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February 2022

人應經常省思的五件事


諸比丘,有五件事是女人、男人、在家人和出家人應經常省思的。哪五件呢?

一、我有老法,無法避免老。
二、我有病法,無法避免病。
三、我有死法,無法避免死。
四、一切我所喜愛、可意的會分散、別離。
五、我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我所造的是善或惡之業,我將是它的承受者。

~《增支部》第五集第57經-常應省思之事經
(Abhiõhapaccavekkhitabbañhanasutta)

------------------------------------------------------------------------
世人迷戀青春、健康和生命,因為自己擁有青春、健康和生命而驕傲、陶醉、沈迷,不願意接受或者無視衰老、疾病和死亡的事實,從而放縱自己,甚至無惡不作。如果一個人能夠正視衰老、疾病和死亡的事實,時時提醒自己,省思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則能減輕甚至斷除對青春、健康和生命的陶醉和迷戀。

不管世人多麽喜歡的人、事、物,包括父母也好,兒女也好,愛人也好,朋友也好,事業也好,名利也好,財產也好,權位也好,最終的結局都是分散、別離。這是世間無常的必然規律。經常思惟無常,省思離散的必然性,則能減輕甚至斷除對所有人、事、物的貪愛和執著,從而在尚未得到時才不會絞盡心思、不擇手段地攫取,在擁有時才不會因害怕失去而過度緊張、恐懼,在失去時也不會過度傷心、絕望。

一個人相信因果,有了善惡觀念,才能心有能正直、清凈自己的身語意三業。

經常這樣修習,最終將能斷除一切煩惱。

Buddhasāsanaṁ ciraṁ tiṭṭhatu.
願佛陀的教法久住世間。

Sādhu ! Sādhu ! Sādhu !
善哉 !  善哉 !  善哉 !

摘自Tony Li帖文Sādhu 
https://m.facebook.com/groups/527366610957784/permalink/1555528031474965/

Thursday, 24 February 2022

一切都是有為法


一切都是有為法

我們的這個身體、還有這個語言、以及我們的一切,一切都是有為法,都是一切有為法。《金剛經》當中講的,一切有為法。

什麼叫做「有為」?這個「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因、有緣,因緣組合產生的東西。比如說某一件事情、事物,它的誕生跟它的因和它的緣有關係的。如果有它的因和緣,它可以產生、誕生;沒有它的因緣就不能誕生的。這些東西叫做「有為」。為,這裡面的「為」就是人為的或者是其他的自然的因緣創造出來的東西都叫做「有為」,在佛教裡面叫做有為法,有為。

所有的「有為」就是因緣當中產生的,都是無常,都是變化無常的。我們的身體、語言,以及我們擁有的這個財產、名、地位,所有都是有為法。因為它們都是有為法,所以它們都是變化無常。我們現在比如說一個人擁有地位、擁有名聲、擁有財富、擁有健康的身體、擁有愉快的心情,但是這個人必須要知道,必須要知道我現在所擁有的這一切都是有為法。

我今天開心,為什麼開心呢?因為我開心的這些因緣都具備了,所以我開心。如果明天讓我開心的這些因緣當中大部分的或者是某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緣如果不具備的話,那麼我明天不會開心的。身體也是一樣的,語言、財富都是一樣的。

這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我們永遠都會年輕;不要以為我們永遠都會有名聲;不要以為我們永遠都會有財富;不會的。為什麼呢?這些都是因緣,這些都是因緣當中產生的。未來的因緣它的發展的趨勢,這個我們今天沒有辦法決定。

它往什麼樣的方向?比如說我們的名聲,比如說我們的財富,比如說一個人要發財的話,這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客觀的因素,還有除了客觀因素以外我們看不見的過去的這個福報,有很多東西——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有這個財富。

