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1 April 2021

Awareness and remembrance of death


Awareness and remembrance of death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in Buddhism for two main reasons: 

1)  By realising that our life is transitory, we will be more likely to spend our time wisely, doing positive, beneficial, virtuous actions, and refraining from negative, non-virtuous actions. The result of this is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die without regret, and will be born in fortunate circumstances in our next life. 

2)  Remembering death will induce a sense of the great need to prepare ourselves for death.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e.g. prayer, meditation, working on our mind) that will enable us to overcome fear, attachment and other emotions that could arise at the time of death and cause our mind to be disturbed, unpeaceful, and even negative. Preparing for death will enable us to die peacefully, with a clear, positive state of mind.

- Excerpted from Preparing For Death And Helping The Dying

淨空法師:命有定數,絕對不是保健能延長


淨空法師:命有定數,絕對不是保健能延長

每個人都希望長壽,可是不是你想長就長,想短就短,命有定數。這個定數怎麼來?業(力)變出來的。所以算命看相有些很準,哪一年有災難過不去。

了凡先生的壽命(本來)五十三歲,但是以後不準,雲谷禪師(教)他改變了。了凡先生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這是修來的。

分別工巧長命,現在人求長壽之道。醫學進步,疾病可以治療,疾病是小業障。醫生醫藥只能醫病,不能醫命,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壽命到了,絕對不是保健能夠延長的。

我們看到很多富貴人家,有家庭醫生,有沒有活到一百歲?沒有。依然五、六十歲走了,六、七十歲走了,太多太多。只要稍稍觀察一下,這些事情都在眼前。

聖賢人所說,世間人所傳,因果報應統統在面前,只要冷靜細心,完全看到。看清楚看明白,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存心,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你會真正相信聖賢教誨,一生當中捨己為人。時時刻刻學聖學賢,這一生決定依靠聖賢的經論,肯定過得充實,過得幸福美滿。佛法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66集

圓滿一切福報的必經之路 - 達真堪布


圓滿一切福報的必經之路
達真堪布

善行好比梯子,快樂、名譽和利益好比無量殿堂,登上行善的梯子,再有善神護法的提攜,他們在上面拉你,你很快就能到達“利樂譽”的無量殿堂。快樂、名聲很快就得到,一切垂手可得,一切利益當下圓滿,但前提是要斷惡行善。

若要上殿堂,就要登梯子,梯子即是行善。身行持善法,這是基本的:不但不殺生,甚至還能保護自他的生命;不但不偷盜,還能行持佈施,有什麼福報都能分享給他人;不但不淫欲,還能守持清淨戒律。以語行持善法:不但不妄語,反而能說諦實語,一般的情況下要說實話;不惡語,說悅耳語,說好聽的話; 不說離間語,要化解他人的怨恨; 不綺語,多念佛持咒。還有意行善:不貪心,有施捨心;不害心,存饒益心; 不邪見,保持正見。

身口意不離善法,這是梯子。你登上行善的梯子,善神護法自然就會在上面拉你。自己向上登,善神護法在上面拉,你很快就能到達成就的殿堂,很快就能圓滿世出世間的一切福報。你行持善法了,善神護法就會幫助你,你很快就能圓滿一切所願。

最簡單的施食法:六字大明咒施食


最簡單的施食法:六字大明咒施食

餐前必做上供下施!
下施時,念誦觀音菩薩心咒數遍,吹氣於飯上,布施幾顆出去。任何食物念「嗡嘛呢唄美吽」可布施於任何地方。
◎任何吃剩的食物(含肉類,剩下便當,乃至發霉的食物念六字大明咒七遍,布施於任何地方、廚餘桶都可以!)
◎餐廳吃不完的食物,念六字大明咒七遍,雖未經手布施於任何地方,也是可以!
◎一切不淨的食物,施食都適用於,念誦六字大明咒施食。
註:觀音心咒布施餓鬼是最方便的方法。
將食物丟於廚餘桶前,請念嗡嘛呢唄美吽,可使餓鬼飽足外,還可以使其捨離餓鬼身!
但也不要因學這個方法,就省去「施食咒」施食法,「施食咒」七遍可變化出無量無邊的食物。
在倒剩飯剩水、丟口水鼻涕鼻血、大小便等之時,念誦觀音心咒:嗡嘛呢唄美吽舍,將其布施給受飢渴的餓鬼道眾生,因觀音菩薩及心咒的加持,即使一粒米一滴水,也會利益恆河沙數的餓鬼。」
海濤法語

【你可以微笑】


【你可以微笑】

生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身體上的問題,有的是觀念上的問題,有的是氣候、環境的關係,甚至是他人帶來的煩惱。由此可知,生氣的因素不一定完全由自己控制,也不一定是自己修養不好。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修養夠好,縱然有各種因素使自己生氣,還是可以用智慧來化解。生氣在表面上是生別人的氣,好像令別人痛苦,但實際上對自己最不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輸家。因為生氣時,心臟跳動得厲害,導致臉紅脖子粗,血液循環和呼吸也會變得不正常,甚至還會分泌腎上腺素,這些因情緒變化造成的生理反應都對身體有害。

有些人認為生氣也許能控制、威嚇別人,或者讓別人屈服,但這種方法用一、兩次可能有效,經常使用就不靈了。雖然有時候不是真正動肝火的生氣,而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但如果是打從內心產生要對付、征服、壓制別人的想法,那就需要反省檢討了。有些人因為無法壓制怒氣,就以為生氣是正常的,還理直氣壯地說:「任誰都會生氣!」所以既沒有想過要讓自己不生氣,也認為不生氣才是難過的事。在這種放任的心理下,便漸漸養成易怒的習性。一旦生起氣來,臉色就很難看,讓人一看就害怕,只好勉為其難的讓他三分;雖然生氣可能讓他佔到一點便宜,卻失去了友誼、健康與平靜的心,損失最大的其實是自己。

既然生氣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那麼學習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便是生活中必要的情緒管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可以試著從兩方面來改善:一是觀念的調整,另一是方法的輔助。所謂觀念的調整,是以「因緣觀」來觀照自己。透過觀照來覺知:生氣的對象不一定是值得生氣的,生氣的事不一定是需要生氣的,解決問題也不一定非生氣不可,生氣通常只會讓情況更糟。如果能夠明白,讓你生氣的人與事都不過是因緣假合,並不會永遠存在,你就不會再生氣了。

在方法方面,當你感覺到快要生氣時,可以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鼻孔的呼吸,感覺、體驗、享受自己的呼吸,漸漸地,心情就會平靜下來,不再那麼氣憤。你也可以試著這樣想:「可能是對方有意要惹我生氣,希望我發脾氣讓自己痛苦,所以千萬不要上當。」既然不願上當,就要一笑置之,這樣就不會氣壞自己。

◇ 聖嚴法師《從心溝通》

佛教故事|被身苦折磨時,別再被心苦這支毒箭射中


佛教故事|被身苦折磨時,別再被心苦這支毒箭射中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

  怎麼會這樣呢?

