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0 February 2025

最基礎的100個佛教名詞解釋


࿐最基礎的100個佛教名詞解釋,建議收藏࿐
01、【佛陀耶】:簡稱佛陀或佛,義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陀是三覺具足的大聖人。

02、【菩提薩埵】:簡稱菩薩。義為覺有情,即大覺的眾生。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聖人。

03、【緣覺】:聽了十二因緣而覺悟人生真理的。

04、【聲聞】:聽佛說四諦法的音聲而悟道的。

05、【阿羅漢】:梵語,華譯為無生、破惡、應供三義。

06、【菩提】:義為覺為道,即覺道所證的智慧。

07、【菩提心】:即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0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0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間和出世間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眾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動物。)

11、【一闡提】:無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執】:我執(又名人我執),法執(又名法我執)。

13、【二空】:我空(悟五蘊無我的真理),法空(悟諸法緣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煩惱障(障礙涅槃),所知障(障礙真知之智)。

15、【二乘】:聲聞乘,緣覺乘。

16、【三乘】:菩薩乘與聲聞乘、緣覺乘,合稱為三乘。

17、【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合稱為五乘。

18、【三毒】:貪、嗔、癡,能毒害身命與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又叫做三無漏學。)

20、【三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22、【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23、【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經藏(修多羅);律藏(毗奈耶);論藏(阿毗達磨)。

25、【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寶。

27、【大乘】: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

28、【小乘】:聲聞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

29、【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30、【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小乘的三法印(加大乘諸法實相為四法印)

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32、【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33、【四等】:即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三)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

34、【四恩】:父母恩(家庭),眾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教)。

35、【菩薩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36、【四德】:常,樂,我,淨。

37、【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38、【四念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39、【四姓階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40、【四種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41、【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42、【五欲】:財,色,名,食,睡。

43、【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44、【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45、【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46、【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7、【五蓋】:貪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

48、【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49、【五惡見】:(一)身見(薩迦耶見),(二)邊見(執常,執斷之見),(三)邪見(謗因果,壞善事),(四)見取見(非果計果),(五)戒禁取見(非因計因)。

50、【六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51、【十惑】: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亦名十使。

52、【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3、【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54、【六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衰耗人之真性。

55、【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56、【十法界】: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57、【六波羅蜜】:即六度的異名,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58、【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

59、【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60、【六時】: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

61、【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濕、化的四類眾生。

62、【六難】:(一)遇佛世難,(二)聞正法難,(三)生善心難,(四)生中國難,(五)得人身難,(六)具諸根難。

63、【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64、【阿彌陀佛】:譯意是無量光、無量壽,故亦稱無量壽佛。

65、【僧伽】:義為“和合眾”,指出家僧人六和共住。

66、【達摩】:義為“法”,指佛法之法,即經典。

67、【涅槃】:作圓寂解,亦作寂滅或不生不滅之義。

68、【無為法】:是聖智所證的真理,沒有因緣的造作。即斷了煩惱,證得清淨自在的理法(又名無漏法)。

69、【有為法】:是因緣造作的世間法,有煩惱,不能清淨。

70、【無學】: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稱為無學。(修習戒定慧,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

71、【無學果】:是阿羅漢的果位(又名無生)。

72、【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73、【發菩提心】:佛經上說過,發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廣修無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廣度無量眾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華嚴經雲:“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因心直則真,心真則志願堅固,信仰便始終不轉移,而能勇猛精進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74、【衛塞日】:即月圓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陽曆五月的月圓日。

75、【佛教旗】:是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六種色光製成的。即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76、【佛陀誕辰】:佛陀降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成道於西元前五八八年,涅槃於西元前五四三年。

77、【菩提樹】:因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道,稱為覺樹。樹葉心臟形,葉端尖長。

78、【沙羅樹】: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槃。這種樹的葉子是叢生的,葉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