那到現在為止已經一直都存在的這些因緣,但是未來它們能不能還繼續這樣子呢?這是沒有保障的,任何人都不知道。這個意思就是說有可能隨時都有變化。我們每天在新聞報紙電視當中所看到的這些,非常非常巨大的這種變化——大自然的變化,人的身體的變化,人擁有的這東西的變化——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一個是不變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變的。變化的時候,那我們要去讓我們去接受它,去接受。這個變化是本來是這樣子要變化的,它是自然的規律,不要去拒絕這個變化。什麼叫拒絕變化?比如說我們衰老的時候,很多人每年用十多萬塊錢去打針,然後就是臉上有皺紋去拉皮,等等等等,就是去做這些;然後頭髮白了以後去染。這些都是在什麼呢?這些都是我們在抗拒大自然的變化、自然的規律,我們在跟自然的變化作對,對立。

我們必須要知道,人在這個自然變化——外在的大自然或者是我們身體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個自然規律的面前,人的能力是非常非常渺小的,人永遠都鬥不過這個自然的規律。它自然的規律,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人是沒有辦法拒絕的。

所以不要打針,不要去拉皮,沒有用的,該老的時候就老了,頭髮該白的時候就白了。這個沒問題的,這是自然的規律,這叫做自然規律。沒有用的,我們不要去抗拒這些東西。

(香彭上師)

Tuesday, 22 February 2022

夢參老和尚法語


有個人向一位祖師請示「如何是解脫?」祖師問他:「誰把你束縛了?」他說:「沒有啊」,祖師說:「那還問什麼解脫?」 很簡單,解脫是對著束縛說的,他請問解脫,祖師問他是誰束縛你了?他找一找,說沒人束縛啊,那本身就是解脫了,還問束縛、問解脫做什麼呢?在一切事物當中你能夠自在,就是解脫。怎樣自在?覺悟了,就束縛不到你了。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越來越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甚麼事、達成怎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台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霉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甚麼事我就做甚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裏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摘自-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Saturday, 12 February 2022

Why must positive potential be dedicated and what should it be dedicated for?


Why must positive potential be dedicated and what should it be dedicated for?

It is important to dedicate our positive potential so it does not get destroyed by our anger or wrong views. Like the steering wheel guiding where the car goes, dedication will guide how our positive potential ripens. It is best to dedicate for the most extensive and noble goals. If we do so, all the smaller results will naturally come. If we set our destination as London, we will pass through Delhi and Kuwait along the way; we do not need a special ticket for those places. Likewise, if we dedicate our positive potential, however small, toward the ultimate happin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this automatically includes dedicating for a good rebirth and for the happiness of 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

Some people think, “I have so little positive potential. If I dedicate it for the happiness of everyone, then I won’t have any left over for myself.” This is not correct. By dedicating our positive potential to others, it does not mean that we have less for ourselves. We will not become paupers by sharing the good results of our actions with others. While dedicating our positive potential for the benefit of all beings, we can still make special prayers, for the happiness of a particular person who is having difficulties at that time.

─ Excerpted from I Wonder Why

造了口業怎麼辦?一句咒語教你立即化解!


࿐造了口業怎麼辦?一句咒語教你立即化解!࿐

每個人都會生氣,情緒無法控制時,就容易說出傷人的話。或許當時無心說出,但聽者有意,也許只是你無意的一句話,就可能已經造下深重的罪業!

禍從口出,造口業損福德最快,可將我們一生積累的功德損盡。

如何在氣頭上控制自己的脾氣,不造口業,佛菩薩教你一個殊勝法門,僅僅六個字咒語,就能讓你控制情緒,積口德,造福報。

生氣發怒時,深吸一口氣,默念下面六字咒語,一直念到心情緩和,情緒平穩。

《金剛薩埵心咒》

 ✨✨唵 班雜薩埵 吽✨✨

每次生氣時就念這個咒語,不久你就會發覺自己的脾氣變好了,不再容易動怒了。堅持每天早晚念誦幾遍,那麼惹你生氣的人或事就會減少,生活就會喜樂常相隨,福報常相依。

這個六字咒語殊勝圓滿,不但能平息怒氣、控制情緒,還能懺悔過錯、清凈業障。一旦你不小心造了口業,只要誠心念誦,十方佛菩薩、金剛菩薩、金剛總持一起加持你,化解你的過失,圓滿你的錯漏!

