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8 February 2021

【這樣念誦一句阿彌陀,就能震動虛空法界!】


【這樣念誦一句阿彌陀,就能震動虛空法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不要以為自己念這句佛號效果不大,不能產生作用,這種想法就錯了。念佛功效之大小,不在人數多少,而在念佛人的真誠心與心量。
若念佛人沒有私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念的每聲佛號,都能震動虛空法界。這一個人念佛,比一萬個人的念佛場還要殊勝。
果真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覺悟心、慈悲心去念,此地的人就有福報,此地有真正菩薩在念佛,為眾生消災免難,為眾生消除罪障。佛弟子要修積功德、福德,坐在家裏念佛就修圓滿了。所以我提議,大家在家裏念佛。以真誠、清凈、平等、覺悟、慈悲心念佛,就是大布施,一句佛號裏,三種布施都圓滿了:
我們用自己的體力、精神、音聲,這是屬於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勝過外財布施;外財是金銀財物。
我們稱念這句佛號,心裏想佛,口裏念佛,身體禮佛,這是智慧,這是法布施。我們的心願願回向法界眾生,祈求三寶加持,為眾生消災免難,這是無畏布施。
這三種布施都是最殊勝、最上乘的,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不會做。而你在家裏,三種布施都圓滿了,念生來世你所得到的果報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
若有緣份建立道場,集合一些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要將念佛的道理講解清楚,無論道場大小,功德都是圓滿的。
不肯做是不懂這個意思,不了解事實真相。有機會、有緣分修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報,第一等功德,因無知而錯過了,非常可惜。

淨空老法師開示
------------------------------
歡迎善者在留言回復:阿彌陀佛

佛教故事丨殺生的果報


佛教故事丨殺生的果報

阿育王有個兒子,名叫拘那羅,長得非常俊秀,很多女孩都喜歡親近他。

阿育王有位年輕的妃子,名叫低舍羅稀多,對王子一見鍾情。一天,她找到機會向王子表白,希望王子能夠接受她的愛。信奉佛教的拘那羅王子決不肯做顛倒倫理的事,並好言相勸。然而,痴情的王妃惱羞成怒,指使惡人挖掉王子的雙眼,又殺死了他。

知道這一消息,大家都覺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為什麼會得到這樣不幸的果報?於是一起請教一位有神通的尊者。

尊者答道:「很久以前,波羅奈國有位獵師,一年冬天,他在山中發現一個洞窟,裡面住著很多花鹿。他每天都從洞中獵取一隻花鹿帶回家,先挖掉眼睛,然後殺死,一年之後,這批可憐的鹿統統被打盡了。由於這個因緣,他生生世世都受挖眼後被殺死的果報。今日的拘那羅王子,就是當初的獵師。」

大家又疑惑地問:「既然獵師這麼可惡,為什麼又能生作王子呢?」

尊者說:「他的另一次前生是位雕刻匠。當時的國王不信佛教,毀壞了莊嚴的佛像。雕刻匠悲憫國王的無道,發心將佛像修好了。由於這一原因,他今世得生王家,可是殺緣未盡,仍然要受果報。」(《佛教因果故事》)

Saturday, 27 February 2021

《知道必定有苦,要常發出離之心》


《知道必定有苦,要常發出離之心》
開示:嘎瑪仁波切

作為一個佛教徒,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生今已生,佛法難聞今已聞,善知識難遇今已遇,這是多麼好的福報啊。我們要惜福、感恩、精進。

一日三省吾身,對佛教徒是非常受用的。每天早上起來,大家一定要發出離心。實際上,輪迴是很苦的,要不斷提醒自己我必須要出離!如果你現在身體健康沒什麼疾病,家庭和工作都很順利,也許你會覺得輪迴還不錯,會有不少快樂。甚至動過這樣的念頭:我不怕輪迴,能這樣活著我已經很滿足了。但是,一旦你的身體有了疾病,心裡出現煩惱,你會發現活在這輪迴之中,真的是太苦了。

我們要知道,在人道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不欲臨,這些苦難是沒完沒了的。不會因為你生過一次病,下次就不會再生病。不會因為你吃高價保健品,努力化妝、用各種先進技術整容就不會老。特別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對?當親人在我們活著的時候離我們而去,對他們的不舍和懷念,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當親人們送我們離開人世也是一樣,我們舍不得親人,親人也舍不得我們。但並不會因為彼此舍不得對方,就能改變分離的命運,這難道不痛苦嗎?愛別離、怨憎會,今生你想遇到的人偏偏遇不到,你不想遇到的人,則會不約而至來到你身邊。一系列的痛苦,會讓人受盡身心的折磨疲憊不堪,這難道不苦嗎?所以,知道必定有苦,就要記得常發出離心。

在六道裡面,人道是最好的,最有利於修行。偉大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在人道覺悟成佛的。正因為在人道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苦難,所以才會產生出離心。如果投胎到了天界,一天到晚享受榮華富貴,哪來的出離心?當一個人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很多福報都擁有的時候,他會想到要修行嗎?不會!除非他是與生俱來就信佛的人,他的佛緣深厚,否則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一些苦難、挫折、痛苦之後,才會想到要真信佛。真虔誠,往往是從真苦難中誕生出來的。

我們每天要發出離心,想一下自己雖然有幸遇到佛法,但是很多時候,都是懈怠、懶散、不精進。無常,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在無常變化中,每個人最後都會死去,但是卻會存在一種「輪不到我」的僥倖心態。這很奇怪,本來了知無常之後,應該感到我的生命隨時隨地都可能終結,無常會降臨在我身上,所以我不能等待、不能懈怠。起碼今天我要努力累積更多的福報,來面對未知的明天。但是很多人都是明知無常而怠慢無常,這樣其實糊弄的是自己。

常發出離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要為了六道所有一切苦難眾生。我們雖然能力有限,但是佛菩薩的加持力無限,我們日常可以通過念經、持咒、積極行持一切善法,來累積福報資糧懺悔罪業,祈請上師佛菩薩慈悲加持。不少弟子曾想過我是想為眾生去做啊,可我只是一個凡夫俗子,連自己身體的病痛都解決不了,連自己內心的煩惱都處理不好,怎麼才能利益天下一切苦難眾生呢?讓你們去利益眾生,是要你從百分百的虔誠心出發,依靠佛陀的偉大教義、殊勝的思想去利益眾生,這才叫行菩薩道。聞思修佛法以後去行菩薩道,努力學習佛陀、學習菩薩們,這不僅僅是偶爾的虔誠心,偶然的利眾言行。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佛性,只是沒能去發掘它,也不敢把自己當成佛和菩薩來看。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懦弱的凡夫,你就只有懦弱凡夫的那一點點功德。如果你敢用佛和菩薩的角度去看問題,敢用佛菩薩的角度,對一切苦難眾生慈悲為懷。那麼你所做的功德就跟佛、菩薩沒什麼差別,這是基礎的清淨見。

Thursday, 25 February 2021

《 化 解 冤 亲 债 主 的 方 法 》


《 化 解 冤 亲 债 主 的 方 法 》

一、要化解时的必要认知

  许多人觉得我是好人,心地好,从来没害人之心,为何会有冤亲债主?其实,无量劫来,我们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的贪瞋痴、杀盗淫等恶业,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了不少怨仇。别的恶业暂且勿论,单是杀生吃肉,就跟他们结下深厚的怨仇。

  印光大师说:“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缠绕,一念杀心,罪债难逃。它们被我们杀害时产生无量的痛苦,这个怨恨就像无形枷锁,把它们的痛苦牢牢的锁住,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开解。它们痛苦如此之大,难怪今世遇到杀害它们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要讨债──讨回一个公道。我们看到人临终时的痛苦现象,看起来都不忍心。为什么会有那些现象?这都是他的冤亲债主来找他算帐。他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跟众生结罪缘,不懂自己累劫来的冤亲债主,大部份都是被自己吃来的!