  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嗔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舍離,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痴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

  這樣,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這就是深陷貪、嗔、痴;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嘆、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

  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嗔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舍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痴煩惱的奴隸。

  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嗔、痴;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

噶瑪巴尊者 - 藥師佛的觀修


噶瑪巴尊者 - 藥師佛的觀修

末法時期,或稱為五濁惡世,眾生會有各種障礙,除了一般所說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之外,前所未見的新障礙和愚痴也會相繼產生。現代人想到過去時,往往以為古人比我們愚痴,可是反觀歷史,古人可能比我們更有智慧。新時代的眾生有各種業力的覆障,有各種新起的疾病和痛苦。

末法時,佛教也會衰敗,許多咒語的力量也會減弱。然而,藥師佛法門是特別為末法時代的眾生宣說的,由於佛的願力,藥師咒的力量在末法時期反而更加強大。總之,藥師咒是阿難尊者為了幫助末法時期的眾生對治疾病而請佛宣說的,因此對惡世眾生的利益特別強大。藥師咒尤其能對治猛烈的疾病,例如各種瘟疫,並能幫助病者盡速復元。因此,在我們這時代修持藥師法和咒語的利益特別強大,勝於其他修本尊法和咒語。

當我們得病時,有些疾病是可治療的,但有些疾病是無法治療的。此外,就醫的條件也有地域上的差別,有些地方幅員廣大,求醫不易;也有些地方,醫療落後。在這種狀況下,若能修誦藥師儀軌將可獲得間接的醫療利益。

顯密經續都含有藥師法門。在顯乘或經部方面,除了藥師經之外,堪布菩提薩埵也著作了屬於經部的藥師儀軌。密乘的事部瑜伽密續中也有許多和藥師佛有關的修持儀軌。因此,藥師法是顯密共有的法門。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金剛座
時間:2007年12月26日
報導:噶舉祈願法會文宣組

【佛教故事】心生的意念不要過重


【佛教故事】心生的意念不要過重

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時候,看見一位老人擺了個撈魚的攤子。老人向有意撈魚的人提供漁網,撈起來的魚歸撈魚人所有。這個小和尚一時善心大發,他想:「我要把這些魚都撈起來,全部放生。」

於是,小和尚蹲下去撈起魚來,可是,他一連撈碎了三張網,連一條小魚也沒撈到。

小和尚見老人眯著眼看自己的狼狽相,心中似乎還在暗自竊笑,便不耐煩地說:「施主,你這網子做得太薄了,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麼能撈得起來呢?」

老人回答說:「小師父,看你也是個明白人,怎麼也不懂呢?當你心生意念想撈起你想要的那麼多魚時,你考慮過你手中的漁網是否真的能夠承受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氣地說道:「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太薄,根本撈不起魚。」

「小師父,你還不懂得撈魚的哲學吧!這和我們俗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金錢都是一樣的。當你沉迷於眼前目標的時候,你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嗎?」

小和尚思考著,似乎明白了什麼。

菩提心語:

擁有遠大的理想不是壞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實際能力,就未免顯得不合時宜了。合理定位,適時把握,才能穩妥地達到目標。

什麼是咒語?聖嚴法師

什麼是咒語?
聖嚴法師 

不論是參加法會,或是在家做早晚課,初學佛者誦念到咒語時,常常會有一種奇異和神祕的感覺,好奇為何要念咒、咒語從何而來,也擔心念錯字時,咒語會不會失效呢?

咒語起源於上古時代,是人們為了與大自然或神靈界溝通,而出現的一種特殊「音聲」。由於一般人無法懂得這些特殊的「音符」,所以必須透過靈媒、祭司、巫師等媒介,來唱念、祈禱,以表達人們的願求,並傳遞神靈的旨意。

佛教的咒語

但是佛教中的咒語,尤其是佛菩薩的名號和本願功德,主要是透過持咒來修心。佛教咒語又稱為神咒、密咒、真言、陀羅尼。透過特殊的音聲與韻律,傳達對佛菩薩的憶念,當至心持念,即能與身、口、意三業相應,自然會與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感應道交。

咒力是願力的展現

持咒的力量來源,除了佛菩薩廣大無邊的願力,以及護法龍天的護持,自己的虔敬皈依心,也是核心關鍵。如果心不與佛、法、僧三寶相應,即使再用功持咒,學會再多不可思議的神咒,最後仍舊可能偏離佛道,讓咒語變成了咒術。既然咒語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我們應將自己的種種煩惱心,透過清淨咒語轉為佛心,與佛同一願海。

Tuesday, 13 April 2021

问:佛教经常劝人要放下,究竟要放下什么?


问:佛教经常劝人要放下,究竟要放下什么?

  星云大师答:人之所以生活得辛苦,就是因为放不下。为了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脸色、一样东西放不下,心里给烦恼占据,生活就愁闷。所以,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该提起的时候就提起,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

  那究竟要放下什么呢?放下妄想、放下烦恼、放下成见、放下往事、放下恩爱情仇、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功名富贵,甚至金钱、爱情,乃至于家庭、儿女,放下让人烦恼的事情、不当的事情、执着的事情、负担的事情、没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放下。而什么时候该提起呢?凡是正派的事,应该用精神力去服务的事情,就要提起。

  或许有人会说:「金钱能都不要吗?」拥有一点钱过生活,当然是应该的,但不能贪图太多,否则对金钱放不下,就只能做守财奴了。又好比患了点小病,你不计较,反而快好;你放不下,患得患失,那可就麻烦了。

Avoiding criticism ~ 17th Karmapa


Avoiding criticism ~ 17th Karmapa

We should not say bad things about anyone,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bodhisattvas. It is not the same thing, however, if we know that pointing out someone’s mistakes will help them to change. Generally speaking, since it is not easy to change another person, we should avoid criticism. Other people do not like to hear it and, further, laying out their faults will create problems and troubles for us. We who are supposed to be practicing the dharma should be trying to do whatever brings happiness to ourselves and others. Since faultfinding does not bring any benefit, we should carefully avoid it.
[…]
If we really want to help someone, perhaps we can say something once in a pleasant way so that the person can readily understand, “Oh yes, this is something I need to change.” However, it is better not to repeat our comments, because if we keep mentioning faults, not only will it not truly help, it will disturb others to no good effect. Therefore not mentioning the faults of others is th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s.

