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October 2020

the four principles of positive training

🍂"If you want to be a genuine follower of the Buddha, never retaliate when you are harmed. Always remember the four principles of positive training , which are: 🍂⬇️

1.if someone abuses you, do not abuse him in return; 

2.if someone gets angry with you, do not get angry with him in return;

3 if someone exposes your hidden faults, do not expose his in return; 

4. if someone strikes you, do not strike him back.

If someone criticizes you, picking on your most sensitive points, or angrily insults you with the most offensive language, do not return like for like,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to bear. Practice patience, and never give way to anger. Take it positively, and use it as a chance to let go of your own pride. Practice generosity and compassion by giving the victory to others and being happy to lose. Allowing others to win is a characteristic of all Buddhist paths. In fact, what is there to be won or lost? From an absolute viewpoint, there is not the slightest difference between winning and losing."🍂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

藏曆九月十五日「佛陀允從天降日」︰殊勝一萬億兆倍功德日

藏曆九月十五日「佛陀允從天降日」︰殊勝一萬億兆倍功德日

10月31日(藏曆九月十五日)乃吾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允諾自天界下降人間的紀念日,藏傳佛教中稱為「佛陀允從天降日」。當天修法、行善諸功德或造罪、劣行諸惡業,皆以一萬億兆倍增廣。

釋尊成就佛道之後,為報答生母摩耶夫人生身的恩德,約於四十一歲時,上昇至三十三天為母親摩耶夫人及諸天聖眾,講授了諸多殊勝的法教,如《大白傘蓋陀羅尼》、《淨治惡趣儀軌》、《幢頂妙臂莊嚴陀羅尼》、《頂髻尊勝淨治惡趣苦陀羅尼》、《不動金剛密續經》,以及廣為人知的《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等顯密教法。因此,佛陀天降日是紀念佛陀上昇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畢,重返娑婆世界之降凡日(藏曆九月二十二日);又因釋尊之孝行足為後世佛子榜樣,又尊稱為「孝親日」或「孝子日」。

當佛陀住於三十三天界時,目犍連尊者為了維護佛教的發展,仍住世於人間;尋常人等皆不知佛陀去了何方,故由波斯匿王等人,到尊者處請教佛陀的行蹤。尊者回答︰「佛陀正安住天界。」當結夏安居過後,他們再次至目犍連尊者跟前請求︰「尊者啊!我們已許久未見佛面,祈願迎請世尊歸來。」於是目犍連尊者任運神通三昧,剎那前往天界,於世尊前為大家恭敬啟白︰「世尊!閻浮提的人們,不能登此天居,諸天聖眾則具降臨閻浮提之神力,故而祈請世尊返回閻浮提吧!」如斯啟請後,釋尊回答︰「七日之後返回人間。」 

以此因緣,依藏傳佛教記載︰「於本日所造之善惡之業皆將自相輾轉增為十億倍。」《律理寶藏論》中云︰「於此四大節日期,些微善行修作者,佛說百萬化百倍。彼等若詳計數之︰清淨意樂以一,一青稞以為施,百萬整化百倍故,青稞化八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克,六斗加四普善果,此善出生佛宣說。」由此可知︰藏曆九月期間最宜於密集行善——禮佛、供僧、供養、誦經、持咒、念佛、放生、布施、齋戒等,嚴持淨戒,以修菩提心、慈悲心及自他相換等任一善法,其功德都會十億倍地增上。

學佛行者當把握此時日,發露懺悔,廣植福田;莫因惡小而為之,莫因善小而不為。

《釋迦牟尼佛禮讚文》

悲巧降生釋迦族,
他者莫勝滅魔軍,
赫耀身如金須彌,
頂禮於彼釋迦王。
具諸相好勝妙身,
智海儼如金須彌,
聲名響遍三界內,
頂禮至尊依怙主。
相好無垢滿月面,
頂禮身如金色者,
離垢若您三界無,
頂禮無等大智者。
調禦丈夫無上士,
如來普教離繫搏,
諸根善寂靜近靜,
頂禮駐錫舍衛者。
 
【釋迦牟尼佛心咒】:
達雅它 嗡 牟尼牟尼 嘛哈 牟尼耶 梭哈 

藏曆九月:「天降月」是紀念 釋迦牟尼佛自忉利天返回人界殊勝月的重要月份。

藏曆九月十五日:『佛允天降日』佛陀應允弟子們祈求,再次降臨人間。 
 
藏曆九月二十二日 :『佛陀天降日』佛允諾7天後,重返人間。

如上師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以此白淨善業力
回向三寶三根本
一切因果有緣人
所有生死之諸眾
圓滿二資淨二障
皆速獲得佛果位
ཇི་ལྟར་ཆུ་ཐིགས་རྒྱ་མཚོ་ཆེ་ནང་ལྷུང་།
猶如滴水入大海,
རྒྱ་མཚོ་མ་ཟད་བར་དུ་དེ་མི་འཛད།  
大海未乾彼不盡,
དེ་བཞིན་བྱང་ཆུབ་ཡོངས་བསྔོས་དགེ་བ་ཡང་། 
如是回向菩提善,
བྱང་ཆུབ་མ་ཐོབ་བར་དུ་དེ་མི་འཛད།། 
未獲佛果彼不盡!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湧濤,
願度有海諸有情!

