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September 2022

許一個不會落空的願


許一個不會落空的願 💛
聖嚴法師:

人人都有願望,但不一定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願望會落空,是因為通常我們都只重視眼前的一個小點,例如心中想要得到一朵花,一旦無法順利獲得,就會認為自己的願望落空而覺得沮喪。

其實,如果沒有花,能得到一枝草也不錯;即使沒有花、沒有草,能得到一根樹枝也很好;就算什麼都沒有,我們的心也不要受影響。

事實上,要為他人、為眾生所發的願,才能叫做「願」。如果只是為了滿足一己的私心,則只是一種貪念,而建立在貪念之上的願望,當然很容易落空。

既然真正的「願」是為了眾生而發,而眾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們的願永遠都不可能完滿。

就如佛教所說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一直到成佛為止,我們的願都不可能全部滿足。因此,願只是一個方向、一個希望,指引我們不斷地往前走而不偏廢。

然而成佛以後,願真的就完全實現了嗎?雖然十方世界中已經有許多佛,可是還有那麼多尚未成佛的眾生有待得度。所以,成佛以後還是要不斷依照著自己的願力往前走,而且是永遠都走不完的。例如,自從釋迦牟尼成佛以來,雖然他自己已經沒有事了,但他才真正開始要度眾生,而眾生無窮,自己的願力當然就是無窮的。

所以,當我們對於願望的實現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千萬不要太在意,只要明白自己有這份心就夠了,對於尚未完成的部分,仍然要秉持初衷繼續做下去。這一次完成不了,還有下一次,即使這一生做不完,後代的子子孫孫都可以繼續努力。

而且從佛教的立場來看,人的生命是由無限的生命過程所累積,一生只是一個過程,這一生過完了,還有下一生,永遠都有實現願望的機會。

另外,想要度眾生還需配合種種因緣,如果某個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我才能夠度他,如果因緣尚未成熟,也不能只是等待因緣,而要先促成讓他得度的因緣。

例如二十年前,我在美國東岸弘法時,雖然南北走了好幾遍,可是連一個徒弟也沒有,當時就有人對我說:「聖嚴法師,您的願好像落空了。」
我說:「沒有落空,我今天是來撒網的,過一段時間再來收網、撈魚。即使沒有撈到也無妨,反正網已經撒下去了,總有一天會撈到魚的。也說不定是因為現在魚還太小,而我的網眼太大了,就算撈起來,魚又會從網裡跑掉。所以,等小魚長大變成大魚,自然就會進我的網了。」

二十年後,美國東部已經有很多人學佛,最後到底是不是由我去撈魚,已經不是重點。雖然我不一定能夠得到回饋,表面上好像願望落空了,然而撒網本身就是我的願心。

就如佛教所說的「功不唐捐」,我們所做的任何努力絕對不會白費,一定會有它的功能,即使現在看不到,仍會在未來漸漸地展現出來。

因此,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一定會有所影響,雖然不知道能夠影響多少人,但是慢慢地一定會展現出效果。

所以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都要為眾生的福祉而發願,而這樣的願望是不會落空的。

~ 真正的快樂 🌸
作者:聖嚴法師
[https://ddc.shengyen.org/mobile/text/10-03/127.php](https://ddc.shengyen.org/mobile/text/10-03/127.php)

Friday, 23 September 2022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惡口」是用惡劣的、惡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傷害人,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

一般說來,當父母、老師在管教孩子時,適時說一些重話,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或者是措詞重一些、音量大一點,不一定就是惡口。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例如,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一急就口不擇言,常常會說:「你去死好了!」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不想讀書,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是要打還是要罵呢?我說:「打不得,也罵不得,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沒辦法保護你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知道要奮發圖強。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

另外,我認識一個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皈依三寶,但是他既拜佛、學佛,也經常來找我談話,後來我告訴他:「師父年紀大了,將來你要往生時,我可能不在你身邊,如果你現在不皈依,等到我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不再猶豫不決。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話,但不是惡口。