– 17th Karmapa

from the book "Traveling the Path of Compassion: A Commentary on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佛典故事】跋摩竭提夫人轉男身因緣


【佛典故事】跋摩竭提夫人轉男身因緣

世尊告訴波斯匿王:「一切眾生被慳吝所束縛,被慳的煩惱所覆蓋,不知道布施的福報無量。在過去世,閻浮提中有座城叫不流沙,國王叫婆檀寧,夫人名跋摩竭提。那時糧食昂貴,人民遭饑饉之苦,疫疾亦四處流行。不幸的是,國王也染上了重病,跋摩竭提夫人隻身外出祭天祈福。在街道旁有一戶人家,婦人生產時因丈夫不在家,身旁又無奴僕照料,以致產後虛弱不堪。幾乎要餓死的婦人自念:『我已到了垂死邊緣,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殺了孩子以存活。』隨即拿刀要殺害親生兒子,卻忍不住悲痛地放聲嚎哭。

夫人回宮途中,正好聽到了這悲悽慘切的哭聲,生起憐憫心便循聲前往。正要拿刀殺子的婦人,不停地哭著說:『我怎麼忍心殺掉親生骨肉呢?』夫人進了屋,問道:『妳為何哭得如此傷心呢?』婦人說:『家裡已經沒有任何食物了,我生產後身體極為虛弱,只能殺了兒子來保命。』夫人悲憫地說:『不要殺你的兒子!我回到宮裡,立刻請人送食物過來。』婦人回答:『夫人您是如此尊貴,在路上可能有事耽誤,遲遲才回宮,或忘卻此事,而我微弱的氣息,生命隨時不保,不如殺了小兒以確保活命。』

夫人問:『如果是其他的肉可以嗎?』婦人回答:『我只求能活下去,不問好壞的肉。』於是夫人取刀割下自己的乳房,說:『今天我布施乳房救助婦人的危厄,不求成為轉輪聖王、天帝、魔王、梵王,只願以此功德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便將割下的乳房給與婦人。當夫人舉刀想要再割下另一邊乳房時,三千大千世界大震動,諸天宮殿也都動搖。

天帝用天眼見到夫人割了自己的乳房救助婦人,與無數諸天同在虛空中悲泣。天帝現身走到夫人前面問:『妳的布施非常不容易,為了求什麼?』夫人說:『願以此功德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度脫一切眾生出離苦厄。』天帝又問:『如何證明妳的願心?』夫人便立誓言:『我布施的功德如果能夠成就正覺,我的乳房將恢復本來樣貌。』話才說完,乳房便恢復原貌。天帝讚歎:『善哉善哉!不久後妳將成佛。』

諸天也現形歡喜讚歎夫人,並問:『妳不悔恨今日的布施嗎?不覺得痛苦嗎?』夫人回答:『我無悔恨,也不以為痛。』諸天又問:『如何證明你沒有悔恨?』夫人又立誓言:『我今日所施以求佛道,心無悔恨,則令我女身變成男子。』話畢,夫人應時由女身轉變為男身。此時,諸天神讚歎:『善哉善哉!如你所願,不久將成佛。』國王及臣民皆歎奇特,無比歡喜。同時,國中眾疫病皆滅除,五穀豐足、人民安樂。

不久國王駕崩,群臣共議另立君王。天帝告訴群臣:『跋摩竭提夫人已轉女身成為男子,又有福德,應該立他為王。』諸臣歡喜,即拜跋摩竭提為王,此後人民繁盛、國運興隆。」

佛告訴波斯匿王:「那時的跋摩竭提就是我。我當時不惜生命布施,現世獲報,即變身成男子,得到王位。以此功德今日才能成佛,普濟一切。菩薩行布施波羅蜜,應該如此勇猛。」諸比丘、國王臣民,皆大歡喜,向佛作禮而去。

典故摘自《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

#省思
《大方廣佛華嚴經》云:「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在因地中修行時,能捨身以救護眾生,皆是念起慈悲的大無畏精神。吾等學人當精進行道,以布施波羅蜜去慳貪、長慈悲,方能以菩薩之精神,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趣向佛道。

文:中台禪寺
圖:網路

佛教故事|珍惜當下


佛教故事|珍惜當下

且說有一位賢明的人,一向奉持佛法,精進不懈怠,後因壽盡,得病而亡。他的妻子傷痛悲切,自是不在話下。

妻子雖然悲痛,還是遵照禮法,將丈夫的尸骨火化、埋葬。喪事既畢,妻子還是不能稍抑悲痛,而且廢忘經典、佛法,甚至連佛龕前的香燈都不再點燃,只全心全意的在烹宰牲畜,設肴饌、置酒食,在丈夫的墳前,悲泣哀號。

這位賢者,因生前奉持佛法,死後生天,他以天眼,遙見妻子的哀傷、愚癡不可名狀,反覺好笑,而發憐愍之情。

于是,賢者化成牧童,在墳邊牧牛;忽然,牛竟猝死,牧童在旁,號哭後,接著便去割草,拿到死牛前,大聲叫牛吃草,死牛如何吃呢?牧童于是又打、又喊、又哭的不停的推著死牛。

對于牧童怪異的行徑,墳塚附近的人全都聚集來看,當然,賢者之妻也走近來看,其中有一人,笑著問牧童:“你是誰家的孩子呀?牛死了,該回去告訴你家人,在這兒哭有什麼用?牛死了怎會知道呢?”

“我可不愚笨啊!牛雖死了,還在這里,我猶有指望,不像她!”牧童一指賢者之妻,繼續說,“丈夫老早就死了,還天天買酒設肴,到這兒號哭,他已化焦了的骨骸,又怎麼會知道呢?”

賢者之妻聞言,心里正自驚詫,牧童又說:“我原是你的丈夫,生前因奉持佛法,故已生天界,而今特來度化你啊!”

說完,牧童恢複他原來的天身,隱向天空時,又說:“你要像我一樣,精勤修持,增進道業,不要再浪費時間呀!”

賢者之妻聞言,心開悟解,回家後,便不再號泣、不再憂愁,而一心精持五戒,注重德行,廣行布施,賑濟貧病無依者。

這才使她世壽盡時,也得以往生天道。

Ajahn Chah about Dhamma


“If you look for the Dhamma, you will find tha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orests, the mountains, or the caves – it exists in the heart. The language of the Dhamma isn’t English or Thai or Sanskrit. It has its own language, which is the same for all people – the language of experienc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pts and direct experience. Whoever puts a finger into a glass of hot water will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 of hot, but it is called by many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Similarly, whoever looks deeply into the heart will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 no matter what his or her nationality or culture or language.”