79、【靈鷲山】: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高約千餘尺,總名為靈鷲山(RAJAGAHA)。王舍城因依山得名,巴厘文叫做RAJAGAHA。耆闍窟山是靈鷲山的異名,巴厘文叫做GIJJHAKUTA。

80、【講經道場】:佛陀講經最早的道場是古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規模最宏大的道場,是舍衛城的祇園精舍。

81、【那爛陀】: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學,叫做“那爛陀”,是唐玄奘法師留學的地方。

82、【玄奘法師】:唐朝有三藏法師,名叫玄奘,曾冒艱險,前往印度取經。

83、【法顯法師】:東晉有法顯法師,往印度取經,曾經過錫蘭及南洋各地。

84、【印度傳法法師】:印度有兩個法師最早到中國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

85、【擁護佛法國王】:佛陀在世時,印度忠誠擁護佛法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

86、【擁護佛法國王】:佛陀滅度後,著名擁護佛法的印度國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譯阿輸迦王),迦膩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請玄奘法師宣講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師)。

87、【南北佛教】:佛教的傳佈分【南北二支】,北傳佛教稱為大乘教,南傳佛教稱為小乘教,或稱原始佛教。

88、【大乘佛教的區域】:是中國,蒙古,朝鮮,日本等地。

89、【小乘佛教的區域】:是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90、【黃衣】:佛教以黃色象徵智慧與中道,故許多比丘,多穿黃色僧衣。

91、【蓮花】:佛教以蓮花代表清淨,因蓮花生於污泥而不受染。

92、【惠能】:中國唐代禪宗的六祖,主張頓悟禪,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大師,有南頓北漸之稱。

93、【天臺宗將佛陀的一代教法,分為五時說法】:(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94、【中國佛教十宗】:成實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臺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95、【藏經】:藏經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總稱,或稱“大藏經”。

96、【研究佛教何故須閱讀經藏】:因經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說一切根本法義,皆攝于經藏中。

97、【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1)長行,(2)重頌,(3)孤起,(4)譬喻,(5)因緣,(6)無問自說,(7)本生,(8)本事,(9)未曾有,(10)方廣,(11)論議,(12)記別或授記,此十二部中長行、重頌、孤起頌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98、【十二部經偈】:用七言四句偈說出,偈說: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如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記別。

99、【中國譯佛經】:開始于東漢明帝時,特請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擔任此工作,共譯五部經,四部失傳,今所存僅四十二章經。失傳四部,即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

100、【佛經結集有四次】:

(一)第一次結集在王舍城靈鷲山的七葉岩(佛滅度後的九十天,由摩訶迦葉為首席,主持編輯大會,參加結集者有五百阿羅漢)。

(二)第二次結集在毗舍離城,佛滅度約百年,以耶舍長老為上首,重新扶持禁戒。

(三)第三次結集,由阿育王(ASOKA)召集,在波吒利弗多羅城(PATALLPU—TRA即現在印度八那地方)舉行結集大會。時在西元前二五零年,由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A)為上座。這次的結集,經藏、律藏、論藏,均已完備。

(四)第四次結集,是由迦膩色迦王所召集,在迦濕彌羅(現在印度的喀什米爾地方)。時約在西元七十年,由婆須密(VASUMITAN)尊者為上座,這次的結集造毗婆沙論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文殊菩薩·

【讀誦地藏經的好處】


【讀誦地藏經的好處】

一:得福得慧,離開苦難。 
地藏法門以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依經中所說如法而行。得福得慧,離開苦難,充分體現地藏菩薩偉大的拔苦精神。

二:地藏法門能度大煩惱的人。
地藏經中佛告訴我們,來參加這場法會的人數,用佛眼看都不能盡數。這些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那麼長的時間來。去度他們離苦得樂的。說明菩薩不怕辛苦,只要修地藏法門,多麼煩惱的眾生菩薩就會去度他們。