Friday, 30 October 2020

經常點燈,點在佛前,你臨命終,都不會墮落黑暗的地方!

經常點燈,點在佛前,你臨命終,都不會墮落黑暗的地方!

點燈很重要,你如果生前常點燈,你臨命終那一刻,絕對不會墮落三惡道。
因為臨命終的時候,貪心的人有貪心的鬼來,瞋恨心的人有武器來,我慢心的人有高山壓你,所以家裡一有人往生你一定要幫祂點燈。
 
各位現在就要經常點燈,點在佛前,點久了以後,你臨命終,都不會墮落黑暗的地方。你臨命終就會看到太陽的光、月亮的光、淨土的光,乃至佛的光,你就會朝那個光去淨土,去光明的世界,不會墮在三惡道,至少生在日月天。
 
如果你喜歡眼睛漂亮,喜歡眼睛好,喜歡生生世世雙眼皮,睫毛長,你要多點燈。各位常聽我講,布施油的人眼珠子大,布施燈芯的人雙眼皮,布施燈座的人眼眶大。但是,布施燈最主要是開智慧,你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從小你就會知道,你自然就有那個善根。

海濤法師

【煩惱與習氣】

【煩惱與習氣】

人都會有煩惱,當成為習慣後,煩惱的感覺就漸漸不存在了,只會留下煩惱的現象,也就是習氣。例如一個視錢如命的人,看到了錢就如飢如渴,一看到鈔票就想要佔為己有,這種飢渴的感覺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經常有這種飢渴的感覺,看到錢就想拿,而且完全不理會是不是該拿,這時已經變成是一種貪的習氣,而不是貪的煩惱,所以習氣和煩惱是不太一樣的。

煩惱不但會傷害自己,有時也會傷害別人。如果煩惱生起的時候,不表現出來,也許別人不會受傷,卻會傷害到自己,讓自己很痛苦。例如一個單相思的男孩,心裡總是想著喜歡的女孩,但是對方根本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男孩的內心卻在煩惱。他雖然沒有傷害到其他的人,卻已經傷害到自己。或者說,這個男孩不管對方愛不愛他,總是追著對方不放,把別人煩得痛苦極了,讓對方覺得像是一條甩不掉的蛇,這樣影響到別人,使別人受到傷害,也是帶給別人煩惱。

而習氣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自己並不覺得在傷害人,也不覺這是煩惱。例如有一些人,和他一起吃飯時,他會習慣地看看別人的碗裡究竟吃些什麼,看得別人很不舒服;或是不管別人的感覺,咳嗽的時候不捂嘴巴,甚至對著人一邊談話一邊咳。他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因為他是無心的,所以不覺煩惱,而他的無心卻傷害到人。這種讓別人討厭的無心怪習慣,就是習氣。

摘自-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Tuesday, 27 October 2020

【以慚愧心念佛】

【以慚愧心念佛】

大安法師:

怎麼叫慚愧心呢?我們沒有學佛之前是埋頭造業,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一個冷靜的反省,總認為自己還不錯,還是一個好人、善人。

  然而通過學佛,我們了解到如來的境界,佛的身、口、意三業的清淨,福德智慧,無盡的莊嚴。透過佛的這種真、善、美、慧的圓滿、理想的參照系,再來反觀自己的舉心動念、行為造作,我們就會生起慚愧心。

  我們真是一文不值,每天都在煩惱堆裡討日子過,造作輪迴的業因。由此才會生起慚愧心。

  “慚”就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深刻的反省、內疚感;“愧”是自己的惡行被別人知道所產生的一種羞愧心理,由此形成改過遷善的心理基礎。由慚愧心,我們才會生起一種懺悔意識和懺悔的行為,才能使我們污染的身心日益地趨向於潔白。

所以,一個學佛人應該要有慚愧心。

Friday, 23 October 2020

【如何能專注念佛,又能知道自己念了多少?】淨空法師

【如何能專注念佛,又能知道自己念了多少?】

淨空法師:

 問:有人說每天念佛要念幾千聲、幾萬聲才有用,但如何能專注念佛,又能知道自己念了多少?

  答:記數念佛是一種方便法,為什麼?讓自己的意志能集中,減少妄念,因為有妄念你就不記得。所以記數念佛,在初學上講很管用處。念熟了之後,妄念很少了,就不要記數。不要記數,記時間,譬如一天念幾個小時,大概幾個小時,自己要很清楚念多少聲佛,用這種方式。

  功夫得力不得力,不是念佛念多少聲的問題,而是什麼?而是一心專注,這個就行。再跟你講得明白一點,你心裡頭真的有佛,那叫念佛;口裡念不念沒有關係,心裡頭真有,到臨命終時,十念一念決定得生。

  如果說一天縱然念個幾萬聲,心裡沒有佛,心裡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一天念個十萬聲、二十萬聲都不管用,為什麼?心裡頭沒有佛。這個道理要懂。