  不仅是病苦,就连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如意、不顺遂的事,也常常是受到冤亲债主干扰而不自知。《地藏经》中提到:“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这些临命终时现身的恶道鬼神,也都是冤亲债主变现来诱骗我们前往三恶道受苦的。

  因此,当我们遇到重大病苦或诸多不顺时,理应依照佛法的教导来正确面对,而非到处求神问卜,藉卜卦改运来化解灾难,这种做法即使花再多的钱,终究也是徒然!印光大师说:“世人有病及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疾病的种类:

  病有三种。第一种病是生理的疾病。饮食不当或寒暑不留意招惹的病,比如说感冒,发烧了,怎么办呢?赶快上医院打针吃药,绝对不能耽误。因为身体发烧之后恐出现并发症,引起其它别的病变,耽误不得,赶快去打针吃药,几天后也就好了。

  第二种是业障病。凡是到医院能检查出来的病就叫业障病。你要肯真心念佛,就能消这个业障。大陆一位居士的肺门上长了一个比鸡蛋还大的肿瘤,发病时大口地吐血。大夫一看没治了,发出死亡通知书。他母亲是学佛人,学得相当好就告诉他:“儿子,咱们不治了,咱找个高明的大夫吧。”找谁呢?大医王。“儿子,你就念佛吧,死呢,咱就死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这样他念佛求往生。念了两个月的佛,回家后就往外吐血、吐烂肉,吐了四次不吐了,后来再到医院检查,肿瘤没有了。

  这就是由自己业力所感得的业障病(例如癌症、糖尿病、脑血栓、冠心病等等这些病症较重、患者痛苦、不易治愈的疾病都可以归纳到业障病之内,尤其是我们学佛修行之后,很多人业障现前反而得了重病,这些都是障碍我们修学的业障病)。业障病怎么去除呢?自己的业力还得自己消。他没烧金元宝,也没烧黄纸钱,就是死心塌地地念佛,最后肿瘤没有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教给我们“忏悔业障”,诚心的忏悔才是消除修学路上众多业障的主要方法。

  业障病需要不需要吃药呢?也需要吃药。但要明白吃药是助缘,助你好得快,能治业障病的主因是清净心、忏悔心,诵经念佛来祈求佛菩萨加持的恭敬心。心里没有贪、瞋、痴三毒,外边的毒素就不会感染,再用客观因素的助缘吃点药,病就好得快。

  第三种病不好治。什么病呢?冤亲债主的病。什么是冤亲债主的病?到医院检查不出来因,但是自我感觉身体又确实有病。病源是什么?冤亲债主,所谓冤鬼附身。

  医生没法医治,药物对他不起作用。这一类病如何治?佛法的超度诵经、解冤释结对这类病有效。超度,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调解、劝导。因为过去做错了事,希望求谅解。诵经、拜忏的目的就是调解,如果对方接受了,他离开,病就会好起来。

  现代人被冤亲债主附身的很多,神智失常、胡言乱语,严重的就送精神病院去治疗,结果愈治疗愈糟糕。

  冤亲债主这个病最好找高僧大德从中调解化解。可到哪里去找高僧大德?高僧大德是可遇而不可求。找不到怎么办?在佛前忏悔业障,自己去调解,要天天忏悔,这就需要诵《地藏经》,念地藏王菩萨,然后把功德回向给这些冤亲债主。今天他不饶你,明天、后天还这样做,直到能够感动他们为止。为什么不念“阿弥陀佛”?因为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登地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功德,何况是在六道轮回中的鬼神界众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提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印光大师也提到:“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在《地藏经》中,释迦牟尼佛将他灭度后、弥勒佛未出世之前的娑婆世界众生,嘱咐地藏菩萨代为照顾与救度,换言之,佛不在世,地藏菩萨为代理佛。

  不明理的人,不知道解冤释结要从化解冤亲债主内心的仇恨着手,反而利用“大鬼赶小鬼”的打压方式,仗着他们所拜的鬼神或符咒,去驱赶冤亲债主,强迫他们离开。此举不但成效不彰,还会把冤亲债主给惹毛,虽然可能暂时屈服于大鬼的势力,暂时离开不来讨债,但等到过阵子因缘又具足时,就会变本加厉来算这笔帐。犹如欠债人对待讨债人,不但无还债之诚心,反而以强蛮手段对待讨债人,导致仇上加仇,所以冤冤相报,苦不堪言。

  明理的人,了解凡事皆有因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为彻底解冤释结,帮助对方离苦得乐,理应以慈悲心、真诚心念佛诵经来回向给冤亲债主。藉由自己真诚忏悔的心力与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法力,来化解冤亲债主内心的仇恨、解除他们身心的痛苦、并帮助他们超生善道或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解开往昔纠缠不清、冤冤相报的恶缘。

  二、每日固定的修行功课

  要知道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在恶道里没有能力解脱,完全靠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修行,来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但要化解冤亲债主心中的仇恨,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事情,必须要发长远心为冤亲债主永脱恶道来修行,来让冤亲债主感受到我们真诚忏悔的诚意。这些诚意如同心灵甘露,不但能清洗我们的贪瞋痴慢,也可浇熄冤亲债主心中的怒火,化怨恨成宽容,再藉由佛力加持,来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为了解冤释结,我们要发愿在固定时间内专门为他读多少部经,数量要多。例如发愿念一百部经或一千部经,而这一百部经或这一千部经,是专门为他而念的。这个有功德,而且力量很大。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七分功德,念的人得六分,他得一分。但是这种为超度而诵经、念佛,一定要有期限。比如说在一年内念完一千部经。不能说念一千部,遥遥无期,想到就念,没想到就不念,那是没用的。

  1、昭告:每天做功课时,在问讯前,先净身口意,在佛前说明此次做功课的目的。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弟子为代○○○及他的累劫冤亲债主忏悔所有的业障,特持诵《地藏经》一卷、往生咒21遍、阿弥陀佛圣号一千声。企盼○○○与他累劫冤亲债主的业障能早日消除,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问讯、三拜。

  2、诵《地藏经》,往生咒21遍,合掌念“阿弥陀佛”一千声。

  3、诵经持咒念佛后,站起来代冤亲债主忏悔、皈依三宝与发愿。

  ⑴.忏悔:

  ○○○的累劫冤亲债主,您们多生以来因业障重,故轮回六道不得解脱。今天我代您们在佛前发露罪愆,您们要志诚恳切,随我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念一次拜一次,重复三次)

  ⑵.皈依:

  ○○○的累劫冤亲债主,您们累劫以来不闻三宝之名,不解皈依之义,所以受轮回之苦。我现在在佛前代您们皈依三宝,我念一遍,您们跟着我念一遍(下列皈依词每段念一遍后,心中再默念一遍):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自今而后决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法,自今而后决不皈依外道邪说;皈依僧,自今而后决不皈依外道徒众。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生生世世永不堕地狱;皈依法,生生世世永不堕饿鬼;皈依僧,生生世世永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⑶.发愿:

  ○○○的累劫冤亲债主,您们既然已经皈依三宝成为佛弟子,我现在再代您们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令您们听闻来依愿修行,汝今谛听: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一次拜一次,重复三次。)

  4、结束语:

  ○○○的累劫冤亲债主,○○○长久劫来轮回生死,因为无明迷惑造业而伤害你们,致使你们在六道轮回中遭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深深感到罪障深重,深感后悔,实在非常对不起您们。我刚才代你们读诵《地藏经》一卷、往生咒21遍、阿弥陀佛圣号一千声,又代您们在佛前忏悔业障、皈依三宝及发四弘誓愿,这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给你们,希望能藉由佛力加持,来化解您们心中的怨恨、解除您们身心的痛苦,并帮助您们离苦得乐。也希望你们能够原谅○○○,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来障碍他,赶快找个好地方好好修行,破迷开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也代您们将此堂功课所有功德,回向给十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5、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地藏菩薩的故事

http://www.gobuddhism.com/…/120-13-hd-the-story-of-kshitiga…

********************************

淨空法師:冤親債主來找麻煩,怎麼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wPA1XJrs

********************************

海涛法师:遇到冤亲债主如何化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gJcqQYtys

********************************

淨空法師:如何與冤親債主調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F8YTR9MT0

********************************

佛教动画: 念佛成佛二十则

http://gobuddhism.com/compone…/yendifvideoshare/video/392-03

********************************

【佛教故事】學習怎樣收攝六識


【佛教故事】學習怎樣收攝六識

過去佛住世時,有一比丘來到鄰近河邊的僻靜森林,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心中希求道業有所成就。

不過這位比丘,身雖處於僻靜的林中,過著寂靜的生活,外表看似無求,但心中總是蠢蠢欲動,當今日食用到好蔬果,飲用到甜美的泉水,景色怡人,身心就舒服暢快;若遇到氣候不佳、或飲食粗糙,便心生煩惱,心中始終無法安定。如此日復一日、春去秋來,匆匆十二年的歲月過去了,這位比丘依然沒有得道,於是心生煩惱,想著:我如此的用功,為何還是凡夫一個?