-  Ajahn Chah

佛教故事丨心中牢記拜的是佛法


佛教故事丨心中牢記拜的是佛法

曾經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發心供養出家人。其中有一個小沙彌,也來參加應供。阿育王就為難了,因為在印度,即使貴為一國之尊的國王,見到出家人,也要五體投地恭敬頂禮。阿育王頂禮了許多大法師之後,面對這樣幼小的小沙彌,實在無法下拜,但是不頂禮呢,又擔心對三寶不恭敬,會受到嚴厲的批評責備。在左右為難之下,他只好把小沙彌叫到沒有人的地方,勉強屈身向他頂禮,囑咐他說:「我是一國之主,不能隨便向人禮拜,尤其是你這麼個小孩子。剛才我向你頂禮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

小沙彌聽了阿育王的話,默默放下受供的缽,突然縱身一躍,跳進了缽中,隨著缽緣遊走;又跳出缽外,向阿育王一笑。這樣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神通無礙,把個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驚:「這個小沙彌真是神通廣大呀!」

小沙彌定住身後,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說:「大王,剛才這件事情,您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啊!」說得阿育王羞愧萬分,趕快懺悔:「唉,我的心地不夠光明虔誠,本不該輕視小沙彌!」從此阿育王對於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少賢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佛典故事】紙上談兵的長者子


【佛典故事】紙上談兵的長者子

過去有一位大富人家的兒子,與許多商人一起入海採寶。這位長者子很會講述航海及開船的方法,如在大海中航行,遇到漩渦、洄流、暗礁時,應當如何掌舵、如何恰當的撐槳、如何穩住船身。他告訴眾人:「入海駕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眾人聽了,都深信不疑。

當商船航行至海中不久後,船師生 病,突然往生了。這時,長者子便代替船師駕船。當船航行 至漩渦的急流當中時,長者子大聲的說:「現在應當如此掌舵、如此撐槳、如此穩住船身。」可是船始終在原處盤旋打轉,無法前進,更別說到達採寶的地方。最後,船上所有的商人都溺水而死。

一般人也是如此,修學了一點點的禪法、數息觀及不淨觀,雖然知道一些名相,但並不了解其意義;對種種修行的方法,實在一無所知,卻說自己善解,並且任意傳授他人禪法,使人迷亂,失去正知正見。顛倒錯解種種法相,即使經年累月用功,仍空無所獲,就如同那位愚癡的長者子,使他人及自己皆葬身大海。

典故摘自《百喻經.卷第四.(六六)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省思
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注重「解行相應」,明瞭其義,世間法必須實驗,出世間法必須實踐。佛法,尤其重視「信解行證」,要依大善知識、聽經聞法、慧解教義,還必須精進用功,實修實證。否則,如經中所言:「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得飽。」

文:中台禪寺
圖:chainfoto24

用佈施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 - 達真堪布


用佈施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
達真堪布

佈施是六度萬行裡最基礎的一個修法。佈施的對境是什麼呢?是一切眾生,而且完全是平等的。首先要有平等心,這很重要。佛法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若是沒有對治煩惱,沒有對治習氣,那就不是佛法了。佈施也是一樣,若是沒有直接對治煩惱和習氣,那就不是佛講的佈施,不是我們大乘學者要學修的佈施。

我們也做佈施,但是我們的心態為什麼沒有轉變呢?修行上為什麼沒有進步呢?因為我們的佈施是有分別的,不是平等的,所以它沒有直接對治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只幫助貧困的人,不幫助有錢有勢的人;只幫助善良的人,不幫助兇惡的人;只幫助好人,不幫助壞人。這都是分別,沒有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

慈悲心的基礎是平等,佈施的基礎也是平等。眾生最可憐的地方不是沒吃沒穿,而是愚癡顛倒,煩惱痛苦。所有的眾生都一樣,都在感受這樣的痛苦。在這樣的見解中,我們去幫助,去愛護,去施舍,這才是平等心。

比如我們在街上遇到乞丐或者殘疾人了,我們幫助他們的時候,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呢?應該是「哦,他是眾生,因為他愚癡顛倒,前世造業了,才會受的這個果報,所以現在需要我的幫助,我應該去幫助他。」這種發心才是正確的。這樣平等地對待眾生,才能對治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任何一個眾生需要我們幫助和施舍的時候,我們都能以正確、清淨的心態去做,那就是佈施。若是你有分別:我可以幫助一些人,但是不能幫助那些惡人、貪官、強盜,不能幫助仇人、敵人。這不是佈施。佈施的對境應該是一切眾生,包括這些惡人、敵人、惡魔、鬼神。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回報,而是為了一切眾生都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以這樣的目的去做佈施,才能對治我們的自私自利心。

不管是身佈施,還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都要發自內心。若不是發自內心,不是表裡如一,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你做佈施的時候,有沒有直接對治這些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對治自私自利?有沒有對治對身體、財物、法和善根的貪著?若是沒有,那就是不如法的,就要調整心態,否則我們在表面上做的再多也沒有什麼的意義。我們做佈施的同時,貪心和吝嗇心減少了,或者徹底去掉了,那才是真正的佈施。

慧律法師:學佛的重點


慧律法師:學佛的重點

簡單來說:佛教就是徹底覺悟的人生觀,是徹底覺悟,而不是迷迷糊糊。

我每次演講時,都再三地強調,學佛第一個重點就是:正知、正見、正信。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學佛的人,來拜佛時,拿了幾個蘋果、香蕉來拜拜,就要求佛陀保佑她先生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要求佛陀讓她的孩子讀書第一名;又希望佛陀讓她青春美麗,永遠十八歲。她把佛教當成保險公司。

有的人認為,只要他拜佛,佛陀就會保佑他。錯了!這是嚴重的錯誤觀念。就好比說,我脾氣很壞,現在也開始在學佛拜佛,可是我動不動就嗔恨罵人,你說這樣拜佛會消災嗎?會嗎?你到處得罪人家,出口就成「臟」,「骯臟」的「臟」,那你怎麼會消災呢?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佛不能度人,唯人自度。」釋迦牟尼佛都沒辦法度你,只有靠你自己覺悟,從你內在發出智慧的觀照。你要透視人生,你要體悟人生,要深入去覺悟,就會使自己免於煩惱痛苦。

你今天懂得尊重人家,不必拜佛就會消災,不是嗎?我尊重你,我贊嘆你,我不嫉妒你,那麼我二十四小時都活在歡喜心裡面,非常的平靜安祥。如果你從今以後不傷害眾生,不偷拿人家的東西,不喝酒、不亂來、不欺騙別人,你今天不必拜佛就可以消災。