  心裡頭真有佛,真有佛,這個世間世緣自然就淡了,放下。念念跟阿彌陀佛都相應,這是真念佛人。

Wednesday, 21 October 2020

湛严法师 | 为什么要多做施食 ❓

湛严法师 | 为什么要多做施食 ❓

有一个老比丘尼,我们知道的,她住在弥陀村。她已经得癌症了,然后她就开始做烟供,学藏传的烟供,最后做到癌症不见了。

烟供也是一种施食,如果愿意的话去喂鸟,喂蚂蚁,喂鱼……这样一直去施食,这个身体就可以得到五种功德: 有气力,外表好看,寿命延长,有口才,辩才无碍……这些就是施食的功德。

为免于癌症,要尽量多做施食。这个是保护自己的方法,护法神也会加持。

2020.6.14嘉义慈悲湖

很多人癌症往生的,各种死亡都有,飞机掉下来的,空难往生的,自杀的,各种死亡众生,需要这个法药,每天如果做甘露施食,记得烧些中药给他们,然后念“嗡阿吽,嗡阿吽,嗡阿吽”!

如果咒语都不会念,就念「嗡阿吽」,变很多很多给他们!他们就可以得到很多这些食物、药!医他们病,给他们甘露饱满,他们一定很欢喜,你劝他们到极乐世界当下解脱!

尽量地跟众生结善缘,人的数量有限,鬼道众生无量无边,我们师父说到每个地方要跟众生结孤魂缘,跟动物结善缘。所以不断结缘,跟所有众生结缘,我们一天里面可以做很多功德,要不断去做。

2019.3.30香港北角

如果你要行菩萨道,我们师父常讲说,不要怕辛苦,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比我们苦的,太多了。我们只是流流汗,还可以新陈代谢一下。但是众生呢?在鬼道就是有一餐没一餐,大鬼欺负小鬼,在地狱的更苦更苦。还有这些中阴身很痛苦,因为刚刚往生。

2020.6.23北门园区

各位知道买那种米施食最香吗?『香米』!因为众生靠吸味道。

所以只要众生喜欢,我们就尽力满足祂们,祂们吃饱喝足了,再跟祂们讲佛法,这样祂们会比较欢喜接受。

希望大家多或组队去跑坟墓,因为众生很苦,几百年没东西吃,只要我们愿意去,祂们就有离苦得度的机会。

⚠跟大家说一个在马来西亚的施食感应,那边有五位男众相约,到处跑墓地作烟供施食。

有一次,其中一位男众当场被附身,来的是一位女性众生,祂就跟他们说:

“谢谢你们啊~我在这边两百多年了,从来没吃过东西,也没水喝,你们不但佈施食物给我们,还跟我们念三皈依,还讲佛法给我们听,现在我要去极乐世界了,特地来谢谢你们。”⚠

之后那些居士不但不怕,还更有信心,后来也愈来愈多人加入,一起到处冒烟利益众生。

各位去墓地施食一定要帮祂们念 【三皈依】,帮祂们受三皈依之后再佈施法号给祂们,这样祂们才有去淨土的机会!

湛严法师 高雄

有人说:师父啊,你们一直在施食鬼道,我们没有那个功德力,怕这些鬼道会障碍我。很多法师也说不要施食,施食是出家人的事情啊,有些人施食了好几年啊,到最后被他一讲之后,这个人就开始害怕,自己吓自己,会不会我这样施食都没有超度,然后我家全部都是鬼,会不会啊?不会的!

这些都是有记载的,不论在家出家人都可以做施食,所以你不要被误导,不要被有的出家人,不常做施食,只喜欢打坐禅修,到最后就跟你讲不要施食,打坐就好。你施食全部都是鬼,就被人误导了。你要依据经典来看这个人讲得有没有道理。

Monday, 19 October 2020

【佛教故事】國王殺生為佛所阻!

佛陀時代,有位國王名叫和默處,由於他的國家地處偏僻邊境,所以從來都沒有見過佛陀、也沒有聽聞過佛法。這位國王一直信奉邪師外道,連其他百姓也是如此,他們以殺生的方式來祭拜天神,早已習以為常。有一次,國王的母后生了重病,儘管看了許多醫生,服用各種湯藥偏方,身體還是不見好轉。於是國王派了女巫醫為母后祈福,幾年下來,病情還是毫無起色。

後來,國王準備了豐盛美味的飲食,召請國內二百位婆羅門,到宮里接受供養。國王問他們:‘我的母后長期受到病苦的折磨,不知是什麼原因?各位都是智能之士,通曉天地日月星宿、占卜命相之理,請告訴我真相。’婆羅門聽了,一致認為是天上的星宿運行錯亂顛倒,陰陽不調所引起的。國王又問:‘那要如何做,才能治癒我的母后呢?’婆羅門回答:‘國王,你要到城外平坦潔淨的郊野祭拜山神與日月星宿,並且還要準備一百隻不同種類的畜生及一個小孩作為祭品。到時,國王再親自帶著皇太后到祭壇向上天請命,皇太后的病就可痊癒。’國王聽了之後,馬上派人準備婆羅門所交代的祭品。上百頭的象、馬、牛、羊從東門出發,前往祭祀的地點,一路上發出悲哀、恐懼的鳴叫,聲音震動了天地。

