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7 January 2022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文/聖嚴法師.圖/吳瑞恩

學佛不論修哪一宗、哪一派,都必須發無上菩提心,那是修行的方向。無上菩提心就是《心經》、《金剛經》及大乘經典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我要成佛」。

學佛成佛,就是要學得像佛一樣有智慧、有慈悲。每個人要經歷的時間不同,這要看因緣,還要看自己精進的程度,有沒有勤修善根和福德?所以,成佛沒有一定的時間,端看自己怎麼修行。

幫助眾生解脫煩惱
要成就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只為眾生不為自己,不發菩提心就沒有目標,即使有目標也是一個自私鬼。一般講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修學佛法是為了自己斷煩惱,同時也幫助眾生斷煩惱,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福慧雙修,就是菩薩行、菩薩道。當完成菩薩行時,就能成佛了。

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的階段,而行菩薩道必須在凡夫群中,所以不管來生想到娑婆世界或者西方極樂世界,都一定要發願度眾生。即使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只是在那裡寄居一段時間,就好比將小孩送到外國留學,等學成後還要再回來服務鄉里。

度眾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救濟貧難和困苦,使眾生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生病了也有醫藥可以治療。但像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沒有錢、也沒有物資,沒有辦法給人衣服、食物、房子或醫藥,但是他用「佛法」,反而度的眾生更多、更徹底。這種度眾生的方法,有一點像已開發國家到貧窮國家或落後地區支援,雖然也會帶一些醫藥、食物、衣服,但主要還是協助當地的人民站起來,學會耕種、治病、製造、生產,自給自足,這就是技術援助,才是最根本的辦法。譬如臺灣過去的農耕隊,做的就是這類的工作。

佛法的救濟是提供觀念、方法,幫助眾生調整自己、改善自己,來去除煩惱、離苦得樂。只要我們的心或觀念能夠轉變、我們的行為能夠改善,就會少煩、少惱、少痛苦,也能夠幫助他人少煩、少惱、少痛苦,這就是佛度眾生的方法。

正確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應該有階段性,只是一般很少強調,因此造成許多弊端。譬如某些禪師只說「頓悟」,但什麼是頓悟?頓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程度,也說不清楚,致使有人誤會頓悟就是成佛,引起許多無謂的爭論。甚至有些人沒有用功修行,也沒有真正的悟境,就自認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然後目空一切,耍嘴皮子,形同外道一般,因此,從明朝到近代,有許多善知識都批評禪宗是口頭禪、野狐禪,其實都是因為不明白菩提心次第的關係。

淨土宗也有相同的情形,淨土經典也教人發菩提心,但是發什麼、如何發?都沒有詳細地說明,許多人都誤以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而會有這樣的誤解,並非沒有根據,譬如《法華經.方便品》:「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好像一發要成佛的心,然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已經成佛了。

念佛的確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修持法,可是一定要配合三種淨業、福業,才能累積淨土資糧。只曉得念阿彌陀佛是淨業、是淨土資糧,那是含糊籠統,因此我們要知道菩提心的層次。(摘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菩提心語】
要成就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就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只為眾生不為自己,
不發菩提心就沒有目標,
即使有目標也是一個自私鬼。
                         ——聖嚴法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