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April 2018

30 - 4 - 2018( 農 歷 三 月 十 五 ) 記得吃素念佛

30 - 4 - 2018

大德們請記得吃素念佛,行善積德,廣結善緣

值此殊勝日,請大德們廣發善心,行持頂禮、吃素、布施、供灯、念佛、供養等種種善行,回向、祈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

Sunday 29 April 2018

皈依三寶, 获福无量 (佛典故事)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園時,一日對比丘們開示:「皈依具足三種功德,是哪三種功德呢?第一種是皈依佛的功德,第二種是皈依法的功德,第三種是皈依僧的功德。」

「什麼是皈依佛的功德呢?無論是二足、四足,或多足的眾生;或是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都無法超越最尊、最上、福慧圓滿的如來。就好像由牛得到牛乳,再由牛乳提煉乳酪,進一步再煉製成生酥、熟酥,最後再精煉成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為珍貴,其他諸味皆不能與之相比。同理,如來就如同醍醐之味,福慧圓滿、最尊、最上,所有眾生皆無有能及者。若有眾生恭敬供養承事於佛,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勝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佛的功德。」

「什麼是皈依法的功德呢?世間所有法:不論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涅槃法在諸法之中,是最尊、最上的真理,沒有一法可以超越。猶如從牛身上取得牛乳,進一步由牛乳提煉而得到乳酪,由乳酪再煉製成生酥、熟酥,最後再由熟酥精煉成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為珍貴,其他諸味皆不能與之相比。同理,涅槃法如同醍醐,在所有諸法中,最尊、最上,沒有一法可以超越。若有眾生恭敬遵奉涅槃法,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勝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法的功德。」

「什麼是皈依聖眾的功德呢?所謂賢聖僧眾,是跟隨如來修行,僧團中持戒精進的出家眾。眾生之中,如來僧眾最尊、最上,無有眾生可以相及者。就如同從牛取得牛乳,再從牛乳煉成乳酪,由乳酪進一步煉製得生酥、熟酥,最後再由熟酥精煉出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為珍貴,其他諸味皆不能與之相比。同樣地,如來僧眾如同醍醐,於眾生中最尊、最上,無人及者。如有眾生恭敬事奉如來僧眾,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勝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僧的功德。」

世尊於是為大眾宣說此偈:「第一承事佛,最尊無有上;次復承事法,無欲無所著;敬奉賢聖眾,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若在天人中,處眾為正導;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身著七寶衣,為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諸根不缺漏。亦獲智慧海,漸至涅槃界;有此三歸者,趣道亦不難。」

比丘們聞佛教導,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寶品第二十一》

省思


修行學佛,皈向三寶,如同生死苦海中找到舟航的方向,令眾生得渡苦海至涅槃岸。「依佛為師」,找到正確的修行方向,「憑法為藥」,斷除煩惱,「依僧為友」,提攜接引於正道,是故皈依三寶能得第一功德。


Friday 27 April 2018

今日教言


🌻2018.4.27 | 今日教言
对于无常的苦与乐,没必要患得患失,特别去耽著。当你快乐时,背后肯定有痛苦相伴;当你痛苦时,背后也必然有快乐相随。所以,痛苦和快乐是交杂而生的,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快乐。因而,对今生的一切幸福受用、荣华富贵,我们也不要贪执不舍。——《前行广释



Thursday 26 April 2018

隨順因緣、掌握因緣、創造因緣 (文╱聖嚴法師)


人的遭遇並不是可以事先預料的。不同的時空背景,往往會產生不同的人生價值,因此「生涯規畫」常常不可靠。比如我年初就會排好全年的行事曆,但往往會因一些變數,必須更改行程及計畫,這些並不是僵硬不變的。佛家所說「隨順因緣、掌握因緣、創造因緣」,就是這個道理。

