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9 January 2022

早晨發願,晚上回向,這樣做功德才有用!


💛♡°地藏王菩薩°♡💛

早晨發願,晚上回向,這樣做功德才有用!

早晨發願,晚上回向,願我所做的事業,都回向給眾生使他們早日成佛,同時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未來的願。
 
每天下班要回向,回向給自己的媽媽、爸爸。爸爸、媽媽都在的,給他們回向,讓他們身體健康;不在了,回向讓他們生極樂世界,不管他們在哪一道,假你們回向的力量、念經的力量,把他們從那一道度到極樂世界,那你們所做的事才不會白乾。

你們不回向,功德只有一份;回向了,功德變成一百份、一千份、一萬份。每天下班一定要回向;早上剛一進來要發願,要利益眾生;千萬不要想其他,這樣就什麼功德都沒有了。
 
你們到這兒來都是在行度眾生,誰若看到我們的書,看到就開悟、快點成佛、了生死、消災免難,起碼現在就消災免難。人沒有不害病的,當你身體不好,在這個地方上班的時候你就回向,讓菩薩加持你。這是真實的,你要建立這個信心。

🔱夢參老和尚🔱

Monday, 24 January 2022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態度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態度࿐

有的時候,別人對我們莫名其妙地熱情,有的時候又無端地冷漠;有的時候,我們與別人打招呼,而對方卻視而不見;有時候,我們與別人交談,對方好像心不在焉,忽冷忽熱…也許這些都沒有理由,只是一種偶然,也許是我們過於敏感了,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要用一顆平常的心對待。

別人對我們微笑,我們也報以微笑就可以了,不必去想微笑後面的動機和含義。同樣,別人對我們視而不見,冷面相向時,我們也大可不必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自己折磨自己。也許別人本是無心的,或他本人正陷入苦悶之中,只因我們過於多心,才是別人的態度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

有的時候,我們自己遇到麻煩的事、生活不太如意、情緒不好,別人在與我們打招呼、交談時,也會這樣的,換位想想,也就沒有什麼了。

不必把時光用作無謂的思慮。一千個人也許會用一千種不同的神情面對我們,難道我們要一一去作註腳嗎?不管我們做的是錯與對,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態度,各種各樣的議論。如果我們糾纏其中,不但要遭受煩惱,而且什麼事也無法去做。

假如我們做了一件好事,忘掉它就是了。「做不求回報的善事,自會有美麗的結局」;假如我們做了一件錯事,只要從中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是了。任何事都可以化解,有什麼可以耿耿於懷的呢?假如我們在無謂的瑣事上少用些心思,少花點精力,一心一意地投入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許會活得更加的輕鬆,更加的愜意。

🌊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的話雖然有些浪漫,有些理想,卻也不無現實的啟示。正因為海洋的寬闊,才會有海納百川;正因為天空寬闊,才會有繁星閃爍。如果我們以寬闊的胸懷面對人生,面對他人,也一定會少去許多的煩惱、苦悶、憂慮;多一些平靜、快樂、溫馨。

🌊 超越了應該超越的東西,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解脫。只要我們襟懷坦蕩,問心無愧,大可不必事事在意。不要因別人的眼光而心神不寧,不要因別人的語氣而不知所措,不要因別人的態度而六神無主。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乃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智慧,人生修養,人生境界。(轉載)

·觀世音菩薩·

Tuesday, 18 January 2022

摘自-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人之所以內心不安的原因,歸結起來不外是嫉妒心、擔心、瞋恨心、憤怒心、貪心,以及種種矛盾衝突。這衝突包括自己與自己,或自己與他人之間,以及現實和想像或期待之間的落差。
  
譬如嫉妒心,有時我們看到別人的表現好,心裡就會不舒服,其實別人有好的表現應該要讚歎歡喜,感同身受。而且對別人的成就,我們也可沾一份喜悅,甚至起而效法。與其嫉妒別人,不如去瞭解他人能夠成功的原因,並且看看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夠像他一樣優秀。但是,有時別人能得到的,也許自己付出了同樣的努力還是得不到,這時就要想到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因緣福報不夠,只要再努力,然後加上因緣福報的促成,自然就會成熟了。
  
所以別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來的,即使不是這一生的辛苦,也是過去生累積而來的。有的人會對別人生來有錢、有地位,感到不服氣,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既沒有錢,也沒有福氣。這時我們就要想到,這是別人過去世努力修來的結果,不用羨慕,也不需要嫉妒。

摘自-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Wednesday, 12 January 2022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开示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 --
你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狀況所動,不要被任何現象牽著走。當發現鳥在叫、風在吹,蒼蠅、蚊子在飛舞;或感覺到肩頸痛、腰椎酸、皮膚癢;或者覺察心裡正有雜念、妄想、邪思在浮動,這些都是現象。被你發現了,便是「照」;發現了之後,隨時放捨,就是「默」。
事,是不可能沒有的,吃飯、走路、打坐、睡覺、上洗手間、打掃環境等,每一樣都是事,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事,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牽掛在身上。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了,可以有記憶,但不必牽掛;還沒有發生的事,可以有計畫,但不要懸念;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應者,全是閒事,必須隨時放下,這就是「休息萬事」了。
發現心中有事,就是「照」;不討厭它,不去管它,休息心中所有的事,則是「默」。當你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妄想而只有方法,便是正在修行默照。