所以,要有正知、正見才算是正信。才可以說是佛的弟子。今天,拿東西來供佛,是誠心誠意,沒有什麼企圖心,心無所求的,才算是恭敬供養。
  
其次,必須瞭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滅及理體上的不生不滅。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佛就兩個字,‘悟’與‘迷’,重點在有沒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發菩提心,提起正念。」時時刻刻提起正念,大用現前。開悟的人悟到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有念,有清淨的念。我們的本性是無常嗎?不對!本性若是無常,我們永遠不能成佛。
  
一般而言,皆認為本性是常,是不生不滅而非生滅的。我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嗎?錯!我們的本性是無常。為什麼?因為大用現前,既然要起作用,而起作用就是無常。如果我已開悟,跟大家說話即是本性在作用,現在就是無常,無常就是常,覺性當下現前。
  
我們一般都以觀念在學佛,教育往往落入文字的遊戲,書本拿來就一直在教義、教理上研究,從未契入空性的道理,所以談到不生不滅,就透過主觀的意識,將之觀想為一種永恆的東西。有人說:「永恆如同虛空一樣。」如果永恆是一種死寂的東西,那麼,佛性就沒有作用,成了一潭死水。

所以,佛性是‘常’還是‘無常’?佛性,你講‘常’,不對,它要起作用——「依體起用,攝用歸體。」說佛性是‘無常’也不對,因為無常是生滅法。對立法,乃凡夫之見,著無常則不能成道。接著,我們來討論佛性是什麼?‘佛性是常’因為它不生不滅;‘佛性是無常’因為它大用現前。
  
所以,簡單講,悟道就是你講什麼都對也都不對。你講「無常」不對,因為空性不是無常,《楞嚴經》講:你可曾見過虛空壞掉、爛掉?我們這個色身會爛會壞,凡是有相的東西皆會爛會壞,但無相的虛空會爛會壞嗎?我們的覺性亦復如此,所以,說「常」不對,說「無常」亦不對。說「無常」對,何以故?因為「作用」。說「常」對,為什麼?因為「不生不滅」。難就難在這地方。說常、無常、生滅、不生不滅都對,也都不對。
  
要先認識佛,才能成佛。我們以正思惟來探討,何者為‘佛’?泥塑紙繪,被供奉的是佛嗎?那只是佛像而已。什麼是佛?清淨心就是佛。
  
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名為開悟。

覺悟到這顆本自具足的清淨心就是佛。那麼,清淨心是什麼東西?它不是有形相的事物,無法用言語形容,亦無法以筆墨描繪,但處處起作用。我現在講話就是,你們聽課也是——起作用,此系就事相上而言。
  
佛性就是理,但不離事用,不壞事相。因此,就理體來講,是絕對的;就事相上來講則千差萬別。開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古時候,有人打破碗、打破杯子、打個香板就開悟。為什麼?在事相上體悟到這不生不滅的絕對理體,就叫做開悟。他就身心自在,萬緣放下。泰國高僧阿姜·查說:「放下一切執著,是我們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何謂做功課?去掉那份執著,放下那份假相,名為‘做功課’。《楞嚴經》雲:‘想像為塵,納想為垢。’我們用文字來教育,會栽培一些學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雖然看很多經典,但拼命著相,沒有正思惟,因此無從得到法益。由於執著自己的角度,在文字裡面作文章,所以煩惱斷不了。例如看到毛巾,我們曉得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假相。
  
理相上知道,但平常觀照的功夫不夠,無法突破。譬如說,你看到一個俊男,知道這是緣起性空,可是卻斷不了愛著之想,分手後念頭仍縈繞不停。‘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很清楚,但就是斷不了,這是‘習氣’使之然也。
  
至於‘納想為垢’,就像我們每天都用同一個杯子泡茶,即使有一天,你把它洗乾淨,杯里依然有茶的味道。所以說‘修行容易,習氣難斷。’就是這樣。因此,在一個團體裡面,能有一個好的環境修行,是很有福報的。

Thursday, 8 April 2021

有這五種表現,說明業障開始清凈了


有這五種表現,說明業障開始清凈了

修行兩件事情不能等,一是清凈業障,二是廣結善緣。我們造下的惡業,身語意的惡業,會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這就是業障。而如何消業障,放生,義工,誦經,甚至生病也可以當做消業障。很多人覺得做的越多,就表示自己業障越輕,所以,今天就講講,怎樣才算業障減輕了。

很多人似乎比較喜歡形式,比如誦經要講數目,佛號也講數目,放生要講金錢,布施也講金錢。論壇上有人誦地藏經三千部,那是很了不起的,每部地藏一般要誦1個半小時。而有些人把工資除了維持日常外,剩下的就是拿來放生了。每年放生好幾萬,救命無數條。那麼業障消除了嗎?業障消除的標準是什麼呢?

很多人誦經,因為求婚姻,求孩子,求愛情,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而且也真的達到了。八苦中求不得是一種業障,但是求得了,不代表業障消除了。很多人說,我誦經很多部,參加法會無數場,參加灌頂無數次,放生幾千萬元,業障應該消除了吧。先講個故事,當年梁武帝問達摩:「我一生建寺無數,齋僧無數,該有功德吧。」達摩說:「實無功德。」為什麼實無功德呢?功德不能向外求,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向外求的,是福德。所以說梁武帝沒有功德。

菩薩不會和凡夫算賬,也沒有說過說你念多少部我消你業障。當然,能誦三千部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起碼要有很強的定力。業障和你讀誦經典多少沒有關係,禮拜的數目沒有關係。跟你的心有關係。

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出離心就會升起。那麼你的貪心,執著就會慢慢減少,起碼的你看淡世間的物質的執著,情感的執著。如果你學佛了,世間的物質情感名利也放不下。說明你的業障並沒有消除,因為學佛修行要的不是抓,而是舍。有的人學佛,不過是為了現世過的更好,根本不想出離,那麼你不是修行佛法,不過是在修行世間法。

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智慧就會升起。智慧是每個人本有的,不用向外而求的,書本不會給你智慧,經書乃白紙黑字,如何度人出離生死,只啃經書,不肯從心底下功夫,那不過是一介書生罷了。修行是用在刀鋒上,是在煩惱,是非升起的那一剎那,看看你能不能覺知,降伏。有些人雖然懂了三藏十二部經典,懂了各種名詞,但是當下的煩惱卻降伏不了時,只能說明我們都是研究佛學,不是學佛了。研究佛學不能減少你的業障。時刻觀察自己的念頭,讓智慧升起,這就是學佛的根本。而不是天天啃書中不肯出來。

