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October 2019

今日法语 | 生死关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修行

今日法语 | 生死关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修行

众生因因缘和业力得到的这个人身本来就是脆弱、无常的,在生死关头也是最能考验一个人修行的时候。临终时,平时所修学的菩提心、慈悲心一定不要忘记。另外,世间的一切全部要真正地放下,如果有一点执着,都会对往生产生很大的障碍。

Wednesday, 30 October 2019

問 : 【吃肉邊菜算不算吃素?】

問 : 【吃肉邊菜算不算吃素?】
答:也是吃素,不過叫不完全素。像台灣現在有人叫奶蛋素,吃牛奶、雞蛋不吃肉,但是都一樣有功德。台灣話有一句話:你用筷子夾一塊肉,吃牠的肉、吃牠的身體,你跟牠之間就萬萬債;欠債還不完。你現在沒有辦法完全吃素,只吃肉邊素、吃青菜,至少你沒有吃肉。其實有這個慚愧心也很好,像六祖慧能大師藏在獵人隊伍,沒有辦法吃素也是吃肉邊菜,佛教最主要是這個心,當你有這個心,慢慢的哪一天就可以吃圓滿的素食。
🔖 更多佛學問答,歡迎追蹤分享:
FB : fb.me/masterhaitaooffice
IG : masterhaitaooffice

(10月29日 到 11月26日) 天降月

(10月29日 到 11月26日)
天降月是釋迦牟尼佛到天界為母親說法後,回到人間的特殊時間。此時行持任何善法都功德無量,希望大家珍惜!

【 藏傳佛教「佛陀天降月」2019.10.29~11.26 】

【 藏傳佛教「佛陀天降月」2019.10.29~11.26 】
29日開始是土豬年藏曆九月,為藏傳佛教無比殊勝的「天降月」,佛陀上天為母親 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世間的國王、佛弟子都很想念佛陀,於是佛陀在藏曆九月二十二號,返回到人間。
.
佛陀為什麼要到天上?
.
第一:為母親 摩耶夫人說法。釋迦牟尼佛出生七天後, 母親 摩耶夫人就往生了;所以佛陀入涅槃前,先到天上為母親 說法,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也為天宮的神講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讓祂們可以生更高的天,也講了可以消除魔障的《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開示了許多的經典。
.
第二:因為釋迦牟尼佛 講經說法四十五年,越來越多人對佛陀信心不夠,所以佛陀離開世間三個月,讓人們去想一想沒有佛陀的時代會怎麼樣。
.
第三:佛教裡面開始有意見分歧;有些人要修解脫道,有些人要修菩薩道,僧團之間彼此有意見漸漸不合,所以佛陀便離開三個月;好使諍者能夠幡然悔悟。
.
佛陀動身返閻浮提時,由 帝釋天神命 毗首羯摩天神,幻造三道階梯;中者為吠琉璃階梯,為佛世尊和法侍眷等所行的道路;右旁黃金階梯上,有 大梵天王、色界諸天神圍繞於側;左邊之水晶階梯上,則有 帝釋天神、 欲界諸天神等,圍繞於 佛陀身邊,並為 佛陀支撐傘蓋寶幢。
.
佛陀 為令幻造天梯之天神 毗首羯摩王歡喜,自天梯而返的一半路程,是一步步走下的,另一半方示現神變而下。以此因緣,依藏傳佛教記載:「於本日所造之善惡之業皆將自相輾轉增為十億倍。」故行者當把握發露懺悔,廣植福田;願法輪常轉,正法久住,眾生皆共成佛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釋迦牟尼佛禮讚文 》
.
悲巧降生釋迦族,他者莫勝滅魔軍,
赫耀身如金須彌,頂禮於彼釋迦王。
.
具諸相好勝妙身,智海儼如金須彌,
聲名響遍三界內,頂禮至尊依怙主。
.
相好無垢滿月面,頂禮身如金色者,
離垢若您三界無,頂禮無等大智者。
.
調禦丈夫無上士,如來普教離繫搏,
諸根善寂靜近靜,頂禮駐錫舍衛者。
.
釋迦牟尼佛心咒:嗡 牟尼牟尼 嘛哈 牟尼耶 梭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藏曆九月:「天降月」是紀念 釋迦牟尼佛自忉利天返回人界殊勝月的重要月份。
.
🌏 藏曆九月十五日:『佛允天降日』佛陀應允弟子們祈求,再次降臨人間。
.
🌏 藏曆九月二十二日 :『佛陀天降日』佛允諾七天後,重返人間。

今日法语 | 有一天,他们都会离开...

今日法语 | 有一天,他们都会离开...

