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July 2022

【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帶笑】


【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帶笑】

放鬆,能使我們的身心健康,活得自在。

無論發生任何事、遇見任何人,都不必緊張、不必擔心,只要心存感謝,就能放鬆身心,面帶微笑。

人如果經常處於緊張、憂愁、憤怒的狀態,或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臉上一定缺乏笑容,最後不但心理不健康,身體也不會健康。

所以,我們的心要常保清淨,不要自尋煩惱,也就是頭腦裡沒有憂鬱、不滿的事,因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經知道可能會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現,那還有什麼不如意的呢?

摘自- 聖嚴法師《放輕鬆,免緊張!》

【農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孝親月、報恩月、吉祥月!】


【農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孝親月、報恩月、吉祥月!】

在民間,七月被稱為「鬼月」,但是在佛教中的七月是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報恩月」、「孝親月」。從古到今,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寺院將啓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

農歷的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過去世曾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以供養三寶的功德,使生前作惡的母親得以超拔惡趣,因此她發願要度脫一切眾生悉皆成佛,自己乃成正覺。所以,七月也稱「地藏月」。

【七月是吉祥月】

「七」,在中國的數字當中,是一個奇數:七巧、七星、七彩、七律;在佛教里則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

然而,長久以來,中國的七月一直被認為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把七月認為是一個「諸事不宜」的月份,民間的七月,彷彿「鬼影幢幢」。其實在佛教里,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

所謂「佛歡喜日」,源自於佛世時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來臨,所有僧侶皆不外出托鉢,只在山中林間打坐經行,專心修持,此稱為「結夏安居」。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到了七月十五日這天,也就是安居結束之日,所有僧眾一一把自己的修行體悟向佛陀報告,等待佛陀的認可,這一天就叫做「僧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

從古到今,每逢七月,一般寺廟大都會啓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而信徒則為供僧、祭祖而大行佈施功德,所以七月乃是僧信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

【七月是報恩月】

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這就是微妙的地方。報恩,佛經裡面是非常重視的,要報四重恩:

《父母恩》

父母對我們的恩大如須彌山,佛教裡面《父母恩難報經》以及很多經典都有講到。其中佛在《四十二章經》言:「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上之神也。」就是說人們去拜天、拜地、拜鬼神,靈不靈呢?不如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孝順自己的父母比拜天、拜地、拜鬼神還要靈,我們人有很多的苦難從哪裡來的呢?就從不孝來的。所以,要孝養父母,以報親恩。

《三寶恩》

佛法僧三寶或者叫師長的恩。佛是我們的老師,三寶是我們的老師。沒有三寶,我們就會生活在精神的黑夜。當我們心中裝著佛、裝著慈悲的時候,心就在明;遺忘了心中就暗。

老師給我們知識、給我們技能、給我們智慧、給我們精神,在我們生命中有大恩。佛說,一個人的成就,老師決定了他的全部。所以人只要活在世上,不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必須要有老師去指導我們走完人生的路,不斷地進步。所以我們大家發菩提心以報答三寶和師長的教育恩。

《國土恩》

國家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各種社會資源,有了國家的庇護,我們才能生活在這個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很操勞,我們的軍隊為了保護國土日夜堅守,我們的政府機關在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所以愛國是每一個人的本分,我們要報答國家對我們的大恩。

《眾生恩》

我們特別要體會眾生恩,我們穿的衣服不是自己織的布,也不是自己種的棉花,全部都要依靠眾生。我在萬佛寺的時候,分給我小小一間房子,我住在裡面心生感恩。因為這個房子我沒有花一分錢,沒有去搬一塊磚,我直接就住進去了,這都是前輩給我們留下的恩。所以我心中感受到恩就覺得好幸福,我就會覺得應該要去做點什麼回報他們。

如果把生命比成一棵大樹,那我們就是這棵大樹上的花果了,天地國家是大根,父母祖宗是主根,老師上司是中根,家人朋友是細根,一切成就、幫助我們於無形的眾生則是鬚根。那些因為他的介入而改變了我們生命的關鍵人物更是根!

根就是恩,恩就是根;大根就是大恩,大恩就是大根。忘恩就是忘本,報恩就是報根!

所以,一個人未來的命運和成就,可以通過觀察他報恩的成份來預知,就如觀察植物的土和根來預知花果。

一個心中裝滿恩的人,他本身就很幸福;一個心中裝滿恩的人,他本身就有福氣。所以我們透過報恩來增長我們的福氣;透過報恩來增長我們的幸福感;透過報恩來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美好;透過報恩來使我們的世界更加的和諧。

人的一生就那麼幾十年,若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救度眾生的工作中去,那我們的生命就失去了很多意思和意義。這個需要我們用生命來體驗,當我們發出純淨的心念,我們自己會感覺很美好,自己會感覺很幸福。所以,報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報恩是我們跟源頭加強連接的一種方式。報恩改變命運!