世尊得知這位國王竟然為了要救一人的性命,而殺害這麼多無辜的眾生,為其愚痴頑固深感悲憫。於是世尊帶領弟子來到這個國家,在東城門外的路上遇見了國王與婆羅門,以及那些被驅趕而恐懼哀鳴的牲畜。

國王遠遠地就看到了佛陀。佛陀全身散髮出光芒,如同旭日般明亮,又似滿月清淨柔和。所有百姓看了莫不心生愛敬,而那些即將要被當作祭品的小孩及動物,無不希望藉此獲得救脫。
國王下車後,向佛長跪行禮。佛陀問國王要前往何處?國王恭敬地回答:‘因為母后長年臥病,看遍了全國最好的醫生,最後連祈求神靈都沒有效果,所以今日特別準備要殺生祭拜天地、山神及日月星宿,為母后祈福,希望她能早日脫離病痛之苦。’
佛陀告訴國王:‘人們想要得到穀物,就應先耕田播種;想要得到富貴,就應力行佈施;想要長壽,就應心存慈悲;想得智慧,就應努力學習,這四件事都是種其因,得其果。再者,富貴之人絕不會想要去吃貧賤人家的食物,更何況諸大天王以七寶為宮殿,衣食自然具足,又怎麼會捨棄天上的美味甘露,來吃你準備的這些粗穢的牲畜血肉?你以邪法為正,亂行祭拜,想要藉由殺生獲得長生,根本就違背了生存之道,更何況是殺害這麼多眾生的生命,而妄想救一人的性命?’於是世尊即說偈言:若人壽百歲勤事天下神,象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

佛說此偈語時,放大光明,閃耀的光芒照亮了天地,所有苦難眾生莫不心生歡喜,各得所求。國王聽聞了無上妙法,又看見佛陀放大光明,生大歡喜心,即得道證果。生重病的母后聽聞了妙法,也心開意解,病痛消除。兩百位婆羅門看到佛陀光明妙相,又聽聞佛所說的真理,不禁心生慚愧,懺悔過錯,發願要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國王和大臣們殷誠懇切地請求佛陀留在國中,接受供養,佛陀慈悲應允,在這個國家待了一個月後才離去。從此,和默處國王以佛法治國,國家日漸強盛興隆。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 思:
人在世間,莫不希望求得功名地位、富貴長壽,卻又不知正確的方法,所以往往竭盡心力後,還是毫無所得,甚至在過程中造作惡業而不自知。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看似簡單的因果道理,卻正是世間運行的法則。愛人者人恆愛之,害人者終為人害,一切善惡業果終將回歸自身,絲毫不差。想要以殺害眾生的性命,來換得自己生命的長壽,這種想法乃是與因果法則背道而馳,只會苦上加苦。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以佛法的大智慧來處世,如此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然就能福報具足,所求如意。

 

Sunday, 18 October 2020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 老化是自然現象 (聖嚴法師著)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
老化是自然現象   (聖嚴法師著)

  一般人以為「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其實「生」是一種苦,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受苦到死亡為止。除了生之外,老、病、死也都是苦,可以說生命本身就是苦。生、死在一生中都只有一次,老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生病,有些人更是一輩子都受病痛的折磨,非常累人,這些都是苦。

  一般人也以為,出生以後,應該是先生病,生了病以後才會老。其實,並不是非得等到鬚髮花白才叫做老,「老」是一種時間的累積,從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要死亡,在死亡以前的整個生命就是老化的過程。所以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天一天的變老,就像佛經里所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樣,老化就是一種無常。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趕快長大,因為長大以後就可以享有大人的權利,大人能夠做的事情、能夠去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做、可以去。父母、老師管不到我們,也不必再聽他人的吩咐,享有很高的自主性。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還沒有嘗到老的滋味,才會希望趕快長大。要知道生命是很短暫的,大概過了少年時代,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步入青年以後,就可以感覺到年齡的壓力了。很多人可能經常都會這樣想:「過了一年,我又大了一歲。為什麼我都沒有什麼成就?有人在我這個年齡,早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這樣老是在計較自己的年齡,就是一種苦。

  老化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奇怪的是,很多人都非常介意談論有關年齡的問題,尤其很多女士們,常把自己的年齡當作秘密,隨便詢問會被視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當別人猜測自己的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就感到很高興;要是猜得比較大,就會很難過,懷疑自己的外表是不是看起來很老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年紀變大了,也不願意讓別人感覺到自己老了,希望能夠永保青春,在他人眼中永遠是年輕的模樣。像這樣不甘願變老,但是又非老不可,也是一種苦。

  老雖然不一定是指老態龍鍾,但是到了年老體衰時,當然一定是非常苦的。很多人經常都會安慰我:「師父,您看起來好象只有五十多歲,看不出實際年齡來。」我說:「阿彌陀佛!不要這樣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偏偏有很多人喜歡欺騙自己,覺得自己的身體還滿好的,不像已經七十歲了,其實這只是自我安慰罷了。七十歲就是七十歲,和五、六十歲是不一樣的,之所以自欺欺人,就是因為怕老,這也是一種苦。

  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警惕自己隨時隨地都處在老化的過程中,並且要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此一來,雖然還是在生死大海里不斷地老化,但至少能在短暫的生命中,粹煉出更深刻的意義,活得更有價值。(聖嚴法師著)