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自己执着的亲人和追求的名利,而且,谁也不知道这一天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

Tuesday, 29 October 2019

海面無風不起浪 • 心與事合一 (聖嚴法師)

海面無風不起浪 • 心與事合一 (聖嚴法師)
當我們用心用到心與事合而為一時,已經是心外無事,事外無心,這種情況才是真正修行得力的開始。通常,人們都是處在事情和心分離的狀態下,所以有煩惱,以致無法了解自己,無法真正的了解他人。如果心和事合而為一,我們對於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對環境也是非常清楚的。
通常用海作比喻,海面無浪是不可能的,除非海變成琉璃、水晶,才不被風吹成浪。心亦如此,若未穩定堅固,必會受到境風的事所擾亂。凡夫的心就像海面的水,外境就像風,只要風一動,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它就胡塗混亂了。
譬如一泓湖水,若遇沒有風的寧靜秋夜,水平如鏡,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便會被看得很清楚;如果水面上有風,或者用手撥動水面,此時水中的月亮在跳動發抖,甚至變成碎片。如果我們修行,心越來越平靜,越來越不受外境干擾,心就越來越堅固,一直到達像水晶、像琉璃的程度,永遠不受外境的干擾。
心裡有事,心就不安寧,或是有新發生的事情動了你的心,心也不安寧;兩種情況,同一結果。一種是心裡有事,你做什麼事,都做不好;一種是外境動了你的心,心不平靜,事情也做不好。
修行就是要使我們的心中無事,也不要讓事動了我們的心,這要用方法練習。方法又使我們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從大大動亂的心,變成小小動亂的心,再進而變成不動亂的心,我們的心就平靜了。那時還是心中有事,方法本身就是事,以方法這個一貫的事,代替雜亂的事;以規律的事,代替不規律的事。數息的方法,就是一貫的有規律的事,它可使我們的心,走上一貫有規律的動,再漸漸變成不動。聽聲音也是一種方法,比如現在在下雨,你也可以用聽雨聲為方法,每一滴雨的聲音,都打動了你的心,是有事於心;你不再聽其它的聲音,這連續不斷的雨聲,就是有規律的打動你的心。你的心被有規律的打動,比被不規律的雜念打動要好得多,漸漸地心便寧靜不動了。所以,方法本身就是要動你的心,使事進入你心中,目的是心與事合而為一,乃至心與事雙亡。

吉祥臥

吉祥臥,與醫學上的正確睡姿是吻合的。

現代醫學認為:正確的睡覺姿勢,應該是向右側臥,微曲雙腿。這樣,心臟處於高位,不受壓迫;肝臟處於低位,供血較好,有利新陳代謝;胃內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腸推進,可促進消化吸收。同時,全身處於放鬆狀態,呼吸勻和,心跳減慢,大腦、心、肺、胃腸、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氣供給。

而在佛教中,據有關論典記載,吉祥臥有四種功德:

第一、身體不會產生不適當的念頭和行為;
第二、就像百獸之王獅子一樣,不會失去正知正念;
第三、不會入於深度昏沉,能時刻保持警覺;
第四、不起惡夢,經常做吉祥之夢。

Monday, 28 October 2019

10月28日 农历十月初一

10月28日 农历十月初一
請大德多做功德
誦經念佛 戒殺放生 吃素護生
布施供養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广钦老和尚开示


今日法语 |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让我们远离恶业



今日法语 |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让我们远离恶业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远离恶业。举例来说,当我们的动机是不想让众生遭受被杀的痛苦,我们就会坚决地远离杀业,因为即使之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业障,众生遭受的痛苦却不可能勾销。同样地,盗窃、淫乱、恶语、诳语等恶业可以忏悔,而它们曾经制造的痛苦却没有机会勾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Sunday, 27 October 2019

今日法语 | 呼吸轻稳细长,内心也会随之缓和平静

今日法语 | 呼吸轻稳细长,内心也会随之缓和平静

呼吸的轻重缓急与心意密切相关。心烦意乱时,呼吸必定粗重急促;而调整呼吸,能作用于心境,呼吸变得轻稳细长,内心也会随之缓和平静。人紧张时,常以深呼吸来放松情绪,便是一个例证。

以调息的方法修寂止,只需把意念轻轻放在呼吸吐纳上,了知即可,不必刻意控制。出息知是出息,入息知是入息,息短知息短,息长知息长,息暖知暖,息冷知冷,保持觉察和专注,呼吸自然而然就会轻长,杂念也会慢慢减少。

《 藥 師 佛 聖 誕 》 27 - 10 - 2019 ( 农 历 九 月 二 十 九 )

祈愿所有病苦者脱离病魔,身体健康
《 藥 師 佛 聖 誕 》
27 - 10 - 2019 ( 农 历 九 月 二 十 九 )
大德们请记得吃素念佛,行善积德,广结善缘