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慈悲心就會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無法慈悲,因為執著於一個我,我執障礙了我們的慈悲。很多人雖然啃了很多經書,也知道了慈悲的含義,但是慈悲不是嘴巴上講講就過去的,而是真正實行的,才能發覺自己夠不夠慈悲。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別人,甚至逃避自己的責任呢。

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本有的菩提心就會生起。三世諸佛都是因為發了為眾生離苦得樂的願力而成佛。菩提心就是不忍眾生苦的心,你發願去救他們出苦海,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救拔苦海眾生出離苦海,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佛教徒應該發菩提心,但這種心不是嘴巴念念「所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就是的,而是要切實的去實行的東西。我們誦經時也懂得迴向法界眾生,但是也許「法界眾生」對我們來講只是四個字,簡單念過而已。因為菩提心還不夠。

如果你業障消除了,你的恭敬心就會生起。業障凡夫都是看自己很了不起,看大家都是凡夫,唯獨自己是菩薩的。而真正的菩薩,則是看自己是凡夫,看別人都是菩薩。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有修行,這說明我們業障並沒有消除,只有看到自己沒有修行時,那時你的業障才減輕。佛經中記載,有個常不輕菩薩大家知道吧。

如果你本有的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恭敬心,智慧都生起的時候,說明你的業障在減輕,如果學佛後,你越執著,越我慢,越貪心,那說明你的業障還沒有減輕。為什麼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是本有的呢,本有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具足一切,只是自己被障礙,蒙蔽住了而已。修行就是要露出我們的廬山真面目,去除我們的執著,妄想,分別,那如來藏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啊。

每天清晨發三個殊勝的願 - 達真堪布

每天清晨發三個殊勝的願
達真堪布

很多人雖然表面上在修行,每天都在念誦,都在打坐,但是如果沒有去掉自私自利,那還是在造業。所以,要發菩提心,不為自己,只為眾生。利益眾生的心,利益眾生的行為,才是快樂幸福的來源。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時候先為眾生,愚癡的人為自己的時候就為自己。

給眾生吃的、穿的等暫時的幫助是揚湯止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要從根本上下手,抽薪止沸,讓他們徹底解脫,讓他們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迅速圓滿。通過講經說法,讓他們學佛,讓他們修行,這樣他們想得到的幸福、快樂自然就得到了。為了眾生發誓成佛這叫願菩提心。

我們每天都在念誦: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三句發願文非常好,要經常念,這叫願行菩提心。龍欽巴尊者講過,為果發的願是願菩提心,為因發的願是行菩提心。兩種都是願,一個是為眾生成就佛果,是為果發誓;另一個是為了成就佛果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修習六波羅蜜多,它是菩提果的因,是成佛的因,所以是為因發誓。這兩個都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父母,他們做我們父母的時候,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要報答父母的恩德,而報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解脫成佛。為了讓他們解脫成佛,我們就要學修六度萬行。

佛教和世間都注重孝道,但是佛教認為,孝敬現世的父母是一般的孝,孝敬宿世的父母才是究竟的孝。孝敬父母,給他們吃穿住用,這只是暫時的孝;讓父母學佛修行,解脫成佛才是究竟的孝。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很多學佛人,都在學孝道,其實想學孝道,就學佛門裡的孝道,這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孝道。佛門裡的孝道,孝敬的不僅僅是現世的父母,還孝敬了生生世世的父母。你把現世的父母安置于佛果,為什麼不把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安置于佛果呢?善男子、善女子們,一定要有智慧啊!

——摘自達真堪布《成就寶鑒論》聞法方式一

【學佛Q&A】有些病無法以藥物治癒,是否真的有沖煞?超度冤親債主有用嗎?


【學佛Q&A】有些病無法以藥物治癒,是否真的有沖煞?超度冤親債主有用嗎?

🤔問:有些病無法以藥物治癒,做了醫學的檢驗與掃描,結論是身體絲毫沒有異常,但是這人的動作卻日漸僵直與怪異,是否真的有沖煞或有「非人」在身邊作祟?超度冤親債主有用嗎?
💬答:就佛法來說,世間一切都是眾生的心造成的,包括眾生自我的身心與外在的環境;也就是說,是眾生自作自受的,過去種了某種的因,加上現在的外緣,便產生未來某種的果報。所以,要改善的最好方法是懺悔、常存慚愧、利他的心、去惡行善,同時要有「因緣因果」與「因緣有自性空」的觀念。「因緣有自性空」的意思是,現象都是因各種因素所聚合造成,當這些因素散失時,現象也就消失了。所以,它不是永遠有的,而是暫時的存在,到後來還是會消失掉,也就是「緣起性空」。
醫師檢查不出來,那就接受佛法,以修行的方法來改善,常念佛、拜佛、拜懺、行善布施。參加寺院的共修,若共修的法會有點燈及寫牌位,可以為冤親債主點燈或寫牌位超渡。
-------------------
◎文:轉載至《人生雜誌》211期
◎圖:林昆賢 攝

佛教故事 丨 來之不易


佛教故事   丨   來之不易

釋迦牟尼佛有位弟子很不愛惜衣服和糧食,衣服穿了兩三天就污穢不堪,吃飯的時候總是剩飯。

一天,釋迦牟尼佛故意收起他的衣服,把一團棉花遞給他,說: 「這裡有棉花,你可以自己去做一件衣服。」

那位弟子大惑不解: 「佛陀,我又不是魔術師,怎麼會用棉花做衣服呢?」

佛陀慈悲地說: 「衣服是由棉花做成的,這誰都可以做。但做成衣服要經過很多人的辛苦勞動,先要紡線,然後織布、裁剪、縫紉……」

「噢,這麼麻煩?」那位弟子驚奇起來。

「是啊!做一件衣服需要很多人的辛勤勞作,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吃飯也一樣,每一粒米都凝結著很多人的汗水。我們現在能安穩度日,離不開眾人的幫助,我們不要忘了這樣的恩惠,要用感謝的心情愛惜物力。」

阿彌陀佛-經常念佛的好處


阿彌陀佛-經常念佛的好處

(一) 無論男女老幼,經常口念阿彌陀佛,你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

(二) 經常念佛,你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于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

(三) 經常念佛,你不會再斤斤計較各種利害得失,不會再人為制造人際關系的緊張,不會因憤怒而傷元氣。

(四) 經常念佛,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皆不能侵害于你;毒蛇、毒藥、皆不能傷害于你。