佛陀知道後,就化作一位沙門,來到比丘所居住的森林,與比丘一起精進用功。

一日,當夜幕低垂,明月高掛之際,兩位比丘共同看見一隻烏龜從河中慢慢地爬上岸邊,而遠處正來了一隻飢餓的狐狸急於尋找食物,狐狸看見烏龜,張口就咬;烏龜為了保命,急急忙忙將頭、尾、四肢往殼內收。狐狸以前爪撥弄龜殼,發現莫可奈何,就漸漸遠去,當狐狸離開之後,好不容易保全性命的烏龜也緩緩將頭尾、四肢向外伸展,最後又爬回河中。

兩人都看到這一幕,比丘心生感慨:「烏龜有保護生命的龜殼,所以狐狸無法傷害他。」沙門回答說:「世間的人,還比不上這隻烏龜呢!烏龜遇到危難,還知道本能的收起頭尾和四肢。而世間人完全不知無常殺鬼時時窺視,要想奪取自己的生命,反而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造做種種惡業,使得煩惱魔、死魔、病魔有機可乘,就這樣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的輪轉中,無有止盡受百千萬種的苦難。這一切都是由於心念無法做主,才會感召生死流轉的苦果。」

沙門接著以一首偶勸告比丘:「藏六如龜,守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比丘聽聞此偈語心開意解,斷除對世間色、聲、香、味、觸的種種貪求,專註一心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Wednesday, 24 February 2021

慧律法師:自殺身亡者,生生世世皆有可能再自殺,苦不堪言!


慧律法師:自殺身亡者,生生世世皆有可能再自殺,苦不堪言!

  自殺身亡者,安慰無效!佛制戒律中非但禁止自殺,且罪極重。此色身雖為一臭皮囊,然法身、報身及應化身皆具足其中。簡言之,見性者即心即佛,色身雖為臭皮囊,其心性當下仍是佛。自殺,非獨違背佛陀戒律,且系嚴重錯誤之了結生命方式。

  以唯識學角度而言,自殺多為恐懼、無奈、報復之心態下促成。由於正、依二報隨念而轉,自殺者之心態,多感應至痛苦不堪之地獄。今生自殺,八識田中即具足自殺之種子,生生世世皆有可能再自殺。

  一位日本人自十二樓跳下,死後其住處屢屢鬧鬼,延擅通靈之法師超度時,以相機拍攝,光線零散而細長,何故?死者自殺時,神識極度恐慌,近乎潰散而致此。

  自殺者死相難看,若墮鬼道,則執著於死亡時痛苦而醜陋之形象。筆者曾至某大學授課,校外一學生宿舍鬧鬼。據聞,此女鬼系臥軌殉情,故現身時滿臉血跡,不忍卒睹。鬼道相貌,完全相同於其死時相貌,且生生世世常在惡道,難以超脫。

  奉勸諸位,無論境遇如何不堪,亦切莫自裁以圖了結。實則,現象界即為心之影現,若能不計較、不比較、認命、無諍,時時刻刻觀照無常,堅持念佛,至死不退,方不致空到人間走一回。

要將修行融入生活 - 達真堪布


要將修行融入生活
達真堪布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學佛修行的,但是好多人都是那種盲修瞎練的狀態,這個是特別不好的。這樣下去,慢慢就會變成佛教的油子,那時,就是佛法也無法救度。

  我經常在強調:你學的是多是少這都不要緊,你修的時間是長是短這都不要緊,主要是你修的這些東西一定要融入相續,融入生活,你學的這些東西一定要用來改變自己的相續,也可以說是心態,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受益,才會得到佛法的真正功德和利益。要麼,佛法和相續脫節,修行和生活脫節,這樣你再精進,你明白得再多,也不會有任何成就,也不會有任何利益。

  作為一個在家修行人,你不用懂得太多,也不要總是坐著修法或者念經,關鍵是你要明白這些道理。自己修行的時候,讓這個生活變成修行,明白這些道理,這也叫智慧,用這樣的智慧來指導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生活。我們最後圓滿也是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這些一點一滴當中。這樣才叫真正圓滿,沒有別的。

  其實,說“我們要到達彼岸”,但是這個所謂的彼岸就是此岸,此岸就是彼岸,沒有什麼別的。你真正自己看破了,放下了,此岸就是彼岸;若是你沒有看破放下的話,彼岸也是此岸。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然後儘量去把法融入相續、修行融入生活,也就是通過修行去改變自己的生活,這個意思。這樣的話,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美滿,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圓滿。拿佛法、拿智慧來改變自己心相續,也就是心態,是很重要的。

Monday, 22 February 2021

【佛教故事】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


【佛教故事】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登基後第八年,佛陀入滅了。佛陀曾經這樣教導比丘們:「有五件事,所有的人,包括女人、男人、在家或出家,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我會變老;我不能免於變老。我會生病;我不能免於生病。我會死亡;我不能免於死亡。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我所做過的惡業,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
這樣,可以警惕以年輕力壯、沒病痛、能活著、能擁有、心存僥倖作惡而自豪的人,免除他們的沉迷與行惡,引導他們走向出世的修學之路。」
摩揭陀國的文荼王,對他的第一夫人跋陀十分寵愛。
有一天,跋陀夫人去世了,噩耗傳來,讓文荼王哀痛不已,整天不吃不喝,不理朝政,憔悴邋遢地守著跋陀夫人的遺體,還交代他的親信侍從官披亞卡,將夫人的遺體浸泡在麻油槽中防腐,以方便他時時看望。
披亞卡特別去訂製了一個大鐵槽,按文荼王的意思辦了,但心想,這樣下去實在不是辦法,應當幫國王找一位可以親近的沙門或婆羅門,來幫國王拔除心中的憂鬱之箭。
那時,尊者那羅陀正好在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游化,住在一位長者的竹林園中。尊者那羅陀是一位博學識廣,辯才無礙,善於教化的大阿羅漢,深受當地人的敬重。
於是,披亞卡向文荼王稟報,建議國王去見尊者那羅陀。
文荼王同意了,差遣披亞卡先向尊者那羅陀求見,展現了當時王者敬重沙門、婆羅門修行者的風氣。
尊者那羅陀也同意了,願意隨時接受文荼王的來訪。
文荼王一行人莊嚴的車隊,來到了竹林園外,大家下車步行進入園內,見到了那羅陀尊者。一番問訊禮敬之後,尊者那羅陀說了:「大王!不要因為那些像夢境、泡沫、雪堆、幻影般無常不實之事起憂愁,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世間一切眾生,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件事呢?那就是:讓我不老、不病、不死、所擁有的不失、不滅,這是世尊的教說。
大王!一般不曾聽聞這個道理的人,當他老了、病了,遇到親人死了,所擁有的失去、壞滅了,他不去想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是一切眾生都一樣的,因而憂愁、苦惱、哀痛不已,甚至於搥胸號泣、食不知味、憔悴邋遢、反應遲鈍而陷於迷亂。如此一來,徒增親友的擔憂、怨敵的歡喜。這就像中了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全然是自尋煩惱。
又,聽聞世尊教化的賢聖弟子們,他們深知一切眾生都無法避免老、病、死、失去、壞滅,如果自己因此而憂愁、苦惱、哀痛,搥胸號泣、陷於迷亂,只是徒增親友的擔憂、怨敵的歡喜,賠掉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於因而喪命而已。能這樣思維,便能拔除那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解除生、老、病、死的災患苦惱了。」
對尊者那羅陀的這一番教說,文荼王聽進去了,便詢問尊者那羅陀:「這個法門的名稱是什麼?應當如何修?」
「這就叫作除去憂愁禍患法門,應當從每一個念頭的思維來修。」尊者那羅陀回答說。
「真是如您所說的,是除去憂愁禍患的法門。為什麼呢?因為我聽了以後,所有的愁苦都解除了。」文荼王作了這樣正面的響應,同時,邀請尊者那羅陀,能常到王宮教說,以使國家人民多多獲益,並且勸請尊者能將這個法門廣為教化流傳,使之永存於世。
最後,文荼王表明要歸依尊者那羅陀。
「大王!不要歸依我,應當歸依佛。」尊者那羅陀說。
「誰是佛呢?」文荼王問。
「大王!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出家學道,修道成佛,號釋迦文,是您應當歸依的佛。」尊者那羅陀說。
「現在釋迦文佛在哪裡?離這裡有多遠呢?」
「釋迦文佛已經入滅了。」
「怎麼這麼快就入滅了呢?如果釋迦文佛還在世上,不論多遠,我都要去見釋迦文佛。」
然後,文荼王起身,合掌長跪,發願今生歸依佛、法、僧伽,願為在家佛弟子。

淨空老法師:“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改造命運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淨空老法師:“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改造命運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我們每一個人,絕對不是只有這一生,人有過去,既然有過去,當然就有未來。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相信三世因果,都相信六道輪回,這個是事實。