*****************************
遇见药师佛的故事
从前在天竺国有一位贫穷的男子,平日靠乞讨食物赖以维生。然而其所乞讨的人家都不愿意施舍给他。
一见到他就赶紧关起门来,因此人们都戏称他为「闭门」;因为生活中这样的境遇,他经常感到忧伤悲凄。
每每在难过的时候,他都会去一间供奉药师佛的寺庙中参拜,绕着药师佛像诵念佛号,并至心恳切的忏悔,发愿断食五日。一日在睡梦中,从佛像中出现了一个身相庄严光明的人,对他说:「你往昔的业力已经因为你的诚心忏悔而消灭,不久你将会生活富饶。你不妨回去探访你双亲的故居。」
梦醒之后,他依着梦中指引回到了父母的旧宅,那里的屋舍及城墙都已毁塌,唯有一根梁木没有颓坏,上面写着要求他两日之后在此掘地,届时将会发现一笔金钱,那是他父母生前的积蓄收入,善加运用这些积蓄,一年之内将会得到富贵。
这位贫穷的男子因为至心恳求药师佛而改变了自己贫穷的生活,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药师如来在因地修菩萨行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有一悲愿便是令一切众生的生活所需物资皆不缺乏。
因此,若我们能以恭敬心,供养药师如来,或称念药师佛圣号,即能远离一切贫穷过着富足、丰裕及安乐的生活。
******************************************
药师佛十二大愿
1、 自身光明照无边界。
2、 身如琉璃内外清澈。
3、 令诸有情悉皆圆满。
4、 令一切众生行者安住大乘法宗。
5、 令诸有情修行梵行如法清净。
6、 诸根不具者皆得端严。
7、 令诸有情身心安乐乃至菩提。
8、 由女身转男身。
9、 令诸有情消除外道邪见修习诸菩萨行。
10、 令诸有情解脱一切忧苦。
11、 令诸有情随意饱满令住安乐。
12、 令诸有情得种种上妙衣服无诸苦恼。此十二微妙上愿使众生得现世安乐。
******************************************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光山梵唄讚頌團 )
******************************************
藥師佛心咒
******************************************
聖佛菩薩禮讚系列【藥師佛聖誕】
******************************************
藥師灌頂真言(梵音唱誦)
******************************************
藥師佛聖誕的故事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光山唱誦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妙喜居士 讀誦
******************************************

Saturday, 26 October 2019

今日法语 | 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

今日法语 | 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

有些人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打退堂鼓:我福报浅薄,恐怕不堪修道。实际上,没有哪个修行人不遭遇违缘的,你看往昔的高僧大德无不是千锤百炼、百转千回,难道他们都是些无德无福之辈?磨难、逆境是修道的助缘,它使我们得以清净业报,更是修出离心、慈悲心乃至引发空性智慧的有效途径。

10 Ways To Deal With Anger - Awaken from KPSPKS

According to Avatamsaka Sutra, “Whenever a thought of anger arises, one million doors of obstacles open. A single flame of anger will burn down the forest-like merits.” Anger is thus recognised as the biggest enemy to meditation, spiritual happi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orld peace.
On a minute and subtle level, anger radiates unwholesome thought-waves to harm the surroundings. An experiment conducted by a biologist demonstrated that a flower showered with love would flourish exuberantly while a flower that was subjected to angry words and curses would wither.
Since the habitual tendency of getting angry has been firmly embedded in our root consciousness, we need to train ourselves over long periods to cease our anger. The following are some practical technique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levels of complexity, which you can try when dealing with anger:
1. Take long inhalation, go jogging, swimming, or yoga and other workouts to release tension and calm down the outburst of angry fire.
2. Embrace Mother Nature by going hiking. Nature has its rhythm and way of keeping everything in balance. In natural surroundings, one will feel peaceful and let go of one’s defence mechanism.
3. Read or listen to teachings on health, EQ and the Buddha-dharma. Reading and listening are the two most efficient ways to strengthen one’s mental power.
4. Contemplate and reflect on what one has learned to internali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hortcomings of anger and the benefits of no anger.

5. Take the precept of no anger and observe it strictly. The perfection of tolerance is one of the six perfections of a bodhisattva to attain Buddhahood.
6. Believe and have faith in Karma. When we receive unpleasant treatment, take it as a way to purify our past bad Karma. If we hope to be treated nicely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not get angry now.
7. Accept the principle of rebirth. Because of our unwholesome Karma, we are entrapped in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Our so-called “enemy” in this present life might be our relative or a friend in our past life. We treat 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 our in this life nicely, so how we can get angry with a relative or friend from our past life? To get emancipation from samsara, we should develop love and compassion.
8. Practise the seven-point cause-and-effect instruction:
i. Recognising all sentient beings as one’s mother
ii. Recognising the kindness of mother sentient beings
iii. Wishing to repay their kindness
iv. Generating affectionate love towards all sentient beings
v. Generating great compassion
vi. Generating the extraordinary intention of freeing all beings
from suffering and bringing them happiness
vii. Developing the enlightened mind or Bodhicitta.

9. The world is nothing but the projection of our consciousness or prejudice based on past experiences. For that reason, we should not be affected by the surroundings. We should develop a peaceful mind to see through all phenomena.
10. Abide in Buddha-nature which is beyond duality, imagination and speech. Observe the admonition in the Diamond Sutra, “One should generate one’s thoughts without any abiding.”
Excerpt from Awaken Issue 11

