛典故事,大部分是以這是記載在經典的故事的觀念看待它。就是一則故事嘛。如果是這種心態而看,確實是一則故事而已。因此就會認為就是如此而已。那故事僅是故事。也就不會重視它。

但如果我們用另一種態度來看佛典故事,那就全然不同了。以下分兩部分來說:

一、佛典故事的由來,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如故事中的弟子(主角),佛陀對這弟子開示的內容,自己也有相同的問題。如這時你如把角色互換一下,你是故事中的主角,而佛陀開示的對象是自己。這是你會以什麼態度去聽佛陀的開示呢?相信是以恭敬虔誠信受奉行的態度來聽陀佛的開示。如此一來你說會不會受益呢?答案是一定會的。因經由聽佛陀的開示而解惑進而在生命中實踐,應該會改變我們的生命。

二、如故事的內容與自身無關,這時如去了解這故事的內涵,而在其內涵的道理中去學習,如此相信也能受益的。

簡單說:就是不能把故事僅是故事,以這種態度來看,而是以另一種心態來看,相信看佛典故事是能有所啟發的。

Sunday, 20 June 2021

做決策,依法不依人 (聖嚴法師)

做決策,依法不依人
聖嚴法師 

凡事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人行事是有問題的。一方面是主觀的問題,每一個人所持的立場不同,見解就會不同。人的思想是剎那生滅的,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外面因素的影響而變動。因此,依人行事往往會引來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紛爭。
 
為了團體的安定和穩固,建立共同遵循的法則,是唯一且必要的途徑。這個共同原則就是團體的理念、方針、共識,也就是母法。它是團體的精神重心,維繫著整個團體的力量和發展方向,是人人必須要遵守的原則,絕對不能因個人瞋愛而有所更易。如果團體的理念一直在變動,共識就不容易產生,力量也不容易凝聚,安定更不容易維繫。
決策的難度,就在於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分寸掌握。
什麼時候可以見仁見智,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什麼時候又該堅持原則,固守方針?
 
「法」是什麼呢?法是一種同於古今,通於天下的原則或理念。它是放諸四海皆準、貫穿古今皆同,永恆不變的真理。
 
法有母法和子法兩種。母法是基本原則,是團體的理念和方針;子法是一種執行的政策,是以基本原則為依歸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改變的,而執行的政策只要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是以因時、因人、因事、因地、因物而稍加變通。
 
所以,一個決策者在做任何決定時,首先要掌握住基本原則,才不會偏離組織的精神。譬如,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要非常清楚公司的理念是什麼?經營的方針是什麼?然後再根據這個理念、方針,做出種種適當的以及必要的臨機應變政策。
 
不要忘記基本精神
 
政策上的臨機應變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我們必須要隨時有應變的能力。因為環境不斷地在變,人事也不斷地在變,所以我們所製造的產品,以及我們所提供的服務,不論是在外觀上、質量上,或服務的態度上,也都一定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滿足日新月異多元化需求。不求革新,勢必會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不過,任何一種革新都需要環境繞著基本原則醞釀而生。
 
同樣地,一個公司的主管也一定要考慮到公司的基本精神是什麼?老闆也許忘掉了它的基本精神而要求你做出不當的決定。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優秀、傑出的主管,你會給他善意的建議︰「我們公司的理念不是這個樣子,如果這樣做,我們公司的理念就要被迫放棄了。當我們放棄公司理念之後,要再建立一個理念就很難了。」
 
不做失根蘭花
 
所以凡事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人行事是有問題的。一方面是主觀的問題,所謂見仁見智,每一個人所持的立場不同,見解就會不同。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是剎那生滅的,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外面因素的影響而變動。因此,依人行事往往會引來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紛爭。
 
為了團體的安定和穩固,建立共同遵循的法則,是唯一且必要的途徑。這個共同原則就是團體的理念、方針、共識,也就是母法。它是團體的精神重心,維繫著整個團體的力量和發展方向,是人人必須要遵守的原則,絕對不能因個人瞋愛而有所更易。如果團體的理念一直在變動,共識就不容易產生,力量也不容易凝聚,安定更不容易維繫。
 
當然,決策難免有時會因思慮不夠周延而有所損失,但是為了維繫團體的精神、理念,還是要堅持到底。西方有一句諺語說:黎明前的黑暗是不會太久的;只要基本原則不變、大方向沒錯,最後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如果經常更換方向、改變理念,雖然佔盡眼前風光,卻如失根的蘭花,生機渺茫。

Saturday, 19 June 2021

夢參老和尚:向佛陀學習


夢參老和尚:向佛陀學習

要是現在的生活很困難,想求佛菩薩加持我,讓自己發財,就很不容易了,買獎劵可以發財,八千萬張也只有一張會中獎,你去碰一下運氣吧!

這是不可靠的,你應當腳踏實地的做,盡你所能,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運用自己真摯的、正知正見的心,處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把學佛、學道這些正知正見,求解脫的知識,運用到你的工作當中、生活當中,你會得到一定的受用。

你可以鍛煉到不生起煩惱的境界,以前愛罵人,愛說些不好聽的話,愛挖苦人,以前妒嫉心很強,看到別人好,就不高興,看誰發了財,他就妒嫉,看誰受窮,又瞧不起人家,現在都改正了。

Friday, 18 June 2021

【佛陀如何由人成佛?】

【佛陀如何由人成佛?】

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在於無神論,強調沒有創造者,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佛教主張因緣與因果論,否定神的權威,既不偏向唯神論的迷信,也不走向唯物論的極端,主張透過修行提昇生命,覺悟生命的智慧,誰能達到這個目的,便是成了佛陀的人。

釋迦牟尼佛以父母所生的人身,成就無上的佛果,讓我們看見人間成佛不是神話傳說,而是確實可行的修行的道路。

【出家尋求解脫道】
佛陀原本貴為印度的王子,但是他無法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惱,決心離開王宮出家修行。他曾經向多位修行瑜珈有名的仙人學習,但是即使修證到與老師相同的境界,仍不能滅除苦惱,因此前往苦行林。

他的父親,淨飯王特別派遣五位侍者隨側保護他:阿若憍陳如、跋提、婆波、摩訶男、阿說示,結果他們被佛陀求道決心所感動,隨他苦行。六年苦行,他們每天以一麻一麥為食,變得羸弱枯槁,佛陀因此明白苦行不能證道,便放棄苦行。而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重新調整修行方法。五位同伴卻以為他退失道心,所以離開佛陀前往鹿野苑。