【七月是孝親月】

農歷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個重大節日。佛教寺廟,總要舉行「盂蘭盆會」。據《盂蘭盆經》載:「目犍連嘗於此日供養十方眾僧,以此廣大功德,救拔其母脫離餓鬼道。後世遂有於佛歡喜之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之舉,其功德廣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脫。」

《盂蘭盆經》中講,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因為母親在世間時貪、嗔、痴具足,他非常擔心,不知道母親往生後到底會落在何處?於是尊者進入定中,看到餓鬼道中的眾生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乾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飢餓難耐,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母親也正在飽受飢餓的煎熬,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他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於是立刻運用神通,變出一鉢飯、一壺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母親十分歡喜,她忍著顫抖和痛楚,將食物拿到嘴邊,可是飯與水才一到嘴邊,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團大火,瞬息間水乾了,飯也變成了焦炭。

目犍連尊者看到了這種情景,非常痛心,也覺得萬分無奈,儘管他的神通廣大,但是母親的業障讓他無能為力。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立即去請求佛陀給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他的一番孝心令佛陀感動,佛陀說:「要救你的母親,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因為你的母親業障太重,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眾,在七月十五日當天,將清淨的福業累積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來幫助她,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

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僧寶,之後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為他母親祝福,因為每個人平時勤於修行,福德具足,這股福慧、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就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尊者於定中見到母親脫離餓鬼得生天道。於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

Monday, 25 July 2022

【求解脫的鬼】


【求解脫的鬼】

在佛教中有一段故事——有一位高僧行腳於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到瓦觀寺掛單,在寺中禮拜《法華經》;同時,也在那兒研究法華的道理。
有一天,在半夜時分,他忽然肚子不舒服到廁所去,剛走到廁所門口,卻見一個鬼站在外面。高僧一到,鬼立刻五體投地頂禮跪拜,高僧就問鬼說:“你為什麼守在廁所門外,看你那麼虔誠,為什麼會墮入鬼身呢?”
鬼就跪在地上悲泣地說:“過去生我也曾出家,當時在寺院中,掌過香燈、知客等執事,在那期間,不小心犯了戒律,所以死後就墮落做噉糞鬼。我知道大法師您的德行很高,唯有以您的德,才能超拔我。”
這位法師就問:“你到底做了什麼事?”鬼說:“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一定是犯了戒律,所以才會受業報,但是不知犯了哪條罪?”法師就說:“不管犯了哪條罪,都是從身口意三業所造;你是否曾犯殺、盜、淫?”
那個鬼說:“沒有啊,我出家以後,身沒有犯殺、盜、淫。”法師就又問:“你是不是犯了口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鬼想了想說:“妄言倒是沒犯;惡口就難免了;兩舌呢?也是難得清淨;绮語也不敢說完全沒有。”法師再問:“在心意方面,是否犯貪、瞋、癡?”
鬼想了想就說:“很有可能是貪心,這就是我的毛病,以前做香燈、知客的時候,難免要面對很多人,在這當中,我有時會生起不清淨心;貪了香油的供養,也貪圖供奉的金錢,這個‘貪’可能是我最大的罪:‘瞋’也沒辦法控制:‘癡念’也有,因為我智慧未開,時時心中都有煩惱,我想我的業可能是犯在口業和意業。”
他真心誠意要改過,就向法師說:“我知道錯了,請法師代我做功德。”他說:“在柿子樹的下面,有三千錢在那兒,希望您請人掘出柿子樹的樹根,拿出埋在那裡的錢,請為我做好事、超拔我的苦難。”
法師等到天亮時,就邀幾個人帶著鋤頭,到柿子樹下挖掘,果真挖出一個甕,裡面有三千錢。法師就用那三千錢為他寫了一部《法華經》,剩下的錢全部拿去救濟貧困。過了一星期後,那個鬼又來到法師的寮房,向他頂禮答謝說:“我的業已經轉了,比過去好很多,以後我還會努力精進再精進,希望能脫離鬼身,將來回歸人道,好好修行。”禮拜之後,鬼就消失了。
生命的過程多麼奧妙,而凡夫卻往往無法了解。當我們造福時,可以得到多少福報?造惡時,又將承受什麼樣的報應?學佛就是要活得明明朗朗,了解為善作福,以後所有的善果都是自享的;為非作歹,一切的業也都必須自己承擔,這就是修行所應了解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Saturday, 16 July 2022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被自己障礙住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不被自己障礙住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 