「隨順因緣」是說若因緣出現,可以讓你成長、發展,那就應該隨著因緣去努力完成;這些事如果有五、六成情況是你可以接受,且有利社會,就應把握機會,放手去做,這就是「掌握因緣」了。

至於「創造因緣」,因緣初始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可以用種種資源來培養因緣。比如本來是個小公司,可以藉著因緣而成了大公司,很多的企業家都是如此成長的。

我們無法清楚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又如何能清楚規畫人生呢?如果只規畫活到六十歲,是不是六十歲以後的人生就不管了?年輕時候有人替我算命,說我大概只能活到六十三歲,但我今年已經七十七歲了。如果我認命地以六十三歲為終點,以後就不再積極做事,那法鼓山這個團體就無法出現了。回頭看,我有幾冊重要著作是在六十三歲以後才完成的。因為我掌握因緣,不會放棄,所以才能完成許多理想,這是我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圖╱常鐸法師

Wednesday 25 April 2018

Daily Recitations


Daily Recitations
Pay Homage To The Buddh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Homage to the Blessed One, the Worthy One, the Rightly Self-awakened One.)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I go to the Saṅgha for refuge.)

Du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Saṅgha for refuge.)

Ta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Saṅgha for refuge.)

May all be free from suffering
Sadhu.. Sadhu.. Sadhu

Monday 23 April 2018

八正道


正見
心不執著放一切,正確地徹見宇宙人生的真实面貌。

正思維
正確的思考,判断。

正语
不说虚假的話,言语正直平实。

正業
正当的行业。

正命
正当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正精进
正確的努力。

正念
除了精進不懈外,還要念念分明。

正定。
以正確的方法使心安定,並處於安乐的境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阿彌陀佛(無量覺)

Sunday 22 April 2018

《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聖嚴法師


六度萬行即是福慧二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分內外,內財是身體,外財是眷屬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無畏是以慈悲心,使眾生脫離怖畏恐懼。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錢出力出時間,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應該做的不要做,應該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業,基本原則是五戒十善,細分則有三皈、五戒、八戒,為在家戒;沙彌戒,比丘及比丘尼戒,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約而繁的一切戒。

「忍辱」就相當難了,我們所謂的忍辱是對一些不應該接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是莫名其妙的誣蔑/毀謗,能夠予以容忍諒解。很多人說名譽是第二命,一旦受到破壞,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做為一個佛教徒,做為一個菩薩行者,「忍」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沖擊也要忍;刺激要忍,誘惑要忍;痛苦要忍,享樂也要忍;失敗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不能忍者,好事會變成壞事,小禍會變成大禍,甚至變成殺身滅族亡國之禍。

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於忍辱,面對眾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當你遇到惡人敵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來加害你的,讓你痛苦,而你還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薩行者。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對方,因為不惡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裏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很多人把忍辱當作逆來順受,這是錯誤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個失敗者,常常遇到鬼擋墻,但我不會向鬼的懷抱闖去,讓他抱住跑不掉,我會采取回避的方式,過去就沒事了。因此忍辱和精進,也是相輔相成的。

「精進」是努力不懈怠,不借故偷懶,不逃避責任,不畏首畏尾,一旦確定了方向和目標,便全心全力地投入,不畏難巨,不怕阻撓,不擔心失敗和挫折,並且愈挫愈奮,正如儒家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佛法的精進,是成佛必須,成佛之後,廣度眾生,也是精進。

「禪定」是一種穩定力、一種安定性、一種相當沈穩和清明的心境。如果我們的心態不穩定,身體的威儀不莊重,必然沒有安全感。我們應隨時保持身心的穩定,以及待人處世工作態度的穩度。很多人認為打坐叫做禪定,當然禪座也是大乘禪法的一種,可是在壇經裏講「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又說:「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Friday 20 April 2018