三:地藏法門能度父母眷屬。
地藏菩薩過去世為婆羅門女時,母親信邪,不信佛法。那時聖女,勸母親能行善積德有正見。佛告訴我們對於父母,最孝敬是勸父母能學佛法作福,雙親也能證聖果。還有我等修地藏法門,父母也能得益解脫快樂。

四:地藏法門能使學者不會墮于惡道。 
有人造作菩薩像,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佛告訴我們禮拜菩薩形像,遠離貢高我慢心,雖處末法而不墮惡道。

五:地藏法門能得相貌圓滿。 
有人相貌醜陋,多於疾病。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那人千萬億生中,相貌圓滿。佛告訴我們學習菩薩忍辱、利益眾生就會相好光明。

六:地藏法門能使學者不受橫死諸難。 
地藏經中佛說,有人能對菩薩像前,歌詠讚歎,香花供養,勸導一人多人共學。那人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被他聽到,更不會諸橫難加害其身。

七:地藏法門能使久病的人速好,如果世緣盡會速得往生。 
地藏經中佛說有病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能。為了病人,拿病人心愛之物出來施捨,要開示讓病人知道並情願施捨。病會很快好起來,如果世緣盡會速得往生,不受痛苦,命終之後,宿殃重罪,永得解脫。

八:地藏法門能度我們曆生親朋眷屬,也能使我們遠離惡夢。
有人夢見鬼神悲啼愁歎,都是過去生父母弟妹夫妻眷屬,在惡道受苦,未得出離。我們在佛菩薩像前,讀此經或請人讀三遍,或七遍。那些惡道眷屬,我們讀此經後他們就解脫了。而我們夢寐之中,永遠就不會夢見。

九:地藏法門能使下賤改變為尊貴。
地藏經中佛說,有下賤人,要知道那是前世的罪業很重,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一萬遍。那人這一生以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

十:地藏法門能使貧窮成富貴。
地藏經中佛說,有人衣食不足,求不如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只要行善和念菩薩名一萬遍,那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恒得富貴。
(一切以經典為準)

Sunday, 9 February 2025

除滅瞋恚得無憂


除滅瞋恚得無憂
來源: 中台世界

昔日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城中有一位婆私吒婆羅門女,很有善根,見到佛法僧三寶,信心清淨,便歡喜皈依;聽聞苦集滅道四聖諦法,隨即掃除諸惑,獲正知見,得到初果。

有一天,她為丈夫婆羅突邏闍準備飯菜時,不小心滑了一跤,幸好沒什麼大礙,她扶地起身立刻雙手合十,喃喃念著:‘南無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法第一、大雄世尊……’藉由稱念佛號以平撫自己的驚慌,並提起覺性。

她的丈夫聽到碰然聲響,匆匆跑來關切時,看到這一幕,不禁勃然大怒:‘你是顛狂的旃陀羅嗎?還是被旃陀羅下了蠱毒,變得如此愚癡!竟然不知禮敬我們尊貴的大婆羅門,而去崇拜一個又黑又瘦的禿頭!他那一派胡言亂語,只有賤民階級才會信以為真,沒想到你竟然跟他們一樣糊塗,走!帶我去跟那個禿頭沙門理論。’

婦人好言相勸:‘世尊的智慧,一切沙門、婆羅門、天人、魔王所不能及,世尊的威德,三界人天所共尊重,請你千萬別如此失禮,冒然前去,打擾僧團的清淨!’