【照顧​好念頭】夢參老和尚

【照顧​好念頭】

夢參老和尚:

照顧好念頭,就是往出離的道上走,這就是修道。修道要按佛所教導的,從早上一起來就看好你的心,讓它不做惡,念念緣念三寶,不要忘記佛的教導,要經常念佛,念佛要在心裡念,不是口念,不是出聲才是念佛,心裡默念,想佛所做的事,這也是念佛。

念經,知道佛的故事,佛沒有自己,他想到的都是眾生,你也要這樣學,要利益眾生。不要說傷害人家的話,乃至於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凡是能幫助別人的事把它擴大,想要整人,害人,對人不利的事,盡量把它縮小,不要罵人,投入是非。讓別人受污害。

不要說假話,對任何事都要誠懇,真實,這就是防護好你的口業。身體不殺,不盜,不淫,這就是做好身業。心裡再不起貪嗔癡念,你的識也消淨了,你還不能離苦得樂嗎?這就是修道了。

Thursday, 15 October 2020

【夢參老和尚開示】 持戒一定要有智慧。

【夢參老和尚開示】 持戒一定要有智慧。

沒有智慧持不了戒,沒有戒生不出智慧來,兩個相輔相成。

你一入佛門受三皈五戒,「殺、盜、淫、妄、酒」一定得戒除。

有了律儀,你在「行、住、坐、臥」之間,所現的威儀都不缺。

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次第升起。

持戒清淨,身心妙圓,威儀不缺。

圖文:真容寺

Wednesday, 14 October 2020

學會呵護他人的心

學會呵護他人的心

善良的人沒有傷害心,他(她)總會盡力避免給其他眾生造成痛苦。所謂不傷人,不傷物。往廣泛裡講,是不給其他眾生製造困惑、煩惱。一句話,如果會讓他人心生煩惱,寧肯不說;一個行為,如果會讓他人陷入困惑,寧肯不做。

                             ——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

Tuesday, 13 October 2020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智慧與福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智慧與福報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本文摘自《禪的世界》

Do not worry

Do not worry. Tibetans have a saying, that if a problem can be fixed, worrying is pointless, because something can be done. And if a problem can not be fixed, worrying is still pointless, because nothing can be done.

Whatever your situation, no matter how serious, worrying will only make it worse. It also consumes so much of your time and energy, that you could have used to cultivate inner peace and happiness instead.

~ Chamtrul Rinpoche

Monday, 12 October 2020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善因的酬償是富貴壽考,惡業的酬償是災難病厄。所以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為善去惡。

消災、延生的原理,在於懺悔及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審之時,若承認犯行而有悔意,並和法官合作的話,法庭對他的判罪量刑會減輕。古有戴罪立功、將功贖罪,今有判緩刑而不收監執行,有不起訴處分,還有庭外和解等,都是雖有罪行的因,而能轉變了犯罪果報的例子。

祈求消災、延生的人,不會一邊祈求,一邊繼續造惡,這即是懺悔。而且以做佛事的誦經、拜懺、布施、供養來求消災、延生,便是對淪於鬼神道中的宿世冤親債主,用佛法開導,使之心開意解,脫離苦趣,不再索還舊債。再者,由於發願的力量,而將未發事件的因素改變。若繼續作惡,便和災難的原因相應,若棄惡向善,便消弭了災難的因素而遠離災難了。

所以,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三寶即有三十六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皈敬三寶,當然也有善神護持。由於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眾生乃至於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親,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和延生的道理。

摘自-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開示】不被自己障礙住

【聖嚴法師開示】不被自己障礙住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

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 所謂造成障礙,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自己的麻煩;也就是說,因為你的緣故,造成別人或自己時間、能力、財力等的損失,以致於讓事情進行得不順利,那就是障礙了。

而且你造成別人的損失、傷害,對方可能就會來討回公道、要求補償,他們就像是你的「債權人」,而你就是一個欠債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經常讓很多人受到傷害,這麼一來,你自己就會常常遇到障礙, 這些就成了你的業障。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很自私,都只想到對自己有利,而不管別人如何。這自私的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還以為讓別人受損失就是佔便宜,殊不知這些行為雖然暫時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長遠來看,卻是對自己不利的。這種自私又自我的行為,不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團體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丟到別人那裡,只管自己的環境乾淨就好。短時間內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時間一久,隔壁傳來的臭氣,同樣也會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環境。而且,我把垃圾丟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垃圾丟到我這裡,互相製造干擾、敵對,結果更是得不償失,反受其害。所以這種愚蠢的我、自私的我,是我們要解脫、要放下的。

但是當我們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後,同時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謂功德的我,是指大公無私、為他不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沒得到任何益處,其實,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們為人處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幫助一切眾生,讓他人得到利益,同時自己也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更進一個層次,那就是「無我」。佛法所說「無我」的意思,是指對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計較。也就是說,我付出一切幫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饋,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做過之後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說,心中沒有牽掛,這便是無我。

這就好像佛菩薩以智慧和慈悲來廣度眾生,是用清淨的、無染的、無條件的愛心來幫助所有的人。佛菩薩因為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著想,所以不會再製造任何障礙,因為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僅在這個世界上,在十方三世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之中也處處都在、時時都在。