佛教故事 丨 最殊勝的福田就是自己的父母

佛教故事 丨 最殊勝的福田就是自己的父母
明朝的時候,有個安徽人叫楊黼(fǔ),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對當時在四川傳法的一個禪宗大師,無際大師很有信心,就去參訪無際大師。無際大師,即石頭希遷和尚,是禪宗中非常有名的大師。
無際大師早就安排了一個老和尚給楊黼傳話,沒有當面見他。這個老和尚對他說:「無際大師是我的師父,他專門讓我來迎接你,並且傳話給你,你現在想見他,還不如去見佛。」因為楊黼根本不認識這個老和尚,而他現在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他知道這肯定不簡單,所以對老和尚也深信無疑。
楊黼問這個老和尚,無際大師讓我見的那位活佛住在哪裡呢?老和尚沒告訴他到底住在哪裡,說你只要沿著來四川的路往回走,如果見到一個披著衣衫,倒穿著拖鞋的人,就是你要見的現世的活佛,真正的佛。楊黼對此感到非常神奇,而且深信不疑,他就在返回家的路上,一路走一路留心觀察,尋找那個披著衣衫,倒穿著拖鞋的活佛。
楊黼一邊往回走,一邊留心觀察,一直沒有找到活佛。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半夜了,他敲家裡的門,他母親一聽到兒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因為已經睡覺了,就急急忙忙地披上衣服,倒穿著拖鞋來給他開門。楊黼看到他母親這個樣子,一下子想起老和尚跟他說的話,哦,原來所謂的活佛就是自己的母親,堂上二老是活佛。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說明除了出世間的佛,最殊勝的福田就是自己的父母。對於這樣的福田,如果略略恭敬,就會獲得極大的福報;相反,如果略略損害,不恭敬,就會獲得極其可怕的惡報。所以,對此我們要非常謹慎,非常小心。

Friday, 25 October 2019

【問】:每天晚上一面看講經說法,(這個有可能是光盤,電視上),一面念佛號,請問師父這樣如法嗎?

【問】:每天晚上一面看講經說法,(這個有可能是光盤,電視上),一面念佛號,請問師父這樣如法嗎?
【答】:很多人會這樣子,包括現在現場法師在講法,或者我們在做儀軌,也有一些人會習慣性的拿著念佛珠在念佛。我們在座的想一想這樣如法嗎?有一些很明確的表示不如法。是的,在聽講經的時候,就要當是佛在給你講法一樣,那你還念什麼呢?如果你以念佛這樣來打岔,佛現前給你講法,你卻沒聽懂,這樣就自己給自己找了一個好藉口,卻沒有好好的聽法。
按照聽法的標準來說,弟子們要具足聽法的狀態,首先進入聞法的狀態,我們的心不能貢高,貢高如什麼啊?貢高如覆器,如像一個倒扣的碗一樣,這樣子你聽不進法。第二心不可以輕慢、散亂。如果是輕慢、散亂的話,這個碗吶等於是破器,像一隻杯子,底破掉的,這樣再怎麼倒水,蓄不進水。第三個就是我們要以恭敬心,不要用我執我見來聽法。否則的話,你猶如杯子沒有洗乾淨,雖然水倒進去也不能喝,有毒的杯子啊是不能夠那個的,所以把自己的心態要打掃乾淨,​​聽法的時候甚至你不能打坐,六根都攝那你在聽法還是在幹嗎,師父在講法,你雙跏趺坐,眼觀鼻,鼻觀心,這樣子都不如法,不可以。
聽法要把身心敞開來,承接教法,而且對說法者要充滿恭敬,眼睛看著,充滿感恩的心看著他,非常用心的去聆聽教法,思維法義,這才是如法的聽法狀態。否則的話一邊聽著法,一邊拿念佛珠在念,佛也沒念好,法也沒聽好。所以聽法是有規矩的,我講的這些規矩都是我們佛法裡的,不是我發明的。
開示:傳喜法師

Thursday, 24 October 2019

念佛功德 (佛典故事)

念佛功德 (佛典故事)
久远劫前,当时住世之佛亦名「释迦牟尼」,于世间弘扬佛法,教化百姓。佛陀入灭后,有位王子名为「金幢」,傲慢自大,不信佛法。一日,定自在比丘向金幢王子说:「佛塔中有供奉佛像,是由众多珠宝装饰雕刻而成,王子可前往瞻仰。」听了比丘的话后,王子即去佛塔瞻仰佛像。
王子见到佛像面如满月,目如青莲,相好庄严,即向定自在比丘说:「佛像尚能如此圆满相好,更何况是佛陀的真身呢?」定自在比丘回答:「王子今日见到佛像若无法礼拜,也应当合掌称念『南无佛』。」于是,王子听从定自在比丘的建议,合掌称念「南无佛」。
金幢王子返回王宫后,仍系念着佛像的相好庄严,所以晚上睡觉时又梦见佛像,醒来后十分欢喜,便舍离邪见,皈依三宝。由于王子在佛塔中称念「南无佛」的善根功德,命终后得以值遇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并在诸佛的教化下,常勤精进,证得甚深念佛三昧;亦因三昧力故,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此以后,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最终证得甚深首楞严定,即是财首菩萨。
典故摘自:《观佛三昧经.卷九》
省思
所谓「念佛一句,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念佛是平实简单的行门,不限年纪、空间、时间,行住坐卧皆可用功。在称念佛号的当下,心念收摄专注,念念清楚明白,最后念而无念,达到能所俱空,进而契悟本具的菩提自性,人生自是无量光、无量寿。