佛陀眼看五位同伴離開,反而更堅定求道的心,來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發誓願:「不達究竟正覺,終不起此座。」在他證悟後,立即想到這五位同伴而前往鹿野苑,希望讓他們和自己一樣明白生命實相,進而解脫。他們原本以為佛陀退失道心而不願理會,卻被佛陀顯現的得道威儀相懾住,想知道佛陀如何證道。

【佛、法、僧三寶具足】
佛陀因此對五個人開示他所覺悟的「四聖諦」與「八正道」。四聖諦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即是佛教史稱的「初轉法輪」。苦諦是遍及眾生界的苦惱,集諦是這些苦惱的原因,滅諦是滅除苦惱的結果,道諦是以修持八正道滅苦的方法。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又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又譯正方便)、正念和正定。

聽聞佛陀說法後,憍陳如很快證得阿羅漢果,由於是佛初轉法輪第一位證悟,故以「阿若」稱之,而另四位也一一皆證果。憍陳如請求出家,佛陀應允後,另四位也請求出家,世稱「五比丘」,這是佛教最初建立的僧團,於是佛、法、僧三寶具足,出現世間。

佛陀將他自己成佛的經驗和方法,告訴他的弟子們,讓弟子們一邊照著佛陀的話來修行,同時也輾轉告訴他人,這便是已成佛的方法教化人類的佛教。

為何藥師佛的身色是藍色的?


࿐為何藥師佛的身色是藍色的?࿐

藥師佛流傳到民間的形象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以藍色的為主。我們腦子裡理解的佛通常都是金色的,發出的佛光也是不是金色就是紅色。而藥師佛卻尤其與眾不同,他周身所散發出來的光是藍色的,下面有三點讓我們認識藥師佛為什麼是藍色的?

【 一 】
藥師佛身上的這個藍色還不是普通的藍色,而是與天空顏色相同的天藍色。天空一直象徵著光明,象徵著可以趕走一切黑暗的東西,所以藥師佛的法身是天藍色的話,也就是代表著藥師佛的法身光明,對芸芸眾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 二 】
代表一種平息、消除的一種意思,例如說我們要平息病痛,平息各種的痛苦,我們都希望健康,或者平息痛苦、病痛是能夠長久的,能夠一種堅固的、不變的一種健康,所以就顏色來講,最主要有五種顏色,但這五種顏色都是會變的,但其中有一種顏色代表是不會變的,也就是天空的顏色,就是這種湛藍的顏色,所以說藥師佛顯現的是藍的顏色,就代表他消除一切眾生的病痛跟各種的痛苦,他是能夠穩固的消除,他是永遠不變的、是堅固的這個意思。

【 三 】
藥師佛的全稱叫做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而在古代,琉璃只有藍色這一種顏色,所以大家就自然的將琉璃光轉換為藍色光。於是民間大多數流傳下來的藥師佛畫像都是散發著藍色光的。

Thursday, 17 June 2021

千萬小心,你做的很多善事可能都是惡事!(聖嚴法師)


千萬小心,你做的很多善事可能都是惡事!
來源:聖嚴法師 

一切行為都要看發心動機。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

佛在經中講過,如果一棵樹的樹根是毒,長出來的樹枝和樹葉也是毒;如果樹根是藥,長出來的樹枝和樹葉也是藥。同理,若是你的發心動機、心態是善,那麼你的語言和行為也是善;若是你的發心動機是惡,那麼你的語言和行為也是惡。
  
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即觀察這顆心,看住這顆心。

否則,即使表面上每天都在上早晚課,每天都在做各種佛事活動,但是善是惡還不好說。比如,你今天早上起來後就開始修法、上早課,然後去供燈、供水、聞法了。

你認為自己在做善事、在修法,身邊的人也認為你在做善事、修法。事實是否如此呢?還不好評價。假如你發心不正確,內心不清淨,就都是造業。

「不能吧,我在供燈、供水、聞法、修法、打坐、觀修啊,怎麼是造業呢?」你看看自己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做這些事,發心是否正確,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

是為了世間的福報,還是為瞭解脫?或什麼也沒想,而是糊裡糊塗去做的?如果為瞭解脫、為了成佛和利益眾生,才是真正的善;倘若為了世間的一些瑣事,為了獲取世間的一些暫時利益去做,就是惡;若是糊裡糊塗地做,就是無記的狀態——不善不惡。
  
所以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心的相續,調整自己的心態,這叫學佛,這叫修行。

否則僅在言行上念了很多、做了很多,不一定是善,也許都是惡。若你的心態及發心正確、內心清淨,那麼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是善,都是修行。否則,即使燒香拜佛、念佛誦經、聞法修法也都是惡。

我有一句法語:念佛念心,修行修心。什麼叫念心?就是時刻觀察自己的心;什麼叫修心?就是時時調整、改變自己的心態。

所以功夫要下到心地上,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是給自己製造快樂,還是給自己製造痛苦,完全取決於心。

若是你的心態正確、心地清淨,就是在給自己製造快樂,無論何時何地你都是快樂的。真的非常快樂啊!雖然在山上,生活條件不是很優越,但是內心的快樂是無法形容的!

這種無比的快樂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別人怎麼評價那是別人的事。我從七歲出家到現在,總是獨來獨往,沒有家也沒有孩子,但是真的認為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這才是最快樂的生活。否則不可能勉強自己,沒有必要!

大家真的不要顛倒。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內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是真的經歷過,才深有體會啊!現在的喇榮和以前的喇榮不一樣,以前的喇榮條件非常艱苦。我在山上修法的時候一無所有,身上經常沒有一分錢,但是每天都輕鬆自在、開心快樂,真的是無法形容啊!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主要是這顆心,看住這顆心,把握好這顆心,一切就都好了!