佛菩薩以智慧處理事的業是「慧業」,以慈悲幫助人的業是「福業」,雖然都是業,但是這種業不會製造障礙,是能成長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左右逢源。像這種使我們處處都能夠自在的「慧業」和「福業」,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是人人都能夠學會的。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從心溝通》

圖文:法鼓山

欲購此書,請至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請購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172

善用六根 ~ 星云大师

Sunday, 11 October 2020

人的身體裡面,住著冤親債主

人的身體裡面,住著冤親債主

我們的身體里,住著很多冤親債主——停止殺生、吃肉、惱害眾生,是當務之急。

我們的身體裡面,除了有自己的神識,還潛伏著很多我們的冤怨親債主神識。

比如,我們殺生,那些被殺的動物的神識,就有可能住在我們的身體里,當我們氣勢強的時候,他們只能等待,一但我們的氣勢減弱,比如運氣很差;

年老體弱的時候,這些冤親債主就開始伺機報復,我們就可能生各種病、出各種不順心的事、家庭不和睦、事業不順利等;

冤親債主會干擾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言不由衷,做惡夢、脾氣不好、記憶力差,誦經念佛時妄想不斷、心神不定;

身體里的冤親債主,會使我們的氣色難看;冤親債主在我們的身體里,我們吃的東西(食量)也會增多;

動物大多數都很愚痴。殺生多、吃肉多的人,很多動物的神識會附著在殺生者、吃肉者的身上,殺生者、吃肉者也會變得越來越愚痴。

我們身上的冤親債主,不但有今生的,也有多生多世的,甚至無始劫以來的。

除了已經來臨的冤親債主,還有不斷來臨的冤親債主。如果繼續殺生、吃肉、繼續和眾生作對,就是在製造新的冤親債主。

普遍而言,人臨終的時候,身體會變的僵硬,氣色特別難看,那是因為身體已完全被冤親債主所控制。

我們如果不明白這些深層次的原因,遇到問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怨天尤人在所難免,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們誦經、放生、行善等功德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是給自己最有緣的眾生迴向,佛教最講究緣分的),是表示我們對冤親債主的懺悔和道歉,最終是祈請大願地藏王菩薩幫助我們解冤釋結,超拔我們的冤親債主。

冤親債主不斷被超拔之後,我們的氣色會變得好看,身心會更愉悅,生活、工作、事業也會變得更好更順利。學佛也會違緣減少,學佛更順利。

我們應該感恩佛法,感恩佛菩薩!如果沒有佛法,我們永遠沉輪在業海里,苦海里,不明究理,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刻。

Saturday, 10 October 2020

夫婦的發心 (佛教故事)

夫婦的發心

  佛陀在世的時候,僧眾們的飲食都是到信眾家中去托缽乞食,僧團中是不起火煮食的,這是當時印度僧團的規則。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們來到城裡托缽,到了一家婆羅門的門口,就站在那兒不動。正在屋裡忙著煮飯的婦女,忽然覺得四周光明起來,其光與日月之明完全不同,照在身上令人有一種柔和舒服的感覺。這時炊飯的婦女回頭一看,原來是佛陀及弟子們站在她家的門口。她見到佛陀的端正相好,比丘眾的莊重威儀,內心馬上生起歡喜尊敬,想把剛煮好的飯供養佛陀,可是一向愚昧不信佛法的丈夫,如果看見她供養行施,一定會不高興,這時,她悲心油然生起,慚愧自己的罪業,生為女身,處處受人限制,不得自由,不能自主。

  婆羅門女想出一個辦法,將飯盛在碗里,然後壓取飯汁,拿了一杓飯汁,供養佛陀。佛陀很高興的接受,並且說了一首偈:

  若施白象百,明珠瓔珞飾,

  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這時剛從屋裡走出來的婆羅門聽見了,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道:一杓的飯汁值得什麼東西,有什麼可貴之處,您這種說法未免太欺人了,怎麼叫人好相信?

  佛陀慈和地回答道:我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勤修六度,我所作及所言都真實無錯,你應該相信我是證得聖果的佛陀。佛陀停了一下,又繼續說道:「在舍衛城的羅閱路上,你有沒有看見一棵幾十丈的大尼拘陀樹?

  婆羅門說:我知道,這棵大樹在夏天是大家唯一避暑的好地方。

  佛陀又問道:你既然知道這棵樹的龐大,那麼我問你,當初所下的種子到底有多大?