— 海濤法師🌿

·金剛薩埵·

Thursday, 10 February 2022

因果故事 | 人與人之間的宿世因緣(結善緣,得善果)


因果故事 | 人與人之間的宿世因緣(結善緣,得善果)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對著所有弟子在講經說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難說:"你拿一個桶子,到前方五里路遠的一個小村莊, 向一個在井邊洗衣服的老婦人,要一桶水回來, 記得態度要客氣和善一點。"   
 
阿難點點頭,拿著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說,這麼容易的事,一定輕易就能辦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務。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莊,真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婦在井邊洗衣服。
 
阿難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恭敬的作揖,說:"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見這年輕人,不由怒從心生,很生氣的說:"不行,這口井只能給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許的!"接著就趕阿難走了,任由阿難苦苦哀求也不為所動!阿難無奈,只有帶著空桶回去。他將他所遭遇的種種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場的弟子道來。世尊點點頭,示意阿難坐下,接著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樣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莊;一樣見到那個白髮蒼蒼的老婦還在井邊洗衣服。  
 
舍利弗一樣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人說:"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見這年輕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徬佛見了一個很投緣的親人。她很高興的說:"行!行!來來,我來幫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給舍利弗後,又叫他等一下;老婦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齋食叫舍利弗帶著路上吃。
 
舍利弗帶了整桶水回去,將他所遇到的種種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場的弟子道來。
 
世尊點點頭一樣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難和在場弟子就很納悶、疑惑,問世尊是何種因緣?造成阿難和舍利弗這兩人有這麼大的差別。
 
世尊開示說道:在遠劫前的一世,這位老婦淪為畜牲道,是只老鼠。牠死在路邊被烈日艷陽暴曬著。阿難那時候是個趕貨經商的賈人,見到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惡之心,掩鼻而過。舍利弗那時是個正要赴京趕考的讀書人,見到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憐憫之心,順手捧把泥土將牠掩蓋。
 
經久遠劫以後,現在他們見了面,產生這樣不同的差別待遇。眾人可以想象小小的起心動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惡果報,何況是直接加諸痛苦在人身上呢!

——摘自網絡

省  思
一念善心結下善緣,一念惡心結下惡緣。可見,人的起心動念,都會影響未來的結果。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人與人之間總是有喜歡和排斥,原來皆是往昔所結下的緣。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再遇到別人誹謗和陷害時,應該懺悔往昔對他造成的傷害,並安忍的接受當下的果報。與眾生為善,廣結善緣,未來才能處處遇貴人!

【什麼是佛菩薩?】


【什麼是佛菩薩?】

淨空法師:

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是人,也不是神仙。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陀」是古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言之,此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明白,沒有絲毫疑惑錯誤。

「菩薩」也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對宇宙人生正在求覺悟,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覺悟,但是還沒有圓滿。

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搞清楚,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陀教學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有學士、碩士、博士。

佛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羅漢,這是佛教四個學位的名稱。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大意》19-15-01)

Thursday, 3 February 2022

善惡報相距之遙 (佛典故事)


善惡報相距之遙
佛典故事

過去,有一位比丘,行腳遊化至他國。

因為當天夜已晚,比丘無法入城,便在城外的草地上席地而坐。

到了半夜,一夜叉鬼出現,抓住比丘說:「我要吃了你。」

比丘不疾不徐地說道:「我們之間相離很遠。」

夜叉鬼不解,問:「為什麼相離很遠?」

比丘說道:「你若殺害我,我死後會生到忉利天,而你則會墮入地獄中受報,難道我們之間的距離不遠嗎?」

夜叉鬼聽了,隨即放開比丘,向比丘懺悔,頂禮後離去。

典故摘自:《舊雜譬喻經.卷第一(一一)》

省思
出家沙門,精進行持,進趣解說之道;在迷的眾生,貪著眼前利益,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乃至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毫釐之差,千里之別。《華嚴經》云:「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為佛弟子,當從因地上戒慎,斷惡修善,朝解脫之道而行,步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