若是發心不正確,心地不清淨,雖然在行為上、形式上每天都在修法,在做好事、善事,殊不知都會變成惡趣的因。

所以大家要恆時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

Wednesday, 16 June 2021

【聖嚴法師開示】夫妻也要學習


【聖嚴法師開示】夫妻也要學習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所以夫妻一起生活,要把對方看做是來幫助自己修行的人。修行什麼﹖修行慈悲,修行智慧。

對方給你打擊、困擾、折磨,試著去適應瞭解,可以增長慈悲。如果對方狀況太多,麻煩太多,可以學到如何去化解處理他的狀況,也可以增長智慧。

所謂學習,除了學習對方的長處,從他的缺點上,可能學到的更多。所以,夫妻的關係,除了感情的依靠,更要緊的是彼此互助的關係。

誰都不想恩愛變成冤家,但是由於與自己的利害相衝突,以及環境變化的影響,就成了冤家。

摘錄於智慧掌中書《牽手一輩子》

圖文:法鼓山

Tuesday, 15 June 2021

活在當下的幸福裡 (噶瑪巴尊者)


噶瑪巴尊者
活在當下的幸福裡

有一次我在上密院的時候,我在寺院繞寺,氣候很好,微風徐徐吹來,也是滿涼爽的,所以我就一邊走,一邊想著:我們都在說想要得到快樂,但是卻不了解什麼是快樂,以為快樂是外在的物質需求,譬如說得到一輛車子,才會得到快樂,有新的房子,新的朋友,才會得到快樂。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有了新車也不見得快樂,有了新的朋友、伴侶,也不見得就會得到快樂,住在新的房子當中,也不見得會得到快樂;我們以為快樂是很遙遠的一個東西。

那麼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當下這一刻,也就是已經是活在幸福當中的,也就已經是擁有著幸福的。

2011夏季善

Monday, 14 June 2021

【佛教故事】「不幸」的故事!


【佛教故事】「不幸」的故事!

改運、消災、改名,自古以來這種迷信就已深印於人們心中。

在佛世時,有一位從小和給孤獨長者一起長大的青年。給孤獨長者的財力很豐厚,上至國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農、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這位朋友卻一直都很困頓坎坷,他的名字叫「不幸」。

給孤獨長者看到他這麼潦倒就把這位朋友找來,請他幫忙料理家務,可是給孤獨長者的家人、朋友若要叫他就得開口閉口都是「不幸」──比如:「不幸來!」、「不幸坐!」、「不幸吃啊!」因此,長者的家屬親友都不太喜歡他,就跟給孤獨長者說:「你把他辭掉吧!最好遠離他。」給孤獨長者不解地問:「這個人很好呀!為何要辭掉他、遠離他呢?」大家都說:「因為他的名字叫做不幸,天天看到不幸,聽到不幸,口裡又叫著不幸,這對我們好像不太好吧!」

長者就說:「你們錯了,佛陀曾開示──人的命運好壞是從業而來,人生在世是幸或不幸,要看過去生的所作所為,過去生若有造福,現在面對的就是福緣;過去生若沒有造福,今生的遭遇就會很坎坷。若是帶著福業而來,即使他的名字叫做不幸,也仍是有大福的人。若沒有福德,雖然他的名字叫做『賢人』,也不見得有賢德,更不見得會幸運!所以我們不要迷信名字,重要的是看過去生的因和現在生的緣啊!」因為長者經常聽佛陀的開示,所以他了解禍福的業力因緣。長者既然這麼說,大家也就沒話說了。

經過一段時日,給孤獨長者有事帶著家人出門去了。有一群強盜知道長者帶著家丁出門,於是計劃要趁機搶劫。他們定好時間,有一天晚上,強盜都埋伏於長者的家園四周,等待下手的機會。而這位「不幸」很盡責,因為他知道長者給他很大的恩惠,儘管有那麼多人排斥他,但長者仍然庇護他,讓他能夠留下來,所以他對這個家庭,不管是時間或力量上,都是加倍的努力,每天天未亮就起來巡視,直到天黑了也仍用心在四周巡邏……。

那天他發現外面有一些人行跡非常可疑,可能有不良的企圖,趕緊叫其它人把鑼、鼓等全都拿出來,大家打鼓的打鼓、敲鑼的敲鑼。剎那間,鑼鼓喧天,把那群小偷強盜一個個嚇得逃之夭夭,匆忙之間他們的武器、石塊、棍子全都棄置於地。

隔天長者的傭人出來一看,大家都非常吃驚,因為看到那些武器橫豎地散落一地,好險呀!那群小偷強盜如果進入搶劫的話,家裡所有的寶物一定被洗劫一空!長者回來後,大家就趕緊告訴他,並且讚歎說:「『不幸』是一位有智者,這個家要不是有他這麼用心的看顧,一定會損失慘重。」

給孤獨長者聽了很高興地向「不幸」道謝,又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家裡發生的事。佛陀說:「對啊!這就是因為你有智慧,能夠說服家人朋友的猜疑,把這麼好的人留下來;如果你也跟他們一樣迷信,那麼你這一劫就難逃了。因為你能夠識人,知道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而不以名取人,所以有這種福分。」這是佛陀對給孤獨長者的讚歎。

有些人遇到一點點坎坷就怨天尤人,認為自己的命運不好,就急著要找人改運,希望把命運改好,這是錯誤的。其實,最重要的是過去生中造了什麼樣的業;今生父母給我們的名字跟命運無關,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行為,因為今生所造的業又會帶到來生。現在如果能把言行調好就能得到福緣。總之,有過去生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唯有多造福修慧、福德具足才能去掉災難、逢凶化吉。

No choice but to face death all alone


No choice but to face death all alone 

We came into the world without husband, wife, friend, or companion. We may have many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at the moment, and perhaps many enemies too, but as soon as death falls upon us we shall leave all of them behind, like a hair pulled out of a slab of butter. 

Not one of 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will be able to help us;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face death all alone. This body of ours, which finds even the pain of a pinprick or a tiny spark of fire really hard to bear, is going to experience death. 

This body of ours, which we cherish so dearly, will turn into a corpse that 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will only want to dispose of as quickly as possible.

~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The Heart Treasure of the Enlightened Ones

Sunday, 13 June 2021

念佛不在數字的多少,而是你的心


念佛不在數字的多少,而是你的心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外經行的時候,看見兩位老夫婦在那兒念阿彌陀佛,一個空筐,一筐穀子,念聲佛拿個穀粒丟到那裡去。釋迦牟尼佛在那兒看了半天,問他說:「你們在幹什麼?」 他說:「我們在記數。」「那你一天能不能念到這一筐?」「麥子很多,才念一點點。」「我教你們一個辦法來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夢參老和尚的叮嚀

Saturday, 12 June 2021

【觀音心咒布施餓鬼】


【觀音心咒布施餓鬼】

任何食物念 (唵 嘛呢 唄美 吽) 丟於任何地方 

◎任何吃剩的食物(含肉類,剩便當,仍至發霉的食物實念六字大明咒七遍,丟於任何地方,仍至廚餘桶都可以! 