但是婆羅突邏闍一意孤行,氣沖沖地前往只園精舍,問訊之後,一坐下便故意以偈語問難:‘摧壞何物得安眠?除卻何法獲無憂?是何一法能死滅?瞿曇沙門為我說。’

佛陀並不以為意,當下也以偈語回答:‘摧壞瞋恚得安眠,除滅瞋恚得無憂,瞋恚詐親能死害,摩納如是應當知,滅除瞋恚聖所讚,能害彼者得無憂。’

世尊的慈悲善解,語重心長地勸誡眼前年輕氣盛的婆羅門行者,必須除滅嗔心之害。頓時,婆羅突邏闍被世尊的威德和莊嚴所攝受,默默地聆聽、思惟如甘露般清涼的法語。

佛陀於是循循善誘、示教利喜,一一說明善修佈施、持戒、禪定等法門,並告訴他:‘欲愛長養一切煩惱,為生死輪迴的根本,修行方為解脫出離之道。’婆羅門一時心開意解,踴躍歡喜。佛陀知道他的心調和柔軟了,並無狐疑,進一步又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義。

此時婆羅突邏闍十分專注清淨,剎那了達諸法,斷惑證真,合掌向佛稟白:‘世尊,弟子已發出離心,一心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為優婆塞,護法護教,永不退轉。’至誠頂禮三拜後,才告辭返家。

一到家門,看到等待許久的婆羅門女,丈夫滿面春風地訴說這不可思議的經歷。‘今生能得遇大善知識,聽聞佛法,真是我們莫大的福報!’婆羅突邏闍於是告訴妻子,自己已發出家修行之心。妻子亦喜極而泣,為他準備了三衣,以滿心的祝福目送他離去。 再次來到只園精舍,婆羅突邏闍以謙卑恭敬的心,虔誠頂禮佛足,並請求出家修行。佛陀歡喜應允後,這位婆羅門行者蠲除以往的驕嗔習氣,精進道業,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生死自在,永不受輪迴之苦。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

省思

俗話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孔子亦諄諄教誨:‘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當我們在稱念讚佛‘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之時,應時時返觀自照,‘佛者,覺也’,這念心當下能夠作主,方是自己的主人;應當時時以覺性為導師,出離三毒之苦,方能於三界中無害於人,修自利利他之菩薩行,早脫輪迴苦,登極樂之彼岸。

Saturday, 11 January 2025

你期待什麼樣的人生,就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不要常常告訴別人,你的身體不好,你的記憶力不好,你的生活不好,看似謙虛,其實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也不要常常說別人不好,說別人自己也變好不了。"世間萬物都是心之所向,境由心生,物隨心轉,你心裡想什麼,看見的就是什麼,遇見的就是什麼。

世界如何,在於自己的內心,你若自信陽光,即便身陷黑暗,眼中依然有光;你若自卑自餒,即使沐浴陽光,心中也無幸福。

不要總說自己這不行那不好,說多了你就真的不行了;不要隨便講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

世間紛紛擾擾,做自己就好,把心放寬,把事看開。低潮時不抱怨,失意時不沮喪,遇事時不計較,所有的經歷都是成長,過往的歲月都是恩賜。

順境逆境,皆是心境。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生活的狀態,取決於心態。正如豐子愷所說:"心若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你期待什麼樣的人生,就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心態就是你最好的風水,人品就是你最好的運氣。

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願我們都能心存美好,遇見美好,即使生命如塵,仍願歲月如歌。

圖/大日如來

Monday, 6 January 2025

修行人的快樂


修行人的快樂乃建立在調伏自心、認識自心的基礎上。

縱然他擁有財物名利,也一點都不執著,而僅會以平靜的心去享受這一切。

無執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沒有感覺或反應,而是說一個人不必去操心,讓其順其自然。

會得到的就會得到,得到了,也不必太強烈的去執著它。

恭錄自   詠給明就仁波切開示

Saturday, 21 December 2024

【冬至唸誦心經📿回遮遣除一切障礙】

【冬至唸誦心經📿回遮遣除一切障礙】

☸海濤法師:
冬至❄要多唸誦《心經回遮》可以遣除從今到菩提道之間的一切障礙。冬至是緣起和合日,唸誦的加持力更大!