  差不多芥子大小。婆羅門不加思索的回答。

  如芥子般的小種子,能長出遮去半個天的大榕樹,你能說它奇怪嗎?這並不奇怪,那是自然的定律,是因果的循環。如今,你們有此一杓飯汁的布施,將來的收穫不是難以計量嗎?何況我是無上功德的大福田,具有殊勝的法寶。你們能恭敬供養佛陀,將來的福報是無限量的。佛陀的說法,婆羅門夫婦非常崇敬佩服。從此夫婦倆對於辦齋供眾非常熱心,命終以後上生天界,受永恆的快樂。

  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做的,因為佛教所說的布施,並不僅僅是錢財的施給,看見別人行施,心理不起嫉妒,不生瞋恨,而生歡喜心,你的功德也和布施的人同等,這麼容易做的善事,我們怎麼不作呢?佛陀告訴大家說:施一杓飯汁的婆羅門夫婦,不但現在已經生於天界享福,永遠不再墮生惡道。經過三十劫後,又降生人間,並成佛於人間。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念誠心正見的小小布施,可以收到莫大的成果。一樹累累的果實,由一粒種子而來;人天福報功德,從不斷的布施中成就。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誠可信也。

Thursday, 8 October 2020

當 你 想 要 罵 人 時, 記 得 念 佛 號! (聖嚴法師)

當 你 想 要 罵 人 時, 記 得 念 佛 號!  (聖嚴法師)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殺一樣,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氣。

然而,勉強控制瞋恨心的結果,反而會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為你會發現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每當瞋恨心生起時,你就會怨恨自己:『怎麼搞的?連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實在太不應該了!』

情緒是不能用控制的方式來處理的,必須要採取疏導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化解瞋心。而瞋恨和慈悲是相對的,因此只要我們多培養、增長慈悲心,瞋心自然就會減少了。所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轉變自己的情緒,以更積極的慈悲心、愛心來看待世界,才是化解瞋心最好的方法。

例如你正在忙,孩子們又在你身旁吵鬧,心裡當然會覺得很討厭、煩亂。但是,如果你能將念頭一轉,想到:『孩子們不知道我在忙,只是因為玩得很高興,才吵吵鬧鬧!』那麼你就會感覺到他們的可愛,很快地就能消除心中的瞋火。但是孩子們的吵鬧畢竟還是會影響你做事,如果仍在吵,不妨就陪他們一起玩,順便休息一下,再回到工作上,這樣說不定效率更高。

其實,當某個人或某件事惹你生氣時,你應該要感謝他,因為對方用他負面的行為來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給你,讓你能夠戒瞋;而且你也要慈悲、憐憫他,因為他不知道他的行為是錯的。

但是,如果已成為習慣性的瞋恨,想要在瞬間轉變念頭,實在很困難。所以,我常勸人念『阿彌陀佛』,因為當瞋恨心生起時,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或是其他的佛號、咒語,就能把瞋恨的情緒轉移到念佛、持咒或是念菩薩聖號的清凈心念上。能夠這樣做,久而久之,瞋恨心自然而然就會轉為清凈心了。

因此,下一次當你想要罵人,或是恨人恨得牙痒痒的時候,不要控制你的情緒,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即使一時忍不住還是開口罵人,罵出來的那句話也是『阿彌陀佛』。這樣不但憤怒、瞋恨的情緒會漸漸地減少,而且還養成了經常念佛、念菩薩聖號的習慣。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常常問一問自己:『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我今天心裡產生了多少慈悲心?是不是有瞋恨心?瞋恨心有沒有顯露出來?或是心中有瞋恨,但是沒有顯露出來?』就像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語言、心裡的念頭,有了這個自我檢討的工夫,瞋恨心也會愈來愈少。

Wednesday, 7 October 2020

【聖嚴法師開示】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刻

【聖嚴法師開示】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刻

如果要想身體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剛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 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的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刻;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 卻很少有讓心靈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身心; 二是放下心理的牽掛。這些方法需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習,那是沒有用的。
但是,這種放鬆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因為一次放下不等於永遠放下。一般人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 然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久的放下,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我們可以在一天中找出幾個時段, 或者當知道自己心裡發生問題的時候,就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紓解壓力。
摘自-《 只要文明不要病 》

Monday, 5 October 2020

【不知布施與畸形】

【不知布施與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禪師說道:“我的妻子慳貪吝嗇,對於好事,一財不捨,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開示,行些善事好嗎?”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當默仙到達信徒家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但一杯茶水都捨不得端出來供養,禪師就握著一個拳頭說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呀!”

  “這樣子是畸形!”接著默仙禪師把手伸張成一個手掌,問道:

  “假如天天這樣子呢?”

  夫人:“這樣子也是畸形!”

  默仙禪師立刻道:“夫人!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知道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為出。”

  這位夫人在默仙禪師巧妙比喻之下,對做人處事和經濟觀念,用財之道,了然於心了!

淨空老和尚開示:「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意思?

淨空老和尚開示:「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意思?

名號,譬如「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名號。他自己的本名,經典上記載叫「悉達多」。但是他習慣用這個名號,這個名號是提醒我們。

但是古時候古人翻經,翻「釋迦牟尼佛」完全用梵文音譯,沒有把它的意思翻出來;我們現代人聽到這個名號迷惑了,不懂得什麼意思。

古人懂得,古時候講經的人多,教學的人多。因為一般寺院全是學校,出家的法師就是老師,他天天在裡面自己研究,對大眾講學、教學,寺院是學校,所以大家懂得。

「釋迦」,它的意思是「仁慈」。我們待人接物缺乏仁慈,常常想到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都起這種念頭,幹這種事情,這錯誤了。所以,佛他用這個名號「釋迦」,聽到這個名稱,「我待人要仁慈,要能夠捨己為人」。

「牟尼」兩個字的意思是「清淨」。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用這個名號常常提醒自己。我們自己念這個名號提醒自己,聽到別人念這個名號也提醒自己。