◎在餐廳吃不完的食物,念六字大明咒七遍,雖未經手丟於任何地方,也可以!

◎乃至一切不淨的食物施食都適用於念六字大明咒施食

觀音心咒布施餓鬼是最方便的方法,就不怕吃不完的食物浪費掉,唵 嘛呢 唄美 吽,所以很容易推廣給對方施食,將食物丟於廚餘桶前請念唵 嘛呢 唄美 吽,這樣食物會化很多,除了足夠餓鬼吃外,還可以使餓鬼捨離鬼身,他們會報恩的,大部份都很認同與歡喜去作!「施食咒」七遍可化至恒河沙數餓鬼前並使化為人天,真是不可思議! 
...................................................

淨空老法師:業因果報是自己造的,只有自己才能解決


淨空老法師:業因果報是自己造的,只有自己才能解決

一個人一生,生生世世,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於任何人都不相干。佛有沒有度我們?佛沒有度眾生,佛度不了眾生,要能度,我們個個都成佛了。決定要靠自度,佛對我們的恩德,只是教我們自度。為什麼?業因果報是你自己造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解決,靠別人不可能,別人只能夠幫你做增上緣,幫你一把。自己不肯起來就沒辦法,拉不動;自己肯起來,別人拉一把,感到很輕松。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幫我們拉一把,拉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你不肯到極樂世界,他對你無可奈何,一點辦法都沒有,念佛是跟他結法緣,這一生不得受用。如果真正想到極樂世界,自己肯放下,放下什麼?首先放下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放下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癡、放下傲慢、放下懷疑。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98集2014/08/24

達真堪布:這叫重罪輕報


達真堪布:這叫重罪輕報

  現在有些人人品很好,也願意做善事,但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違緣、障礙,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要相信因果,這叫重罪輕報。你還在人間,還是凡夫,就說明你往昔肯定造過很多惡業,做過一些壞事,這些是不可能浪費的。你現在做善事、積功德,所以感得重罪輕報。這些惡業有些滅盡了,不用你感受惡果了;有些不能滅的,就盡快感受果報。我就是這樣想的:我們往昔所造的那些惡業,若是能夠在今生今世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令業果窮盡,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啊!否則,若是將來帶到惡趣裡,在惡趣裡感受這些惡果,那是不堪想象的啊。所以,現在遭遇一些違緣、障礙等,這都是好事。

  人要有智慧,要深信因果。其實很簡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都是絲毫不虛的。有時候看到眼前所發生的事情,也許會想:“因果是不是假的,是不是不對啊?”不要這樣想。因果不虛,這是佛講的,也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家要相信因果,不要使用一些不好的手段獲取利益。若是有福報,到時自然會來。

Friday, 11 June 2021

需要還是想要?


需要還是想要?

惜福和布施不同,布施是培福,惜福則是不浪費,不該用、不需用的就不用。

比如你逛百貨公司時,很多東西都想要,但是不是真的需要呢?仔細想一想,可能就會發現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既然覺得不要也沒有關係,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捐給需要的人,這就是惜福而後培福。

有人會認為便宜的東西不買太可惜了,買回去才是省錢,才是惜福。其實這是生意人的促銷花招,故意讓客人覺得不買很可惜, 引誘人掏出口袋裡的錢,把不需要的東西買回去。買回家以後,放在家中其實一點用處也沒有,反而還會佔空間,徒增困擾。 懂得惜福的人,會分清楚需要與想要,這才是真正的有福。

摘自- 聖嚴法師《 人生、福氣啦! 》

念咒


同學提問:可能我對佛法和佛不太瞭解,所以我會站在一個世間俗人的角度來問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冒昧,請原涼。我想問,為什麼我們要花費那麼多時間來持咒,而不把這些時間用來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請上師開示。

達真堪布開示:什麼叫有意義的事情?持咒什麼也不耽誤啊。我們藏地有些人一輩子持咒,完成的數目是好幾十個億。但是他並沒有耽誤工作,也沒有耽誤生活,更沒有耽誤其他的學修。咒隨時都可以念。比如,晚上你睡不著的時候可以念,早上醒過來的時候可以念,平時吃完飯可以念,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你念心咒的同時就是憶念佛陀的功德。你如果有方法,念一遍心咒就相當於自己與宇宙相融一次,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

念咒是什麼意思?境界高的人念咒的時候,他與宇宙是相應的,這叫自己和宇宙合一。本來你的能量就是宇宙的能量,宇宙的能量就是你的能量,但是我們自己分別、執著了,所以我們沒有能量。

念咒也是與佛溝通,念一次咒就與佛溝通一次,這個意義多大啊!念咒是淨化身、口、意,淨化我們氣脈明點的最佳方法,哪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對佛法一無所知,什麼也不明白的人,他念咒也有意義,總比說沒有用的話強吧。你們經常說一些沒用的話,都是沒有意義的。念一遍咒語至少比放逸、打妄想有意義。念咒也不影響生活、工作,不影響其他的學修。其實我們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精進。我們總說沒有時間,這只是藉口,如果我們想進步,隨時都有時間,隨時都會念咒。

Thursday, 10 June 2021

佛教故事|神通之力也無法阻擋業報


佛教故事|神通之力也無法阻擋業報

有一次,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城,遭到僑薩彌羅國的琉璃王的侵略,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見此情形很著急,建議用神通保護他們,佛陀心裡雖感到悲痛,但卻深知業力不可違,因果不可改,說:「今日宿緣已熟,正可受報。」也就是說業緣成熟了,受報的事是無法用什麼來替代的。但經不起目犍連一再請求,佛陀也答應試一試。

佛陀於烈日當空之際,預先端坐在軍隊必將通過道旁一株枯樹之下,迎接琉璃王,王見佛陀如此,便問:「此處有很多枝葉茂盛的大樹,何故坐於枯木之下呢?」

佛陀僅答以:「一切蔭不如祖國之蔭。」琉璃王知佛陀之意,是為保護他的親族,掉頭把軍隊帶了回去。

佛陀曾三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逢到佛陀,雖然每次回軍,但報仇和侵略的恨心始終沒有熄滅,到了第四天進攻時,佛陀知道這是因果造成的劫,了結這個劫的時候已經到了,才放棄了他的努力。