心經的力量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要做大超度,就是要念心經,降魔除障礙,那些受苦的眾生才能夠離苦,當然也要為他念往生咒等等。

所以各位你覺得現在障礙很重,你趕快念心經念幾遍,圓滿是念九遍。九遍念完以後,再去處理那個障礙,你要相信佛法不可思議。玄奘法師從我們長安到印度,遇到所有的障礙都是念心經,所以能除一切苦。

很多人都會背心經,如果你沒有時間做早晚課,每天早上念三遍心經,每天晚上念三遍心經,念成習慣,然後最後就回向,念幾聲佛號回向,然後做個施食、點燈供水。這個點燈供水不是到寺廟來才做,各位家裏每天也可以點燈、供水、施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回遮儀軌》🕉

【皈依發心】(三遍)
諸佛正法菩薩賢聖僧,
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
為利一切如母諸有情,
願證諸佛般若究竟義。

【稱念聖號】(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禮贊文】
無可言思般若度,
不生不滅虛空體;
各別自證智行境,
三世佛母我敬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三遍)
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南無敬禮師,敬禮佛,敬禮法,敬禮僧,敬禮大佛母般若波羅蜜多。我之一切真實語,當願成就。如昔時天王帝釋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願皆遣除,(拍手)
(以下一遍)
願成無有(拍手),
願成寂滅(拍手),
願極寂滅(拍手)。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殊勝菩提心妙寶,
未生起者令生起;
已生起者不退轉,
祈願輾轉更增上。
願我所修勝功德,
速證般若大佛母;
及一眾生悉無余,
悉皆成就彼尊地。
晝吉祥、夜吉祥,
上師三寶加持大吉祥;
諸瑜伽者皆吉祥,
一切有情願吉祥!
願善妙增長! 

【念誦方法】
1 將心經念誦三遍。其中第一遍需要念誦開始的偈子“無可言思般若度……”,後面兩遍直接從經文“觀自在菩薩”開始即可。每一遍念誦經文到最後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咒的時候,咒語可以念誦多遍。這個沒有一定數目。
2 接著念誦“南無敬禮師……”,直到“願皆遣除”,拍一下手。再從“南無敬禮師……”開始念誦。如此三遍,最後一遍才念完後面的“願成無有,願成寂滅,願極寂滅”直到“我稽首禮佛”。其中念誦“願皆遣除,願成無有,願成寂滅,願極寂滅”這四句每念一句也要拍一下手。
3 上面兩步完成算一次。如此念誦十次即可。

以上供養諸位,願法喜充滿
菩提路上遣除一切違緣🙏

Friday, 20 December 2024

一般人都不知道《心經》最後那個咒是怎麼回事!慧律法師


一般人都不知道《心經》最後那個咒是怎麼回事!
慧律法師

心經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甚至小孩子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是真的很少有人知道最後面那個咒到底是什麼意思!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接下來,還有很重要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故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在這裡要稍微注意一下,這個咒是比喻的意思。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多,能破一切煩惱,神妙難測,如同咒語,不可思議的意思。

此咒不是那種咒,你念的那種咒。這個咒比如說這一部經如同咒語的不可思議,能破一切煩惱,能破一切顛倒,能破一切無明,是神妙難測,叫著大神咒。

為什麼叫大明咒呢?因為它能破微細的根本無明,能照滅癡暗,名為大明咒。

猶如大火炬,大光明照破一切癡暗,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比喻作如同火炬一般的大明,能照破一切眾生的癡暗。這個咒,就是比喻的意思。

是無上咒,為什麼叫無上咒?從因到果,沒有任何的障礙,在所有的究竟的真理,不能再增加什麼,般若波羅蜜多就這麼一回事,它就是當下,它就是無上,從因到果,已經沒有再比這個真理更究竟,叫做至理無加,真理沒有任何的加,加任何東西都不對,因為它已經不可以加到任何東西啦了,叫做無上咒。

令因達到果滿,至理無加,名為無上咒。叫做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多,如同不可思議的咒,因為從因到達果的滿,這個道理已經最究竟了,不能再加任何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