佛教故事|盲龜值浮木

佛教故事|盲龜值浮木
在《涅槃經》里,有兩種難:一、生世為人難;二、值佛出世難。我們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我們生而為人,又能聽聞佛法,是多麼難得的機會。我們得人身有多難?
過去,佛曾在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日,佛陀開示大眾:「譬如大地皆成大海,有一隻壽命長達無量劫的盲龜,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上頭有一個孔洞,它浮在海上,隨著風四處漂流。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由浮木的孔洞探頭而出,你們覺得可能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盲龜不太可能遇到浮木的孔洞,因為它百年才出水一次,如果它在海的東方伸出頭,而浮木可能正隨風漂到海的西方、南方或北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盲龜要遇到浮木是十分困難的。」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盲龜和浮木雖然不易相遇,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愚痴凡夫因為不行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能依真實之理而行,輾轉互相殺害,強者欺凌弱者,造作無量惡業。在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五趣漂流,輪迴不息,所以眾生想要暫得人身,更難於盲龜值遇浮木,可見能得人身是多麼珍貴之事。
諸位既得人身且值遇佛法出家修行,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起希求增勝上進之心,修學無間道,趣向解脫」。諸比丘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人身難得
省 思
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又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凡夫眾生被貪、瞋、痴、慢、疑、邪見蒙蔽了心眼,就像盲龜在愛河慾海之中漂流輪轉。不知能擁有人身已是千載難逢之因緣,更何況還能得遇佛法與大善知識,這比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能嵌入浮木孔中更加稀有難得。
因此,若今生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要珍惜此殊勝難得的因緣,精進行道早求解脫,方不負此生勝緣。

今日法语 | 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快不快乐你自己说了算

今日法语 | 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快不快乐你自己说了算
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Wednesday, 23 October 2019

佛說吃素的功德利益

你知道吃素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嗎?
佛說吃素的功德利益
迦葉菩薩問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不飲酒、不食肉者,得多少福?
佛告迦葉:假使有人,以象馬牛羊、琉璃珍寶、瓔珞國家、城池妻子,持布施,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以百千兩黃金,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持布施,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以金鑄如人般金身數百持布施,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造作幡華寶蓋,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復,假使有人造大浮圖寶塔,檐檐相接,如稻麻竹葦,上至梵天,其功德百千萬分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功德之一。
節選自佛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惡品》

Tuesday, 22 October 2019

「世間無常」



人生之所以會起起落落,都是因為「世間無常」的關係。很多人向我傾訴:他們遇到了人生的困境。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遇過「人生的困境」,然而,「困境」困住的並非是人生,而是人心。
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無常」的特性,好的變壞、壞的變好,沒有永恆不變的世間。
遇到逆境時,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機會,也不要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氣餒,在時機轉變的時候好好努力,一定能改變自己眼前的際遇。如果「無常」能困住你,那麼「無常」也能幫助你。願大家共勉之。
-蘇南嘉措仁波切

無不散的筵席 - 依法不依人 (阿含經故事)

無不散的筵席 - 依法不依人 (阿含經故事)
稟告尊者阿難說:我的老師尊者舍利弗已經入涅槃了,我將他的骨骸,生前使用的衣、鉢帶來了,都在這裡。
尊者阿難聽了,心裏很難過,領著沙彌純陀來見佛陀,對佛陀說: 世尊!沙彌純陀來說,尊者舍利弗已經入涅槃了。聽到這樣的消息,令我難過得猶如身體就要被支解了,頭昏眼花,心亂如麻,所學的法都用不上了。
佛陀問尊者阿難說: 阿難!舍利弗入滅時,帶走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嗎?我成佛以來的教說,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都跟隨著舍利弗的涅槃而消失了嗎?
尊者阿難回答說: 不是的!然而,以尊者舍利弗的精進修持、智慧成就,有他在的時候,能夠依著人們不同的根機,而給予有力的教導,也常常讚歎鼓舞大家。我是因為正法,因為受他教導的眾人失去了尊者舍利弗的緣故,而起憂愁苦惱的。
佛陀告訴尊者阿難說: 阿難!你不要憂愁苦惱,為什麼呢?因緣所聚集而生起的有為敗壞法,怎麼能不壞散呢?一切我們所喜愛的,都會離我們而去,是保不住的。
譬如大樹,從大枝幹先折損;大寶山從大塊岩石先崩垮,如來弟子,也從大聲聞弟子先入涅槃。舍利弗可以替我說法教導大眾,有他在的地方,就如同我在那裡一樣,如此一來,我就可以安閒無事了。但一切順意的事,終是要離散的,不要因為自己喜愛的離散了,而受憂愁的毒害。
你應當知道,即使是如來,再不久也會入滅的。所以,阿難!應當以自己為可以依靠的陸洲;以法為可以依靠的陸洲,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陸洲明燈,也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了。怎樣才能夠使自己成為自己
可以依靠的陸洲呢?怎樣的法,才是可以依靠的陸洲呢?
應當安住於依著身體、感受、心念、心念對象的法,來修學專注與如實覺察,不論是自身內在的、外在的,或是內、外交錯的,都以熱誠的態度,清晰的覺知,念念分明來調伏世間的貪愛與憂愁。這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法而不依靠其它的了。
不論是現在,或是我入滅了以後,能安住於以自己為依靠,以自己為歸依;安住於以法為依靠,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這就是我弟子中,最勤於修學的比丘了。」

Monday, 21 October 2019

問:如何才能徹底懺悔罪業,免除心中的怖畏?