(五) 經常念佛,可遠離各種是非場合,以及水火、車禍、歹徒、牢獄、刀兵等一切災禍。

(六) 經常念佛,你的善良本性將成為言行主導,即使先前所作壞事(十惡不赦除外),也可在念佛後得到減輕或消滅。

(七) 經常念佛,你會心里坦然,白天淡然處理各種事務,夜間睡眠香甜,可避免失眠及惡夢。

(八) 經常念佛,知道順應自然規律,不會有非分之想,不會去強加于人,于是所作之事都會吉利,真正做到心想事成。

(九) 經常念佛,你會常常有感恩之心,明白世事複雜,一切隨緣,你會知道佛法無邊,光明普照,于是潛心向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十) 在你臨終時,心里無恐怖無畏懼,視死如歸,無痛苦,無遺憾。因而往生到極樂世界。

———————————————

◉❀ 念誦 「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
       的十種功德利益 ❀◉

若有人受持阿彌陀佛名號,現世就當獲得十種功德利益:

♦一、日夜恆常得到諸天大力神將及其眷屬隱形守護。

♦二、恆常得到二十五位大菩薩如觀世音等以及其他一切菩薩恆常隨形守護。

♦三、恆常為十方諸佛日夜保護憐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念佛人。

♦四、一切餓鬼、若夜叉、羅剎等都不能傷害,一切毒蛇、毒龍等都不能傷害。

♦五、一切水難、火難、冤家盜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枉死,全都不會遭受。

♦六、以前所造作的罪業,全都消滅,所造的殺業,免除命債,因為被殺者承蒙殺者的修行功德迴向獲得解脫,不再有糾纏討命之事。

♦七、晚上做夢都是正直的好夢,或者又夢見阿彌陀佛殊勝美妙的色身。

♦八、心中恆常歡喜,臉色光潤,氣力充足旺盛,所作的事情悉皆吉利。

♦九、常能得到一切世間的人民恭敬、供養、禮拜,如同恭敬佛一樣。

♦十、壽命終結之時,心中沒有恐怖畏懼,佛號正念現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諸位菩薩聖眾,手執金剛蓮台,接引往生西方淨土,於彼土盡未來際,恆享殊勝美妙之快樂。
#念佛之人
有二十五位護法菩薩
日夜不斷的照顧你、守護你

一、#觀世音菩薩

他代表慈悲,眼耳(等六根)並用,救苦尋聲。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觀世音菩薩?有啊!當我們內心有什麼牢騷、煩惱,不說出來難受時,怎 麼辦?你得找個地方或是找個人傾訴、發洩吧?也許你不需要他給你出什麼注意,聽著就行,說完了,心裡也痛快了!那個肯放下手裡事的人,願意把耳朵借給你用 的人,善於側耳傾聽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啊!

二、#大勢至菩薩

他代表智慧。在我們有困惑迷茫時,他為我們指點迷津,破迷開悟,用智慧化解無明,這樣的人不就是大勢至菩薩嗎?可能他就在人堆裡隱藏著,也可能他在一段經文或是一個小故事裡,還可能他是一隻可愛的小動物,無論是他或是它,也許都會給我們一個啟示。

三、#藥王菩薩

他善於為眾生治病。或許他是一位能救死扶傷、妙手回春的外科醫生,或許他是一位善於解決我們心理疾病的心理醫生。或許他就是三五角錢就能搞定的藥物。

吃藥看病我們都要想到這是佛力加持和安排,信心之中真的就會得到佛力加持。那個在我們生病時無微不至、日夜相伴、無私照顧我們的父母、丈夫、妻 子、兒女等等家親眷屬或者是保姆,就是藥王菩薩的化身,護持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您說佛菩薩天天都在眼前,怎麼能看不見呢?

疾病也是藥王菩薩,提醒我們心態出問題了,提醒我們生命無常,提醒我們珍惜生命,提醒我們及早修道學佛。

四、#藥上菩薩

一切藥物以佛法為上,既能治療我們的身病,又能拔除我們貪嗔癡的心毒。那個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大病的善知識,就是藥上菩薩的化身啊!一切身病來源於心,心病還需心藥醫,最好的大夫就是自己,佛法雖好,念頭還要靠自己去轉變,心念轉了,一切都在轉。所以我們要做藥上菩薩,隨時觀照心念的穢淨。

五、#普賢菩薩

來到一家商店、飯店或是乘坐一架飛機,那個對我們彬彬有禮、噓寒問暖的先生或是小姐,難道不是普賢菩薩嗎?那個深入到貧困災區、關注老人和孤兒的人,難道不是普賢菩薩嗎?

六、#法自在菩薩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沒有煩惱。常常到垃圾堆裡撿東西吃,撿衣服穿,不嫌髒,也不嫌破舊,如獲至寶的人,我們把這樣的法自在菩薩看成是流浪 者。常常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地笑的孩子,身體殘疾仍然頑強自立地生活,談笑風生,我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否就是法自在菩薩。

七、#師子吼菩薩

常常給我們一頓棒喝、對我們大發雷霆的人就是獅子吼菩薩;山崩海嘯、地震洪水、四季輪迴這些是自然界的獅子吼菩薩,這位菩薩讓我們從顛倒輪迴的夢中猛然驚醒,我要出離火海,娑婆世界斯有何樂?願往生,願往生,佛救我,佛必定救我!多謝對方慈悲地喚醒了我,不吼我哪裡醒的過來?感恩獅子吼菩薩!

八、#陀羅尼菩薩

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謂之陀羅尼。生生世世不肯放過我們的怨親債主,對我們的仇恨念念不忘,如影隨形,逼著我們不得不走進佛門,尋求解決的辦法;不能不靠佛力,為我們化解怨仇;不得不控制自己不能亂發脾氣。沒有這些陀羅尼菩薩,我們能成就道業嗎?

九、#虛空藏菩薩

把虛空的一切都能包容在內心當中。那個心量很大,總是原諒我們的不敬、不孝、不順的雙親或是我們說了什麼話錯怪別人,而不計前嫌、一如既往的愛人、朋友、陌生人,或是你怎樣打罵我都不肯離家的小狗,都是虛空藏菩薩。我們放大心量的同時和當下,就是虛空藏菩薩。

十、#佛藏菩薩

佛法是寶藏,看到佛藏菩薩這個名號,就是提醒我們常常念佛念法念僧。我們的自性就含藏一切佛法,要向內去求,可以說人人都是佛藏菩薩,還要向外去參學,開發本有的寶藏。

十一、#德藏菩薩

眾生見到佛像不由自主地就磕頭作揖,這是佛菩薩內在威德的感召。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具足一切德能德行。我們能稱念這句名號也 是佛的功德力的感召。我們稱念名號即是領受佛的恩德,培植自己的功福德德,再把佛的功德迴向給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成就自己的善根福德,念佛成佛。