可是,目犍連尊者的神通還不能了解到無盡的業報,他想到要以神通來營救城中的人民。於是以神足通飛人被軍隊圍得水泄不通的城內,挑選了五百位優秀的釋迦種族,升空用缽把他們攝裝起來,再由空中飛出。等到第四天琉璃王的大軍攻破了迦毗羅衛城後,目犍連要把那些釋种放出來,滿心歡喜地來到了佛陀的面前說:「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分的釋迦種族。」說完打開缽一看,大驚失色,原來缽中藏著的五百位釋迦種族變成了一攤血水,無一人存活,這些釋迦族人,都是在劫難逃。

「目犍連!釋迦種族宿世業障,不知懺悔,今日要受到此報,雖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佛陀慈祥的臉上帶著無限的傷感回答說。

結果,破城之後,釋迦族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殺,唯在佛的弟子舍利弗,以及當時釋迦族的統治者,也是琉璃王的外祖父——摩訶男的極力設法搶救之下,僅免於殺盡滅絕之殃。

琉璃王誅釋種也是過去生的因果。很久以前,迦毗羅衛城裡有一個捕魚村,村裡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裡的魚類盡被村人取啖,最後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頭三下來玩耍。那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裡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衛城居民就是當日吃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魚頭三下,所以當時佛示現頭痛三天。

目犍連尊者經過這件事,才完全覺悟到佛陀所說的因果法則不可違背,就算有神通,也敵不過業力。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就是神通不敵業力的明證。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無法扭轉業報的力量,這說明強大的共業及定業是難以改變的。

【聖嚴法師開示】原諒特異獨行的人


【聖嚴法師開示】原諒特異獨行的人

有些人很容易相處,很容易溝通,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體諒別人、關懷別人。

有些人則是性格孤僻,想法奇特,以你的立場可以說:「他錯了。」以他的立場來講,他並沒有錯,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

團體中遇到觀念奇特的人,你會感到很痛苦,可是,你還是要接受他,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未必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必須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

否則,每個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

摘錄於智慧掌中書《早原諒,早開心》

圖文:法鼓山

Tuesday, 8 June 2021

淨空老法師:這一生遇到了有歡喜的,有厭惡的,什麼原因?


淨空老法師:這一生遇到了有歡喜的,有厭惡的,什麼原因?

我們要認識,「善惡變化,追逐所生」,親朋好友在六道輪迴裡頭,來生再遇到,會遇到,遇到不認識。像我們這一生一樣,又到人間來了,過去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家親眷屬,這一生遇到了不認識。不是沒有遇到,有歡喜的,有厭惡的,什麼原因?歡喜的,以前在一起,家親眷屬;不歡喜的,那些冤家對頭,都是對立找麻煩的,現在又遇到了。

如果我們學佛,細心去觀察會體會到,這個人一見如故,過去生中沒有緣怎麼可能?這個人一見就不舒服,那是惡緣;一見歡喜,善緣。不管善緣惡緣,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肯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善道的時間短。這個一定要明白,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不是假話,不是嚇唬人的,是事實真相。所以過去善緣深很好,一起做好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好!過去這緣,今天見面就沒有好感,一定要知道,過去的怨結得很深,這一生當中小心謹慎,把這個惡緣化解掉。

——恭摘自 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398集

Monday, 7 June 2021

《生一棵樹的氣》


《生一棵樹的氣》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人在掃院子,一邊掃,一邊抬頭看看樹上的葉子,最後將掃把一丟,坐在地上歎氣。

我問他在做什麼?

他說:「我剛剛才把地掃過,可是風一吹,葉子還是掉下來,根本就掃不完,我還要掃嗎?」

我問他:「你早上吃過飯沒有?」

「吃過了。」

「等一下要不要再吃中飯?」

「肚子餓了當然要吃。」

「既然吃了以後肚子還是會餓,為什麼又要吃?」

他想一想,拿起掃把,悶不吭聲地又去掃了。

這個掃地的人竟然在生一棵樹的氣,這就說明,人的情緒會受到波動,並不限於對象與事件,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動情緒。

當我們發現自己快要動情緒時,要趕快提醒自己將心念轉移,換另一個角度看事情,不要執著一念不放,否則就會煩惱痛苦不已。不論環境如何,只要心中有所動搖,產生情緒反應,就是迷己逐物。

摘自- 聖嚴法師 智慧掌中書《做好情緒管理》

何謂六度? 【淨空法師法語】


何謂六度?  【淨空法師法語】

六度是菩薩生活的六條原則、規範。

佛的經論是永恆不變的,而解釋是隨著時代、地區有所不同。

佛法與世間書不一樣,世間書只有一種解釋,不能做第二種解釋,而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不但佛法沒有一定的解釋,經上說“佛無有法可說”。所以,佛法是靈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釋,那就是死的。

譬如一棵樹,年年發新枝,年年長新葉,但它的樹根、本幹不會變。經典如同樹根、本幹,註解如同樹葉、樹梢,年年抽新枝、發新葉,但決定不會離開根本。因此,佛經的註解,如中國人普遍讀誦的 《金剛經》,有幾百種註解,每種註解都不一樣,但是都不離 《金剛般若》 的根本義趣,這也是佛法難解之處。

我們繼承古人講解的義理,從此基礎領悟,推陳出新。不能用過去的講法,若用過去的講法,就等於叫現代人去做古人。對美國人而言,不但叫美國人做中國人,還要做中國古人。所以,註解一定要推陳出新,二十一世紀有二十一世紀符合現代人的解釋,才會令大眾普遍接受。

“布施”  就是盡心盡力為一切大眾服務。用我們的財力、勞力、智慧,為人民、為社會、為眾生服務。

“持戒”  的意義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遵守每個地區、每個族群的風俗習慣和道德風俗。我們才能與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忍辱”  是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將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所謂“欲速則不達”。不好的,想要趕快改,不容易!不但改不了,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積極推展,也會產生許多障礙。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 《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於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時節因緣未成熟,就充實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一切因緣成熟,才能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幫助社會大眾,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教學;佛是覺悟,法是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方法,稱作佛法。一切眾生的苦難是從迷惑而來,幸福快樂是從覺悟而來。苦樂是果報,覺迷是因素,要離苦得樂就一定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需要教學,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現在很多人將佛教看成迷信,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是不了解佛教,才會誤會佛教。

“精進”  就是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不但進步,而且是精純的進步,不是雜亂的進步,是有秩序、有條理的。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後的,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領導時代走向正確光明智慧的方向。