我們觀察這個世間,以及自己這一生當中,甚至於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麼事?說穿了,“因緣果報”四個字!這是事實真相,就是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得惡報,就這麼一樁事情。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真理,明了這個事實真相,縱然我們物質生活很艱難、很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

我們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命運,首先第一個條件,“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改造命運成敗最重要的關鍵。如果你有“怨天尤人”這個念頭,你的命運就改不了。

佛在經上說得好,我們這一生所受的一切,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前生。前一世造的因,今生受果報,今生所造的因,來生受果報。

我們到這人間來幹什麼?來受果報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這一生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你不再怨天,不再尤人。

佛法裡面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畏因,因為他知道果報之可怕!所以菩薩對一切眾生,決定不起一個惡念;日常生活行為當中,決定不會做一樁傷害眾生的事情。

眾生迷惑顛倒,天天在造惡因,果報現前,他害怕,眾生畏果;菩薩不怕果報,果報來了,他樂意承受,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   

南無阿彌陀佛

人生的一切煩惱,皆是因為心病。


人生的一切煩惱,皆是因為心病。

有什麼樣的心境,便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你心中裝的是什麼,你看到的就是什麼。如果你心中全是煩惱,那麼你看到的自然也是煩惱;如果你心中滿是快樂,看到的當然也是快樂。

坦然地放開心胸,淡然地看待人生的諸多煩惱,快樂必會不請自來。

文章来源:  佈達設計     圖:網路

佛經的開頭寫著的「如是我聞」,是什麼含義?


佛經的開頭寫著的「如是我聞」,是什麼含義?

  「如是我聞」,譯成白話就是,「我聽到的情況是這樣的」。
  細心的居士會發現,在幾乎每部佛經的開頭,都能見到這四個字,那麼到底為什麼要用這四個字呢?

  這裡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聽得最多,記憶力最強,被尊為「多聞第一」。
  佛陀35 歲成道時,阿難剛出世,20 多歲時,阿難出家為僧後,被選為佛陀的侍者,在侍奉佛陀的歲月里,阿難尊者跟隨佛陀身後,到各地弘化,博學多聞,加之記憶力極好,一經於耳,永不忘失,所以佛陀宣講的佛法,阿難聽得最,也記得最深刻。

文章来源 :- 學佛勸勉圖

佛弟子為什麼要繞佛塔?⠀

佛弟子為什麼要繞佛塔?⠀
為什麼要繞佛塔?⠀
佛塔代表佛的身、口、意,所以,佛塔的功德很大,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哪怕無意識地繞著佛塔轉,一圈、兩圈、三圈或者多圈,加持力都 是非常大的。⠀
過去有個塔建在水中,有個小蟲掉在水里,順著水流轉了一下塔,就得到了解脫。⠀
在原始佛教的時候,佛塔是代表佛的身體,不單單表這個肉身,也表口和意。 在表法上,又代表佛的法、報、化三身,這個是很甚深的。 一座佛塔,三藏十二部經都在裡面,三十七道品為瓔珞,莊嚴這個塔。⠀
如果一個人行三十七道品,就會產生功德,這功德就會莊嚴他的生命。 這些功德天地鬼神都看得見,塔就是把天地鬼神看得見的,變成我們人也看得見的。 一座塔,種種莊嚴,這些莊嚴都是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和空性所納受的,是一切萬行的功德聚集,所以,佛的身體又叫功德聚,塔就代表 佛。⠀
我們平時看到佛就是一個人,但是用塔來表示佛,更加接近真實的佛的身體。 因為佛的能量非常高,我們看到佛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佛的身上有光。 佛涅槃後,我們見不到佛了,就用塔來表示,所以,你看那個佛塔,就猶如佛陀跏趺坐在那裡一樣。⠀
塔頂就是佛的無見頂相,上面空的一部分代表佛的智慧,塔頂上面有日月,上面有個點,代表佛的無見頂。 塔脖一節一節的,就代表風,風就是指佛的脖子這一部分。 風的下面是火,就是塔脖下面的塔身部分,代表著佛的軀幹、佛的身體。⠀
整座佛塔的地、水、火、風,也代表著佛陀的地、水、火、風,空性的地、水、火、風,而且是由三大阿僧祇劫的種種功德聚集 的。 所以平時我們看到塔的時候,就要去這樣思惟,這是佛陀的功德聚,我們轉繞的時候,就像轉繞頂禮真佛一模一樣。 ⠀
摘錄自傳喜法師開示

聖嚴法師:在家學佛有什麼禁忌


聖嚴法師:在家學佛有什麼禁忌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

如香爐裡面殘餘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髒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

至於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於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為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於生理期間,發生所謂衝克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為佛菩薩聖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

但是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天,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為是最尊貴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的時間來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為某些經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實,凡是經咒都要以恭敬心,於清淨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並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麼經或持什麼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裡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於菩薩的外側,做為三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禱告,然後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香灰及損壞的經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於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淨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後,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製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干時日,就可做為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於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該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拋棄;如果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

至於供品的單數或雙數,沒有限制,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如限於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係,單數也沒什麼不可。至於品類,質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範圍為原則,不敷衍也不鋪張。

在家修行的時間,以早上、晚上為宜,身心清淨輕鬆,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臥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如果只有一間房子,最好平常將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鋪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為修行場所。總之,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

皈依三寶之後,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寺廟、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物件,但還是可以作為友誼的聯繫;在對於佛法未有確實的認識之前,不可以閱讀外道的書刊,否則會造成方向的誤導。

Wednesday, 17 February 2021

把「牛」釋放,幸福才有可能出現


把「牛」釋放,幸福才有可能出現

問:佛教常說「放下」?什麼是「放下」?怎麼才放下?
一行禪師答:可能你們很多人沒聽過「放牛」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在森林里修習,他們在用午飯,一位農夫匆匆走過,見到佛陀便問:「請問你們有沒有見到我的牛?」佛陀問:「什麼牛?」「我所有的牛之中有六隻,早上跑掉了。我種植的三畝芝麻,今年又全給昆蟲吃掉。我失去了我所有的東西。」佛陀回答:「親愛的朋友,我沒有見到你的牛,或許你到另一邊找吧!」農夫離開後,佛陀微笑對眾比丘說:「親愛的比丘,你們是多麼幸福,你們沒有牛可以失去。」
有時候,我們擁有很多,也渴望得到更多,以為這些東西對自己很重要,以為沒有這些東西就不可能幸福。但當我們深入觀察,可能會發現它們其實是幸福的障礙。我們心中這些幸福的條件——名譽、地位、財富、學位……推著我們不斷奔跑,以為幸福只在未來。然而,事實上我們錯過了幸福的機會,因為我們無法注意到此刻已經擁有的幸福。我們忙碌地追求一個又一個目標,再沒有時間留給自己,留給家人,留給我們所愛的人。即使是早上吃早餐時,我們也拿著報紙,擋住了親人的臉。我們失去了和家人溝通的能力,造成隔膜與疏離。
在一次禪修營中,我叫參加者把自己的「牛」寫下來,然後深入觀察,看看它們是否真的重要,是否真的能為我們帶來幸福。若然不是,就要把「牛」釋放。我們常覺得這樣才會幸福,那樣才會幸福,然後執著於這些觀念。這些觀念就是我們的「牛」。如果你懂得放下,把「牛」釋放,幸福就可能出現。

【心中明鏡】


【心中明鏡】

誦經有什麼功用呢?誦經的功用很多,他就如同讓我們拿著一面鏡子做反省,從鏡子裡,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哪裡髒了?如果沒有鏡子,我們就看不出自己的缺點,無法改進。

因此誦經就是讓心裡有一面明鏡,讓他反映出我們的缺點與需要改進處,讓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照著經典所說的方法去努力。

摘自-法鼓文化《讀經50問》

佛教故事 | 來之不易


佛教故事 | 來之不易

釋迦牟尼佛有位弟子很不愛惜衣服和糧食,衣服穿了兩三天就污穢不堪,吃飯的時候總是剩飯。

一天,釋迦牟尼佛故意收起他的衣服,把一團棉花遞給他,說: 「這裡有棉花,你可以自己去做一件衣服。」

那位弟子大惑不解: 「佛陀,我又不是魔術師,怎麼會用棉花做衣服呢?」

佛陀慈悲地說: 「衣服是由棉花做成的,這誰都可以做。但做成衣服要經過很多人的辛苦勞動,先要紡線,然後織布、裁剪、縫紉……」

「噢,這麼麻煩?」那位弟子驚奇起來。

「是啊!做一件衣服需要很多人的辛勤勞作,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吃飯也一樣,每一粒米都凝結著很多人的汗水。我們現在能安穩度日,離不開眾人的幫助,我們不要忘了這樣的恩惠,要用感謝的心情愛惜物力。」

"捨"字


"捨"字,不是簡單的給人幾個錢的意思,而是捨去我們的知見。當我們看問題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說的都是對的,聽聽別人的聲音,這也叫"捨"。如果真能捨掉一切,不貪心,是很不容易的,大家可以試著做。特別是跟人家爭執的時候,能夠放棄己見不生氣,是很難的。(夢參老和尚)

佛陀開示:什麼是世間上最苦的事?