自己家裡面有一個小佛堂,或者有一個客廳,客廳裡面我們供一尊佛像,把佛的名字寫在兩旁邊,像對聯一樣,這是你們大家在寺院看到的「幢幡」,這幡上寫的都是佛菩薩名號。什麼用處?提醒我們自己。佛教裡頭用這個方法。

佛像、菩薩像,也是提醒我們的,讓我們一看就曉得它代表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淨。

淨空老和尚開示:「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淨空老和尚開示:「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有個同修在他的房子外面貼個「南無阿彌陀佛」,隔壁人就來勸他,不要貼這個,這個不好,不吉祥,我們不願意看到。

他認為貼阿彌陀佛就死人了,你說這誤會多大!這個都是毀謗佛法,這個罪都很重。不能怪他,要怪誰?怪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怪我們出家人,我們出家人做得不好,讓他們產生這麼大的誤會。

我們出家人沒有把佛法解釋清楚,怎麼能怪他?所以我們要原諒他,要順從他,他不讓我們貼,我們就不貼,慢慢來。相處久了,跟我們相處久了,他就了解我們不是壞人,不是幹壞事的,真正是好人。然後慢慢再說我們為什麼要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吉祥。

佛是什麼意思?佛是智慧、是福報。你要不要智慧?得要,沒有智慧就愚痴,沒有福報就貧窮。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無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報。講清楚,他就會問你要了,我們貼,他也想貼了。

要講清楚,他認為阿彌陀佛是專門超度死人的,完全把意思搞反了,我們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要佛就是不要智慧、不要福報,那多可憐,我們冷靜細心觀察,現在在這個社會這類人很多。

佛的教誡

佛告訴在家眾,改進經濟的狀況是非常的重要。但這並不是說他贊成屯積財富,貪求執著。那是和他的基本教誡大相逕庭的。他也不是對每一種的謀生方式都同意。有幾種營生如製造販賣軍火等,他就嚴詞斥責,認為是邪惡的生計。

有一個叫做長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訪佛時說道:「世尊啊!我們只是普通的居士,與妻子兒女一起過著家庭生活。可否請世尊教我們一些佛法,能使我們在今生後世都享有快樂?」

佛即告訴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現生得到快樂。第一:不論他從事那種職業,必須求精求效,誠懇努力,並熟諳其業務。第二:對於以其本身血汗換來的收益,必須善加守護(此處所指的是要將財物妥為收藏,以免為宵小所覬覦等。這些觀念必須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一起考慮。)第三:須親近忠實、博學、有德、寬大、有智而能協助他遠離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識。第四:用錢必須合理而與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費,亦不可慳吝。意即不可貪心積聚財富,亦不可奢侈揮霍。換言之,應當量入為出。

接著,佛又解說四種可以導致在家眾身後快樂的德行。(一)信:他應當堅信道德精神與理性的各種價值。(二)戒:他應當克制自己,不毀傷、殺害生物,不偷盜、欺詐,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三)施:他應當奉行慈惠,對於財富無所貪著。(四)慧:他應當發展能夠導致徹底滅苦、證入涅槃的智慧。

有時候,佛甚至於談到如何用錢、如何儲蓄的細則。比方說,他告訴善生童子,應當以他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日常費用,把一半投資在事業上,再把四分之一存起來以備急需。

有一次佛告訴他的一位最忠誠的在家弟子,也就是為佛在舍衛國興建有名的祇園精舍的大富長者給孤獨說:過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居士,有四種樂趣。第一:能享受以正當方法獲得足夠的財富與經濟上的安全感。第二:能以此財富慷慨的用於自己、家人及親友身上,並以之作種種善行。第三:無負債之苦。第四:可度清淨無過而不造身口意三惡業的生活。此中可注意的是:四項中倒有三項是經濟的。可是,最後佛還是提醒那位富翁,物質與經濟方面的樂趣,比起由善良無過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樂趣來,尚不及後者的十六分之一。

從以上所舉幾個例子看來,可見佛認為,經濟的福利對人生的樂趣是有其必要的。可是,他不承認僅是物質而沒有精神與道德基礎的進步是真正的進步。佛教雖然鼓勵物質方面的進步,但其重心永遠是放在精神與道德的開展方面,以謀求快樂、和平而知足的社會。

顧法嚴居士譯

Friday, 2 October 2020

改毛病,改習氣,這是真修行 (淨空法師法語)

我們仔細觀察,人是一天比一天老,實在講,不是一天一天,而是剎那剎那在那裡老。佛菩薩曉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人家在一切法裡面,積功累德,成就無上菩提,普度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你說這個多有意義、多有價值!

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佛在《地藏經》上講的。為什麼會造罪?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幹這種事情。這種事幹多了,果報在三途。

過去李炳南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兩、三個人。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習氣毛病不除。習氣毛病裡最嚴重的是貪嗔癡慢,貪嗔癡慢表現在事相上,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念頭障礙了自己往生。

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至多只能在佛門裡面修一點癡福。為什麼說修癡福?貪嗔癡慢沒斷,所修的福就叫癡福。福報他會在六道享,六道裡頭決定不是人天兩道,多半都是在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
 
——淨空老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