Saturday, 8 January 2022

《夕陽無限好》


《夕陽無限好》

我常說:「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當人的年紀大了,回顧這一生,可能錢沒有,地位沒有,健康也沒有,好像就只能等死了。但是,其實你還有兩件事可以做。

第一、隨喜。只要是好事,不管別人做什麼,你就是隨喜讚歎。

第二、發願。發一個悲願說:「我現在能做的事雖然不多,可是我發願要學習佛的智慧、慈悲,要修菩薩行來廣度眾生。」

如果能夠這樣去做,你智慧的、慈悲的生命才正要開始呢!就像太陽剛從東山出來一樣,無限的希望正等著我們去開創。如此一來,豈不就是:「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

摘自- 聖嚴法師 智慧掌中書《老得有智慧》

Friday, 7 January 2022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文/聖嚴法師.圖/吳瑞恩

學佛不論修哪一宗、哪一派,都必須發無上菩提心,那是修行的方向。無上菩提心就是《心經》、《金剛經》及大乘經典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我要成佛」。

學佛成佛,就是要學得像佛一樣有智慧、有慈悲。每個人要經歷的時間不同,這要看因緣,還要看自己精進的程度,有沒有勤修善根和福德?所以,成佛沒有一定的時間,端看自己怎麼修行。

幫助眾生解脫煩惱
要成就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只為眾生不為自己,不發菩提心就沒有目標,即使有目標也是一個自私鬼。一般講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修學佛法是為了自己斷煩惱,同時也幫助眾生斷煩惱,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福慧雙修,就是菩薩行、菩薩道。當完成菩薩行時,就能成佛了。

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的階段,而行菩薩道必須在凡夫群中,所以不管來生想到娑婆世界或者西方極樂世界,都一定要發願度眾生。即使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只是在那裡寄居一段時間,就好比將小孩送到外國留學,等學成後還要再回來服務鄉里。

度眾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救濟貧難和困苦,使眾生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生病了也有醫藥可以治療。但像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沒有錢、也沒有物資,沒有辦法給人衣服、食物、房子或醫藥,但是他用「佛法」,反而度的眾生更多、更徹底。這種度眾生的方法,有一點像已開發國家到貧窮國家或落後地區支援,雖然也會帶一些醫藥、食物、衣服,但主要還是協助當地的人民站起來,學會耕種、治病、製造、生產,自給自足,這就是技術援助,才是最根本的辦法。譬如臺灣過去的農耕隊,做的就是這類的工作。

佛法的救濟是提供觀念、方法,幫助眾生調整自己、改善自己,來去除煩惱、離苦得樂。只要我們的心或觀念能夠轉變、我們的行為能夠改善,就會少煩、少惱、少痛苦,也能夠幫助他人少煩、少惱、少痛苦,這就是佛度眾生的方法。

正確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應該有階段性,只是一般很少強調,因此造成許多弊端。譬如某些禪師只說「頓悟」,但什麼是頓悟?頓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程度,也說不清楚,致使有人誤會頓悟就是成佛,引起許多無謂的爭論。甚至有些人沒有用功修行,也沒有真正的悟境,就自認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然後目空一切,耍嘴皮子,形同外道一般,因此,從明朝到近代,有許多善知識都批評禪宗是口頭禪、野狐禪,其實都是因為不明白菩提心次第的關係。

淨土宗也有相同的情形,淨土經典也教人發菩提心,但是發什麼、如何發?都沒有詳細地說明,許多人都誤以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而會有這樣的誤解,並非沒有根據,譬如《法華經.方便品》:「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好像一發要成佛的心,然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已經成佛了。

念佛的確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修持法,可是一定要配合三種淨業、福業,才能累積淨土資糧。只曉得念阿彌陀佛是淨業、是淨土資糧,那是含糊籠統,因此我們要知道菩提心的層次。(摘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菩提心語】
要成就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就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只為眾生不為自己,
不發菩提心就沒有目標,
即使有目標也是一個自私鬼。
                         ——聖嚴法師

Thursday, 6 January 2022

【做個有智慧的人】


【做個有智慧的人】

真正有修行有修心的人,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能夠看到未來,有智慧的人他永遠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而那些讓自己在五欲六塵當中隨波逐流、跌宕起伏、不能自理的人,那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將被社會的紅塵所滾動、所淹沒。

所以我們學佛要精進,永遠不退轉,那才是佛陀的好孩子。

導航再好,給的是方向,代替不了車。 
導師再好,給的是引領,代替不了你自己。 
佛法再好,給的是指引,你不好好證悟,也是白白浪費。 

腳下的路,要自己走;心中的夢,也要自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