佛陀開示:什麼是世間上最苦的事?

  佛陀于舍衛國時,一天,有四位比丘于樹下討論:“什麼是世間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嘆地說:“天底下沒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則說:“嗔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卻認為:“天底下最苦的莫過于飢渴的感受。”最後一位比丘則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驚怖。”四位比丘在這個話題上爭論不休,始終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緣,適時前去關心。比丘一看到佛陀,馬上停止爭論,向佛請示討論的內容。佛陀說:“你們所認為的,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天底下最苦之事來自色身,所有飢渴、寒熱、嗔恚、驚怖及色欲等災禍,都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惱的根本,也是禍患的根源。眾生于三界中茍延存活,互相欺凌,心中亦被憂懼煩惱所束縛而輪回不休。所以,想要脫離世間苦痛,應當尋求寂滅之境,收攝身心,最後達到一念不生,即能証得真正快樂的涅槃境界。”于是,世尊說了一首偈語:

  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

  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

  我為世尊,長解無憂,正度三有,獨降眾魔。

  接著,佛陀對四位比丘說:“久遠以前,有一位名為精進力的比丘,具足五種神通。每當他在山中樹下獨自修行時,總有鴿子、烏鴉、毒蛇和鹿圍繞身旁,這讓它們感到安穩。鳥獸們白天外出覓食,晚上則回到比丘身邊。有一天晚上,這四只鳥獸互相討論:“世間之苦,何者最重?”烏鴉說:“我認為飢渴最苦。因為飢渴時,身體虛弱,不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志不寧,常常不顧被獵人利刃宰割的危險而自投羅網。我們有很多同伴就是因此而喪失性命。”鴿子說:“淫欲最苦。因為色欲熾盛時,內心失去理智,行為也就毫無顧忌,于是危險就接踵而來,甚至連性命也會不保。”毒蛇認為:“嗔恚最苦。當毒害他人的心念一起,不分親疏遠近都會遭到危險,這種毒意不僅能殺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

  鹿則表示:“驚怖最苦。每當我在山林曠野間游走時,心中總是懷憂恐懼,害怕被獵人或豺狼捕捉。只要聽聞一點兒聲響,就會驚慌地逃向岸邊或躲到坑洞之中。奔逃時,即使是母子親眷,也無暇相顧。所以,我認為驚怖是最苦的事。”比丘聽到鳥獸的對話,告訴它們:“們所說的都是枝微末節,沒有探究到苦的根源。天底下最苦之事,莫過于擁有這個色身,我們就是因為它而產生無量的憂愁與畏懼。所以,我舍棄世間一切,出家修行,斷除所有欲望想念,不貪著四大的享樂,就是要斬斷痛苦的根源,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即是心念寂滅,沒有形相,不受色身的束縛,這才是最大的安樂。”四只鳥獸聽了比丘的解說後,便心開意解。”

  佛陀告訴四位比丘:“當時的五通比丘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只鳥獸就是你們四人。你們在前世早已聽聞過苦的真正根源,為何今日還是抱持錯誤的見解呢?”四位比丘感到十分慚愧,志心懺悔,思惟此理,當下即証阿羅漢果。眾生為了滿足四大假合的色身,竭盡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追求虛妄不實的感受,不僅看不清世間的真相,更因造作種種惡業,而迷失于苦海當中,不得出離。所以想要得到究竟的安樂,而不淪為物欲下的奴隸,唯有收攝六根,勤修善道,不逐物流轉,才能找回真心,最後必能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精进的比库

经常乐意利益他人 , 同时,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涅槃) , 更要下定决心完成。

精进的比库 
佛陀般涅槃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众多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库听见佛陀这么说以后,非常伤心,不知道该怎么办。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阿塔达塔比库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罗汉果,他就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库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库不像我们那么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听完之后,加以赞叹,并且告诉其他比库:「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的作为。你们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Prepare for our death

So many people are always preparing for their future, by making more money, or building bigger houses, or planning more holidays, and so on, no matter how uncertain their future is.

What is certain, is that in the future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will die. So surely we must prepare for our death also.

Text and Source from: Compassion Life Society

廣論因果故事:愚人覺悟

再愚癡的人,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修,一定能成功|

廣論因果故事:愚人覺悟

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周利槃陀伽的尊者,又叫槃特,尊者從小就是一個很愚笨的人。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奴僕,供人驅使。但尊者的母親卻是一位大富長者的女兒,讀書明理。世間上有些事情很難理解,像這樣一對笨夫慧女,竟然會結為夫婦。

尊者的母親在產期將臨的時候,為了思母心切,還要不顧一切地回到遙遠的家鄉,看望老母。將要到家的時候,腹痛得非常厲害,急忙避到小路邊。不多時,一個白胖男嬰兒就出世了。槃特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到世間來的。可惜他從小就是個呆頭呆腦的笨孩子,對於事理一點不懂,就好像和現在說的白癡一樣。但後來算他還有福報,能遇見佛陀,出家學道。由於根性愚鈍,佛陀教他誦念四句偈,他無論如何也念不會。佛陀為了教化這特別愚笨的弟子,大開方便門,看到槃特掃地的時候,就指著掃帚說道:

“槃特!以後你在掃地的時候,可以一邊掃,一邊誦念,“掃帚”兩個字,如果能一心的持念,自然會得到好處的。”

起初槃特念“掃帚”這兩個字的時候,常常是念“掃”就忘了“帚”,念“帚”又忘了念“掃”。對於一點記憶力都沒有的槃特,凡是見到他的人都在竊竊的嘲笑。

有一天,耆域王子請佛陀和弟子們到王宮去受供,說明不歡迎槃特前去參加。當佛陀和弟子們到了耆域家里受供時,主人按照熱帶的印度的風俗,于請客之前,先搬出水盆讓客人洗腳,這種禮節叫做行清淨水。這次,耆域王子將水已端到佛陀的面前,佛陀卻不肯接受。耆域王子感到驚訝地問佛陀,為什麼不受“清淨水”?

佛陀說道:“來受供的大眾中,槃特比丘在不在座?”
耆域王子回答說:“槃特比丘,連掃帚兩個字都念不來,比起牧羊人還不如,所以我沒有請他。”
“不!佛法是平等的,是沒有高下,沒有差別的,你不請槃特,我也不受水。”

耆域王子知道違背佛陀的旨意是不可以的,因此,急忙派大臣去請槃特尊者。佛陀看到槃特來的時候,要阿南尊者給槃特授缽。槃特高興得趕快站起來,可是佛陀叫他別站起來了,坐著就是了。因為槃特比阿南尊者還要早出家。佛陀和槃特的座位是離得很遠,食後,要將缽送回到佛陀的手中,確實不易,然而槃特仗著佛陀的威神力,別人還沒有注意,缽已送到佛陀的手中。這一奇特現象,引起大家的驚奇,尤其是耆域王子。他急忙跑向前去,跪在槃特尊者的面前懺悔,隨後又把他奉為上賓。

槃特當初雖然愚笨,可是他有堅毅的恆心,經過六年的時間,專誦“掃帚”兩個字,雖常受人譏笑。但是他並不灰心,把那些譏諷嘲笑當作是替他消災一般。後來由于專心一念,慢慢地清醒過來;心里不再散亂。就這樣,忽然開悟了,並且獲証聖果。從此以後,智慧的心靈開了,他能夠懂得微妙的道理,能夠領會佛陀深奧的法語。過去看不起他的人,這時大家都很尊敬他,不再有人敢嘲笑他了。

槃特尊者有一次跟隨佛陀,以及四百九十九位大弟子們,到阿耨達龍王處受供,走到阿耨達池邊,佛陀命令弟子們,各飲一點池中的八功德水。因為飲過池水以後,大家都能知道過去的情形。這時佛陀又命他們,各自在大眾前演述自己過去世中的情形。