問:如何才能徹底懺悔罪業,免除心中的怖畏?

索達吉堪布答:雖然不願去犯錯誤,但由於無明習氣深重,正知正念稍有放鬆,便會違犯戒律學處。而這些惡業的後果,大家也清楚:若不懺悔,定會墮三惡趣無疑。如果不想受這些惡報,那唯一辦法就是將自己身心一切,全部交付給上師、諸佛菩薩,切切實實地依教奉行。如果沒有這種堅定誓願,懺罪解脫不可能成功。

梁武帝治理國政時造了不少惡業,後來他反省到,生起了懺悔之心,便發願從此以後不為非法之事,持守過午不食,不食牛肉等戒條,如不守此誓言,祈求護法殺死自己,讓自己墮入無間地獄。他如是造了一篇誓文,時時以之策勵自己,果然於一生中守持了清淨戒律,未曾違背誓言。

以古德為鑒,你們有沒有這樣皈命三寶的決心,能不能如是全體交付三寶,誓奉教言呢?如果有,定能消盡各種罪業違緣如同盛火燒薪一般,如果沒有,而欲懺罪成就,除卻此生後世之怖畏,那只是一種空想而已。

Sunday, 20 October 2019

有了解和愛,一切都能成就

有了解和愛,一切都能成就
1
耶輸陀羅王妃在宮中宴請佛陀、迦鹿荼離、那先沙摩羅和王后共餐。之後,她邀請他們一起前往她時常扶助貧童的小村莊,羅睺羅也與他們一起去。
耶輸陀羅帶他們到那棵佛陀孩提時初次在下面嘗試靜坐的蕃櫻桃樹,佛陀不由得慨嘆時光飛逝,二十七年前的事恍如昨天發生一般。經過這麼多年,這棵樹己長得很大了。
耶輸陀羅招來了一大群兒童到樹下,她告訴佛陀他從前在這裡認識的兒童,已經全部成家立室,有他們自己的兒女。圍在樹下的兒童,年齡從七歲至十二歲不等。耶輸陀羅曾教他們怎樣對佛陀合掌作禮,所以佛陀來到時,他們都立刻停止玩耍,分站兩旁讓佛陀在他們中間走過。
孩子們放了一張竹凳在樹下給佛陀坐,又鋪了一張氈在地上給喬答彌、耶輸陀羅和其他兩位比丘坐在上面。
佛陀很高興地坐在那兒,這令他想起在優樓頻螺和村童一起的時候。他告訴兒童關於看牛童縛悉底,和給他米乳的女孩——善生。他提及要以深切了解事物來培養愛心,又告訴他們他怎樣救了堂弟射殺的天鵝。孩子們都興緻勃勃聽著。
佛陀招手叫羅睺羅坐到他的跟前,接著,他告訴他們一個過去世的故事。
2
很久以前,一個叫彌伽的青年住在喜瑪拉雅山腳。他為人勤奮良,雖然身無分文,他卻依然出發入城,希望有機會讀書。他只帶了手杖、帽子、水壺、一件外衣和身上穿著的衣服起程。沿路上,他替人家工作以賺取工錢或飯食。等他來到城都提婆波帝的時候,已儲起了五百塊銅錢。
他入城的時候,發覺城裡似乎正在籌備著什麼的慶典。於是,他便向路人查明究竟。就在這時,一個手裡持著一束半開蓮花的美麗少女在他身旁走過。
彌伽向她詢問:「請問今天有何慶典?」
那少女答道:「你一定不是提婆波帝的人,否則你一定知道今天是開悟了的大師燃燈佛蒞臨之日。據說他如火炬般替眾生燃亮著大道。燃燈佛是頗伽摩陀大王之子,曾出家尋求真理,現在已得道歸來。因為他的大道光明耀世,所以這裡的人便大肆慶祝,以表示對他的尊崇。」
聽到有開悟的大師前來,彌伽感到歡喜不已。他很希望給他一些供奉,然後請求被納為徒。他問那女子:「你買這些蓮花要多少錢。」
她望著彌伽,覺得他是一個挺聰明細心的青年。她答道:「我只買了五朵,其他兩朵是從我家的池塘採的。」
彌伽再問:「那你付了多少錢買五朵?」
「五百銅錢。」
彌伽想給她五百銅錢買下她的五朵蓮花作為給燃燈佛的供養。但那女子不肯,她說:「我買這些花是希望自己作此供養,並沒打算把它轉賣給別人。」
▲彌迦詢問能否買花
彌伽希望能遊說她:「但你還可以把池塘摘來的兩朵作供啊。我求你讓我買那五朵吧,我很希望有一點東西獻給大師。這是一生難遇的機會,如果你肯讓我買你的花,我一定永生感謝。」
那女子只望著地上,沒有作答。
3
彌伽再懇求她:「你讓我買那些花的話,我甘願為你做任何的事。」
那女子有點兒窘,她等了很久才望上來,說:「我不知道我們前生曾有什麼因緣,但我遇到你的一刻,已經愛上了你。我雖然見過不少男子,但心裡從未像現在這般蕩漾。我是可以給你這些花朵的,但你要答應今生以至生生世世,都讓我作你的妻子。」