“禪定”,外不著相名為禪,內不動心名為定。 《金剛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就是決定不受外面境界(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就是禪。 “如如不動”,就是自己內心不生好惡,見到好的沒有貪愛之心;不好的,也沒有厭惡之心,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受任何誘惑。只要有自私,就會受境界的誘惑,禪定功夫就不能成就;必須捨棄自私自利,才能成就。 《金剛般若》修學的基本原則——遠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禪定就很容易修成功。禪定波羅蜜,就是自己心裡有主宰,不會受外境誘惑,也不會受煩惱干擾,永遠不起是非人我、貪嗔癡慢的念頭。

“般若波羅蜜”  是智慧,對於內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

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論是何種身分,從事於哪個行業,遵守這六條原則,就是菩薩。

Sunday, 6 June 2021

脾气里藏着你的修养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 你就是優雅的;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態時, 你就是成功的

在這世界上,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情緒化。一件小事有可能就讓他們陷入悲傷或者憤怒中不能自拔。而越是有智慧,越是成功的人則更明白:應當保持平靜,要用智慧而不是用自己的壞脾氣來處理人際關係,解決問題。

佛陀的智慧和修養

有一天,釋迦牟尼帶領徒弟行經一個村莊,當地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

佛陀靜靜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

「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 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 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 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如果是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但是,這十年以來,我已經不再被別人的嘴巴所控制,我已經不再是別人嘴巴的奴隸 ,因為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的意志與認知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的情緒在做反應。」

是的! 如果有人對你生氣, 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侮辱你, 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粗暴無禮, 那仍是他的問題。

這就是佛陀的修養,不要讓自己成為壞脾氣的犧牲品,不讓自己成為別人言語和行為的奴隸。

少年林則徐雖然勤奮好學、才思敏捷,但就是脾氣過於急躁,經常因一兩句不遂心愿的話便怒火中燒。

父親林賓日為避免他脾氣壞事,就給他講了個故事:

兩個大漢扭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之子。判官性子耿直而急躁,一怒之下,不容分說便命人打了年輕人五十大板。

退堂時,一位老太拄著拐杖闖上堂來,哭哭啼啼地說:「請大人救救我們吧!剛才有兩個強盜溜進我家偷牛,被我兒子發現,想把他們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強盜捆走了。」

判官這才知道自己的脾氣被人利用了。

林則徐當下恍然大悟,後來他還在書房醒目處掛起了親筆書寫的橫匾「制怒」。

這道出了一個真理,脾氣越大的人越沒本事,本事越大的人越沒脾氣。

【四大毒蛇】


【四大毒蛇】 

從前,有一位樂修佛道的修行人,決定獨往山中用功。但是,靜謐的山林中卻伏藏著許多兇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禪坐,於是他便在樹下高架禪床,敷設坐具以習禪定。但是修行人於禪坐中總是昏沈頻頻,瞌睡連連,無法自制,最後終於在睡魔強力的侵襲下,沉沉睡去。

此時,天上的天人遙見沉睡中的修行人,覺得應該幫助他提振精神,精進道業,於是便以嘩笑聲使其覺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濃,難解天人的用意,還來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因此,天人用盡心思,想著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惱。突然間,心光一閃,想到修行人平時最害怕就是毒蛇。於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現身空中,高聲驚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來了!毒蛇來了!」  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從睡夢中驚醒,並且立即點燃燈火,小心翼翼地四處尋找毒蛇的蹤跡。

但是修行人尋遍了周遭,怎麼也沒發現毒蛇的影子時,便很生氣地責問天人說:「您身為天人,怎麼可以打妄語呢? 根本就沒有毒蛇,你卻一直嚷著有毒蛇。」  此刻,天人即藉機告誡修行人說:「修行人啊!在您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斷地啃蝕著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為何不自觀身內的毒蛇,卻要尋趕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說完話,隨即消隱於天際間。

聽完天人對自己的勸誡後,修行人冷靜了下來,並有所覺悟,即依天人之語,收攝六根,反觀省察,遍觀身內所藏之物,才發覺皆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終有敗壞的一天。但是自己卻常為了使它得到舒適安穩,鎮日沒溺於五陰、六塵中,乃至造作惡業,無數劫來沉淪六道,至今不得脫離,實在是得不償失,愚昧之至。

於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曉即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盡解色身實苦、空、無常、無我而超凡入聖,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神通。

Saturday, 5 June 2021

【寶珠從哪來】


【寶珠從哪來】

一日,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您出生於帝王之家,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榮華富貴;出家後,經過六年苦行,最後於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您說是嗎?’

  佛陀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為阿難說了一則公案。

  過去有一位大富長者,擁有各式珍奇異寶,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獨缺取得不易的深海赤珍珠。於是長者決定出海采珠,在突破種種難關後,終於找到赤珍珠的產地。

  珠蚌生性嗜血,為了得到這稀世珍寶,長者以刀刺身,將流出的血裝入油囊中,並且垂至海底,引誘大蚌出而食之;一旦蚌殼打開,就趁機剖蚌取珠。就這樣,長者一次次地刺身取血,一次次地入海剖蚌取珠,經過三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采集到一袋赤珍珠。

  長者帶著這袋赤珍珠回到岸上。不料,同伴們看到如此稀有且價值非凡的寶珠,竟萌生惡念,欲殺害長者將寶珠占為己有。於是眾人佯稱要到井邊打水,趁著長者不注意時,便將他推落井中,並把井口封死。

  墜落井底的長者幸好無恙,不知在井底待了多久,突然聽到獅子的吼叫聲;長者張開眼睛一看,竟然有一頭獅子從旁邊的洞穴走進來喝水。長者驚惶萬分,心想性命難保,沒想到獅子喝完水後就離開了。長者不僅松了一口氣,並且循著獅子的足跡,離開這一口井,最後安全回到家鄉。

  長者找到同伴的家,對他們說:‘你們搶走我的寶珠並且加害於我的這件事,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只要你們將所有寶珠歸還,我就不會告訴任何人。’他們看到長者安然無恙地站在面前,都感到非常恐懼,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於是將所有的赤珍珠全數歸還。

  一天,長者的兩個兒子在游戲中把玩這些寶珠,大兒子問道:‘這些寶珠是從哪裡來的呢?’小兒子說:‘寶珠當然是從我的口袋裡找出來的。’大兒子辯道:‘不對,不對,寶珠是長在屋子裡的大甕中。’

  聽到孩子們的對話,長者面露笑意,長者夫人不解地問:‘這有什麼好笑呢?’長者回答:‘寶珠對他們來說是垂手可得,他們豈能想像取得寶珠的過程是如此地辛苦?那是因為有我當他們的依靠,才會以為這些費盡千辛萬苦、幾乎喪命采得的珍珠,是從家裡的甕中長出的。’