槃特遵命說道:“多生前,我是一個養豬的人。一天,我趕了一群豬要到早市去賣,走到半途,一條河阻止了我的前進。為了趕早市,我又不能停留,因此,想辦法用繩子系住眾豬,但又恐怕它們狂叫,所以我又用棉布,將每只豬的嘴巴,緊緊地阻塞起來,這時,我手緊拉著繩子,慢慢地渡過江。人已經上岸了,可是豬口被無知的我用棉布阻塞著,而不能喘息,到了江中,一群活生生的豬都悶死了。死豬上市很難出售,我的全部本錢也都喪失了。

從此,我的生活非常艱苦,常呆立在河邊癡視,可是想不出一條出路。幸好,這時來了一位高僧。他看我可憐,就勸我出家,教我修行,死後生于天界,天福享盡,又再生于人間。由于堵住了豬的嘴,傷害很多生命的夙業,今生我受了愚笨的果報;又因前世出家的因緣,今生我能遇見佛陀,証得羅漢果。”

在佛法中,愚笨是不要緊的,只要有善的因緣,能勤修佛法,終會得救的。

禪意故事 | 釋迦牟尼佛對兒子的精彩教誨

禪意故事 | 釋迦牟尼佛對兒子的精彩教誨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十幾歲時隨佛陀出家,很調皮,常喜歡說謊作弄別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團中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漸生不良習氣。佛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

有一天佛命羅睺羅端大盆水洗佛的雙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

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兒答:「這是洗足盆。」

佛問他:「這個盆可以用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

佛說:「對。一個人如果心不清淨,言而無信,則永遠不會受人敬重。自甘作賤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爲低賤的用具,永遠不能被人所重視。你如果不改錯誤的言行,就如同這盆。」

佛陀說後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羅睺羅:「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爲它只是一個粗盆。」

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不學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別人也就不會刻意去愛惜他。」

佛指着被踢翻而覆蓋着的盆子對羅睺羅說:「現在覆蓋的盆子能裝下水嗎?」「不行。」佛陀說:「你現在正如這個盆,心口均不清淨,屢說妄語,顛倒是非,指空爲有,指有爲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愛。」

羅睺羅受到佛陀一連串的教訓後,異常羞愧,隨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懺悔,今後決心痛改前非。後來佛陀讚歎羅睺羅乃「密行無礙第一」。

文:網路

~轉載

噶瑪巴尊者 - 問自己

噶瑪巴尊者

問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都看不見自己的過失,你以為你是修行人,其實你可能只是外相相似而已。重要的是,任何時候,你都要問自己:你現在做的事有意義嗎?若是對的話,就要保持並增長,不對的話,就要改進。

《閱悟《第一冊》》

Tuesday, 9 February 2021

【守護自己的心,不要給傲慢、瞋恚或無明所佔據】

【守護自己的心,不要給傲慢、瞋恚或無明所佔據】

在禪修的過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種看低別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種生氣的心理。

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小時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車匿”,或叫做“闡陀”。當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出家時,由車匿一人駕車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後,車匿也來出家修行。

但是車匿跟所有的比丘們都相處得不好,因為他認為自己很早就伴隨佛陀,交情比別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對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特別看不順眼。佛陀勸了車匿幾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與瞋恚。

佛陀入滅後,比丘們依照佛陀臨終前的指示,對車匿施行“梵罰”。梵罰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說話。車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進修行,但是證不了果。

這時他的傲慢與瞋怒開始降溫,想起了阿難尊者,便去找阿難指點,他問道:“阿難尊者!身心一切都是無常和無我的。那麼,做了善惡業後,是誰承受果報呢?還是沒有人承受果報呢?”

阿難尊者看到車匿的傲慢與瞋恚已冷卻下來,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說甚深的“緣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並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由於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承擔果報,所以不落入'常見'。

另一方面,在身心的連續變化中,有一後續的身心存在著,這個後續出現的身心承受著果報,所以不落入'斷見'。”

經由阿難的指點,車匿以強大的覺性看清身心現象的緣起過程,滅除了常見和斷見,處在中道而證得了聖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不要給傲慢、瞋恚或無明所佔據.

<佛教故事> 苦海中最需要的是到達彼岸 而不是停在半途


<佛教故事>    苦海中最需要的是到達彼岸 而不是停在半途

有一次,世尊釋迦牟尼在法會上,給諸比丘僧講述了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往昔無量阿僧祗劫以前,有兩支各有五百名商人的商隊,在波羅奈地區籌集了金錢、食糧,準備好許多帆船,決定遠行尋寶。

他們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駛向大海深處。

商船在大海中行駛了很長時間。這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一座寶島出現在他們的眼前。在那個島上有眾多的珍寶、美女,使他們一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

這時,第一商隊的頭領看到此景,即說道:「我們舍財捨命尋寶,辛辛苦苦來到這裡,這裡美女、財寶無其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這些也就足矣!我們還不如就住在這裡吧!」

可是,第二商隊的頭領看到此景,即冷靜地說道:「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這個寶島雖無奇不有,但一定不會長久的!」

眾人聽了,正在猶豫不決之際,正好有一個天女路過此處,心中憐憫這些商人,便在空中對眾商人說:「你們在此地雖然暫時能享受一些快樂,但這一切都將不長久,再過七天,這個小島將要被大海吞沒!」

這個天女說完後,即消失而去。

又有一個魔女從此經過,她想讓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沒,即在空中對眾商人說:「你們不要走,這個寶島怎麼可能會被海水吞沒呢?如失去機會,這些勾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寶,世上去哪兒再找呢?剛才那個天女是騙你們呢,你們可別相信她所說的!」

她說完後,也隨即消失而去。

第一商隊的頭領聽後,即對他的手下說道:「你們不要相信那天女的話,我們大家還是呆在這島上,享受五欲之樂吧!」

第二商隊的頭領則對他的手下說道:「你們切莫為貪享一時之樂而將性命丟掉,還是快快裝些珍寶,不要貪戀此地。那天女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啊!」

果然,過了七天後,如天女所說,大海的波濤將寶島吞沒了。第二商隊的人,由於早有準備,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無恙。而那第一商隊的人,由於只顧貪戀玩樂,都被大海吞噬了。

第二商隊的頭領曾設法用矛鉤來營救第一商隊的頭領,但是浪大風險,沒有成功。

這時釋迦牟尼佛轉臉對長老舍利弗說:「你知道嗎,那第一商隊的頭領,即是現在提婆達多的前身;那第二商隊的頭領,即是我的前身。」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對眾比丘僧說道:「那時候的第一商隊的五百商人,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的五百弟子;那時候的第二商隊的五百商人,即是今天的五百羅漢啊!而那時的天女即是今天的舍利弗;那時的魔女即是今天的滿月比丘啊!」

——據《興起經》

【淨空法師:福德果報在六道,功德能超越生死】


【淨空法師:福德果報在六道,功德能超越生死】

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沒有自己,只有別人,如果為自己,求回報,這是福德。

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幫助往生品位提升。

福德不行,福德的果報在六道,三善道有福德,三惡道也有福德。

你看畜生道,很多富貴人家養寵物,真有福,多少人愛牠,

多少人伺候牠,照顧牠,福報,跟主人家有緣

鬼道有福德,福德鬼像土地公、山神,都有人奉祀,初一、十五都有人拜他,這是有福報的鬼神。

地獄道也有福報,在地獄裡罪受得輕一點,不能不受,他受得比較輕,那是他有大福報。

所以,福德是在六道裡受報,功德不是,功德一定幫助你超越。

真正修功德,哪些人?證果的人,至少證須陀洹果。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68集

Saturday, 6 February 2021

海濤法師: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無智慧的忍辱,卻是一種壓抑

海濤法師: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無智慧的忍辱,卻是一種壓抑

村莊外,住著一隻又大又危險的毒蛇。它咬死了一個村裡的人,並且用毒液傷了很多村民。

一位慈悲的流浪聖者來到了這個村莊,每一個村民都向他抱怨毒蛇的惡行惡狀,以及它如何傷害很多無辜的人。

聖者問:‘在哪裡可以找到這隻毒蛇?’他立即動身前往毒蛇出沒之地。

聖者以其弘大的慈悲心將毒蛇喚到面前,他說:‘現在,你將自食惡果,很多村民都想捕殺你。如果你願意向我保證今後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再咬人,我會力勸村民們放棄捕殺你。’

幾個月以後,這位聖者再度造訪該村,這隻快被打扁、遍體鱗傷的毒蛇,爬行到聖者居住的茅屋內,抱怨說:‘你看,我不咬人之後,村民便開始欺負我,即使我不反應,小孩子們依然拿木棍和石頭丟我。看看我這一身,都是你要我不咬人的結果。’