她把這些話非常快速的說出來,說完時差點喘不過氣。彌伽不知怎樣回應,經過一會的沉默,他說:「你很與眾不同,而且十分坦誠。我初遇見你時,也覺得心裡有點特別的感覺。可是,我正尋求解脫之道。如果我成了婚,修道的時機成熟時,我便難免有所障礙。」
女子答道:「你如果答應娶我為妻,我便立願當你修道時機成熟時,一定不會防礙你離去。相反的,我更會儘力成就你的道業。」
彌伽很高興地接納她的要求,並且與她一起去找燃燈佛大師。人群的擠擁使他們沒法看到前面,但單是看到大師一眼,便足以使彌伽相信他是徹悟的覺者。彌伽萬分喜悅,並發願自己也要有開悟的那一天。
他設法靠近大師,希望能獻上蓮花,但人群實太洶湧,他沒法移動。不知如何是好,他唯有把蓮花向著燃燈佛的方向拋去。說也神奇,那些花卻剛好落在大師的臂上。彌伽慶幸自己的誠心有感應,而那女子亦請彌伽替她杷她的蓮花拋去。她的兩朵花,也同樣落在大師的手上。
燃燈佛大聲呼問誰把蓮花拋來,並請他們出來。於是群眾讓彌伽和那女子上前,他們手牽手向燃燈佛鞠躬禮敬。大師望著彌伽說道:「我看到你心裡的真誠,也知道你有決心修道以達至開悟來拯救眾生。別擔心,終有一天在你的未來世,你是會如願以償的。」
跟著,燃燈佛又望向跪在彌伽身旁的女子,對她說:「你將會是彌伽今生及所有未來生的知己。請謹記你的願言,你要幫助他達到他的願望。」
彌伽和女子都深受大師的說話感動,並開始勤修覺者燃燈佛教導的解脫之道。
4
「孩子們,在那一生和接下來的多生多世,彌伽和那女子都成為夫婦。當丈夫要離開往尋精神之大道,他的妻子便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她從來沒有防礙丈夫,也正因如此,她的丈夫亦對她感激不盡。最後,他真的成就大覺者,一如燃燈佛多世前所預知。」
「孩子們,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名利消逝得很快。了解和愛才是世上最寶貴的,如果你們對事物有深切的了解和去愛,你們便會領略到快樂。因為有了解和愛,彌伽和他的妻子多世中都共享著幸福快樂。有了解和愛,一切都能成就。」
耶輸陀羅合掌向佛陀鞠躬,她被感動得流下淚來。她知道這故事雖然是說給孩子們聽,但佛陀其實是特別說給她聽的。這是佛陀向她道謝的方法。
王后望著耶輸陀羅,她也明白佛陀說這故事的意思。她把手放到耶輸陀羅肩膀上,告訴小童:「你們知道彌伽在這生是誰嗎?他就是佛陀。就在這一生,他成就了正覺。但你們又知道誰是彌伽今生的妻子嗎?她就是你們都已熟悉的耶輸陀羅了。也是有賴她對丈夫的了解,悉達多太子才能追隨他的大道而證得醒覺。我們應該多謝耶輸陀羅。」
小孩一向都喜歡耶輸陀羅,他們現在轉過身來向她鞠躬以表示對她的敬愛,佛陀也被這情景深深的打動。

Saturday, 19 October 2019

佛陀的教導

佛陀教導我們,有五件事,所有的人,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
1、我會變老;我不能免於變老。
2、我會生病;我不能免於生病。
3、我會死亡;我不能免於死亡。
4、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
5、我所做過的惡業,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無常,積極行善,依法修行。

噶瑪巴尊者开示

一個修心行者,他無論行住坐臥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恆常觀自心,好好觀察每個情況,在每個當下,都要想說,我現在念頭是什麼?如果觀察時發現有煩惱生起時,就要馬上將他斷除。就如同一條蛇掉到你懷中,你要立刻把它推開,丟掉一樣。
當煩惱生起時,就像這樣要立刻斷除,為什麼?因為毀壞自他一切的根本敵人就是「煩惱」。