  佛陀告訴阿難:‘你只看到我成佛的果,卻不知我從無數劫來即不斷地勤苦修學,就像小孩認為寶珠是在口袋中,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而不了解采珠過程的辛苦。其實,成佛必須修諸萬行,積功累德,不是一事、一行、一身就可獲得。’

  經雲:‘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修行並不是一蹴可幾,而需把握因緣,勤修六度萬行,累積福德資糧,‘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如此努力不懈,待因緣果熟,自然能圓滿菩提道果。

星雲法師 | 世間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星雲法師 | 世間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人有一個身體,可以做好事,做壞事。拳頭,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惡;你幫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錢有凈財,也有不義之財。人有三個東西很重要:身體可以做好事做壞事;嘴巴,可以說好壞說壞話;心,可以有好的念頭,有壞的念頭。

過去古人說,不要造惡業哦;善的業可以上天堂,惡的業可以墮地獄,人可能有上過天堂,有下過地獄,都是根據我們的念頭來。所謂三好之家,指身、口、意。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就是三好。前面有兩條路,一條善的路,一條惡的路,我們走到十字路,該選擇哪條,這「三好」,會幫我們決定該走哪條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有人懷疑善惡因果的關係,有的人做好事沒有好報,做壞事富貴榮華,這在我看來是因果,這個做壞事的人,他的銀行有存款,有富貴的因緣,你不能不讓他拿;如果你做好事,為什麼不能有好報,那是因為你銀行里有負債啊,做好人就可以不還債嗎?經濟有經濟因果,道德有道德因果,健康有健康因果。要健康就要做運動,要注意營養和衛生,不是說我拜佛吃素就可以長命百歲了,這是錯誤因果;要想發財,就要勤勞,好好經營事業。有因才有果,因與果不相應,就不能得果。

行「三好」,就是好的因緣,如果做好人沒有看到好報,不必著急,因果一定不會辜負人;它遲早會還給你一個果報,在我70多年出家的歲月中,我所體悟到的世間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非不能勝理,理不勝法;法不能勝權;權不能勝天,不要在果上計較,他為什麼要打你,找出原因;他侮辱我的父母,傷害我的師長……總有原因,要找出原因。

因果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緣」,因才會有果報,財富、事業、交友,都是如此,都要看緣分的。這個緣是什麼東西?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悟道了什麼?是真理,什麼真理?就是緣起,無論什麼都是因緣而起。因緣的關係,因不能生果,必須要有緣。比如你把西瓜種子,放在桌子上,不能開花結果,要把他種到土壤,有陽光、空氣、水分,這個因才會開花結果,所以是因—緣—果,這個緣的真理,我們不容易懂,不是那麼簡單。

因緣第一步,是正見。要有正確的見解,沒有錯誤;正確的見識就是不能看錯,實際上我們認識錯誤很多。是非、善惡、好壞,都有一定的標準。從人看物,知識分子、學者、聖賢,獲有正知見,他看到一個茶杯,他看到的不只是茶杯,它還是瓷器,它是從哪裡出產的,價值多少……以為看到很多了。

比如(敲桌子)問大家,這是什麼?大家都說這是桌子,但你錯了,這個桌子是假象,真相是木材,木材可以給我們做椅子、桌子;這是木材?又錯了,它不是木材,木材也是假相,它是一棵樹;那這是大樹?也錯了,這是一顆種子,它通過陽光、空氣、泥土、水分,這些因緣和合成為了一棵大樹。

別說一棵樹,即使一顆沙子,它都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才成就了這個東西。你們各位有家庭,家裡有因緣,夫妻有緣分,但是要有好的姻緣。不好的因緣,大家志向不投,或者水分太多,或者陽光不夠,所以緣分要剛好,那就是善緣。我說了一句好話,可能不經意,但是你聽了之後,就成了一個緣分,緣分往上才是空,緣是需要條件的,不能單獨存在的,人們單獨存在嗎,人要吃飯,要有農夫,要穿衣服,就要工人,要買東西就要商人,交通就要司機,人要很多的緣分才能存在。

Thursday, 3 June 2021

吃東西吃飽就好 別為嘴巴做奴才!- 廣欽老和尚


吃東西吃飽就好 別為嘴巴做奴才!
廣欽老和尚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佈施什麼就吃什麼,不執著、不貪求,少一些、壞一點也吃。否則吃太多、吃太好,業障不易消,如又起貪念,則仍在輪回中。

    其實真正說起來,什麼東西拿去化驗也都有毒,如水中也有毒,人家都這麼吃,我們就跟著吃,不起煩惱罣礙。

    吃東西吃飽就好,若要求色香味,就是給嘴巴做奴才,胃腸多忙碌,吃太好,腦子又會亂想,容易散亂迷糊。

    一切簡單就好,只要吃得飽,肚子不餓,穿衣能遮身、能禦寒就好。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識

    修五蘊皆空、粗衣淡飯,離香、味、觸、法,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飯或越吃越少,而是要順其自然,要正常,要無所罣礙,如果有「我」、「吃多少」的觀念,那就是執著,故意不吃,火氣會上升,不能修行。

    所以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好了,不可貪。

    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而現在整天都在講究吃的、穿的,修行本是要消業障,現在倒把福慧吃下去,業障也隨之而來。

    這個世間不是給我們貪的,貪人家多少就要還人家多少,出家就要知足,要死心來修,不要一直向外貪,貪到了便是欠人,要還人!