今日教言

2018.4.20 | 今日教言🌻
你们在发心过程中也好,在班里、组里学习也好,千万不要说很多是非。要知道,大家聚在一起的因缘很难得,如果没有清净观,那看谁都很坏,但若清净观修得很好,眼中会全部是佛菩萨。因此,今生既然能够相聚,肯定有前世的因缘,对此每个人务必要珍惜。——《前行广释



Thursday 19 April 2018

广植善因,获福无量 (佛典故事)


曾聽說有兩個女子,都得到菴羅菓。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實內的種子,另一位則把菴羅菓中的種子留下來。這一位留種子的女子,覺得菴羅菓很甜美,於是就把種子種在良好的田地中,依時灌溉,就長出很多甜美的果實。就好像世間人,以善為根本,多修善業,就會獲得善的果報。而那位吃完果子,而不留種子的女子,就像不懂善業的人,不知積累修造善業,而等到一無所獲,才心生悔恨。遂說偈言:
「如似得菓食,竟不留種子,後見他食菓,方生於悔恨。亦如彼女人,種子種得菓,復生大歡喜。」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五(八八)》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運作的定律,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必羨慕別人今生為何有種種善果。重要的是,相信「如是因,如是果」,從現在開始積極努力種善因,在因地上落實身口意三業清淨,廣修善法,淨化心靈,善緣成就,就能夠事事順利,圓滿光明的人生。

Wednesday 18 April 2018

27 pieces of Buddhist wisdom to help you achieve enlightenment


Buddhism teaches us that every person can achieve enlightenment. The famous linguist and writer, Patrick Lafcadio Hearn, was among those who became convinced of thi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he travelled all around Japan, cataloguing the various aphorisms from the country’s Buddhist tradition which were popular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Such sayings provide a fascinating look into the impact Buddhist philosophy has had on the thinking, speech and way of life of Japan.
But they can also teach us something important. If you wish to achieve a healthier state of mind, we strongly recommend reading and contemplating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       Hell and Heaven are in the hearts of men.
2.            Even a common man by obtaining knowledge becomes a Buddha.
3.            All lust is grief.
4.            One must go outside to hear Buddhist doctrine or the sound of rain on a straw roof.
5.            Learn to let go — therein lies the key to happiness.
6.            Even 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shadow, or a single ripple of water, is the result of the karma-relations of a previous life.
7.            Cause-and-effect is like a wheel.
8.            Meeting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separation.
9.            All things are merely dreams.
10.         The priest who preaches foul doctrine shall be reborn as a fungus.
11.         The flower goes back to its root.
12.         Though the flame be put out, the wick remains.
13.         Even a worm an inch long has a soul half-an-inch long.
14.         Even in hell old acquaintances are welcome.
15.         Good actions go not outside of the gate: bad deeds travel a thousand ri.
16.         The body is tortured only by the demon of the heart.
17.         Be the teacher of your heart: do not allow your heart to become your teacher.
18.         The mouth is the front-gate of all misfortune.
19.         Nothing will grow, if the seed be not sown.
20.         There is no King on the Road of Death.
21.         The Wind of Impermanency does not choose a time.
22.         Even a devil, when you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sight of him, may prove a pleasant acquaintance.
23.         With one hair of a woman you can tether even a great elephant.
24.         There is no miracle in true doctrine.
25.         Virtue is the return for virtue; evil is the return for evil.
26.         Only by reason of having died does one enter into life.
27.         Even in a cat the Buddha-nature exists.
Source : brightside.me


Monday 16 April 2018

16 - 4 - 2018 ( 農 歷 三 月 初 一 ) 記得吃素念佛


16 - 4 - 2018 ( )

大德們請記得吃素念佛,行善積德,廣結善緣。

值此殊勝日,請大德們廣發善心,行持頂禮、吃素、布施、念佛、放生、供養等種種善行,回向、祈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