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所謂造成障礙,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自己的麻煩;也就是說,因為你的緣故,造成別人或自己時間、能力、財力等的損失,以致於讓事情進行得不順利,那就是障礙了。 

而且你造成別人的損失、傷害,對方可能就會來討回公道、要求補償,他們就像是你的「債權人」,而你就是一個欠債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經常讓很多人受到傷害,這麼一來,你自己就會常常遇到障礙, 這些就成了你的業障。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很自私,都只想到對自己有利,而不管別人如何。這自私的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還以為讓別人受損失就是佔便宜,殊不知這些行為雖然暫時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長遠來看,卻是對自己不利的。這種自私又自我的行為,不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團體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丟到別人那裡,只管自己的環境乾淨就好。短時間內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時間一久,隔壁傳來的臭氣,同樣也會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環境。而且,我把垃圾丟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垃圾丟到我這裡,互相製造干擾、敵對,結果更是得不償失,反受其害。所以這種愚蠢的我、自私的我,是我們要解脫、要放下的。 

但是當我們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後,同時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謂功德的我,是指大公無私、為他不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沒得到任何益處,其實,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們為人處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幫助一切眾生,讓他人得到利益,同時自己也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更進一個層次,那就是「無我」。佛法所說「無我」的意思,是指對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計較。也就是說,我付出一切幫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饋,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做過之後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說,心中沒有牽掛,這便是無我。 

這就好像佛菩薩以智慧和慈悲來廣度眾生,是用清淨的、無染的、無條件的愛心來幫助所有的人。佛菩薩因為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著想,所以不會再製造任何障礙,因為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僅在這個世界上,在十方三世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之中也處處都在、時時都在。 

佛菩薩以智慧處理事的業是「慧業」,以慈悲幫助人的業是「福業」,雖然都是業,但是這種業不會製造障礙,是能成長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左右逢源。像這種使我們處處都能夠自在的「慧業」和「福業」,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是人人都能夠學會的。 

摘自- 聖嚴法師《從心溝通》

Sunday, 10 July 2022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淨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生長於污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瓣、蓮蓬可觀賞,蓮子可食用;蓮子又可生長,栽培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於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所以,比喻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於佛國淨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

三界的眾生,以淫欲而托生,淨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對於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顯現於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淨土佛國中的聖賢,都是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臺之上,是代表著他們清淨的法身,莊嚴的報身。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05-03《學佛群疑》p. 0232
◇感恩常鐸法師慈悲分享攝影作品

Wednesday, 6 July 2022

【佛學常識】香腳香灰該如何清理?


【佛學常識】香腳香灰該如何清理?

平日我們早晚誠心上香拜佛,日積月累,香爐里的香灰和香腳會越積越厚。

上香是為了供養三寶,通過佛香表達對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至誠敬意,並向佛菩薩祈願。堅持上香,佛菩薩定會保佑你和你的家人,得償所願,廣積福報與功德。

如果把香爐灰和香腳隨意處理,會減損功德,決不可亂作。

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才得法呢?

包裝

香爐里的香灰與香不宜過滿,我們把香灰倒出來,一定要拿乾淨的容器裝放,最好是盒子一類的東西,如果沒有的話拿乾淨的袋子亦可。包裝好後應作密封處理,保證香灰與香腳不漏出來。

贈予

包裝好後,最好可以贈送給寺廟,誠心念誦「南無阿彌陀佛」,然後把香灰放在大香爐里,繼續供佛積功德,帶給後面上香拜佛的師兄們一點小小的幫助。

香腳則可放進寶盆中焚化,把灰燼作香灰處理即可。

歸土

我們可以把香灰埋在乾淨的泥土里,挖深一點埋,塵歸塵,土歸土,為生物提供養分生長繁盛,正是因果報應,必得善果。

我們可以把香灰放在流水里,隨緣飄散。

處置

對於在都市裡的師兄們,如果真的沒辦法處置香灰與香腳,則可以在包裝好後放在垃圾桶里。

處置完後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三遍。

Saturday, 2 July 2022

What are the Five Precepts?


What are the Five Precepts?

The Five Precepts are recommendations given by the Buddha, proposed to be lived by one who wishes to lead a peaceful life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happiness of family and society. The Five Precepts are voluntarily observed. They are not “commandments” that have to be abided by without question. They form the basis of universal morality in the Moral Conduct aspect of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as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sing the Buddhist path.

The Five Precepts are usually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form:
1. To refrain from killing
2. To refrain from taking that which is not given
3. To refrain from sexual misconduct
4. To refrain from telling lies
5. To refrain from taking intoxicants

─ Excerpted from Be a Lamp Upon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