此外,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口,只是在罵人時,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做,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對方提高警覺,認真接受我的勸告。否則有些人迷糊、散漫,對事情毫不在乎、漠不關心,我和他輕鬆、柔軟地談話,他根本不把我的話當一回事,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不但要用重語,甚且要大聲講話。

雖然這種重語、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但還是得看時機,必須恰到好處地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朋友、同事、師生、師徒之間,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因為這是「非常道」的手段,就像特效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物以稀為貴」,常用就會失去效果。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慧律法師100個記住 : 記住66

Sunday, 18 September 2022

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


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一是三寶恩,二是國家恩,三是父母恩,四是眾生恩。
  
第一種是「三寶恩」

其實三寶恩是無法報的,而三寶本身也不需要我們報恩,只是我們以「報恩」為目標來修行。

第二種是「國家恩」

今天我們能夠在此安居樂業,這都是國家的恩惠所賜,如果國家不安定,我們又如何能平安度日呢?所以,我們希望國人不要作姦犯科,製造動亂,也沒有來自外國的欺凌和侵略,願政府有賢明的官員來領導,人民個個健康,社會處處安定;這些我們都可以用「修行」來祈禱,使我們的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我們報答國家恩的方法。

第三種是「父母恩」

父母有現世父母和過去世的父母。過去世的父母,我們無法知道,但現世的人,縱使是孤兒,也由父母所生,並有人將其扶養長大。所以,還是要報父母恩。

普通人只在父母去世後,才遺憾父母在世時未能盡孝;能夠於父母健在時,即已思及父母年邁,來日無多,必須好好照顧和孝順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清明報恩佛七」,除了超度過去世的父母外,也要為現世的父母祈求健康。我們可用三寶和共修的力量為父母祈福,這是辦得到的。

個人修行猶如一根紗,很容易被扯斷,如果許多人一起修行,就像許多紗結合在一起,變成堅韌的繩索,那力量就很大了。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因此得整體的力量。因此,我們為報父母恩,還是以「共修」的方式,功德最為殊勝。

第四種是「眾生恩」

「眾生」是什麼人?可能是你的兒女、親友、部屬,甚至冤家以及其他的人;凡是對我們的生命過程有過幫助的都是。我們常聽人說:「遇到貴人。」而「貴人」往往只是普通的人,只要他曾替你解決問題,啟示過你,以致轉變了你的命運,他就是你的貴人。因此,我們要報「眾生恩」,必須將所有的人,都視為恩人。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不知接受過多少人的恩惠;佛法說:「眾緣和合所生。」任何事的完成,都是集合了許多人的力量,個人所能提供的,實在很有限。所以,在寺院用齋後,都要感謝所有布施的施主,並祝福他們「有願必成」。

至於在家居士是否也有施主呢?或許有人認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用錢買的,但是人類社會是一個互助的環境,雖然是用自己的錢買的,也還是要有感謝心;若是別人不賣東西給你,你有錢又如何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所得的存有感謝心,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善人和菩薩。

因此,報「眾生恩」時,眼中無一是仇人或壞人。世上只有壞事,沒有壞人。人做了壞事,只要以後不再犯,仍然是好人。因此,佛法對任何一個人都不失望,這就是將所有眾生都視為「恩人」的緣故。

Monday, 12 September 2022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當把握現在,活在當下;已經發生的事,或是還沒有發生的事,不要掛在心上。但這並不等於對過去不做反省檢討、不留回憶,對未來不做計畫、不抱希望,而是情感上不生好壞的執取。無論悔恨、憂慮,或是得意、驕傲,都是觸景生情的執著。

如果我們經常把生活重心放在回憶過去,或是憧憬未來,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和損失。珍惜生命最積極的作法,是踏踏實實地把握現在,對自己盡責負責。

摘自- 法鼓山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福慧好當家>

Friday, 2 September 2022

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陀有一弟子問釋迦牟尼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釋迦牟尼佛答曰: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自身去感悟;
第四,無緣不能度: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雖廣,難度無緣之人。

因果是自己種下的 有因必定有果 不捨亦不會有德 

每次渡過困境難關 都會經一事長一智

Sādhu ! Sādhu ! Sādhu !
善哉 !  善哉 !  善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