這名聖者很有智慧的回答:‘朋友,我要你不咬人,並沒有禁止你發出嘶嘶的嚇唬聲。’

—印度故事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無智慧的忍辱,卻是一種壓抑。

◎有智慧的人,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避免受苦。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有了也不會發光。

《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


《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

五蘊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五種現象,即是色、受、想、行、識。

1.色蘊,是指我們身體的物質現象,通常稱為地、水、火、風四大。其中骨骼、皮膚、肌肉、神經等稱為地大;血液、脂肪、水分稱為水大;體溫稱為火大;呼吸稱為風大。

2.受蘊,是指苦、樂、憂、喜、捨等的感受。

3.想蘊,是指好、壞、善、惡等的分辨。

4.行蘊,是發動身、口、意等三類行為。

5.識蘊,是分別、執著,以及造業和業種的總稱。

由上可知,後四蘊是屬於心理現象及精神活動的範圍,眾生(人)的生命現象不出這五個條件的界限。如果無法體驗實證到五蘊是空,那就永遠屬於凡夫的境界,煩惱無窮、生死不已。如何能夠實證五蘊皆空,須做進一步的討論。

五蘊是無常也無我的。因為一切現象都在時間上川流不息、變之又變,所以是無常;同時,一切現象都在空間位置上此消彼長、變化不已,所以沒有不變的我。既然不論是物質現象或心理現象,在時空上都變遷不已,因此我們知道五蘊無一是常,也無一是我。而生命的組合就是五蘊,五蘊既然無常也無我,那還有什麼可以執著的?既無被執著的對象,也沒有能執著的我,當然就是解脫。

無常和無我就是空,空的意思是精神和物質雖有臨時的現象可見,卻無不變的實體可得。雖沒有不變的實體,卻不礙於變異的現象,所以佛法所講的空,並不否定現象世界的有;因為無實體,也沒有障礙,雖名為空,但不礙有。不執著永恆的有,也不否定變異的有,這稱為無自性的空。所謂無自性,就是一切現象沒有不變的自性和永恆的實體;如果有實體,那就不是空性。因此若能實證《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就是生命的超越。

摘自- 聖嚴法師《禪與悟》

Friday, 5 February 2021

【學佛Q&A】如何觀照在做利他行的時候,沒有摻雜利己的私心呢?


🛎【學佛Q&A】如何觀照在做利他行的時候,沒有摻雜利己的私心呢?
🤔問: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但是,我們怎麼觀照在做利他行的時候,沒有摻雜利己的私心呢?
💬答:平常做事時,可以四種準則來作為指導原則:1、自利利人的事可以做;2、損己利人的事可以考慮做或不做;3、損人利己的事不可以做;4、損人不利己的事更是不可以做。修學佛法必須從有我開始,必須從利他當中尋求自我的成長與消融;也就是說,必須從有我透過利他而達到無我。所以說,不能夠一開始就要求自己無我,否則沒有著力點。
-------------------
◎文:轉載至《人生雜誌》208期
◎圖:鄧博仁 攝

更多學佛Q&A https://pse.is/ML56V

【為什麼持咒不能間斷?】


【為什麼持咒不能間斷?】

 夢參老和尚: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聖號,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斷,這個就難了。

  念一千聖號很容易,那你一個小時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夠不斷念三年,得靠你堅持力量了,經常一打閒岔就把你岔過去了,你有時候就斷了。

  不要說一千聲,十聲都有時候還斷,忘了,這叫業障。咱們經常說業障業障,當你發一個願,修行的功力做做給忘了,誰讓你忘的?不是你自己想忘,業障。

  這有默念的金剛念法,不出聲,能夠做到三年,一千天大概是三年吧!

  你發願一天誦一部地藏經,三年不斷,十年不斷,二十年不斷,那利益更大了。

  一般的說,我們出家人,乃至於四眾弟子,這個願力我們是能做得到的,特別是我們出家二眾,你一天吃完飯干什麼?一定要了生死,這個就了生死的。

  第一個信力不夠,沒有這個信心,第二個願力不夠,做做就斷了。

  假使你發願一個功力,哪管先念一部心經,一千日不斷,一天不斷;或者你一天念十聲阿彌陀佛,十聲不多吧?

  一千天,一天沒斷過,每天必須念十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恐怕有的人念不了十聲吧?但是他中間斷。

  這在西藏講密宗時候,中斷魔障最厲害。你念個咒,或者修一個法門,那魔鬼就使你斷,不讓你相續。一斷就完了,斷了得重新再起。斷了之後,你再起,得從你再起那天算,重新另算,以前的都沒有了。

  修道的時候,最難的不中斷。

  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功課不要定太多,太多你做不到,也容易中斷。

  說我一天念一千聲,就念一千聲阿彌陀佛,時間很短。

  一千聲好長時間?但是我天天不斷,可就長了,日久才見功力,愈久功力愈大。說一劫兩劫,為什麼修那麼長?他斷了,修修斷了,斷了得重新再開始。

  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希望我們的道友,不論你修哪一門功夫,一定要做到。做到什麼呢?不間斷。

~轉載

Monday, 1 February 2021

【為什麼很多人獲得權勢名利後最終慘死】


【為什麼很多人獲得權勢名利後最終慘死】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波斯匿王於靜處思惟:'世界上很少人能擁有名利權勢後而不驕奢浪費,並且能夠知足節欲,保持廉潔,不傷害、惱怒別人。

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權勢後,都不免驕奢放逸,為所欲為。'於是,波斯匿王前往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

波斯匿王頂禮佛陀後退坐一旁,禀告佛說:'世尊!我在靜處獨自思惟:“世界上,能夠在建立弘大的事業、獲得廣大的財富後,依然保持知足,不驕慢奢侈、為所欲為且不惱怒別人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事業後,都不免驕奢放逸,為所欲為,對人造成傷害他人。”'

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確實是如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名利權勢後,則變得驕貴奢侈,縱情慾樂,任意所為,甚至傷害別人,令人痛苦不已。這樣愚昧的人,必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終將受苦不已。而且壽命終了,必定墮入地獄。'

佛陀進一步開示:'就像捕魚師及其弟子對捕魚的方法都非常熟悉且靈巧,他們拖著細密的魚網逆流而上,魚鱉等水族眾生陸續入於網中,任人宰割。世界上絕大多數擁有名利權勢的人,大多驕貴奢侈,縱情慾樂,常常任意所為,惱怒、傷害他人,令人痛苦不已。

這樣愚昧的人,終將如同網中的水族,最終必入於魔網,其一切行止,受魔宰制。'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語:

“縱逸著事業,荒迷於五欲,不知有惡果,如魚入密網,此業已成就,極受大苦惱。”

佛陀開示後,波斯匿王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踴躍,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三》

(佛教故事) 一個簡單的改命辦法


(佛教故事)   一個簡單的改命辦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老人,雖然有五個子女,但是沒有一個願意贍養他,他走投無路,只能沿街乞討。他怨恨子女不孝順,覺得人生充滿了痛苦。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陀,就請問佛陀:「慈悲偉大的佛陀啊,您有什麼辦法能改變我的命運嗎?」

佛陀就問他:「你知道感恩嗎?」

老人回答:「我不懂什麼叫感恩,請佛陀指點迷津。」

佛陀就指著他要飯的拐棍說:「你對你手上的這根拐棍感恩嗎?」

老人想想說:「我當然感恩這根拐棍了!我出去要飯,遇到凶狗,它是我的打狗棒。在崎嶇的道路上行走,上坡下坡,他是我安全的支撐。我累了的時候,就枕著它睡覺,它是我幸福的依靠。因此,對這根拐棍,我真正要千感恩、萬感謝啊!」

  佛陀就歡喜讚歎說:「善哉!善哉!那你從今以後,就天天拿著這根拐棍,不間斷地去說感恩,說到一定的時候,你的命運就改變了!」

  老人聽了佛陀的教誨,深信不疑,從此以後他就天天說感恩。不但對拐棍說感恩,也感恩施捨給他的一切好心人,乃至最後也感恩傷害他、欺騙他的一切惡人。感恩讓他的內心再也沒有絲毫怨恨,只有感恩。久而久之,他就契入了一種三昧,名叫「感恩拐棍三昧」。

  有一天,佛陀又在講經。老人心想: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全是佛陀賜予的,我要去感恩!於是他就去聽佛講經說法。佛陀見到他來了,竟然對大眾說:「我們今天請一位老修行來講講他的感恩三昧。」