十二、#金藏菩薩

金是稀有珍貴,所謂金藏菩薩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難遇啊!遇到了,我們就要以對佛的恭敬心來對待善知識,這樣就會得到和佛一樣的加持和護念,成就道業。

十三、#金剛藏菩薩

金剛能破萬物,而不被萬物所破,威力無窮的金剛藏菩薩能幫助我們破魔見佛,破除一切邪知邪見,把我們真善仁的偽裝都揭露出來,讓我們看到自身貪嗔癡,也看到自己的佛性。

十四、#山海慧菩薩

智慧像山一樣高大、像海一樣深廣的菩薩。

十五、#光明王菩薩

讓我們破除一切無明煩惱,讓內心充滿光明的大菩薩。

十六、#華嚴王菩薩

心量廣大、神通無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菩薩。

十七、#眾寶王菩薩

所在之處,珍寶從地而湧的大菩薩。想想如果我們居住的地方離大型超市或者市場很近,這也是眾寶王菩薩為我們提供的方便。佛法僧三寶哪個不是眾寶王菩薩的化身?自性三寶哪個不是我們本自具足?

十八、#月光王菩薩

月光很柔和,亮而不熱,隨順自然而變幻圓缺。這也體現了恆順眾生的特性。看到月光,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佛法以及為人處世的藝術,希望我們都來做慈悲、柔軟、相好光明的大菩薩。

十九、#日照王菩薩

光明萬丈神通非凡的大菩薩。我們念佛人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像日照王菩薩一樣,毫無保留地為眾生服務,體現佛菩薩的奉獻精神。

二十、#三昧王菩薩

三昧,意為正定,指的是心不散亂,專心於一處。三昧王菩薩是不但自己是戒定慧具足的大菩薩,而且也能幫助我們念佛人時常持有戒定慧。我們念佛,佛號本身就是三昧王。

二十一、#定自在王菩薩

心地清淨有定力、遊戲自在的大菩薩。這位菩薩提醒我們要想常歡喜自在,專一才能得定,因此雜修不如專修受益大,要一門深入。

二十二、#大自在王菩薩

於一切萬物不生貪著,為我所用,不為其所役,常樂我淨,又常能使我們擺脫心靈的束縛,充滿法喜,歡樂自在的菩薩。

二十三、#白象王菩薩

威猛無比,力大無窮的大菩薩。他能夠常常以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幫我們開闢荊棘,分擔重負。

二十四、#大威德王菩薩

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居士供養其錢財等物品,不為所動,不貪不戀,來去自如。這就是大威德菩薩的化身,為我們眾生做榜樣。

二十五、#無邊身菩薩

化身無數,隨緣隨機地教化眾生。在網絡上,這樣的在家出家菩薩以他們的智慧,通過文字或聲音或形象廣為大眾講法,即使未曾親自見到,但是也間接受益了,護持這些菩薩的人也同樣是無變身菩薩的化身。

其實這二十五位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如果眾生對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聞即生信,深信不疑,佛就不需要為我們講二十五位菩薩了,既然說肯定就是為增長我們對佛的信心。我們心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對佛有信心就能變現出佛菩薩的百千萬億化身;對神有信心,就有善神護佑;對人有信心,就有善人相助。

對佛的信心可以轉為自信,對人說法有底氣,有錢沒錢活著都有志氣,遇上煩心事兒能把心量放寬盡量不生氣,出門辦事待人接物都能和和氣氣,這多好!

我們念佛人接受佛的救度,隨緣為他人講解念佛的道理,當下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也是二十五位菩薩的化身,願您我他都來做阿彌陀佛,都來做阿彌陀佛派來的大菩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常念 四字 #阿彌陀佛
或 六字 #南無阿彌陀佛

♦老實念佛  念佛成佛♦

          ❂ 請常念 ❂
❀ ✿ 南無阿彌陀佛 ✿ ❀

念四字 #阿彌陀佛 或
念六字 #南無阿彌陀佛 皆可

老實念佛 ❀ 念佛成佛 ❀ 
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Thursday, 1 April 2021

佛教故事 丨 信 心


佛教故事  丨   信 心

舍衛城的北面,有一條河流,沿岸有一個村莊。佛陀特地跑到對岸去弘法。佛陀的威儀,令村民肅然起敬,但他們卻不信佛法。後來佛離開舍衛城,舍利佛想親近他,就遠遠地跑來,但是佛陀已經過河去了。河流湍急地流著,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滿信心,涉水而行。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動湯,但是舍利弗專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波浪嚇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對岸。舍利佛來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滿讚美、鼓舞的神色。佛陀對他說:「你是一個智慧者,有信心,肯精進,可以學佛、成佛,普度眾生。」舍利佛贍仰佛陀,歡喜極了。村民聽了佛陀的話,看見舍利弗的異跡,都對佛法生起信心。
——選自:《佛學故事集》

佛教故事 - 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佛教故事   -   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入城乞食時,看見一群孩童在路旁嬉戲。他們聚集沙土造成房屋和倉庫,並以土做米,儲藏在他們製作的倉庫里。

這時候,有一個小孩,遙見佛來,生起布施心,捧著沙土做的米供養給佛陀,佛陀微笑接受。這個情景阿難看在眼裡,心生疑惑,為什麼佛陀要接受這沙土做的米呢?

回到精舍,阿難合掌恭敬地問佛:「佛陀,這小兒布施一點沙土,又有什麼功德呢?這沙土做成的米,為什麼您要接受呢?」

「阿難,你忘記了嗎?佛法貴於發心的真偽,不在事相的美醜貴賤。這小兒發無分別心行大布施,不可輕視!小兒的泥土供養,於我涅槃後一百年間,將得到做大國王的福報,名叫阿育;而且其他小兒,都做他的侍臣擁護他。這小兒會興隆三寶,於閻浮提遍布我的舍利,廣建八萬四千塔,令已信者增進善根,未信者有得度因緣。」

談到布施功德利益的殊勝,《大智度論》譬喻:「好施之人,為人所敬,如月初出,無不愛者……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布施,不但讓他人受惠,自己也能獲得利益;不但是今生得利益,後世更是獲福無量。

布施的善行,讓人稱許;布施之可貴更在一念善心,《菩提行經》便舉出:「若有布施於少食,修善供養於世間,所施大小如蚊蚋,亦獲快樂得半日。」雖然小孩布施的只是一掬泥土,卻因為他心中無惡濁染污心,而以一念澄凈清明,得做大國王的福報。

所謂「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我們怎麼能輕忽一粒芥籽的因緣,這細微如芥的種子,他日也將是華枝春滿,成為庇蔭天下蒼生的傲岸挺立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