佛教故事 | 如愿以偿,如梦清醒

佛教故事 | 如愿以偿,如梦清醒
有一年轻妇女,虔诚奉佛,朝夕诵经礼拜,从不懈怠;但她认识不足,信佛只是为冀求福报。一日,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有什么希求吗?。妇女见是观世音菩萨,即忙下拜,然后说道:“如有可能,愿生三子。一子从商,成大财主;一子务农,仓廪丰实;一子做官,光耀门庭。”菩萨问道:“难道修行人就没有别的要求吗?”妇女思索了良久,回答:“除非再生一子,出家得道,今后再来度父母。”菩萨说:“生四子抚养长大太辛苦了,我让你只生一子,四个愿望都满足了吧。”说罢隐去,妇女也醒了。
第二年,妇女果生一子,容貌端正,聪敏过人,夫妇大喜!幼子长大后,先经商,生意兴旺,三年获得巨利;又弃商务农,三年之内,果然五谷丰登,仓廪满足;又弃农求仕,官运亨通,三年做了大官;又突然看破世情,想弃官求道。母亲拉后腿了,急道:。你求财得财,求官得官,平步青云,世上有几个人能像你这样啊!学道是苦的,你富贵荣华不享,何必去吃这种苦呢?。儿子道:“母亲,那你为什么学道呢?”母说:“我学道是为修修来世,也为了你能荣宗耀祖。”儿子说:“你不是曾向菩萨许愿能有一子出家得道,将来再来度父母,难道你把说过的话给忘了吗?”母亲语塞。儿子又说:“前几天我梦见菩萨,菩萨对我说:‘官场是最有风险的,你若不迷途知返,前途就有杀身之祸!’我听了吓出一身冷汗,醒了。醒后思之再三,感到做官最是担惊受怕!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一旦发起怒来,刽子手就站在你的身旁,非但性命不保,连家产也抄光了!为躲避这种厄运,我还是早些悬崖勒马为好!”父母听了觉得有理,也就不阻止了。
于是,儿子挂印弃官,访得一座名山,到一寺庙拜一长老为师,出家学道。由于精勤修学,七年后得了道果。他想起了父母,便回家度父母。父母见了欢喜,但对度他们的事犹豫不定,因为舍不得已得的财富和门庭荣耀。
儿子开示说:“父母亲,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修道人视之如过眼云烟,只有贪得无厌的愚痴人才被迷惑。你们都已六十多岁了,已是草上露、瓦上霜,还能有几年福可享呢?这些财产我都不要了,你们还想留给谁呢?你们是在家修行人,早知世事无常,人命无常,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为什么还不觉悟啊?”
父母听了儿子一番开示,终于清醒过来,把所有的财产施舍给了穷人,随子而去。
世间的大多数人,信佛只是为了有所求。求平安,求富贵等等。虽自认为信的深,但信的层面仍然很浅,一旦让我们放下这些世间的财富又有几人能做到?殊不知,世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是我们都被这些世间的种种物质享受所迷惑,坚守着不肯放下。我们皆不能及时反思这世事无常,世间的财富终究在临终的一刻是带不走的。且行且放下。

解救有情的生命需要具备因缘


Friday, 18 October 2019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老化是自然現象 (聖嚴法師著)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老化是自然現象 (聖嚴法師著)
  一般人以為「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其實「生」是一種苦,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受苦到死亡為止。除了生之外,老、病、死也都是苦,可以說生命本身就是苦。生、死在一生中都只有一次,老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生病,有些人更是一輩子都受病痛的折磨,非常累人,這些都是苦。
  一般人也以為,出生以後,應該是先生病,生了病以後才會老。其實,並不是非得等到鬚髮花白才叫做老,「老」是一種時間的累積,從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要死亡,在死亡以前的整個生命就是老化的過程。所以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天一天的變老,就像佛經里所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樣,老化就是一種無常。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趕快長大,因為長大以後就可以享有大人的權利,大人能夠做的事情、能夠去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做、可以去。父母、老師管不到我們,也不必再聽他人的吩咐,享有很高的自主性。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還沒有嘗到老的滋味,才會希望趕快長大。要知道生命是很短暫的,大概過了少年時代,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步入青年以後,就可以感覺到年齡的壓力了。很多人可能經常都會這樣想:「過了一年,我又大了一歲。為什麼我都沒有什麼成就?有人在我這個年齡,早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這樣老是在計較自己的年齡,就是一種苦。
  老化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奇怪的是,很多人都非常介意談論有關年齡的問題,尤其很多女士們,常把自己的年齡當作秘密,隨便詢問會被視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當別人猜測自己的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就感到很高興;要是猜得比較大,就會很難過,懷疑自己的外表是不是看起來很老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年紀變大了,也不願意讓別人感覺到自己老了,希望能夠永保青春,在他人眼中永遠是年輕的模樣。像這樣不甘願變老,但是又非老不可,也是一種苦。
  老雖然不一定是指老態龍鍾,但是到了年老體衰時,當然一定是非常苦的。很多人經常都會安慰我:「師父,您看起來好象只有五十多歲,看不出實際年齡來。」我說:「阿彌陀佛!不要這樣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偏偏有很多人喜歡欺騙自己,覺得自己的身體還滿好的,不像已經七十歲了,其實這只是自我安慰罷了。七十歲就是七十歲,和五、六十歲是不一樣的,之所以自欺欺人,就是因為怕老,這也是一種苦。
  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警惕自己隨時隨地都處在老化的過程中,並且要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此一來,雖然還是在生死大海里不斷地老化,但至少能在短暫的生命中,粹煉出更深刻的意義,活得更有價值。(聖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