  於是佛陀就把他請上台,請他講述他感恩的故事。剛好那一天,他的五個孩子也在下面聽經,他們聽到自己的父親連對一根拐棍都要至誠感恩,何況其他!對於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如果都不知道去感恩、報恩,這樣的人禽獸不如!連烏鴉都知道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於是這五個孩子良心發現,孝心顯發,聽完經後,他們都爭先恐後跑上台去,爭著要孝養自己的父親。他們爭著說:「到我家去!到我家去!」

  這時佛陀就對老人說:「你的命運現在已經改變了!一個有感恩心的人,他便什麼都有;一個沒有感恩心的人,他便什麼都沒有。」

  佛法只講報恩,不講報怨,他人若對自己有恩惠,要時時想著「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而他人與我有怨仇,則應儘快忘掉,不要耿耿於懷,記恨在心。因為利人終利己,害人終害己。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種下善因,終獲善果。

常隨佛學 (佛教故事)


常隨佛學 (佛教故事)

這天,波斯匿王乘著莊嚴寶車來到舍衛城外的林園遊觀。看著園中杳無人煙,一片寂靜,就連花果樹木也靜默無聲,不禁令國王想起了佛陀甚深微妙的教法,於是立即驅車前往鹿野苑求見佛陀。
 
波斯匿王至誠地頂禮佛陀,佛陀藉此因緣向波斯匿王開示:「如果有人能以正法治化國家,命終之後,必能生天善處,名垂不朽,萬世流芳。過去,有國王以正法治理百姓,此王命終後,只要其國土境內有人民憶念,讚揚他的功德,此王在天上即增了六種功德:天色、天壽、天樂、天神足、威德及天光,因此國王應當以正法教化人民。而我亦因有此功德,方能受人恭敬禮拜。」
 
波斯匿王點頭附和道:「如來功德,實應受人恭敬禮拜。」「如來教法純正和雅,令人如沐春風,是第一功德;如來座下賢聖僧眾,個個平和溫順,法法成就,是世間的莫大福田,此為第二功德;如來弟子依教修行,無有毀犯,是第三功德;且有各方高才想論議法理,聞佛所說,無不折服,此是第四功德;更有種種外道,不解正法,誤導世人,如來能令邪見破除,得正知見,是第五功德;尚有眾生,雖造種種惡業,但於命終之時,憶念如來功德,便得離三惡趣,生於天上,此是如來第六功德。眾生得見如來,皆起恭敬之心,禮拜供養。」
 
佛陀讚歎波斯匿王善說如來功德,並為其演說微妙法音,要他時時憶念如來功德,常隨佛學,波斯匿王歡喜禮拜而去。不久,佛陀向比丘們轉述波斯匿王所說之如來功德,令比丘們廣演其義。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誨,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

省思
如來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圓滿大覺。因此常思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中便滿是善法光明,則意業清淨;復能讚頌佛德,口吐蓮花,則口業清淨;若能常隨佛學,依教奉行,便是身業清淨,由是三業清淨,則能蠲除煩惱,同證如來清涼地。《妙法蓮華經》亦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因此,讚佛功德、常隨佛學,清淨菩提自性,方能成就無上佛果。

【佛教故事】佛陀有事實來展現業力的力量


【佛教故事】佛陀有事實來展現業力的力量

一個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們剛從城裡乞食回來,各人在房裡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無端地搖動起來。接著,聽到外面有人來回跑動.說是佛陀受傷了。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繼趕到佛陀的住處。

佛陀端坐在房中,傷口在腳上,阿難尊者正細心地為他敷藥包紮,一根沾有鮮血的木棍放在地上。大家很快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傷。可是佛陀不是有無邊的神通法力嗎?為什麼一支木棍能傷及佛陀的身體呢?

佛陀的腳傷並不輕,眾弟子都守侍在旁邊,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後啜泣。佛陀看著,內心很感動,微笑著安慰他們道:「大家不必擔憂,些微的創傷很快就會好的。」

「佛陀金剛不壞的身體,為什麼一根木棍能傷害呢?」有幾個弟子齊聲問道。

「這就是業緣。凡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眾生,都有這樣的苦受。說起來已經是很多世前的事了……」

說到這裡,阿闍世王也聞訊帶了名醫耆婆趕到,國王滿面焦急,邊跑邊喘來至佛陀面前。「佛陀!傷勢可要緊嗎?」
「沒什麼,你放心!」佛陀笑答道,一邊叫他坐下,繼續說道:「當時我是個商人,有一次和朋友合夥渡海到外埠經商,我們的計劃很周到,也進行得很順利,所以不多久就賺得一大筆錢。歸途中,我們的船停靠在一處港口,那是個很繁華的都市。一上岸,就忘記回家,尤其是那兒的美女,我的朋友被迷惑得六神無主。這時,有個好心的船夫告訴我們,再不離開此地,可能會有危險。原來,這個地方每年都要遭受海嘯的襲擊。海嘯的季節就將到來,不走,將會人財兩亡。我的朋友全無動於衷,我勸他,嚇他都沒有用。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味迷戀那城市和女人。船只有一隻,我不能忘卻道義,拋棄他,獨自先走。一天晚上,我們為此爭吵起來。在生命存亡的關頭,我急昏了,怒火上升,顧不了許多,抓起身邊的木棍向他揮打過去,他的腳被我打傷。

現在,你們不難知道我受傷的理由了吧?如你們所說,佛陀怎能受傷?你們應該知道,不會受傷是佛陀的法身和報身。佛陀的應身和眾生一樣,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雖然不可思議,但敵不過業力。種如是因,就應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違背因果法則。

雖然,我已經證得真如法性成為佛陀,但現在我也是人,我由父母生養,和你們一樣具有人相。所以我必須順應人性,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我都具有,佛陀的應身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和眾生並沒有兩樣,沒有什麼玄奧。」
大家聽佛陀這麼一說,才了解業力因果最勝的道理。

佛教故事丨來之不易

佛教故事丨來之不易

釋迦牟尼佛有位弟子很不愛惜衣服和糧食,衣服穿了兩三天就污穢不堪,吃飯的時候總是剩飯。

一天,釋迦牟尼佛故意收起他的衣服,把一團棉花遞給他,說: 「這裡有棉花,你可以自己去做一件衣服。」

那位弟子大惑不解: 「佛陀,我又不是魔術師,怎麼會用棉花做衣服呢?」

佛陀慈悲地說: 「衣服是由棉花做成的,這誰都可以做。但做成衣服要經過很多人的辛苦勞動,先要紡線,然後織布、裁剪、縫紉……」

「噢,這麼麻煩?」那位弟子驚奇起來。

「是啊!做一件衣服需要很多人的辛勤勞作,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吃飯也一樣,每一粒米都凝結著很多人的汗水。我們現在能安穩度日,離不開眾人的幫助,我們不要忘了這樣的恩惠,要用感謝的心情愛惜物力。」

不為魔動 (佛教故事)


不為魔動

悉達多太子獨自來到距離尼連禪河約十里遠的一棵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頭上,敷放吉祥草、設菩薩座。太子在菩薩座上,與古佛相仿,面向東方跏趺而坐,並發誓言:「如果不成佛道,終不起於此座。」

經過了四十八天的靜思冥想,到了十二月初七這天,即證得大神通。菩薩座所湧現的祥光瑞氣遮蔽住魔宮,驚動了魔王波旬,波旬得知悉達多太子修成了菩薩道,心中萬分震怒、滿懷瞋恨與恐懼,便立刻派出魔兵魔將去破壞太子的修持。

魔王先派遣了三位妖豔的魔女,用種種媚態來誘惑太子,並說著甜言蜜語,勸請太子回宮,紹繼王位,享受榮華富貴。太子不但不為魔女所動,更運用神通力,舉手一指,三個魔女頃刻之間,立刻變成髮白面皺、醜陋不堪的老太婆。魔女用盡魔力,也無法改變這種醜態,於是心生怖畏,哭哭啼啼地跪在太子前懺悔,懇求太子慈悲救度。

魔王知道他的美人計失敗之後,心中更加忿怒,就親自率領眾多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種種武器,前來興師問罪。太子對波旬魔王說:「我過去久遠劫以來,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聖賢,福德智慧不可思議,並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毀的!」語音落地,只聽到轟然巨響,剎那間,魔王就應聲倒地,其他魔兵魔將,見到這樣可怕的情景,都一齊下跪,虔誠地對太子求哀懺悔,希望能憫念他們的愚癡無知。太子慈悲眾生,見魔眷等皆願意改惡向善,當下就使他們恢復了健康及端正了容貌。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

省思
修行就是要面對自己貪、瞋、癡等種種習氣,逆流而上。在過程中總有許多考驗等待我們一一去突破。如果能修習禪定,身心將會有一股穩定力,也就不容易為境界所惑、所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