Saturday 14 April 2018

【廣欽老和尚法語集】


人是帶業來的,來這娑婆世界,受生死輪迴的煩惱苦、受五蘊之苦,眼睛貪看好的,耳朵貪好音聲,舌貪美味,每天只知道要如何經營,要穿得好、住得好、睡得舒適,世俗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以為人生只是為了享福作樂而已,卻不知道這番作為乃是造業,造了一些貪業,帶舊的業來,再造新的業去,這人身也就難再得了。

而佛法中的作為,是福慧雙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為了利益他人,不著形相,不貪一己的私利,雖不為己,但在為人之時,同時也利益了自己,這是自利利他。

雖然我們每天做種種的事務,穿衣、吃飯、睡覺等等,但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須還要了解,我們還有一個不可見、不可聞的一面,那一面並沒有在看、在聽、在吃,或在做什麼,是一條真正解脫的路。

我們帶惡業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要曉得入佛門,由佛法中找到一條解脫的好路回去。一個人在生之時,若不能得到解脫,則死後也不可能得到解脫。

Friday 13 April 2018

地藏菩萨本愿经 —— 生死道系列 - 業感 (佛教漫画)

世尊在天界道出了眾生所造的業因,而感召的一些果報

浮眾生業感品第 (部分)


请按 👉 幻灯播放 (SLIDES)  共 21 张
版權公開,歡迎分享轉載​​​​


Thursday 12 April 2018

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 ( 阿含經故事選)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盛裝前往禮見佛陀,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舍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默許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宮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講堂,並要求朝中的大臣們,也一起發歡喜心供養。 

在一次飲食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世尊說:布施給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計的福報,布施犯戒人為千,布施持戒人為萬,布施離欲外道為億,布施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了。我今天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當是難以計算的。今天,我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陀聽了,告訴波斯匿王說: 「大王!不要這麼說!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麼能說已經功德圓滿了呢?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在很久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燈光』。燈光太子長得十分端正,後來出家修道成佛,並且陸續度化了八十億眾成阿羅漢。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後,迎請燈光如來入宮親自供養,並且發願終身供養如來及八十億眾的阿羅漢,獲得了燈光如來的默許。
 
地主大王充分供養了燈光如來七萬年。燈光如來入滅後,地主大王又建了許多寺廟、寶塔,持續供養其他阿羅漢,直到他們一一入滅,並且也為這些阿羅漢的遺骨建塔廟供養,這樣又過了七萬年,直到燈光如來所傳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時,我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報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脫。大王!你知道嗎?當時所作的福德,到現在已經全部耗盡了,連毛髮般大小的福德也沒留下來。怎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不留一絲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說:今天我作福已經功德圓滿,你應當說: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為,都要趣向解脫,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但求能得到長遠無量的安樂。」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教說,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來。一陣悲傷哭泣後,以手抹掉眼淚,向佛陀頂禮,承認自己的過失。他說: 「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我以五體投地之禮,表示我改過的心意。以後,我不會再那樣說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懺悔改過。我接受你的懺悔,以後不要再那樣說了。」 

這時,在大眾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來讚歎佛陀對波斯匿王的勸勉,並且以自己的前世為例,印證應當趣向於解脫,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的教說。她說,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純黑」的差使,他在野馬城供養當時的式詰如來,供養後,發願要以這樣的功德不墮三惡道,來世見佛聞法而得解脫。她就是以這樣的因緣,今世得遇釋迦佛,從而修道得解脫的。 

佛陀讚歎她是聲聞弟子中,信解脫第一的比丘尼。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壹阿含第二三品第一經》。 
二、作福不嫌多,因為生死長遠,再多的福報也不夠用。從「再多的福報也不夠用」這樣的警覺中,知道要將福報善用於有益生死解脫,才是正途。 
三、說過去的某某,就是現在的我,成為經典中的一種體裁格式,稱為「本生」。這類格式的經典,其集成的時間並不太早,約與《增一阿含經》集成的時代相當。(參考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八章第四節〉) 
四、「本生」體裁之類的經典,後來繼續有蓬勃的發展,對修長遠菩薩行以成佛的大乘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