    一隻鳥到處飛,一天的目標是找吃的,我們也是為了三餐,可是小鳥吃飽就好了,不再去貪;而我們為了吃,貪念更加多。

Wednesday, 2 June 2021

【一個人體內到底躲了多少眾生?】


【一個人體內到底躲了多少眾生?】

修行人的身體,一定是輕飄飄的,所謂仙風道骨。

虛雲老和尚,到了一百一十多歲了,還每天能走60里路。廣欽老和尚八十多歲,走路如一陣風。這就是修行人。

看一些老人,有的人到老了,就坐在輪椅上,或者走路要人扶,要不走一走,就全身痛,這就是業障重的緣故。

那麼為什麼人到老了,身體會越來越差?為什麼會衰老?——都是被自己的「慾望」折磨的。

比如說,淫慾心很重的人,會消耗腎精; 貪心很重的人,會消耗心臟功能; 嗔恨心很重的人,肝臟會有問題。

這些都是慢慢的消耗的。這是從情緒上來講,人因為這三樣東西衰老。

而人衰老的原因中,還有一種原因,是受到外在磁場的干擾。

比如說,一個人體內躲了很多眾生,那些殺業過重的人、吃葷過多的人,或者是燒山林木的人,他們體內都會躲了很多眾生。那麼他們的身體也會感覺很沉重。

拜佛時很累,有的人拜佛起來輕飄飄的,是體內眾生走了的緣故。

我們體內躲藏了很多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這些眾生要維持生命,就要吸我們的精氣神,吸我們的能量。能量不足時,他們就會來搗亂,讓人神志不清。所以我們能量不足,就很難支撐起這個身體,常常感覺身體很重。

業障輕的人,會感覺身體很清爽,這是內在的感覺。所以修行時,體內一定會起反應。念佛久的人,念到一定境界後,體內眾生度脫了,那麼就越來越清爽了。

大家看看寺院看那些老人,一個個都是精神氣十足的,這就是福報。再去養老院看看那些老人,哦,死氣沉沉的。

養老院是個很可怕的地方,陰氣太重的緣故,冤魂又太多。所以那些老人都是很苦命的。

要念佛,讓全身清爽,度脫掉以前吃過的眾生後,身體就輕鬆了。在准提佛母經上有講到,業障消除時,會夢見嘴巴吐出黑物,拉出黑血,拉出黑色的糞便等等。這就是業障消除的表徵。這個業障是一種磁場。

修藥師法門時,也會感應到體內有很多種眾生脫離了身體,身體就清凈了,然後就會拉肚子。這是一個表徵。大家有機會可以去觀察觀察,佛法真實不虛,一定會在身體上其反應的。

業障很重時,拜佛是一件最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拜,很多人拜大拜,比干苦力活還累。而且念經也累,會打瞌睡,還會經常念錯,念得精神不集中。

有過助念經歷的人,都知道,有的死者業障很重,我們給他助念,那是很累很累的事情,很耗費精氣神的。因為死者身上有很多眾生,他們要過來吸收我們磁場的緣故。所以很累。

(有些人去醫院探望病人,病人沒事,探病的人卻出問題了,甚至倒下了。因為醫院是陽間、陰間很重要的「結算中心」,醫院裡充滿了種種希望報仇雪恨的眾生,加上許多病房裡、病床上死過很多人,他們的「殘留信息」仍然在那裡。

所以,去醫院探望病人的修行人、有佛緣的人、單純善良的人,會被這些海量的眾生「瞄上、跟上」,出現種種「癥狀」,因為眾生多,它們的陰性能量場很強大,所以就出現了反應。如果不在那裡念佛、超度,許多眾生就會跟回家中來。

但不要因為怕眾生多而不去醫院探望病人,而是要在醫院、病房裡「用心」念佛、做簡單的超度,利益那裡苦苦煎熬的無量眾生菩薩。

這是增上我們慈悲心、增上福德的好機會,所以,佛陀曾經開示說「瞻視病人」有無量功德,病患者、窮困者、凍餒將死者、受苦受難的眾生,都是我們的大福田,即佛家福田中的「悲田」。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拜觀音菩薩,拜久了,就會全身輕鬆,做任何事情都有精神,走路時感覺輕飄飄的。同時要多吃素,不吃葷。

趁著年輕,趕緊學佛,趕緊把學佛前殺過的眾生,吃過的眾生度化了,他們脫離了我們的身體後,色身漸漸清凈,那麼身體就感覺很輕飄飄的。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所以,有時候,念佛拜佛,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送給大家兩句話:
第一句,就是多多拜佛,每天拜佛,每天誦經念佛。
第二句,就是要吃素、不殺生。
傳遞正信,弘揚佛法,與智者為伍,攜善者同行,分享智慧,功德無量!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Tuesday, 1 June 2021

【罵出一句阿彌陀佛】


【罵出一句阿彌陀佛】

當瞋恨心起時,你可能會氣自己怎麼回事,為什麼老是容易發脾氣?

的確,人們通常都會這樣自以為是:自己的情緒要自己控制,自己怎麼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呢?

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情緒不是用控制的,情緒是要疏導的。如果硬要控制自己的瞋恨心,很可能會越控制它,自己越恨自己,因為你會發現,你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

疏導情緒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想要罵人時,不需要控制你的情緒,只要念一句觀世音菩薩,或是念一聲阿彌陀佛都好;甚至於你開口罵人,罵出來的那句話是「阿彌陀佛」,這也很好,這就變成了四字經。

養成了經常念佛、念菩薩聖號的習慣,憤怒、瞋恨的情緒漸漸就會減少。

摘自- 聖嚴法師《 何必氣炸自己 》

如瑞法師:「嗡啊吽」三字有哪些功德?

如瑞法師:「嗡啊吽」三字有哪些功德?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清淨的身口意。「嗡」代表身,「啊」代表語,「吽」代表意。

從顏色來說,「嗡」字放白色光,意思是出生無量的功德。

「啊」字紅色,就是放紅色光。「啊」字的意思,我們知道,「啊」字它是無生義,在這裡代表語,它的意思是一切法空,緣生無自性。就是說這個世間上萬事萬物,現象都是緣生的,約體性來講沒有自性。如果它有個主宰,那就不會壞的。我們看到事物的聚散無常,就是因為它沒有自性。所以緣生的法,也就是指的有為法的,當體就是空。空不是沒有,是說凡是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相,有作用的現象,但是沒有主宰的實體。

「吽」字藍色光,意思是一切吉祥,堅固不動。

我們在念誦的當下,嗡啊吽,嗡啊吽,嗡啊吽,就是要供食物啊,都可以用「嗡啊吽」來加持。不僅能夠使供品獲得清淨,也可以清除周圍環境的不清淨。實際可以來幫助我們消除三業的罪垢。因為我們知道,「嗡啊吽」總說是代表諸佛清淨的身口意,所以可以淨除我們凡夫三業的罪垢。

我們對食品進行過加持,那就可以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那也就是說,能供養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用清淨的心來供養,供養的境就是十方諸佛菩薩。

上隆下蓮老法師在傳授《文殊法》的時候說:「嗡啊吽,嗡啊吽,在我們實際的修行當中,如果遇到一些境界,分不清是佛是魔,或者一些恐怖的境界,都可以念嗡啊吽、嗡啊吽。如果是魔,那自然就隱退了。」我們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